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4大元凶,科学防范胃癌
2023-04-10
受访专家
张小田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国际合作交流部副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患者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胃癌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肿瘤支持治疗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临床营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擅长消化系统肿瘤诊断及内科综合肿瘤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上午
彭智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与微生态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内科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专委会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肿瘤精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胃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等。擅长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肝胆胰等消化肿瘤的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胃癌的4大“罪魁祸首”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极少数能够不惧胃酸环境、在胃中长期定植生长的细菌,它对胃黏膜的破坏大大增加了胃癌的发生风险。研究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溃疡、慢性胃炎、胃癌、淋巴瘤的发生有明确相关性,而且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一级致癌因素。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在40%—50%,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热闹、不习惯分餐,导致了幽门螺杆菌的口口传播十分常见,所以常发生家庭内传播。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10%—20%,而分餐制推行较好的日本这一数据为4%,且大部分也是因为没有实行分餐制,被大人感染的。
(1)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内在关联
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一定会发生胃癌吗?并不是。诚然,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和促进因子,是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重要病因和促进因素,被定位为一类致癌因子,其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和进展均显著相关,但并非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发展成胃癌。胃癌的发病和多种因素都有关系,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外,还包括地理环境因素、饮食生活因素、遗传基因以及癌前病变等。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有胃部疾病,比如说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并且平时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不好,那么如果此时感染上幽门螺杆菌便会极大地增加胃癌发病率。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会使感染者胃癌的发生率较正常人群上升4—7倍,虽然不至于产生幽门螺杆菌到胃癌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大幅度上升的癌症风险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
一般来说,幽门螺杆菌是不会自行消失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建议,能根除的一定要根除,因为不同阶段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也不一样。符合以下任意条件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建议遵医嘱清除幽门螺杆菌:①有症状,如消化不良、泛酸、嗳气、胃痛等不适;②在胃镜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表现;③有癌前病变或胃癌家族史。
目前临床采用的根治方法主要为2种抗生素、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的铋剂搭配的四联疗法,通常需要服用2—3周。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后,应在停药4周后复查,确定是否已经根治。
