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23-04-11徐丹
徐丹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目标。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其成长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地理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由此,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值得教师深入研究。本文从地理实践力理念出发,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地理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03-0157-03
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与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兼具自然科学性质和社会科学性质,是发展学生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良好的地理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的科学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高中阶段,地理学科尤其注重实践性,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要学生掌握与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科学实践技能。因此,在教育改革进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就成为核心目标,教师应当予以深入探究。
1.地理实践力概述
地理一直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它虽然涉及多种理论知识,但本质上是通过理论知识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的学科。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合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实践力逐渐被重视,并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培养地理实践力,学生就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探索地理知识,理解地理内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是人们探究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能让他们更好地在实际问题和情境中理解地理关系,从而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
2.培养高中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当具备科学的发展观、有效的科学创新力以及嚴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而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是学生奠定未来发展基础的根本。地理学科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能力的重要渠道。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囊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其中地理实践力是最重要的理论化为实际的纽带,因此,培养高中地理实践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积累丰富的地理经验,大大提升实践操作能力,由此,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更全面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第二,有利于推动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地理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元素,倘若只注重理论,则会使课堂晦涩、生硬,而融入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切身感受到地理知识的价值,还能在真实的实践经验中内化地理观念,促成自然意识,长此以往,地理教学就会更加高效,能朝着更综合的方向发展。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1)有效问题设计,提高实践意识
地理知识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提问与探索意识,学生只有专注于知识根本,积极地探索相关的问题,才能发现地理的实践意义,逐步提升地理实践意识。也就是说,在地理教学中,不能仅关注于课本知识本身,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依据不同的问题深入发掘地理的奥秘,思考地理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根基。因此,在日常教学环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设计不同的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受地理的实践性,从而促成实践意识。
以“海水的运动”教学为例,海洋辽阔深邃,对大海的探索一直以来都是科学研究者们所致力的。去过海边的学生都容易发现,大海并没有完全平静的时候。海浪、潮汐、洋流等都是大海表层的基本运动,研究这些运动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到底海水是怎样运动的呢?研究海水运动对人类生活有怎样的影响呢?这些与实践紧密挂钩。为了避免学生学习时只注重知识的记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多样的问题,让学生依据问题不断拓展思维,丰富认知,从而建立实践意识。例如,教师提出问题:“人们与大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出海时都会密切的关注海浪预报,那你们知道怎样的海浪情况下可以出海吗?有没有什么天气现象能预示海浪的大小?海浪变化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可以寻觅的规律?”等等,然后依据这些问题,学生就会主动开阔视野,从书本中跳脱出来,尝试寻找有关海浪的研究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就能有效地认知地理研究中所蕴含的实践目标,从而养成良好的实践意识,积极主动地尝试实践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真实场景
地理实践力具有实用性特点,是服务于生活的技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不能仅仅依赖书本知识,它能给学生带来立体化、生活化的体验,需要依托实际的场景才能实现。如果学生只通过理论讲述是很难真正获得实践能力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度学习的需求,渴望更好地感悟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由此,教师就应当正视地理的生活特性,创设多样的生活情境,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和问题引进课堂,由学生自主地探索和体验,学生就能在真实的生活地理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内涵,设身处地地融入地理问题之中,去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以“常见的地貌类型”教学为例,地貌是地球表面的不同样态,人类生活往往依托地貌进行。理解不同地貌的特征,知晓地貌对生活的意义,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获得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地貌来创设生活情境,例如,以与学生较为亲近的家乡地貌——河流地貌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真实的、完整的河流地貌景观,让学生身临其境,从俯视角度去观察河流地貌所形成的独特景致,身临其境地体会河流地貌所形成的河道、河谷以及孕育的两岸青山。然后,教师再以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河流地貌下人们的生活场景以及当地的气候、植被、农作物等。通过这种真实的生活情境体验,学生不仅获得了观察的经验,还能真实感受生活,体会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继而也激活了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生活中能有效地联想和应用这些真实的观察经验。
(3)引入真实案例,了解实践价值
