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教学探索
2023-04-10王斯萌
摘 要:中国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将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但当前,开放教育学员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教师无法实现有效教学。本项目从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意愿出发,激发学员内生动力,基于学生需求重构教学结构,并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教与学效率的方案,使得有效教学与自我学习得以发生。
关键词:开放教育;内生动力;教学探索
一、概述
开放教育承担着全面“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使命。当前,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正在加速形成。《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中强调,“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中国教育部计划到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将成为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平台、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
开放教育学员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同于应试教育,开放教育的学员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完全源自实践经历,出于工具性和实际性的考量,“无关即无用”,但专业课程安排是固定的。当学生认为当下的学习内容“没有意义”,那么教师的授课就成了单方面的信息呈现。
在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教师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这个知识为什么与我有关?”这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回答学员的。这是广泛发生在所有课堂中的现实,尤其是开放教育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武装了实践经验,这个知识“是否与我有关”、学完“是否用得上”决定了某个知识“有没有意义”。以开放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其教学过程暴露以下问题:学员并非来自人力资源岗位,对课程概念不感兴趣,因此缺乏学习动机,课堂缺乏积极性。如何使得知识对学员来说有意义至关重要,这决定了教师是否能激活学生,产生自主自愿自发学习的内生动力,在教与学中有回应、有互动,而非教师单方面的信息呈现。
当前,缺乏从学习者作为主体的学习意愿、内生动力与有效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缺乏对自我学习是长远的、持久的行为的思考,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需求和动机的刺激。然而学习者对于学习内容的价值判断影响学习动机。教学缺乏从学生学习意愿出发的思考,以及在教学设计开始前对知识与学生个人的关联与“意义”的追问,套用某一教学模型描述课程实施过程。这样的思路忽视了环境的复杂性、教材的陈旧性,关键是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结合。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寻找一种从学生学习意愿出发,能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激发学员内生动力,进而使得有效教学与自我学习发生的方案。该方案希望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其成果可在高校课程实践中推广,对于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推动意义。
二、激活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必要性
当前,面向开放教育学习者的教学在以下方面存在缺失:(1)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意愿前置,将激活学习者内生动力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几乎为空白;(2)对学习者内生动力的研究缺少具体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的实证案例,缺乏对于具体课程的针对性设计,对内生动力与课程教学联系的讨论多与思政有关,给出相关方法和建议,并未涉及当教师面对学员“不感兴趣”的知识时如何激发学员的内生动力,如何将学生的需求点与课程相结合进行设计并实现有效教学。理想状态下,为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应当实现“一生一案”,然而在实际在开放教育线上授课过程中,为最高程度地追求效果和效率,在線学员人数往往超过百人,这样的大课实现不了一个学生一个方案,难免会忽视学生的学习意愿和需求。
当学生认为当下的学习内容“没有意义”,那么教师的授课就成了单方面的信息呈现。本研究从学生学习意愿出发,在教学设计开始前对知识与学生个人的关联与“意义”进行追问,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员需求的共性,在满足共性需求基础上重塑教学结构才能使得教与学更有效地达成目标。
三、激活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课程重塑实践
本项目在开放学院20秋、21春、21秋行政管理专科总计145人的班级中进行实践。从学员的需求痛点出发,考虑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的相关性,思考如何激活学生的学习的内生动力,重构授课逻辑,让课程理论与学员发生关联,聚焦改变固化的教学流程,而非机械化地代入教学模型,以实现有效教学课堂实践。
在对内生动力、有效教学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开放学员的特殊性与学习意愿出发,通过对影响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种种因素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开放教育学生内生动力的主要特征及问题,寻找共性并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在教学实施中针对性地重塑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给出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教学实践方案。在该方案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反馈进行记录,寻找一种从学生学习意愿出发,能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激发学员内生动力,进而使得有效教学与自我学习发生的方案。
调查表明,学员的共性需求——“自我发展”“自我提升”与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定位是吻合的——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对学员的需求痛点认知,教学过程确定基于共性需求的课程解决方案:课程明确了以问题为导向,跳出课本章节结构、采取系列专题的形式,以“发现自我价值”为主题,形成多方面提升学员自我价值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以至实现终身自我学习的目标。
聚焦需求,课程逻辑从概念与学生个人的联系出发。“给我一个听下去的理由,这个知识为什么与我有关?”这个问题是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回答学员的。出于工具性和实际性的考量,“无关即无用”——不同于应试教育,开放教育的学员对课程内容的需求完全源自实践经历。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开放教育学员的共性需求以及需求与课程教学的结合点,需要进行在课前激活学生内生动力和自我学习的意愿。这与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定位是吻合的——为了学生的持续发展。基于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授课方案:跳出课本章节结构,以系列专题课程的形式,以“发现自我价值”为主题,从学生需求痛点出发,形成以多方面提升学员自我价值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以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章节为例,将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意愿前置,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
通过课前对学生需求进行有关课程学习意愿的调查,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痛点。通过六个问题发现学生的需求和痛点,帮助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出做某事的理由:(1)我最想做但没做的事?(2)我为什么想做这件事?(3)我有多想改变?(4)设想一下,如果我成功改变了,会有什么好的结果?(5)对我来说,这些好的结果为什么非常重要?(6)如果我想做的话,接下来我会做什么?