(3)防范幽门螺杆菌的建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张小田建议,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其他家庭成员也要重视筛查和根除。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预防幽门螺杆菌的传染。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生活卫生及饮食卫生,勤洗手,尤其是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共同生活时,做好分餐与餐具消毒,避免相互之间的交叉感染。一旦自己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要注意与周围人群分开用餐,避免相互之间传染,同时积极就医,遵医嘱用药根治。
2.高盐饮食
盐是我们每日不可缺少的,摄入量正常的情况下,盐分维持了人体正常的水电解质平衡,而一旦过量便可能带来健康上的负面影响。长期高盐饮食容易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已是人尽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长期高盐饮食也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彭智告诉我们,高盐饮食进入胃中,会导致人体的渗透压增高,对胃黏膜造成直接的损害,导致胃黏膜出现广泛、弥漫的充血现象,使胃黏膜变得粗糙、僵硬,严重时还会引起坏死、糜烂和溃疡出血等,促进了胃炎的发展,进而增加这类人群患胃癌的概率。高盐饮食也是幽门螺杆菌的“兴奋剂”。相关数据显示:每日摄入食盐量超过10克,同时患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胃癌的风险将提高1倍。如果你同时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胃癌的风险还会更高。
除了直接损害胃黏膜,高盐饮食会降低人体内胃酸的分泌,并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这一过程让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更加容易。同时,大多数种类的高盐食物中,大都存在亚硝酸盐含量较高的问题,高盐饮食往往可以近似地看作高亚硝酸盐饮食。一旦摄入过多的亚硝酸盐,会使得体内正常细胞出现变异的概率增加,与高盐食物直接接触的食管、胃黏膜细胞都容易因此而发生突变。
(1)警惕生活中的“隐形盐”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的盐摄入量为每人每天5克,较之2016年的6克进一步降低了,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盐摄入推荐量达成一致。我国盐摄入量过高的问题普遍存在,2015年的“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显示,仅有 23.3% 的人每天盐摄入量在5克以内。需注意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是5克左右,包括所有的“隐形盐”。
“隐形盐”指的是酱油、酱类、咸菜等高盐食品中看不见的盐。10毫升酱油含有 1.6—1.7 克盐,10 克豆瓣酱约含有1.5 克盐,一小袋15克榨菜、酱大头菜、冬菜约含有1.6克盐,20克一块的腐乳约含有1.5克盐。食品营养成分表中会标注钠含量,1克盐等于400毫克钠,据此折算,每天吃下去的包装食品中有多少盐被人体摄入。高盐食品指钠含量超过800毫克/ 100克的食品。彭主任着重介绍了下面3种含有“隐形盐”较多的食物。
▲ 大酱汤
这种汤看起来清淡,尝起来也不咸。但其中的主要调味料是味噌,钠含量很高。比如看下图中大酱汤的配料表,钠含量是22%,每100克中有446毫克钠,稍不注意就可能盐摄入超标。
▲ 风干牛羊肉、奶茶(咸)
我国的青海省和西安市是胃癌的高发地,当地的饮食习惯中,盐摄入量超标与新鲜蔬菜少的问题同时存在。当地的特色美食风干牛羊肉,在风干腌制的过程中就加入了大量的盐,导致其钠含量较高。而西北地区有饮用咸奶茶的习惯,这种奶茶奶香浓郁、咸鲜适口,是极富地域特色的一种美味饮品,但从健康角度来看,加盐熬制导致这种鲜奶茶属于“隐形盐”超标的饮品。
▲ 面条
家家必备的主食挂面,看起来非常清淡,但每100克的面条含钠量约为650毫克(各品牌不同)!这是因为挂面在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筋道、保证口感和便于保存,会添加大量的小苏打,也就导致了面条不咸却钠含量较高。专家建议选购特殊制作的“减盐面条”,含钠量较高的面条偶尔食之。
(2)生活中的减盐建议
学习量化。使用限盐勺罐,逐渐减少用量。通常一啤酒瓶盖可以装6 克盐。
早餐不吃盐,午餐、晚餐少吃盐。早餐可以选择牛奶、鸡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其实牛奶中也是有钠的,可以满足人体早餐的需求。
替代法。在菜肴中加适量葱、姜、蒜、芥末、胡椒、咖喱粉等香辛调料,掩盖低盐后的清淡口感。烹调时也可以多用醋、柠檬汁等酸味调味汁,替代一部分盐和酱油,同时也可以改善食物口感,味道鲜美。
多吃有味道的菜。如洋葱、番茄、青椒、胡萝卜等食物,用食物本身的味道来提升菜的口感。做凉拌菜的时候,最后放盐,少撒一点儿盐,再放些醋,味道就很好。
多采用蒸、煮等烹调方式。多享受食物天然的味道,少放盐。对于放了盐的汤菜,避免喝菜汤。
点蘸料汁。用酱油、蘸水等调味品时,用点、蘸的方式,而不是一次性将酱油都倒进菜里面。每6毫升酱油所含钠离子等价于1克盐中钠离子的量。
快出锅前再加盐。盐放得太早容易变淡而导致额外放盐,建议快出锅前放。
选择低钠的盐。或者在放酱油的同时少放盐或者不放盐。
不需要在所有的菜里都放盐。比如最后一道汤可以不放盐。因为人口腔里的盐味是可以累积的,人们在吃其他菜的时候,在口腔里已经留下了盐分,所以最后喝汤的时候,即使不放盐,味道也很好。
