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育桃李 细“语”润心田
2023-04-12戴薇
戴薇
摘 要:中职班主任是“三全育人”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中职学校各项育人举措落地实施的重要一环。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有效沟通对强化育人效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中职生心理特征,列举生动鲜活的实例,为提升中职班主任的沟通能力提供可操作性技巧。
关键词:中职班主任 沟通能力 技巧
在中职学校中,班主任肩负着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双重责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班主任每天都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简单枯燥的说教、粗暴生硬的语言,不仅会破坏师生关系,还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更与“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因此,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是密切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感情、提升管理效能的有力手段,让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中职班主任要提高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的能力,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只有把握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沟通。
一、中职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感强
大多数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过考试成绩不佳或升学不利的打击,也有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或者贫困家庭。没考上高中、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让他们自卑又敏感,往往会表现出逆反和固执,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遇到问题会用强烈的反抗来表达不满。
(二)交际力弱
正值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既渴望像成年人那样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又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有的学生无知而迷茫,容易被诱惑被欺骗;有的学生内向而自卑,希望被重视被认可;有的学生自傲不羁,总是我行我素。有些学生存在社交障碍,不能分辨“真伪”,不敢表现自己,不善于与人交往。
(三)过于自我
中职生处在自我意识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中职学校,很多学生之前由于常常被忽略,迫切需要他人理解、信任、关注,争强好胜,自尊心强。他们非常渴望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所以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打击,可能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发泄情绪。
(四)自控力差
一部分中职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意志力薄弱,缺乏目标信念,做事情“三分钟热情”。他们自我评价不当,对学业有一种“想学又学不进去”的自我矛盾和焦虑情绪,表现为上课“躺平”、学习不积极等。
二、中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原则
综合以上四种中职生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内在需求,把握以下沟通原则,有针对性地逐个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充分了解是前提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班主任和学生谈话前要做好必要准备,应该对学生的原生家庭、成长过程、求学经历、兴趣爱好等进行全面了解,再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摸清其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在谈话前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是保证谈话有效开展、顺畅进行的前提。
第一,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自己的过去非常熟悉,能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信任和依赖,为进一步沟通奠定基础。
第二,有些学生的问题不仅是个人原因,也有家庭原因或者社会原因,班主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后,能从大局出发看待学生存在的问题,就能更有效地找到问题的症结与根源,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二)平等尊重是基础
学生渴望被理解被尊重,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過程中应尽量避免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用苛责质问的语气说话,因为这样做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沟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要以平等尊重为基础,这不仅表现在“语言”上的理解包容,也表现在“非语言”的眼神、表情、肢体动作上。班主任要与学生换位思考,多倾听,多点头,用平静温和的口吻和充满温情的眼神去面对学生,用坦率真诚的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劝说去触动学生,即变传统意义上的“严师”为“益友”,以知心人的角色走进学生心灵,赢得学生的信赖。
班主任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给学生贴标签,遇事对事不对人。
(三)解决问题是目的
中职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解决问题”这一原则。在沟通过程中,学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理由,如果班主任试图反驳和说服对方,可能会起到反作用。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不是争论谁对谁错,也不是追究谁的责任,而是找到问题症结,妥善解决问题。因此,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导学生走上正道。班主任应以谈话劝说的形式,化解学生成长中的障碍,而不是用斗气争论的方式,激化师生间的矛盾。如果班主任态度强硬地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学生会以“被害者”的心态关上与班主任沟通交流的大门,造成师生之间无法消弭的隔阂。
(四)保持长效是结果
所谓“长效性”即保持长期有效,能稳定取得预期效果。班主任与学生一次有效的沟通教育应该具有长效性,而不是今天刚和学生谈完话,明天学生依然我行我素、毫无改变,类似问题依然出现。每次班主任与学生沟通后,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谈话能发挥预期作用,让学生逐渐意识并慢慢改变自己的错误思想或行为,这样的结果说明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落到了实处、发挥了实效。因此,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应着力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内省力,让学生把规范思想行为当作自己的内在需求,从而实现沟通的长效性。
三、中职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中职班主任通过把握以上四个与学生沟通的原则,能够明确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方法论。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以真实事件为例,谈谈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实用技巧。
(一)以情感为导向的“自己人效应”
