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赋能传统电影产业的变革与应用探究

2023-04-11王卢嫱

现代电影技术 2023年3期
关键词:区块创作

卢 伟 王卢嫱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 400065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最底层的协议,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日益成为推动电影行业变革、迭代的重要力量,加速了电影产业与现代高科技的深度融合。区块链技术整合投资、策划、制片、编剧、拍摄、后期、宣发等关键环节的重要信息,创建智能合约,跟踪执行步骤,实现各环节全流程的跟踪记录,提升了整个电影产业内在的创作质量。因而,如何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为电影产业变革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已是电影行业生产、创作需要关注与重视的核心问题。

1 发展现状及应用场景

随着区块链技术进入落地应用的3.0时代,在政策支持与移动互联网的加持背景下,电影产业无疑是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较为广泛的领域之一,区块链技术因此成为推动电影行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其去中心化、开放性、安全性等核心特征可有效缓解电影行业在投资、成本、效率、分配、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1.1 发展现状

1.1.1 无中心主义:创作思路“去中心”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从 “互联网+”到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影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与科技相融合的趋势,电影进入了一个融合创新的数字科技时代。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先后出台多项指导方针以及 《电影管理条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都对中国电影制作和电影经济的发展方向、路径作出了清晰的界定,并突出了其“全面开花、多元发展”的思路。因此,“去中心化”的思维模式与互联网之间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电影行业的运作模式。在电影产业中,电影创作的整体框架既是一个有中心的组织,又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有中心”是因为各部门、各环节都集中在制片这一投资中心和导演这一创作中心上,“松散”则是因为从策划到宣发各环节又可以独立完成,这使得电影创作呈现出一种复杂态势,“链条性”的电影创作全流程会因为一个节点而改变整个布局、方向,甚至是存亡。区块链的逻辑是中心化的,但是其基于共识算法和对等网络的架构却是去中心化的,这为电影生产创作赋能以一条安全化、整体性、去中心的路线。在区块链技术加持之下,电影创作不会因某个“中心”左右其市场走向,电影工业不会因某个“中心”操控其行业走向,电影产业也不会因某个“中心”决定其未来去向。

1.1.2 公开的隐私:创作进程“开放化”

影视生产的各个环节是公开的、开放的,既依赖于电影产业发展这一个形而上的中心,又独立于各部门生产这一形而下的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那么节点与节点之间,节点与中心之间的“开放性”就成了必要条件,这是影视制作各环节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块链的开放性使得每一笔交易都同时被‘链’上所有节点获知并记录,实现实时的数据共享”[1],整个系统的信息高度透明,所以说“开放性”是 “去中心化”特性得以保证的根本之一。所谓开放性,是指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都可以自由加入区块链,整个系统是开放的,但是各方的私有信息仍旧是加密的,整体开放是基于电影创作投资分配、流程进展的需要,信息加密是基于行业发展、内部要素的保密。基于区块链高度的开放性,可通过零知识证明、多方计算和同态加密等方式为电影创作提供安全保障和透明操作,在实现交易双方隐私数据保护的同时,使电影创作的每一个流程都实现“全民见证”,有效地促进传统电影产业各环节效率的提升。

1.1.3 无言的共识:信息内容“安全性”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核心基石,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分布式的节点共识机制来保障用户的数据存储和授权。在链表中,每一个区块都具有唯一的“哈希函数”,一旦内容被篡改而发生了变化,其哈希值也会随之变动,从而保障资料的安全性。在“电影+区块链”体系中,区块链通过 “宝盒给你,钥匙在手”的方式在数据隐私层面解决了安全性问题,通过“影片给你,版权在手”的方式在知识产权层面解决了公正性问题。区块链的操作是一种“只增不减”机制,只能赋予影片附加值,但是不支持更改删减,从而保证安全性。同样,将各个节点数据进行同步,利用加密手段和权限设置让电影各个利益体都能掌握透明的信息,同时又将自己的所有操作公开于分布式区块节点上,所有人共同维护电影创作的“加密公开账本”,确保资本及产权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开性。这样,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都是产业链上区块,每一步操作亦有迹可循,大家都在安全、可信任的环境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为电影制作的安全、效率和成本提供良好的支撑。

