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2023-04-10李康康
摘 要:为了落实推进改革开放政策和相关制度措施,让农民富起来、强起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保障农民福祉,这些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实现了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农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只有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鉴于当前的农业形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很大,不仅制约了我国总体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物质利益和幸福感。所以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增收打好基础。文章分析了我国惠农政策在农业、农村、农民等方面的基本政策实施内容,并详细分析了我国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以及农民收入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09-0035-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09.035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人口不断萎缩,但仍有约7亿人生活在农村。20世纪以来,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三农”问题日益突出。从长远看,“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投入的中心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实现“三农”目标的重要的政治社会问题。当然,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决定农民收入能否增加的根本因素。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水平互相关联,如果农村经济是大树,那么农民收入水平就是大树的根茎。也就是说,农民的收入无法增长就代表着农村整体经济得不到提高与持续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受传统城乡二元经济机制的长期影响,农村整体经济增长问题和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和农村经济管理者还须进一步实施惠农政策,着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保障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1 我国现行惠农政策体系分析
1.1 农业政策
农业惠农政策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国家在农业上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减免农业税、取消农业特产税(不含烟税),农民耕地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二是建立可持续的土地承包权制度。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了各种土地合同的承包期限和方式:“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草地承包期限为30~50年,林地承包期限为30~70年。”同时,土地承包方的权利和合法利益受到法律保护。三是加强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和农村道路、通信网络和能源设施建设,抓好农产品生产、运输和销售,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四是落实农业保险。我国对种植业和养殖业提供农业保险,旨在减少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等给农村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五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积极鼓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企业提供贷款低利率、减税等优惠政策。
1.2 农村政策
农村惠农政策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加强新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二是平衡城乡公共产品供给,缩小城乡生活差距。三是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引进,启动“神农英才”计划,积极鼓励大学生毕业返乡就业创业,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新时代人才。
1.3 农民政策
农民惠农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中心,防止“搭车”收费和各种摊派费用,严格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二是积极发展村镇企业,为广大农民创造和提供非农业生产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者提供相应的专业技能。
2 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2.1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由于农村交通相对落后,信息传递不畅,很多优质农产品及农作物无法向外界推广。此外,传统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技术致富,农具机械化使用程度较低,只是根据种植经验进行耕种,导致科学技术不能有效在农业中发挥价值,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我国惠农政策中的农业政策改善了这一不利局面,农业政策侧重于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加强农业部门的水资源保护,为电力、通信和电网提供支持,使农民更容易获得技术解决方案信息。通过网络学习,大范围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而机械化的推广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从根本上促使我国农业生产运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各相关农机管理部门提高了对农业机械化惠农政策实施的关注度,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惠农策略,弥补农村基础薄弱的短板。而经大量科研数据分析可知,规范化补贴惠农政策的实施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 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在提高土地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也发挥了显著优势,为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1 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交通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农村交通建设缓慢,导致整个区域经济发展落后。只有不断加强农村交通建设与发展,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提高道路建设水平。在一些农村地区,特别是在山区,公路建设水平低,缺乏高质量的道路建设。部分农村主要公路交通路线仍为20世纪修建的老路——国道,难以有效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交通枢纽作用。因此,需要从村内现状出发,大幅度提高道路建设规模,切实改善交通建设。二是扩大农村交通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地“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首要解决偏远地区的交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着力解决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改善,加强农村道路规划建设,建立覆盖所有村庄的交通网络,完善农村基干道和组路的规范和标准。降低农村农产品采购、运输农资和农村企业产品加工运输成本,缩短城乡距离,加大城市向周边农村辐射经济圈的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2.2 强化农田水电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电站工作,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增加农村水电站建设投资,扩大小水电站生产用燃料建设速度。当前,我国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水电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水电产业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相互促进和协调的问题。这些问题仅靠市场工具是无法解决的,必须重视政府的监督工具和激励威慑机制。实施国家惠农政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需要重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改善水电等基础设施,只有完善农村水电基础设施,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惠民政策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并转移到农村,设立农村水电站发展专项资金,落实专项资金专项使用,组织专人管理和监督。用足专项资金,实现农村水电站全覆盖,促进水电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完善。二是派出水电专家和技术人员扎根农村水电站建设,凝聚农民群众力量,建设农村水电基础设施。三是为农村水电管理人员提供一切培训机会,提高农村水电管理专业水平,开展农村水电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为农村公用事业提供正常的基础设施。随着农村水电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正常运行,将大大降低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2.3 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我国正在发展以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改革开放带动农业发展后,我国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特别是减免农业税后,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相关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农民人均初始收入较低,年均增长较慢,城乡差距拉大。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2006年达到顶峰,2008年缩小,但仍高于整体平均水平。2010年,农村基尼系数明显高于0.4的红线。农民的收入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但只局限于个体农业户,不能有效推动整体收入长期持续增长,所以我国仍有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民存在基本上的温饱问题。在当前社会主义信息化产业时代背景下,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数据参考值就是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换言之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当地的农业机械化覆盖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提升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将补贴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能迅速改善农业的生产情况,减少农民劳动的生产成本,以此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而惠农政策相关的农村政策体系可以改善这一问题,包括农业政策“两减免、三补贴”、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等,这是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2.4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生活富裕
2.4.1 强化盘活土地承包流转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土地利用,需要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一方面,尊重和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和农村土地补助政策措施,调动“三农”力量,健全农村金融调控机制,坚决抵制一切损害农民根本利益的行为;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循环利用制度。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户籍改革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就业,造成大量农业用地荒废,降低了部分农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要保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农地责任制度,大胆创新,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制度的全面实施,促进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集约化发展、农用地利用和农民增收。
2.4.2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在国家惠农政策实施背景下,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可有效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得以提升。为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地引导农民学习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潜力,从而提升农作物的经济产量,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一方面,在满足农民群众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导更多的农民树立共同富裕的理念,改善农村地区经济贫困的状态;另一方面,为广大农民群众营造学习环境,促使其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养, 摒弃社会恶习,建设美丽新农村,保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更趋良好,促进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5 加快金融体系改革,多元发展现代农业
在当前多元化的产业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进程是极为必要的。而经大量科研数据分析可知,对其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从某方面来讲不仅能有效地拓展农民集资渠道,扩大农村企业创建的资金来源,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也发挥了显著作用,故此在改革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需加大国有银行对农村农业的投资力度,从而在满足其农机购置资金需求的基础上,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管理局还要完善农村信贷的管理机制,扩大对农村信贷的开放范畴,以期在保证农民安全、顺利信贷的基础上,激发其创新创业欲望,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为农业生产大国,农民的经济效益一直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的高度重视。农村经济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是对中国平均收入的间接增加。为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国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农业保险、粮食直补”等多项惠民政策,让农民真正享受到优惠政策。实现农民增收的基本前提是改革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各种机制和体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税费制度改革,使农民潜心发展经济生产、增加收入。为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对粮食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带动了农民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鼓励农民自主创业,政府应着力协调多家银行机构,解决农民融资问题,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健全公益性生态林补偿管护机制,有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效推动农民发展绿色农业,实现农业经营可持续性发展。农民通过以多元化方式承包经营土地,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带动农民增收,显著增加农村经济。国家惠农政策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各项对策,农村改革在政策支持下取得实效。我国全面实施多项优惠政策以来,始终坚持城乡共同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革传统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在优化的同时,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和生产质量显著提高,縣域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6(42):58,67.
[2]潘希迁.在“惠农”税收政策下我国大米实现品牌化经营的探析——日本“天价大米”引发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9(18):5-7.
[作者简介]李康康(1984—),男,汉族,安徽人,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