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与偏见: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的电视符号特征呈现研究

2023-04-11黄守峰

传播力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许知远符号受众

◎黄守峰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泛娱乐化背景下,艺人竞技、素人选秀等各类娱乐综艺节目充斥荧屏,蚕食与抢夺着受众的注意力与流量。喧嚣之下,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脱颖而出。《十三邀》由腾讯视频与许知远创办的文化创意传播公司“单向空间”联合制作,是一档纪实类的创新网络访谈节目,自2016年首季开播,迄今已播出六季。《十三邀》的命名显而易见,来源于国粹麻将“十三幺”,意味着每张牌都互不相靠,也预示着每一季节目中的访谈嘉宾都是“十三幺”。从娱乐偶像李宇春到人类学家项飙,从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到摇滚乐坛教父罗大佑,受访嘉宾与主持人许知远之间的对话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也并不是一方需要说服另一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带着“偏见”看世界,将嘉宾自身的人生经历置于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引发受众的发问与思考。不同的嘉宾代表着不同的时代命题,在理性与哲思的背后有着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答案,受众自身的人生阅历也会对节目命题有着独立的思考。《十三邀》的片头语有这样一句话:“带着偏见看世界”,节目选择以“偏见”作为节目的风格与立意核心,注重个性化表达,纪实类访谈节目也因此开启了由中立向“偏见”的流变。在大家讨论流量时,它关注静水深流的问题;在舆论一片喝彩和吹捧时,它提出质疑和不解[1]。

当下人们正处在一个高度符号化的社会,由此带来的符号消费超过了物质消费,符号生产也超过了物质生产[2]。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本质、符号变化发展规律及符号意义的学科,它在分析内容和内涵延伸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视频节目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了各种符号的巨大而复杂的表意系统。因此,在此背景下,本文选择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视角,来对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进行研究,以期为更好地把握和创新网络访谈节目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本文主要依循语言学家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符号理论,将电视符号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十三邀》作为一档人物访谈节目,人物是该节目的核心元素。因此,引入人物符号,从人物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三个符号向度,对其节目特征呈现进行研究。本文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是如何通过电视符号搭建与呈现其节目特征的。

一、人物符号:访谈双方鲜明的个人符号

(一)“偏见”的“许知远符号”实现人格化传播

世界就是由符号构成的,人自身也是一个符号。许知远作为《十三邀》每期访谈的发起者、节奏的掌控者,拥有着鲜明的个人符号特色。

既往的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大多呈现端庄且严肃的荧幕形象,许知远则表现出不修边幅且随意不羁的形象特质,这也成为了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特有的符号特征。许知远的教育经历与职业经历塑造了其独特的个性特点,也对其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观察社会与理解社会的视角,反映在《十三邀》节目中的所谓“偏见”即是这种视角与立场[3]。

在访谈过程中,许知远既不像传统主持人端坐且着西装革履,而是着休闲衬衫与牛仔裤,翘着二郎腿抽烟,有时甚至还穿着拖鞋与嘉宾进行访谈。许知远的个人特质,即不羁与随意不仅彰显着其个人特色,还奠定了《十三邀》的节目调性,许知远的随意个人符号也成为《十三邀》鲜明的符号特征之一。在访谈过程中,许知远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偏见,比如在与马东的访谈中,许知远质问道:“文化有粗鄙化的倾向吗?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新时代?难道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吗?”在与李诞的交流中,许知远更是直言不讳自己不喜欢李诞的这种自以为是的戏谑谈话方式。在泛娱乐化时代,许知远的“偏见”呈现出一种与时代极不合拍的姿态,他打破常规,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大众娱乐以及时代流行的憎恶与鄙夷。正如许知远本人所言:“对过度浅薄且娱乐化的时代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受众思维中的惯性。”