“自己人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对方把你归为“同类人”之后就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立场,甚至是你提出的一些要求,对方也不容易拒绝。在心理学中,这是一种把对方视为与自己一体的“同己观”,对“自己人”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让学生把班主任当作“自己人”需要对学生给予真诚的关怀,以浓浓的师爱去感化学生。
2021年笔者接手一个新生班级,班上有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由于他的宿舍内务总是做不好,造成整个宿舍被扣分。第一次和他沟通的时候笔者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宿舍内务就是一个人心理状态的体现,如果内心浑浑噩噩,所处的空间一定也是乱七八糟的。你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能不能和我说说?”学生看着笔者小心地说:“宿舍里的同学都排挤我,我不想待在这个宿舍了。”笔者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自己晚上睡觉打呼噜,影响了大家睡觉。然后笔者带这个学生去医院检查了鼻子,发现他有严重的鼻炎,医生通过药物治疗解决了他睡觉打呼噜的问题。事后这个学生给笔者发信息说:“老师,您真像我的姐姐,谢谢您带我去治鼻子。” 此后这个男生的宿舍内务做得井井有条,他和整个宿舍的同学相处得也很融洽。
在沟通过程中,班主任以情感为导向,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把班主任当成“自己人”,沟通后的效果显而易见。
(二)化有意于无意的“调味品效应”
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说一些“闲话”“废话”,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语言,却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心理学上称之为“调味品”。班主任要善用“调味品效应”,放下一本正经的说教,不要一开口就直奔主题,可以先聊聊学生的近况或者感兴趣的话题,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先说几句“废话”,再渐渐进入主题,让师生间的谈话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班主任的教育。有时候“调味品”本身就蕴含教育素材,看似和沟通谈话的主题关系不大,但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班主任的弦外之音。
比如,对于班上经常迟到的一名学生,笔者和他沟通时先说:“老师最近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学生说:“老师您说说。”笔者说:“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每天早上很早就把女儿叫起床,早早就送她去幼儿园了,她比其他小朋友去得早,早上少睡了半小时。”学生说:“老师,您可以晚点叫她起来。”笔者说:“因为我每天上班前要把她送去幼儿园,如果她晚起我也会迟到,怎么办?”“那就别去幼儿园了,反正幼儿园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幼儿园能学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我因为心疼女儿早起就不送她上学,到底是爱她还是害她?”学生沉默了,然后笔者说:“读技工学校也能成才,学会守时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如果你有困难我们一起努力去解决,可以吗?”学生说:“老师我也不想上课迟到,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晚上睡太晚了,早上起不来。”通过这样的沟通,学生能自己说出问题根源,班主任适时提出夜间手机管理或者迟到处罚的建议,学生就顺理成章地接受并执行了。
如果班主任只是对学生讲大道理并严厉地处罚学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师生间的冲突。沟通时说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废话”,其实是班主任智慧的体现,化有意的说教于无意的“废话”中,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接受引导教育,颇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借巧力成合力的“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不经意间通过转述第三人的某种意见,或者无意间创造某种条件或契机让对方接受你的想法或意见,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沟通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班主任在和学生沟通时,可以借助任课教师、同学等对学生进行“第三人评价”,让学生感受到除了班主任,还有“第三人”对他的关注和认可。
笔者班级上有一个女孩上课特别喜欢照镜子,有时照个不停,一节课下来基本上没学到什么知识。笔者在找几位任课老师了解情况时发现,上化学课她没有出现照镜子的行为,化学老师说她上课积极发言,很活跃。于是笔者和她说:“班里很多女生都对我说你很会打扮,也有男生说你是我们班班花呢。”她听了很得意,接着笔者又说:“学校最近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化学老师极力推荐你代表我们班参赛,你想不想参加?”她看着笔者说:“化学老师这么看好我吗?”笔者说:“我也看好你,你形象好也爱表现,但是上课照镜子可不是爱表现的行为呀。”她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没有,就是偶尔看一下。”笔者继续说:“一面小小的镜子可以装得下你漂亮的脸蛋,但是装不下你充实的内心和有趣的灵魂。你的优秀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而不是在课堂上孤芳自赏地照照镜子。”经过这次沟通,这个女孩再也没有出现上课照镜子的情况。
“第三人效应”可以借助第三者的评价与班主任形成合力,带来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当然班主任在转述“第三者”的话时应注意,转述的内容必须是真的,不然容易穿帮,反而引起学生对班主任的不信任,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寓说教于乐事的“可口可乐效应”
“可口可乐效应”是指在心理学中,人们把说服性信息与一些强化刺激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信息效应的现象。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可以适时改变沟通地点和形式,让学生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引导。
比如,笔者班上有个上课经常睡觉的学生,任課老师反映他屡教不改,经常整节课都趴在桌子上睡觉。笔者观察到这个学生爱打篮球,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在篮球场打一小时球再去吃晚饭。一次笔者装作不经意的样子路过球场,正好看到他有一个球得分了,就朝他喊了一声“好球!”他回头看见笔者,笔者朝他招招手说:“过来聊两句。”“你篮球打得挺好的呀!在球场上活力十足,什么时候组织我们班男生来一场友谊赛?”他笑着说:“老师您也喜欢篮球吗?”笔者摇摇头,和这名学生在球场边看球边聊,说到他的学业,笔者也没有直接说他上课睡觉的问题,就问他初中基础如何,听不听得懂专业课,他说自己感觉不喜欢目前学的专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学什么专业,很迷茫。笔者装做不经意地说:“其实你不是对专业不感兴趣,你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和打篮球一样,都有乐趣,只是你没有发现学习的乐趣罢了。”后来,在球场、食堂、宿舍,笔者和这名学生多次聊到学习问题,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上课睡觉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通过数次沟通他也真切地感受到班主任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关心他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更感受到了班主任对他的关爱和包容。
四、小结
综上所述,沟通是一种双向奔赴。班主任与学生一次成功的沟通不仅是一次良性互动,更是一次智慧的教育。中职班主任要深耕职业教育这片沃土,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用爱心、耐心、恒心培育桃李,用细心、慧心、本心滋润心田,为学生的成才成功奠定基础,为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悦琳.自己人效应[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9.
[2]陶鹤山.第三人效应理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新视解[J].国际新闻界,2001(7).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