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更加注重地理学科的理论性价值,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更强调理论的记背。但这样的目标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更无法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地理,理解地理的实践意义,由此,也就降低了地理课程的教学作用。实际的地理教学应当与生活紧密联系,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真实的社会或生活案例,让学生依据案例分析,去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感悟地理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了解实践价值,推动地理实践力的发展。
以“地质灾害”教学为例,地震是非常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也是危害后果最广泛的一种地质灾害。那么到底地震是怎样的地质灾害?研究地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又怎么才能预防地震呢?学生学习本课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同时也要学习防灾减灾的具体方法,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由此,教师可以引入真实的地震案例,让学生从真实的案例中体会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寻找预防的办法和灾后重建的途径。教师可以以2008年“5·12”大地震为例,以其中某一位幸存者的讲述为突破口,带领学生一同通过声、像、影的结合来回顾这场大的灾难。在真实的画面中,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房屋倒塌、山崩地裂的场景,体会到地震发生时的恐惧以及救援时的触目惊心。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寻找后来有关地震的报道,了解地震发生的原因、波及的范围以及其他方面的危害。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躲避地震、预防地震的需求,比如,学生会想要了解如何能预判地震,如何在灾害来临时逃生。由此,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就不仅是理论性的,而且是侧重实践的,能够在真实的感悟中体会到实践的价值,推动实践探索的积极性。
(4)开展生活实践,促成能力延伸
地理实践力素养所对应的教学最终目标是生活应用技能,学生能依据课堂所学,在真实的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中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符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放式、挑战性的实践契机,让他们能有效地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灵活地解决生活实际中的地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实现地理技能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地理实践力的内化,将课堂所学有效地延伸至生活之中,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
以“人口迁移”教学为例,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城镇、乡村常常会迎来新的住户,有些地方人口日渐稀少,还有乘坐火车、飞机、汽车等往返的人群不断地穿梭于不同地区,这些人口的变化和移动就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影响了一个地域的经济或者人文,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那么到底为什么会产生人口迁移呢?迁移后对当地有怎样的影响?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教师可以以当地人口状况为例,组织学生实地走访、调查、问询,通过观察和收集,获取当地人口迁移的原因。然后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实践报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迁移原因,并依据实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就能有效地提升观察、调查和分析能力,能全面地了解人口迁移的各类因素,这也直接推动了他们实践力的延伸,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5)推動总结反思,提高实践技能
思维与行动息息相关,多样的思维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行动力,使他们在有效的行为中发展综合技能。而地理实践力是一种真实的行动能力,由此可见,它与学生的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思维给实践力带来的影响,而应当重视思维的发展,用反思、总结等思维锻炼方式来促成学生良好的实践力。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学习活动结束后,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和反思,借助对实践过程的回顾,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梳理实践中获得的能力和方法,由此就能更好地提高实践技能,促成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有效进阶。
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为例,环境问题是近年来非常突出的话题,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人类影响环境的同时也遭到了环境的反噬。教学时教师往往会组织学生走访调查,了解人们对环境污染防治的态度、想法,并且实地勘察附近的化工厂、农业基地等,观察并了解他们如何处理废气、废水等。在完成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让他们尝试分析环境治理的措施是否合理,治理的效果是否明显。例如,有学生发现有的工厂虽然对废水进行了处理,调查分析结果也显示治理合理,但其排放地仍然出现了环境问题。此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调查走访过程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思维,重新审视自己的实践过程,努力完善实践结果。由此,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在及时的总结与反思中不断夯实和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地理实践力是一种综合性的素养,学生在应用地理实践力时,不仅要充分调动对地理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要运用综合的思维和对区域的认知,有效地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地理实践力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同时是促成其他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元素。由此,高中地理课堂上必须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地应用多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提高实践意识,满足实践需求,同时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推动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而依据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学生又能陆续了解地理实践的价值,在生活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运用实践技能和经验,并于高效的反思与总结中夯实实践素养。由此,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将有效提升,并进一步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使他们的能力与思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曾呈进.“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理论探源及其教学落地[J].中国教育学刊,2022(02).
[2]廖彬.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地理实践力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2(12).
[3]时金叶.基于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思考[J].科学咨询,2021(07).
[4]李少鸣.例谈高中地理学生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