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建模过程 培养模型意识
2023-04-12冯桂群
【摘 要】除法竖式的“长相”比较特别,计算步骤比较多,学生理解算理不易,掌握算法更难。借助拟人化的方法让除法竖式变成一座有趣的“工厂”,借助分一分、画一画等直观操作使算理一目了然,借助比划、横式、口诀、儿歌等多元表征使算法呼之即出,借助由易到难的分层练习让计算模型真正内化,将有助于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运用中逐步建构出除、乘、减的计算模型,从而促进他们有效培育数感、运算能力、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除法竖式;建模;模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9-0075-05
【作者简介】冯桂群,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小教研究所研究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苏教版数学教材将“除法竖式计算”的起始课安排在二年级下册。与加、减、乘这三种运算相比,除法竖式的计算流程最复杂——涉及除、乘、减三种运算,算理理解起来也不太容易;同时,除法竖式“长”得跟加法竖式、减法竖式完全不一样,难以引发直接的正向迁移,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核心素养。为了有效落实新课改理念,笔者精心创设循序渐进的探究情境和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探究、运用中逐步建构“除、乘、减”三步计算模型,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
一、激活经验,变式导入
师:我们先来玩个拨数游戏。瞧!这是计数器,谁来拨出数11?(指名一生上台拨数)计数器上这两个1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生:左边的1在十位上,表示一个十;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一个一。
师:讲得真好!同样的数字在不同的数位上,表示的数值不一样。
师:在个位上添上一个拨珠,就得到了12。列竖式计算12-4时,要将4和12中的几对齐,为什么?(师板演,指名一生口答)
生:4要和12个位上的2对齐,因为2和4的计数单位相同,都是一。
师:是呀,相同数位对齐,能方便地将计数单位相同的数直接相加减。所以,列加减竖式时,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师:老师要变魔术了!想象一下,在减号上下各添一个点,12-4就变成12÷4。计算12÷4,也可以列竖式呢!关于除法的竖式计算,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生1:除法竖式跟加减法竖式“长”得一样吗?
生2:列除法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吗?
生3:列除法竖式要注意什么?
…………
师:孩子们真善于提问!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乐园吧!
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中指出:有许多证据表明,如果教师关注学习者带到学习任务中的已有知识和观念,将这些知识当作新教学的起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监控学生概念的转化,那么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借助拨数和列减法竖式,无痕地激活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强调关注数位和相同数位对齐的重要性,为他们后续学习除法竖式埋下了伏笔。同时,借助有趣的数学魔术,让学生意识到符号间的内在联系,并自然地由减法竖式引出除法竖式,在类比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问题意识,使他们在主动提问中兴趣盎然地步入新知探究之旅。
二、深度探究,建构模型
师(出示例3第一小题):请看,这位妈妈是如何分苹果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生:妈妈把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问题是“可以放几盘?”。
师:在头脑里想象一下分苹果的情景,结果是多少?如何列式?
生:12÷4=3(盘)。
师:借助哪句口诀,就能直接口算出12÷4的得数?
生:三四十二。
师:除了借助乘法口诀直接口算,还可以用除法竖式来计算。不过,除法竖式“长”得跟加减法的竖式完全不同,学起来有些困难,敢于挑战吗?
生(齐):敢!
师:仔细看,除号中的两个点要变魔术了!(多媒体同步演示)这两个点很顽皮,它们伸出弯弯的手臂,手拉手跑到除号中横线的前方,变出了汉字“厂”!在这个神奇的竖式“工厂”里,被除数、除数和商各就其位,被除数12站在“厂”里,等待被平均分;除数4站在“厂”的左侧,提醒大家要4个4个地分;而除得的商3特别顽皮,竟爬到“厂”的上面,对着被除数的个位玩起“叠罗汉”的游戏。为什么商要跟12的个位而不是十位对齐呢?
