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视角下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2023-04-10陈柔静王琪王锐
陈柔静 王琪 王锐
摘 要: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养老问题和养老压力不容小觑。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满足空巢老人的养老医疗护理需求,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則很好地满足了这一需求。融入了大数据、物联网、AI技术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能够满足老年群体对于医疗护理、日常照护、情感慰藉等的需求,还能够引领健康老龄化的新风尚,更是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阵地。文章基于健康产业的视角,对于这一新兴养老服务模式的探析对解决广大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分析了该模式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困境之后,提出了互助式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及产业发展新路径,以期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和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智慧养老;空巢老人;智慧社区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09-0028-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09.028
1 引言
目前,老龄化是全世界必须面对且无法避免的时代课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13.50%,老年抚养比达19.70%。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且呈现出“超大规模、超快速度、超高水平和超级稳定”的“四超”态势[1]。与此同时,老年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目前我国75%以上的老年人都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因此,如何较好处理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及其因年龄增长而带来机体功能衰退的健康问题,实现健康养老显然已成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攻坚点。而在日益增长的老年群体中,有一类特殊群体——空巢老人,其增长幅度也不容小觑。这类群体的普遍特征便是没有子女照顾,缺乏必要的日常生活照护,尤其是其中独居、高龄、失能、半失能人群,其养老问题显得更为棘手。因此,寻求一种能够满足空巢老人养老需求的新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十分必要。
2 构建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2.1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破解传统养老局限性的必要举措
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及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优点是能够模式化统一照护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仅能满足老年人最基本的日常照护需求,难以顾及老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居家养老的优点是可以让老年群体有一个熟悉舒适的居住环境,但却很难对其健康状况实时把控,难以应对老年群体身体突发状况。传统的社区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而言,能让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和居住环境得到较好的保障,但却很难将老年生活所涉及的衣食住行等资源较好融合,不能实现老年养老生活的最优解。而融合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智慧型社区养老模式以社区养老为核心,整合医疗、娱乐、物业、家政、餐饮等各项资源,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养老服务功能[2]。这不仅为中国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那些很难选择居家养老方式的高龄、失能、半失能的空巢老人群体提供了养老服务的新可能。
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健康老龄化,将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给予从老年阶段到全生命历程的全周期照护。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积极老龄化是通过为老年人创造健康、社会参与、安全的机会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过程,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是积极老龄化所追求的目标[3]。智慧社区养老模式不仅能够较好地将互联网和各种医护资源相整合,更能够依托社区和社会力量的帮助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真正实现老年群体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乐。
2.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老年群体“再社会化”养老的必然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老年群体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革新的信息技术,往往会经历“再社会化”过程。事实证明,老年群体的“再社会化”过程比预期的更乐观。截至2021年,手机普及人数超过10亿,其中50岁及以上用户群体占比为28%。因此依托智慧社区构建精细化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慧型社区养老,能够弥合数字鸿沟带给老年人的茫然与无助[2]。
3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的困境
3.1 推广难度大,普及度与接受度较低
目前,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推广和普及仍受较大阻碍。首先,打造一个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管理人员精良的智慧社区便是一大难题,在资金和精力上便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在各方力量和资源达到一定水平后,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才能在地方中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其次,在智慧养老社区建成后,便迎来了老年群体对于智慧社区养老及其产品的接受度问题。智慧社区养老模式依托各类智能设备、穿戴养老设备、操作智能手机是基本途径。然而老年人因心理素质下降、辨识能力较弱,对于新兴的产品容易产生抵制情绪,使得模式推广受限。
3.2 国内智慧医养相关平台及其产品开发尚不成熟
首先,国内缺乏高质量相关技术研究。国内有关智慧养老领域的数据挖掘的研究数量较少,现有学者多运用简单的算法分析慢性病的关联或者只是从宏观层面分析数据中的养老价值和意义,对具体疾病的数据研究较少。其次,智慧养老平台尚未成熟。目前我国智慧养老平台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平台的收集信息、综合分析数据能力有待加强,尤其是对人体体征数据与病理大数据的分析。目前国内智慧医养产品种类少,大多为智能腕表、可视化呼叫机、健康监测仪等,产品研发能力较弱[4],这就使得“移动医疗”和“远程医疗”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3.3 智慧养老服务缺乏统一行业标准
由于全国各省市的智慧养老综合信息平台相互独立,以及各地实施的智慧养老模式多样,无法做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因而无法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的行业标准。这也会导致在智慧养老服务供应过程中,容易出现管理不规范、收费不统一、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情况。
3.4 缺乏智慧养老服务的高素质从业人士
我国养老服务劳动力市场从业者往往不具备关于老年人生理特征、医疗照顾等专业认知,无法满足失智、失能老人的需求。而智慧养老服务业对从业人士要求更高,不仅需要具备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及医疗护理、保健预防的知识,对于信息数据处理的知识也要掌握精准。这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十分短缺,因而很难大范围地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4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
