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绝“决策瘫痪”

2023-04-10杨继刚

领导文萃 2023年7期
关键词:两难理性收益

杨继刚

什么是决策瘫痪?

面对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每一个选项都有利有弊,在到底该选哪一个的问题上思前想后、犹豫不决,甚至久拖不决,无法做出最终决策,这就是决策瘫痪。

对个人和家庭而言,买房、选股票、子女择校、自己去哪家公司上班、周末去哪里休闲、今天晚餐吃什么等等,无论大小决策,都会面临决策瘫痪的情况。小决策成本不高,风险有限,往往影响不大;可一旦涉及事关个人和家庭的重大决策,选择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加大。在重大决策面前,权衡利弊是应该的,谨慎为之也没有问题,只不过,如果久拖不决陷入决策瘫痪,往往会引发另一个问题——错失良机。

决策瘫痪问题不胜枚举。其实,不做决策或者久拖不决,本身就是一种决策。有时候,正因为久拖不决,还有可能让自己恰好规避了潜在风险。但对公司而言,大多数情况下,逃避决策不是一种好办法。这不仅仅是决策本身的问题,还涉及公司的战略落地以及组织发展问题。如果总是久拖不决,还会影响团队的信心和士气,对公司长远发展不利。

那么,管理者为什么会陷入决策瘫痪?有三个原因:

第一,追求完美,想要的太多。

许多领导者喜欢既要、又要、也要、还要,你听听,这是不是面面俱到?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告诉我们,每个理性人都想追求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在出发点上没有问题,但如果面临一个两难选择,管理者一味追求完美无缺的决策,显然是做不到的。选择本身就意味着要接受缺陷、接受不完美。那种试图只想拿到最高收益,不想承担一丁点儿风险的做法,不是贪婪是什么?

一方面什么都想要,另一方面现实又做不到,怎么办?决策瘫痪。各种思前想后,各种决策模型,各种数据分析,什么决策矩阵、头脑风暴、筛选模型、优先级排序,等等,能用的都用上。可是忙活到最后,反而越发难以做出决策。为什么?因为发现的前提条件越来越多,未知风险越来越大,能带来的收益越来越高,天平的两端都在加码,决策的难度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这种纯粹想依赖工具和方法做出决策的理性人,更容易陷入决策瘫痪。再加上完美主义情结使然,决策难度提高了,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做了。事实上,决策不仅关乎理性,还关乎勇敢。理性思考后的当断则断,真的不容易做到。

第二,没有原则,太缺乏主见。

为什么决策难?因为没有原则和标准——两难情况下,凭什么做出取舍?其实,完全停留在收益和风险层面的算计,看似科学合理,却忽略了一个前提:不同的收益和风险,权重不一样。

比如,在用人这件事上,有的企业会用胜任力模型来选人,要看候选人的工作经验如何、专业相关性如何、过往的绩效如何,等等。但如果你是选一个成熟岗位的员工,过往绩效表现可能占的权重更高,这一项的得分要远胜于其他项;而如果你是选一个创新岗位的员工,过往绩效表现可能占的权重并不高,反而创新行为的表现占的权重更高。

一个原则和价值观清晰的人,做决策往往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原因很简单:符合原则与价值观,困难再大也要选;不符合原则与价值观,收益再高也不选。这就不仅仅是经济收益一个维度了,而是回到了为人处事的根本,回到了一家公司的使命和宗旨。比如,有的公司对那些可能赚大钱的业务选择放弃,不是不想赚钱,而是因为其违背了公司的价值观;有的人选择工作,不是单纯看薪资待遇有多高,而是看其是否会影响家庭生活,这也是他的原则与价值观。总之,原则和价值观清晰的人,纠结会少一些,决策会更果断一些,在关键时刻,他们总是会勇敢抉择。

第三,鸵鸟心态,不愿担责任。

有人觉得,既然是两难選择,暂时不做选择,就可以不让自己那么为难了。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鸵鸟心态,用逃避的方式拖延问题。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期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以让自己的决策更容易,常听到的那句话是“等等,再等等,万一出现什么变化呢”。等待确实会迎来新的变化,但新的变化未必对当下的决策有利,反而有可能会让决策更难。这种寄希望于外部变化,试图让老天爷替自己做决策的行为,一般都会让我们付出代价——和老天爷做交易,哪有不付出成本的?

决策的本质,是承担选择的责任。这个选择可能好,也可能不好,需要你为此承担责任。从这个角度而言,那些陷入决策瘫痪久拖不决的人,是在用逃避责任的方式应对决策难题。还有一种情况,很多人对决策的理解是一锤子买卖,认为只要做出决策,就覆水难收了。实际上,除了那些关键时刻的决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做出的决策,都可以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是多次决策,而不是一次决策后只能等待。错了就改,承担风险, 付出代价。交了学费,下次不再犯类似的决策错误,这样才会获得真正的能力提升。决策背后,也是一种自我修炼。

至少,别让自己陷入决策瘫痪。

(摘自“转型刚刚好”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两难理性收益
两难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两难的选择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
东芝惊爆会计丑闻 凭空捏造1518亿日元收益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煤价上下两难四季度或维持窄幅震荡
如何解开设计院BIM应用的收益困惑?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