1.2 应用场景

1.2.1 内容赋权:从被动到互动的转换

传统电影创作多是被动创作机制,这种“被动”一方面体现为创作者的“被动创作”,即电影创作者根据要求进行创作,对市场的了解和调研是有限的,很难穷尽受众的各种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为接受者的“被动接受”,即电影接受者只能观看已经被创作出的作品,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未充分地反馈给创作者。区块链实现了有限的内容赋权,同时也对双方完成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这在简化交易流程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流量和利润的损耗,起到激发创作者和接受者双向积极性的作用。区块链赋能下的电影平台是一个优质电影内容的创作闭环,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内容赋权。在创作初期,创作者可对作品进行平台众筹,消费者可对感兴趣的作品提供资金支持;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基于网络数据反馈可在每个节点修正创作的方向,消费者也可根据节点上的协议与创作者形成良性互动;在创作完成后,区块链的共识层和合同层赋能电影版权保护,通过“P2P技术”和 “Token 认证”的方式,创作者、参与者甚至是接受者,都能够独立地制定或者参与到利益分配的规则中去,建立起一个利益共同体。

1.2.2 产业规范:从自觉到公约的变革

就电影投资收益来讲,除税费部分,一部电影的出品方约占35%左右,发行方占15%左右,放映方(电影院)占45%~50%,如果前两个阶段的链接得以强化,很容易就会影响影片最终的放映,但影片的放映环节却无法对前两个环节进行有效制约,所以电影行业更容易形成垄断。目前,电影行业的发展更多依靠国家政策、行业自治和影人自律来完成,其产业规范可以说凭借的只能是 “自觉”。自2018年以来,钛媒体、链得得等20 多家行业媒体现场缔结了《区块链行业媒体自律公约》;国家版权交易中心联盟、蚂蚁集团、京东科技、腾讯云等机构共同发布《数字文创行业自律公约》等,这在强化行业自律方面,可谓意义重大。电影产业规范从自觉走向公约已是大势所趋,随着科技+影视产业3.0时代的到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方面的红利已经影响到电影领域,“电影业唯有主动应变,以‘电影+’的姿态主动应战,才能在市场扩张、资本涌入、跨界融合的新电影业态下健康、持续发展”[2],才能形成电影行业发展的良性竞争与整体蜕变。

1.2.3 技术赋能:从人工到智能的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媒介已经跨过临界点,朝着更智能、更自主、更个性的方向持续前进。人工智能在电影行业的实践体现为改善电影制作与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水平,在某种意义上将电影工作者从重复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编写剧本、音效设计、特效制作、剪辑处理、制定发行策略等更具创意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人工智能为电影带来变革的同时,也为电影行业提出了隐私、安全以及公平等问题。如果说人工智能是智能革命的加速器,那么区块链就是驱动智能革命这趟列车的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分布式账本、智能合约、数字签名、时间戳等技术和手段,区块链可以将电影投资者、制作团队、发行商、宣传方、院线、影院、观众、粉丝等多元参与主体进行有效地链接,从而形成一个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透明化、可溯源的价值确权与流通网络,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推动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影产业由人工化转为智能化。

2 技术赋能与融合变革

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区块链产业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扩展深化,电影产业作为前沿技术的重要实践领域备受瞩目,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影产业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区块链技术有望革新电影产业格局,推动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变迁。将区块链技术融入到电影行业中,有助于提高电影创作的协同工作及创作效率,使电影维权向工具化和规范化转变,为电影监管手段和监管模式带来有效思路,在产业融合变革的大趋势下促成电影产业的创造性转化。

2.1 去中心融合:开放、独立实现技术赋权

中国电影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制片(剧本开发、立项、电影生产)、中游发行 (电影宣传、发行)、下游院线(电影上映)三大部分,以及贯穿全链路的衍生品开发和版权保护。在这种链式关系中的三个环节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协调与整合的现状十分突出。在电影工业庞大的体系中,经济支配权、审美决定权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这种完全以个人能量来决定电影最终质量的单向运作方式,极易导致电影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的“信息孤岛”,从而造成整个产业链之间存在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对等、信息供需不对称,利益链条无法达到充分整合。

区块链技术在打通壁垒、整合资源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借助区块链技术 “去中心化”的特性,恰好可以打破电影产业链上中下游之间的流动壁垒,将众多分散的信息和知识产权融合到一起,围绕整个电影市场打造一个全产业链信息共享和优化配置的“去中心化”平台。产业链上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处于同等市场地位,“每一种思想和力量皆可以发声,集体的声量可以盖过传统中心化的主流论调,甚至影响到作品创作的风向”[3],从而减少了信息供需不对称的情况,避免因沟通误差所造成的效益损耗,进而提高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实时协同效率,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难题。

