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永怀:科技为国 一生信念

2023-04-12陈晓红

知识就是力量 2023年4期
关键词:郭永怀核导弹声速

陈晓红

郭永怀(中)与学生们

1909年4月4日,郭永怀出生于山东荣成。1929年,他考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在那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两年后,郭永怀正式进入南开大学学习,老师们很欣赏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数学素养,常常给他单独授课,使他在学业上进步神速。

因对光学情有独钟,郭永怀被推荐去北京大学跟随著名光学家饶毓泰学习。不负众望,1933年9月,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35年,他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得助教和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资格。

然而,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打破了郭永怀的研究生活。之后,北京大学南迁,郭永怀被迫回到家乡,在山东威海卫中学当教师。可惜,1938年3月7日,威海也被日军侵占。郭永怀辗转奔赴昆明,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开始半工半读。这段颠沛流离的日子,让郭永怀深刻认识到祖国强大的重要性。为此,他毅然放弃一直热爱的光学领域,转而选择学习可以实现“航空救国”理想的空气动力学。

1938年,郭永怀通过中英庚款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直至1940 年9月,他才抵达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后,郭永怀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论文,获得了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当代航空大师冯·卡门,并在师兄钱学森的指导下开始跨声速相关问题的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塞式飞机在接近声速飞行时常发生故障,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跨声速飞行是当时国际顶尖科学家都不愿、也不敢去碰触的问题。但郭永怀迎难而上,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博士论文《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的完成,《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粘性流动》等论文的发表和奇异摄动法的提出,郭永怀站到了国际空气动力学的前沿,跻身世界顶尖科学家的行列。也正是由于这些理论上的突破,1947年10 月14日,人类首次突破声障,实现了超声速飞行。

1956年9月,已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正教授职位的郭永怀,回到了阔别16年的祖国。这16年间,他时刻不忘出国的目的是为了回到祖国、更好地建设祖国。当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询问郭永怀归国后的安排时,他激动地回答:“我想的是尽快投入工作,我要工作。”

郭永怀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和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期间,倡导中国开展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同时紧跟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让力学研究为筑路、水利等工程服务。

因战因公牺牲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

此外,郭永怀还把自己当成铺路石子,为培养人才鞠躬尽瘁。他不仅在中科院力学所、清华大学培养人才,还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创化学物理系并担任主任,为近代力学系的学生讲授粘性流体力学,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备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和战略科学家的眼光。其学生张涵信、李家春、俞鸿儒等院士都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1947年2月,美國航空顾问委员会成员合影(郭永怀在第二排左三)

郭永怀回国后不为人知却无比重要的工作是参与了“两弹一星”的研制,在核弹、导弹、卫星的研制工作中,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1968年12月5日, 为主持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研制工作,常年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的郭永怀,带着重要的试验数据,搭乘飞机连夜从兰州返回北京。然而,在即将抵达机场,离地面还有400多米的时候,飞机突然失去了平衡,数秒后坠地起火。搜救人员在1 千米以外的玉米地里找到郭永怀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拥抱在一起,当把他们俩分开时才明白——生命的最后一刻,郭永怀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装有热核导弹试验数据的公文包。

郭永怀牺牲之后的第22天,1968年12月27日,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获得成功!科技为国, 是郭永怀一生守护的初心,终生不渝的志向。从青年求学到中年报国,他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为国奉献的不朽篇章,绽放出绚烂的光彩。

猜你喜欢

郭永怀核导弹声速
郭永怀 不忘初心志报国 留取丹心照长空
复兴路上的科学家精神郭永怀:有一种品质叫无私
核导弹安全发射技术研究
美国核武密码曾是8个0
声速是如何测定的
核弹密码的秘密
跨声速风洞全模颤振试验技术
机翼跨声速抖振研究进展
写在《郭永怀文集》的后面
西沙海槽海域声速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