生1:因为3表示3个一,所以要跟12的个位对齐。
生2:这跟加法和减法竖式中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是一样的。
师:真会思考和联想!除法竖式跟加法和减法竖式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除了除数,其他数在竖式中都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除法竖式的第一步就是“除中求商”。(同步板书)
生:老师,商不是求出来了吗?
师:真善于提问!这就是除法竖式的特殊之处。写12÷4的除法竖式时,不仅要算出除得的商“3”,还要表示平均分时一共分掉了几个4,最终有没有剩余。请大家仔细观察和思考分苹果的过程。(多媒体动态演示将12个苹果每4个放一盘的完整过程)
生:一共分掉了3个4,最后没有剩余。
師:既然分掉了3个4,那一共分掉了多少个苹果,怎么求出来?
生:一共分掉3×4=12(个)。
师:对!除法竖式的第2步就是通过“乘”求分掉的苹果。一共12个苹果,分掉了12个,最后剩几个,如何算?
生:12-12=0(个),分完了,没有剩余。
师(完善板书后得到图1):仔细观察,12÷4的除法竖式包括哪三步?
生:除、乘和减。
师:这三步分别求什么?
生:通过除,求得商是3,表示3盘;通过乘,求出一共分掉12个苹果;通过减,求出最后剩余0个,也就是无余。
师:真会总结!除法竖式比加法和减法竖式复杂,不但要注意商的个位跟被除数的个位对齐,还要按除、乘、减三步来分别求出商是几、一共分掉几和最后剩余几。
借助变魔术游戏,完全陌生的竖式“脸谱”变得熟悉可亲——有趣的除号瞬间变为竖式中的“工厂”,商跟被除数竟在“工厂”上下玩起了相同数位对齐的“叠罗汉”游戏;求出商后,还得在竖式里分别表示出一共分掉和最终剩余的数量。在动态演示、师生互动、用心观察、缜密思考和简洁表达的过程中,算理和算法被完美地创生出来,“除、乘、减”三步流程一清二楚,数学思维的严谨之美、逻辑之美与简约之美也展现无遗。
师:如果将这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结果怎样?先在头脑里想象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再在研究单上圈一圈、画一画。(学生自主圈、画)对不对呢?一起看屏幕!(多媒体动态演示将12个苹果每5个放一盘的完整过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过程和图画,你也能用除、乘、减这三个步骤列出12÷5的除法竖式吗?先独立思考并完成研究单,然后在四人小组里交流,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
生在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中完成如图2所示的研究单,之后指名某小组上台展示。
师:孩子们真能干!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比较12÷4和12÷5的竖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要按除、乘、减这三个步骤来计算。
生2:商的個位都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生3:不同点是一个无余,一个有余。
师:在第二步“乘”的时候,都是用除法竖式中的什么数相乘的?
生:“商”乘“除数”。
师:下面这首儿歌,你能迅速填写完整吗?
生边拍手边和师对口令。
师:除法竖式分几步?
生:(除)(乘)(减),共(三)步!
师:第二步,谁乘谁?
生:(商)乘(除数),要记住!
在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教师通过开展观察、想象、画图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提供填空式的思考支架,由扶到放地让学生在类推中学会用竖式计算12÷5,感受12÷5跟12÷4在算法和算理上的一致性;之后,借助反思与总结,进一步抽象、概括算法,在说唱儿歌的过程中实现数学学习的趣味化表达,深入浅出地实现计算模型的整体建构,发展了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为他们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笔算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三、分层巩固,内化模型
师:下面,我们来玩两个手势游戏。听好——将9根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几根,余几根?请同桌两人在想象与合作中比划出最终的结果。
生与同桌合作开展比划游戏,师巡视指导,后指名回答。
生:9根棒平均分成2堆,每堆4根,最后剩余1根。
师:真不错!我们来加大难度,听好——将11根棒每4根一堆,分成几堆,余几根?合作比划游戏开始!
生与同桌合作开展比划游戏,师巡视指导,后指名回答。
生:11根棒每4根一堆,分成2堆,余3根。
师:孩子们比划得好,说得更棒!那你能结合手势游戏,用除法竖式快速求出9÷2和11÷4的结果吗?