聚焦共性需求和痛点,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归纳学生需求:希望“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但“难以改变”。
触动情感,认识到提升自我价值的重要性: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尽管在很多时候外部环境支配着人,但是怎样对环境进行反应却是由我们个人决定的。
引出课程的最终目的:发现和提升自我价值。
在教学实施中针对性地重塑教材原有章节结构。导入的新概念务必建立在学员心智中已有的概念基础上,具备充分的经验铺垫,从熟悉的情境切入,让新旧概念发生连接。
首先,聚焦共性需求和问题:人是什么?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不只是有关人的论断问题、认识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人作为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重大问题。人该怎样生活,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什么才是人的真正生活和能够称之为人的活法?学员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旧知被激活。部分学员表示“人会使用工具,动物不会”,有的则说“人不仅会使用工具,更重要的是人能够制造工具”,其余同学称“人会思考,而动物不会思考”。此时,教师引导,“各种试验和研究成果表明,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所谓人类具有社会性这些在哲学上‘将人称之为人’的定义,在动物界同样广泛存在”,关键在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所谓自我意识,就是说人能够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来思考,能够将自己与周围环境独立开来。这是思考的起点,也是认知的起点。此处引出第一个关键结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自我意识。与此同时,学员们的情感被触动,意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不足,提升自我的意识被唤醒。此时引出“人具有自我反思的特性,决定了人可以把自己作为管理的对象;管理的最后环节必须由个人的自我管理才能实现;自我管理是一切管理的根基,离开了这个根本,一切管理都会流于肤浅”。在个人层面,每一个人都成为管理的主体,成为自我管理者。每一个人也必须担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积极、有效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旅途实施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实现人生的幸福。
四、当下课程实施效果反馈
对开放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生进行有关课程需求的问卷调查和抽样访谈,获取研究需要的直接数据后,项目实施针对学生内生动力而设计的系列教学方案,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并记录各节课程到课率、实时在线人数、点赞及评论数等变化,获得真实的学生态度反馈以及按需调整授课方案。截至目前,该教学方案一共在开放学院20秋、21春、21秋行政管理专科总计145人的班级开展了每周1次共4次《发现自我价值》钉钉直播课程,直播数据分别为:首节课到课93人,到课率64.1%,点赞数2000;第二次课到课98人,到课率67.6%,点赞数2609;第三次课到课103人,到课率71%,点赞数2691;第四次课到课117人,到课率80.7%,点赞数2846。从第一节课至第四节课,课程的学生留存率提高了16.6%。
结合到课率、课堂提问数、实时点赞数、学生课堂留存率等数据,证实该方案目前实施效果良好。从该门课程的第一节课到第四节课,该门课的各项数据均有提升。同时,在每节课的结尾,教师均会留出5分钟时间与学生沟通几个主要问题,“这堂课你影响最为深刻的两个词是什么”“这节课你是否有所收获”“下节课你是否还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以获取学生对于该堂课的整體反馈。平均82%的学生能够把该堂课的重点概念回忆出来,并复述及打在互动面板上,剩余学生能够简单总结自我感想。平均92%的学员能够在互动面板上打出“有收获”三个字。平均96%的学员表示“下堂课仍能够积极参与”。这一反馈过程能够同时给予教师和学员正向激励,学员获得心理暗示,与自己约定好下节课仍会积极参与课堂。
以上数据表明,当下课程方案实践效果良好,于开放教育学员有一定的适用性,有助于激活其学习的内生动力和提高教学效率。
五、总结
本研究从开放学员的特殊性与学习意愿出发,对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进行调查,寻找共性并结合课程内容及特点,在教学实施中有针对性地重塑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并给出了具体的教学实践方案。该方案弥补了原有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意愿与需求的忽视,重塑过后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案能够将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激发学员内生动力,提高教学效率。
但当前,课程效果无法体现持续性。由于方案实行过程缺少了对自我学习效果的监控机制,后续实践中应增加对学生后续的跟踪调查,与学生在线上线下保持紧密联系,实施阶段性的调查分析,增加对学习意愿的监控策略等措施,了解课后学生的生活工作是否能够应用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徐真.大学生在线学习动机的激励与保持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2]程思.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内生动力研究[D].广西大学,2018.
[3]贾雪倩.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20.
[4]谢彦红.首要教学原理视角下的《教育研究方法》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8):53-56.
[5]雷浩.为学而教:学习中心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马振清,吕幸星.需要本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165-170.
[7]柴军应.学生学习自主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8]杨勇.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03):20-25.
[9]明庆华,谷木荣.有效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J].中国教育学刊,2015(05):32-36.
[10]祁晨诗,王帆,郝祥军,等.智能时代远程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激发新路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3):1-4.
基金项目:浙江开放大学312人才培养工程课题“激活开放教育学习者内生动力的有效教学探索”研究成果;2022年浙江开放大学“经济学(本)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YLKC202228)
作者简介:王斯萌(1994— ),女,浙江台州人,硕士,台州开放大学开放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工商管理与市场营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