在泛娱乐化时代,个性化的传播方式有助于传播内容效果的提升。借助许知远个人所具备的文化素养与独特人生阅历所形成的看世界的角度,加之许知远所呈现出的衣着外貌特征,不仅拉近了节目与普通受众之间的距离,而且更好地传递出节目的内涵,即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像许知远一样带着自己的“偏见”看世界。在《十三邀》中,作为主持人的许知远是串联节目内容的主线,他忧郁、焦虑、理想主义的人格特质渗透于节目中。人格化的节目本质上建立了一种内容、观点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或者连接,《十三邀》利用许知远的人格符号进行内容与观点的产制与传播,让受众在节目中找到价值的共鸣[4]。

(二)符号化的受访嘉宾

符号化是指主体经过抽象思维将客体转化为符号,并赋予符号意义的活动[5]。《十三邀》节目所请的访谈嘉宾来自社会各界,既有文艺界的张艺谋导演,也有学术界的项飙,还有商业界的王石等,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备标志性的符号特征。例如,导演贾樟柯、李安等,他们是一代电影人的符号;偶像李宇春、木村拓哉,他们是偶像的符号代表;华语乐坛教父级人物罗大佑,已被符号化为摇滚音乐的先锋人物。

正如《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一书中所说,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社会各界都会涌现出个人特色明显的时代人物。这些杰出人物的发展与成长故事值得我们思考,从而去探寻人物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是如何在道路上成长为时代的旗帜。因此,每一个嘉宾都值得我们探讨,给我们提供一种看世界另类的角度。许知远访谈的不是个体,而是一种社会现象。

无论是节目中的嘉宾,还是主持人许知远,都能被受众抽象理解为特定符号。每一个嘉宾都是时代的缩影,身上都有值得令人探寻的故事,通过探寻嘉宾去了解特定背景下的时代文化,加之许知远个人与节目的“偏见”视角,合力令《十三邀》成为一档“逆潮流化”而又耐人寻味的网络访谈节目。

二、语言符号:节目的“偏见”定位

许知远多次表达出他对这个技术主导的时代的不满,他认为这是时代文化的倒退。同时,他认为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蜂拥而至的娱乐化与碎片化,让当代年轻人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成为“浅薄的一代”。但许知远又对这个时代充满好奇,他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在访谈过程中,他试图由浅及深地剖析采访对象,试图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更试图从他们身上看到不同时代的印记。对许知远而言,这个时代的观点看似多元却实际思考力匮乏。因此,许知远将时下的困惑抛给受访嘉宾,同时又从自身的“偏见”出发寻找想要的答案。

节目片头的文案也成为了“偏见”的语言符号。通过对五季节目片头文案(节选)的梳理(如表1所示)发现,虽然五季节目的片头文案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带有鲜明“偏见”色彩的。符号是图像、标志和象征的东西,它只有在使用符号的主体赋予它一定内涵的时候才会变得有意义,也可以说符号是人的一个记忆触点,看到一个符号,脑海中会突然出现一事物。《十三邀》这个节目以“看世界,带着偏见”作为宣传文案,是符号使用主体赋予了这个节目特殊的观看视角,所以“偏见”是这个节目的一个符号,看到《十三邀》这档谈话节目,则联想到“偏见”这个词与主持人许知远的“偏见”视角,片头文案的语言符号想要传达的意义与灵魂便是节目的“偏见”。

表1 《十三邀》五季片头文案精选

三、非语言符号:节目的文化与理性深度

画面是最能承载节目创作意图的电视符号之一,节目制作者通过对色彩、场景、镜头、道具等符号的直接建构,搭建出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

(一)色彩符号凸显节目理性

在《十三邀》中,画面颜色也成为了节目鲜明的符号。受众在收看影视节目时,视频的色彩会奠定视频的整体基调,给受众一种先入为主的体验。相比较而言,《十三邀》的画面色调偏冷色调,色相偏向蓝色系或灰色系,整体饱和度偏低,并且以蓝色或灰调的画面冷色调凸显双方对话的冷静与睿智。