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师巡视指导后组织交流。
师:千金难买回头看!仔细观察这两个竖式,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生1:都是用除、乘、减三个步骤算出来的。
生2:都有余数。
生3:第二步算出的积都是8。
师:真善于观察和表达。这两题不仅第二步的乘积一样,还用了同一句口诀——
生(齐):二四得八。
师:可见,除了借助动手分一分、画一画和比划手势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念口诀,快速求出竖式计算中第一步的商和第二步的积;在被除数较大的情况下,用口诀来求这里的商与积,会特别简便。比如4[24]和4[25],都可以共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四六二十四。
师:25里最多有6个4吗?为什么不是7个4?
生:四七二十八,28超过25了,商大了。
师:念口诀求商时,不妨往上多念一句,发现积超过了被除数,再退回来,这就叫——进退自如。只有找对除得的商,后面的乘中求积和减中求差才能顺利进行。
师:继续变魔术!将24变为23,23÷4还跟24÷4和25÷4共用“四六二十四”求商吗?
生1:不能!四六二十四,超过23了,退一步,四五二十。
生2:四五二十,商是5,乘得的积是20,减得的差是3,余数就是3。
师:真会思考!那5[30]和5[28]分别念哪句口诀,就能快速求出相应的商、积和差?独立完成,写出相应的横式,并跟同桌交流。
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
师:写这两题的横式时,要注意什么?
生:30÷5=6,没有余数;28÷5=5……3,要记得商后写上余数3。
师:把刚才的注意点总结到数学儿歌里去,一起大声说一说!
生(齐):除法竖式分几步?(除)(乘)(减),共(三)步!第二步,谁乘谁?(商)乘(除数),要记住!横式得数写清楚,无余时,只写(商);有余时,添(余)数,添——(余)——数!
师:你们能用所学的计算本领解决实际问题吗?请看书上第5页的4、5两题,同桌两人各选其中一题来完成,之后相互交流,做好上台展示的准备。
…………
师:在解决有余数的实际问题时,除了要正确列竖式计算以外,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横式得数中的两个单位名称要写对,答句里商和余数的结果也要写全。
师:真会反思!
在以上递进练习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有趣的手势游戏完成基础练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同时利用直观操作,使直观的算理与抽象的算法相得益彰;之后顺势引导学生用较抽象的乘法口诀直接求商和积,让计算思路由直观走向抽象、由感性走向理性、由具象表征走向符号表征,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最后在分工合作中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养成严谨解题、自觉反思的习惯。
四、拓展思路,发展模型意识和创新意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1:除法竖式的确有些复杂,要分除、乘、减三步。
生2:在除法竖式中,商的个位要和被除数的个位对齐。
生3:念口诀求商时可以往上多念一句,积超过被除数了就再退一步,这样求得的商刚好。
生4:除了竖式,有余数的除法的横式要记得写全商和余数,解决实际问題时还要记得写对单位名称。
师:孩子们真是反思、总结的小达人!
师:这里有一个没写全的除法竖式(如图3),你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把它补全吗?想好一种填法就在四人小组里交流,看哪一组能想到与众不同的思路。
小组交流后组织全班互动。
生:第二步乘积个位上是4,我想到口诀“二七十四”,如果商是7、除数是2,余数就是1,被除数就是14加1等于15。
师:真善于观察!如果除数是7而商是2,余数可能是——
生:余数可能是1到6,那被除数就可能是15到20。
师:数感极好。除了“二七十四”,你还能想到哪几句口诀?
…………
师:这是一道开放题,答案有很多种。孩子们课后可以继续思考与探讨。
通过组织对全课进行总结与反思,让他们有“登高望远”的整体感和成就感,形成“除、乘、减”三步流程的整体架构,培养元认知能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之后的拓展练习创设了一个极其开放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迁移和运用中敏锐地观察、灵活地思考、有序地表达,学会求异思维、有序思维、逆向思维等, 同时使数学教学真正进入启智增慧、创新育人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