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探索
2023-04-12蔡天乐
蔡天乐
【关键词】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漂亮的灯》课例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9-0084-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要求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而主题单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所学知识更具系統性、结构性,同时能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下文,笔者结合苏少版《美术》三下《漂亮的灯》一课,谈谈小学美术主题单元教学的实践。
一、确定单元教学主题和内容
《漂亮的灯》一课涵盖“灯的历史”“灯的传承”“灯的创新”等内容,涉及“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类艺术实践。由于灯历史悠久、形态多样,同时反映着时代的变迁,笔者对该课进行了拓展,建构了以灯为主题的单元,包括“瓦豆之光”“秦淮灯彩”“照古传今”三课时,主要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灯与生活。灯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灯具种类繁多,有的是生活用品,有的是礼器,它们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灯已不再是单纯的照明工具,一些设计新颖、造型别致的灯也是精美的艺术品。凭借着形、色、线、面互相穿插组合的视觉效果,在散发光芒的同时也变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第二,灯与文化。美术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传承民间美术,传扬民族文化,强化地域性美术内容,让本土文化与教材学习相融合。南京有郑氏、曹氏等扎灯世家,有数十位优秀的非遗手工扎灯人,也有各类新式制灯工厂。他们将金陵的秦淮花灯世代传承,使得秦淮灯会声名远扬。
第三,灯与未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与设计是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了解灯的历史,欣赏了各式各样的灯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灯,利用所学美化生活,发展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二、设定课时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主题和主要内容,笔者设定了如下各课时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瓦豆之光”:了解灯的演变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灯饰及其相关历史、特点、习俗的探究,了解灯的文化,初步产生对灯的喜爱之情,并以此丰富审美经验,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发展设计意识,增进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第二课时“秦淮灯彩”:该课时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回忆节日里见到的各种花灯,学习中国传统色彩,了解花灯的制作工艺。从颜色、工艺、历史、文化等角度,感受传统花灯的魅力,激发其对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本课教学从传统入手,给予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现个性的机会。
第三课时“照古传今”: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十分重要。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运用画、剪、绕等方法设计或制作一盏独特的灯,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灯的不同设计和制作手法,发展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以上三个课时,各有侧重,彼此联系,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第一课时,从陶豆入手,让学生走进博物馆、走近历史,认识古代的灯;第二课时“秦淮灯彩”,立足区域文化,学习传统色彩,研究近代花灯;第三课时“照古传今”,学生畅想未来灯的造型变化,制作一盏新式的灯。三课时的内容按照从古代到现代到未来的时间线展开,三课时的教学按照从各式各样的灯到花灯再回归各式各样的灯的结构推进。
三、单元教学的实施及评价
下文,笔者以“秦淮灯彩”课时的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教学的实施和评价。该课时聚焦“彩”与“灯”,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材料开展活动。
1.教学步骤
笔者将本课教学分为五个步骤,用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评价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步:以中国文化的基本色——红色为例,学生说说红色运用的场景。他们会发现:婚嫁喜事、逢年过节,从装饰配备、服装用具,人们无不用大红来体现喜事的风采。接下来,学生观察对比不同明度、纯度红色的变化,以及和它名字之间的关联。遇到不理解的名称,师生会通过吟诵古诗的方式去进一步感受,如胭脂“朝阳借出胭脂色”、海棠“数树海棠红欲尽”、绾色“绾雾青丝长”。
第二步:其他颜色也有这样的象征意义。譬如青色,学生用青组词,说出了很多,如青丝、青年、青春,所以青色在人们心中象征着吉祥、兴旺。在探究中,学生感受到每种颜色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些颜色的名称传达了自然的美感,传达了古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第三步:笔者出示色彩搭配组合,学生对比颜色搭配带来的不同感受,师生还聊到了《红楼梦》中有很多讲颜色搭配的内容。然后再回看灯彩艺人对颜色的搭配,这样就解决了学生灯彩搭配颜色沉闷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用水墨绘制桃花,从花的颜色说到花的寓意,同时让学生思考自己花灯的配色和装饰图案的寓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关于颜色传统名称和寓意的知识,既能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感受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第一次作业评价:学生绘制灯面作业完成后,师生利用课堂观察评价量表对灯面装饰进行欣赏评述,教师就学生对色彩、图案的理解、思考和表现进行评价,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
第五步:平面的灯面如何变成立体的灯,这个问题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历很快就知道了答案——可以通过卷或者折的方式。为了让灯有更多的变化,除了剪和贴,还可以结合传统的榫卯工艺,用拼插的方式去制作。
最后作业成品评价环节,学生悬挂自己制作的灯笼,关闭室内光源,灯笼自然亮起,这样的作业展评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视觉体验。
2.重难点突破
第二课时“秦淮灯彩”的关键词一个是“彩”,一个是“灯”,且这两个关键词也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彩”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笔者发现学生对中华文化中的颜色认知较少。在中华文化中,色彩与工艺、美术、诗歌、风俗等密不可分。在笔者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挖掘传统色彩背后的民族文化和人文艺术观念。
“灯”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传统花灯的制作专业性较强,涉及搭制骨架、裱糊灯面、染色扎制等,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所以,课始学生完成的最基础的花灯就是一个圆筒,在这个圆筒基础上可以产生各种造型变化。笔者提前录制了多种花灯制作、变化方法的视频。在视频播放结束后,笔者请学生对其中的制作技巧进行提炼,并总结出转、剪、折、拼、贴五字秘诀,解决花灯外观造型单一的问题。学生再通过自己思考和小组讨论,提出更多造型变化的方法。学生的思路打开之后,又诞生了更多精彩的想法,他们生动的作品体现了传承中的创新。
(作者单位:南京市红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