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味引导小古文教学
2023-04-11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开展文言文教育,可以让学生及早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认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文化自信。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看,文言文通常是以小古文的形式出现,这一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亲切,能够在学生心中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但这只是引导学生入门的第一步,要让学生真正亲近小古文,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小古文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
一、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理论
从理论角度建构关于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认识,对于语文教师而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理解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理论,关键要从“趣味化”教学对小学生学习小古文的促进作用上来理解。小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心理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可能会接触过与小古文相关的语言表达,这使得学生对小古文具有一定的认知,这可以成为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兴趣激发的“基石”;另一方面,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古文学习提出的要求又会让学生感觉存在一定的挑战性,这有可能会成为学生对小古文学习兴趣的制约因素。将这两种心理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后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因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小古文“趣味化”教学,以培养学生关于小古文学习的可持续兴趣。
进一步讲,小学生在小古文学习的过程中之所以不容易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小古文的呈现形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小学生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而小古文言语精练、内涵丰富,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又有一些生涩拗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小古文“趣味化”教学,可以明确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真正指向应是:以小古文作为教学的载体,通过对其优化,让学生拥有良好的直觉感知,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体验感与收获感,由此可以培养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持久兴趣。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小古文“趣味化”教学有两个层次:一是借助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优化小古文的呈现情境,激活学生的整体感知。二是借助于对小古文内容的深入体验,来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深层兴趣。前者虽是面向小古文学习的入门阶段,但却是影响小学生的小古文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后者是面向小古文的解读而言,却影响着小学生对小古文学习的可持续性。从两者的关系与角度来看,后一层次是前一层次的补充措施,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可以为小古文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实践
理论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付诸实践,理论角度的预设也需要得到实践的进一步验证。上述理论分析可以为小古文教学打造相应的框架,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且必须在教学中一以贯之。
例如,在学习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一课时,因其内容朗朗上口,学生虽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也能形成良好的记忆效果,这意味着学生对这篇文章的“趣味化”教学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通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梁启超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有了这一情感作为基础后,教师再通过事先录制好的音频,让学生感知这段内容需要通过怎样的语气来阅读。
事实证明,有了以上铺垫后,学生可以对这篇课文产生明显的“亲近感”,很多学生会主动打开课本,主动进行朗读。此时的朗读与之前的朗读有着明显的不同,此时学生的朗读一方面在借助文字感知课文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在借助语言感知作者的情感。学生在此过程中还将自己想象成课文中所说的少年,而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初步将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展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发现,当学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有着很强的责任感,在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则会有很强的“豪气”,学生所感受到的是自己作为少年,需要让自己智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独立起来……这是学生自己的总结。而学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恰恰说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深入的,学生的收获是丰富的,此时学生已经由表层的兴趣走向了深层次的学习。
无独有偶,学生在阅读第二自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豪气”,体现在学生朗读的时候不仅有着较大的声音,而且有着强烈的热情。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头会微仰着,课文中的内容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变得更加熟悉,学生真正能够进入“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的状态。这个时候学生的朗读具有显著的重复特征,但是学生并没有因为重复而感觉到厌烦,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当中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所感受的情感也越来越丰富——理解的深入意味着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情感的丰富意味着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发展,当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的时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文解读以及朗读的过程中有了深层的体验。这就是深层次学习兴趣的体现,当这种兴趣體现在小古文学习的过程中时,也就意味着小古文“趣味化”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三、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反思
反观近些年的小古文教学,能够感觉到教师教学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小学生可能不适应学习小古文到现在小古文教学的最大挑战在于学生能否对小古文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初步的努力是为了让学生对小古文学习产生直接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却不足以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后期的努力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可持续兴趣。在这样的努力过程中,教师面向小古文的“趣味化”教学思路也就越来越清晰,而当在一次次教学案例中积累的经验能够让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时,这种良好的教学体验与收获,又让教师对小学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面向小学生进行小古文教学并非不可行,而是要坚持“趣味化”教学的思路,这也是打开小古文有效教学的一把“金钥匙”。兴趣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最佳方式之一,是学生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载体之一。所以,如果学生能够在进行小古文学习之后,在恰当的场合将小古文中的内容进行直接引用,这所表现出来的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创造素养。
总而言之,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思路是必须坚持的,教师对小古文“趣味化”教学的研究也必须是持续的,这样才能为小古文教学新的样态打造提供有力的保证,小古文所承载的文化传播、品格塑造等社会功能也才能顺利实现。
孙小燕(东台市时堰镇后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