多喝水、喝茶。对于日常饮食吃盐过多的人,除了控制盐的摄入量,不妨试试每天喝几杯茶。喝茶可以促进排尿,把体内一部分钠排出体外。
3.缺乏维生素C
彭主任介绍,第3个“罪魁祸首”便是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广泛存在于瓜果蔬菜中。维生素C长期摄入不足,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
适量摄入维生素C,对稳定内环境起到很大作用,如果长期缺乏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另外,维生素C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阻断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亚硝酸还原为氧化氮,从而阻断胺的硝基反应。
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也发现,世界范围内的胃癌高发区,普遍都存在新鲜蔬菜摄入量不足的问题。或是由于经济水平、交通等客观因素,或是由于当地形成的特殊饮食习惯,这些地区的人们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不足。同时,如果水果蔬菜不够新鲜、保存时间较长,其中的维生素C含量会大幅度降低。
张院长介绍,云南省是我国胃癌发病率相对低的地区,由于地处亚热带且地势复杂,云南堪称是一个巨大的植物王国,水果资源十分丰富,蔬菜的品种也很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C。以下两张图片中的水果蔬菜,都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建议选购新鲜的食用。
除了上述水果蔬菜外,刺梨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维生素C来源。张院长介绍,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并不是橙子、猕猴桃,而是其貌不扬的刺梨。刺梨中维生素C含量高达2585毫克/100克,是猕猴桃的近41倍。
另外,维生素C不耐高温,会在爆炒和水煮的过程中被破坏,建议选择低温烹饪的方式烹饪蔬菜,保护其营养价值。如果有特殊忌口或偏口,每天吃不足那么多的维生素时,可以适当选择维生素的补充剂进行额外补充。
4. 急出来的胃癌
这里的“急”,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急躁的情绪,也包含了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②急躁的生活方式,比如吃饭过快、狼吞虎咽等。
张院长介绍,“急”是许多胃癌患者共同的特征。有些患者因为急躁,长期进食过快,给胃肠造成了较大负担,增加了胃黏膜损伤与胃癌的发生风险。而急躁、焦虑、紧张等情绪,也在胃癌的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实,大脑和消化道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可以相互影响,比如在情绪紧张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产生腹痛、腹泻等反应。除了公认的生物学发病因素,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也会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激素分泌,来改变全身的内分泌,从而诱发胃溃疡,甚至引发胃癌。因此,当人着急、生气、压力大、情绪不好时,会导致胃肠道功能出现问题。
除了预防,早期筛查便是重中之重了,越早发现越早处理,患者就越能得到更好的预后,延长生存期。对于胃癌来说,目前主要的检查方式包括血液标志物、CT、胃镜、基因检测等。
1. 血液标志物
与胃癌相关度较高的指标是癌胚抗原、CA19-9以及CA724。若肿瘤标志物水平升高则需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比如通过胃镜或肠镜观察有无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另外,胃泌素等指标的检查,虽然不具有胃癌的特异性,但可以提示胃黏膜上消化酶的分泌腺体减少,从而识别出可能存在黏膜病变。
2. CT检查
主要优势是无创、操作简便。如果在影像中发现胃壁增厚,需要进行胃镜检查来排查。但许多胃癌类型的早期并不会导致胃壁增厚,所以仅依靠CT很難在早期、极早期发现胃癌。
3. 胃镜检查
胃镜可较为直接地观察是否存在病变,若发现可疑的病变可取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并明确病变类型。此外,患者还可以选择胶囊胃镜或无痛胃镜等进行检查。张院长强调,胃炎和胃癌之间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很多时候同时存在,如果有持续的腹部不适,服药以后没有好转,或有大便隐血的症状,就应该去进行胃镜检查。
4.基因检测
随着精准医学的成熟,基因检测也逐渐走入大众视线,通过基因检测,很多疾病可以尽早被发现。很多人都想知道通过基因检测,能否提前知晓自己可能罹患哪种癌症?
张院长解释,通过基因检测确实可以判断自己的基因是否有异常,发生癌症的概率会不会增高。但是并不推荐所有人都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具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考虑。如果存在相关基因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制订更加严密的筛查、防癌计划。
(编辑 王 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