2.2 可追溯聚合:安全、独立维护作品版权

在整个电影产业链中,版权不仅是作品的安全证书,还是维护涉及作品版权的各方利益的有力工具。在确权手段缺乏、版权主体认证复杂、网络数据易删除的现实境遇下,由于侵权者在网络上发布信息的渠道不固定,侵权链接、关键词的不断更新与修改,造成难以追溯侵权作品来源,致使举证和维权十分困难,给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得益于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天然优势,让电影版权保护和治理看到了新的曙光。区块链公平、公正、开放的信任机制为电影提供一个安全的代码平台,为版权保护提供有效策略,其版权信息可以被追根溯源,通过实时、高效、可信的在线取证,从而有力破解长期以来妨碍电影版权保护的“执法难、举证难、维权难”等问题。创作、交易、版权等全过程信息上链,可以助力搭建一个高效率的交易平台,达到版权信息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的维权目的。

2.3 多节点变革:匿名、分布优化监管效率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非常适用于提高监管效率的关键技术,可以为监管机构提供实时、可靠的交易情况,保证信息的透明度,而且还能大幅度地减少重复建设的成本。2019年,国务院发布了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电影产业要实现有序发展,必须要进行有效监管,并且要统筹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努力实现全过程监管,确保导向正确、放映安全。

区块链赋能电影监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国家在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与监管政策的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电影行业予以限制和扶持。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匿名性和分布式的监管制度不因 “人”而异,不因 “势”利导,而是将区块链与监管制度在链上进一步融合,让电影区块链上中下游呈节点部署,实现链上 “匿名节点”的“实名化”,实现电影产业链中各权力中心的信息对称与利益制衡,并通过多人在线、公开加密、协作互动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电影全产业链的治理水平,为市场和政府提供监管接口。

3 路径创新和未来展望

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内外文化格局的变化,区块链已成为重建电影商业模式、重塑电影行业格局、重构电影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一次变革中,区块链技术作为改革驱动引擎,将带动新一轮话语权、生态主导权以及各方利益的重新分配,电影区块链的路径创新可简化电影创作流程,可实现电影安全生产,可保护电影知识产权,可优化电影利益分配,其未来发展更是因技术而艺术、因互动而智能、因需求而创作。

3.1 路径创新

3.1.1 影片创作流程实现节点分布

在区块链的电影创作供需网络中,所有人的创作和修改活动都会被区块链追溯认证,从而提高对电影从业人员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杜绝因 “私”制作、因“人”变化。在区块链技术赋能电影产业的变革中,各工作、各工种化身一个个区块数据,进而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稳固的“去中心化”场域。依托于区块链分布式节点管理,使 “多人参与、收益共享”的设想成为可能,从而推动电影产业链由“完整”向“高效”变革。因此,区块链开放赋权,可以大幅度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和信息传递成本,将电影生产从 “链条式”集体创作上升到“区块式”产业体系,实现“电影产业链”向“电影区块链”的转变,从而实现真正的技术赋权。

3.1.2 电影版权认定达成共识机制

区块链技术为电影版权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将NFT (非同质化通证)与NFR (非同质化权益)的应用落到实处。前者强调代币性质的 “权利性”,突出线上主体的自由贸易;后者强调数字资产的“权益性”,重视与线下电影实体的联系。自2021年10月14日《非同质化权益 (NFR)白皮书——数字权益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4]发布以来,NFR在法律框架内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被赋予了操作空间,NFR 或许就是以区块链的方式解决区块链版权认证的一条可行性路径。区块链的版权认证分为两个步骤,首先需要确定电影的真实性,也就是影片从立项、运营、发售到编剧、制作、后期都是真实的,即为“确真”;其次需要确定电影的权属性,即电影创作出来之后,制作方和创作团队对之拥有绝对的所有权,且不存在权属争议,此为 “确权”。确真与确权都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方式来实现,该系统采用基于链上的工作量证明机制(PoW)的共识协议,并通过相互监督、共同记账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分布式记账信任模型,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起一个人人自觉守信、用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3.1.3 智能合约优化票房分配机制

电影产业因为巨大的投入产出,既是一个电影交易的市场,也是一个资本角逐的战场,并在互联网时代下得到垂直细分,区块链技术不仅需要将各“区块”有效“链”接在一起,还需要通过合理机制分配电影利润。智能合约作为区块链数据交易协议,通过电子化的量化交易处理,合理分配各方主体的收益,将消费者与生产者建立起直接的联系,从而获取合理的收益。智能合约的出现可为电影行业的资金结算效率低、占比不科学、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讲,智能合约就像是架设在区块链上的网络服务器,可以运行特定的合约程序,对约定关系、既定方案、商定分配给予技术支持,并主动、自动完成公开、安全、智能、无延迟的分配支付行为。