(二)场景符号产生现场代入感

场景是一种时空重叠的艺术,通过时空的搭建与组合,营造符合节目形态与特质的场景,限定节目发生的场地,并助推节目的发展。然而基于符号学的视角,节目中所搭建的场景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物理空间,而是被赋予了不同含义的符号,通过不同的场景搭建,为受众营造出不同的观感,从而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代入到节目的每一个环节中[6]。

传统的访谈节目通常在固定的演播大厅或录影棚中录制,主持人与受访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通常台下还设有观众席,观众可以通过提问与嘉宾进行互动。与以往人物访谈类节目不同的是,网络谈话节目《十三邀》打破陈规,跳出“窠臼”,不再拘泥于录影棚中,摆脱了椅子与沙发的固定与束缚,主持人和受访嘉宾漫步各处,《十三邀》拍摄地点并没有局限在特定的演播厅与录影棚,而是跟随不同的谈话人物的变化而变化,可能是嘉宾所成长的地方,也可能只是路边一家随意的餐厅,选景兼具情怀与惊喜,如许知远前往罗振宇的办公室进行访谈,同项飙一起在江边思考,这种人物访谈更接近于新闻中的采访,记者为了解事实的真相,进而深入事件现场去调查、访问、体验。常常自诩“知识分子”的许知远,不再依赖于语言的交锋,而是越来越多地走进他者的生活,用生活的经验感知对方。这也凸显了《十三邀》这个节目与其他谈话节目的不同之处。通过主持人一次次到不同的地方去拜访谈话嘉宾,这些不同的地点也将谈话嘉宾整个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访谈节目《十三邀》作为一档具有精英化品格和人文气息的谈话类节目,在浮躁的娱乐市场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突破了传统访谈类节目的封闭性和大众化,引发在娱乐化时代的受众的思考。作为创新直播专访节目,《十三邀》突出了“逆潮流化”的特点。大众化与娱乐化是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特色,且生命力较弱,而《十三邀》不仅对抗了这三大传播特色,而且还规避了传统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的同质化特点。《十三邀》在访谈嘉宾的选取方面,并没有像传统访谈节目局限于阶层与领域,而是选择与各行各业标杆性的“符号人物”,这类“符号人物”是时代标杆,是社会某一领域发展的缩影,通过与他们的对话来试图探究他们的精神领域,来打破抑或验证受众对他们的“偏见”理解。通过访谈发起者许知远的个人视角与立场,来探寻访谈嘉宾个体的成长轨迹与揭秘他们身上所赋予的时候精神与内涵。每一期的嘉宾都代表着不同的深刻命题,通过探寻节目嘉宾身上的特质来发掘嘉宾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乃至时代文化。在当下的娱乐市场上充斥着吐槽低级趣味、选秀等千篇一律节目的背景下,《十三邀》不得不说是一股“逆潮流”的清流。《十三邀》“逆潮流化”的定位特点,成就了节目的高端与成功,是人物专访节目在网络化进程中的一大突破[7]。

本文从符号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依据语言学家索绪尔从语言学角度对符号的分类方式,结合人物访谈类节目的自身特点,从人物符号、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三个符号向度,对《十三邀》节目特征进行分析。许知远独特不羁的个人符号实现了节目在互联网时代的人格化传播,为节目奠定了基调与“偏见”的视角,节目的受访嘉宾也皆是可以被符号化的人。可以说,许知远访谈的不是个体,而是探究一种社会现象。五季节目的片头文案语言符号在加深着节目带有“偏见”的定位与特点;节目中许知远送给嘉宾的书籍和配乐带着许知远预知的“偏见”;节目以蓝灰冷色调的非语言符号突出节目采受访者与受访者双方的睿智与冷静,表明节目的文化立意与理性深度,这些电视符号共同凸显了《十三邀》与其他访谈节目与众不同的“理性与偏见”共存的节目特征。

猜你喜欢

许知远符号受众
学符号,比多少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游荡者许知远
“+”“-”符号的由来
游荡者许知远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符号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