4.1 融入“时间银行”理念,拓宽普惠养老服务网络
“时间银行”是用时间当作货币,对服务进行量化赋值,实行互惠互助。时间银行是将愿意加入的人群登记在册,以时间为货币将自己的时间保存在时间银行,需要帮助时便可和时间银行联系,由时间银行进行调度,用别的客户存储的时间帮助其解决困难。将这一理念融合到智慧社区养老模式的运行中,就是通过社区设立并管理智慧社区时间银行,地方政府充当监督者角色,融入社会力量如志愿者、社会义工等为时间银行提供部分服务。同时也积极鼓励社区内的所有老人与家庭去参与社区的时间银行。
时间银行可提供多种服务,如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心理服务、日常需求服務等,各类服务实行主体不同,能够较好地保障服务的质量。在日常服务结束后,双方都会进行满意度评价,不仅能够为老人匹配到优质心仪的服务者,同时也能够对改进服务质量有所帮助。
4.2 增强平台“智慧”,惠及广大空巢老年群体
对于空巢老人群体而言,其日常生活的脆弱性要远大于普通老年群体,便携式移动设备的使用与操作成为一大问题。所以,针对空巢老人群体,还应设计一些医护上门服务、日常生活用品送上门的服务,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十分突然,在智慧养老平台增加此类功能可为空巢老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保障。
除了满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及医疗服务的需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状况普遍较差,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5]。研究表明,心理弹性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生活中更加乐观和充满希望,由心理引发的躯体性疾病的患病率也会比较低[6-7]。因此,在平台和产品功能设计上,不仅需要实时监控老年群体的身体状况,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应设计科学、合理的量表进行定期监测和分析。
4.3 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服务质量
当前,老年人养老需求结构正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为了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高品质健康养老需求,加强顶层设计,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在这之中,政府是顶层设计的主导者和规划者,在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推进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调控与设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毗邻建设,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衔接,搭好社区医养结合的底层防护网。
4.4 强化人才培养,构建多元主体供应模式
针对当前养老形势新难题,我国既缺乏养老护理专业型人才,更缺乏老年医疗护理、心理干预以及信息处理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医药类高校应给予重视,加强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应尝试构建多元主体智慧养老服务供应模式,如“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建立伙伴关系,依此共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8]。该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合作打造优质的养老服务平台,使其建立起“有福同享、共担风险”的共同体关系。这亦是为老年群体提供持续、稳定养老服务的重要手段。
4.5 加强互联网宣传,完善老年教育体系
智慧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本就依托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因此向老年群体宣传和普及互联网知识十分必要。可以以社区为单位,为社区老人开设互联网知识和智能手机使用的公益讲座和课程,不仅可以让老年群体感受到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红利,更能为他们后续使用智慧养老设备、智慧养老系统奠定基础。此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开设一些老年大学满足老年群体继续教育的需求,社区也可定期开展老年课程,丰富社区老人,特别是空巢老人的生活,真正让老年群体实现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
5 结论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容小觑,由于人们的受教育水平、经济压力、生活压力等影响,许多家庭成为“丁克”一族,成为未来潜在的空巢老人。智慧型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对于空巢老人群体而言是一个养老的新选择,其产业发展未来势必有着无限潜力。然而该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实现全面推广,仅有部分城市进行试点推行。总体而言,该模式需求大于供给,新的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政策、平台构建、服务标准仍有待进一步推进。做好这一新型养老服务产业的推广与应用不仅需要政府在前期做好政策支持、法律完善的工作,也需要社区对于老年群体的重视与服务推进,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要为老年群体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
参考文献:
[1]崔树义,杨素雯.健康中国视域下的“医养结合”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19,40(6):42-51,191-192.
[2]王宏禹,王啸宇.养护医三位一体:智慧社区居家精细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4):156-168.
[3]DIENER E,DIENER M.Cross-cultural Correlates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8(4):653-663.
[4]卢晓莉.医养结合型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初探[J].开放导报,2017(4):88-92.
[5]张杰,张静平,李树雯,等.空巢老人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情绪,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 36(16):4083-4085.
[6]SHEN K,ZENG Y.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ilience and survival among Chinese elderly[J].Demographic research, 2010(23).
[7]LAVRETSKY H, IRWIN R.Resilience and aging[J]. Aging health,2007,3(3):309-323.
[8]郝涛,商倩,李静.PPP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11):44-53.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医养结合背景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研究——以沈阳市为例”(项目编号:X202010162007);“农村老年人健康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10162005);2021年辽宁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服务链视角下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1LNZYZZ001);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后疫情时代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新动能与融合新路径”(项目编号:L20CGL018)。
[作者简介]陈柔静(1999—),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就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老年保障、医疗保障;王琪(2000—),女,汉族,河北秦皇岛人,就读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王锐(1990—),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