3.2 未来展望

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的一次技术变革,可以解决安全建构、共同见证、智能合约等诸多底层逻辑问题。作为助力行业发展的有效加持,区块链技术解决了电影产业中制作周期短、业务链条长、参与人员多、信息不对称等复杂场景。“区块链+行业”是极具创新性的技术与行业的有效融合,在电影产业领域,我们认为更多时候不是 “区块链+电影”,而是“电影业+区块链”,电影产业是实体,区块链技术是工具,只有工具足够便捷、足够安全、足够有效,才能促进电影产业迎来因技术更迭所带来的演进图景。

从技术路线上讲,区块链技术将会促进电影产业从传统到现代过渡。随着电影产业链日渐规范化,产业链的可拆分性也在逐渐增强,区块链技术为传统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不仅可以对制片、发行、放映等电影过程链进行有效调和,还可以对投资、收益、分配等电影产业链进行智能布局,从而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电影供应链。在电影制作方面,区块链技术促进构建现代电影制作体系,实现了由传统拍摄、后期合成到将虚拟摄制与动作捕捉相结合的技术跨越;在影片发行方面,由传统的分账、买断、代理发行向基于数字身份和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式发行模式转变;在影片放映方面,由传统以院线为主的放映机制向兼容性更强的数字化放映和全流程管理放映的系统升级;在衍生品开发方面,不再囿于传统的书籍、道具模型、电子游戏、主题公园等非视频传播类产品与线下空间体验,而是形成具有无限流动性的沉浸式交互环境与线上虚拟空间联动的新型体验。由此,区块链赋能下的电影产业实现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技术路线已经具备了稳固的底层基础。

从互动关系来讲,区块链技术进一步促使电影产业从观望式向参与式转变。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进步,“通过为观众提供可选择、非线性、多分支的叙事结构,重新定义了用户的观看行为”,鼓励观众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电影的多元性、社交性、功能性观看体验中。在产业形态扩张和电影本体概念的延伸下,观众的主动参与必然会影响到电影的叙事与作品的形态,他们将不再是单纯的观看者,被动地接受电影叙事的推进,而是作为电影的参与者,主动控制和选择作品叙事及审美取向,从而真正地实现了人与电影的交互性。观众会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影片的创作中,根据个人偏好在事先设定好的各个剧情交互点做出不同的分支选择,从而在程序算法的辅助下给予观众更具沉浸感和参与感的观影体验。

从用户画像来讲,区块链技术势必促使电影产业走向更加开放的发展道路。“观众偏好”是电影成功的先决条件,而电影用户网络数据的焦点工作正是“用户画像”,它凭借强大的精准定位、数据可量化等优势实现影片制作、发行、放映等环节的良性互动。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创新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观众的观影习惯、消费行为等方式,为观众制作动态标签,以加深对观众观影行为和偏好的了解,从而为观众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当下互联网观众会担心因为人为因素、技术缺陷、商业利益等导致信息泄露,而区块链技术恰好可以缓解这个棘手的问题。当区块链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画像可以帮助制片方与观众进行直接的双向沟通,从而实现观影与制作关系的双向奔赴,势必使电影产业做到更加垂直,势必使电影产业之路更为开放。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与电影行业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电影的产业格局和生态逐渐发生着改变,但伴随而来的也有电影产业链效率低、电影版权侵权、制作监督管理艰难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在这一现状之下,区块链技术因为其“去中心”“高安全”“开放性”等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正在成为新的技术支撑。在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之下,由于电影产业与数字技术的高度适配性,区块链不断解决电影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痛点,正在建构一个公正、透明、优质电影产业生态,其信任机制、创新机制、变革机制为电影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个融资平台、创作平台、规范平台、安全平台,实现了电影产业内部与电影行业外部的区块变革,促进我国电影产业创新升级、可持续发展。但是,对待区块链技术,我们还需要保持一个审慎客观的态度,所谓谋求区块链下电影产业的变革,并不是要用区块链技术完全取代现有的底层协议和电影制作,而是根据适用条件有选择地并行发展,电影产业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研发、实践和应用,积极参与电影区块链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区块链联盟及标准的建设。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电影产业都会因区块链的赋能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推动电影产业的资源整合与提质增效,实现传统电影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而建立起一个全民性规范、个性化生产、区块化成链的电影新产业。

猜你喜欢

区块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如诗如画》创作谈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风光无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
读懂区块链
区块链,概念炒作还是技术创新?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