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宁共青团:筑巢引凤 才聚潮城

2023-04-10张希哲

中国共青团 2023年5期
关键词:海宁市海宁人才

文 | 本刊记者 张希哲

春光乍暖,唤凤归巢。

潮城海宁,坐落于钱塘江北岸。江南的春风已经将路边的草木染上了绿意,青瓦白墙间,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渲染了共青团的底色。

2023 年2 月初,团山东省委调研组来到海宁开展调研工作。为什么一个省级团委要跨越两个层级到县级团委调研考察?团海宁市委书记周秀琳给出了答案:“团山东省委调研组对海宁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作出了高度评价,说下次还要带着县级团委过来专题调研。”

留得住、育得出、引得进、用得好,几个数字展现了海宁的青年人才工作的成效:连续两年人才工作考核在嘉兴排名第一;在浙江青年发展综合指数(2022)中,海宁市在全部7 个一级指标指数中获评“优秀”,青年发展综合指数总分位列全省第7、嘉兴第1。

“引育留用”四部曲,谱写出海宁高质量发展的进行时。地处杭州和上海两大城市之间,海宁用创新的做法、满满的诚意,反虹吸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在此安居乐业。

潮音唤得嘉燕归,遍种梧桐引凤来。

黏性筑巢:留住青年长效发展

鹃湖北岸,垂柳成荫。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西北侧,一栋栋颇具西式风格的楼房在树影摇晃间悄然矗立。

“这是海宁配建的国际人才社区‘海纳郡’,可以直通我们校园。不仅浙大的老师享有优惠购房价,而且配套设施齐全,可以拎包入住,很多老师就因为这项政策选择留在海宁生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求是书院行政专员郭霁瑶介绍道。

海宁的人才政策从为人才“筑巢”徐徐铺开。

如果有一个地方,设施齐全的住房加上物业费、水电费一个月只需要不到1000 元,而且还有配套的交流场所,青年人才会愿意留下来吗?海宁奕斯伟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员工张海花用自己的体验回答了这个问题:“我现在在海宁市‘云和景苑’人才公寓居住,我们公司设立了班车,每天上下班非常方便。而且从这里坐杭海城际铁路只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杭州西湖边,可以共享大城市的热闹和小城市的安逸,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生活。”

要是能有一个家遮风挡雨,又有谁愿意在外面风雨飘零。到2023 年,海宁已投用人才公寓近6000 套,“十四五”期间,实现政府层面可支配使用人才安居住房不少于15000 套。这个常住人口110 万余的城市正以最大的诚意欢迎着人才的到来。

安居才能乐业,海宁突破“先付后补”的传统购房补贴模式,创新提出“先筑巢后引凤”理念,最终落地转化为人才房票政策。海宁市人力社保局团支部书记柴佳丽介绍:“去年我们创新实施人才房票政策,符合条件的本科生可以申领15 万元的房票,本科夫妻若同时符合条件,凭结婚证可一并享受30 万元的房票,能直接在买房时向房产公司抵扣购房首付款。”

“黏性”是团海宁市委书记周秀琳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她说:“要是能让青年在这里交到朋友甚至组成家庭,那就能把他们紧紧黏在海宁。”

张善云是海宁市中医院的一名医生,研究生毕业后,她经过师兄的推荐来到海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试就业”,感受到海宁的人才待遇和就业环境之后,她决定留在这里,并住进了人才公寓。“之前春节我没有回家,人才公寓专门留下了工作人员,带着我们这些没有返乡的青年包饺子、开联欢会,平时还会有摘草莓、联谊会等等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对海宁很有归属感。”

“云和景苑”人才公寓的青年活动室有一面书架墙,几盆绿萝垂落,书香馥郁间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书架墙上,一块写着“‘青爱的宁’海宁市青年交友联谊阵地”的金属牌子分外显眼。“青爱的宁”是团海宁市委主打的青年交流服务品牌,2021 年以来,海宁各级团组织、社工机构围绕青年兴趣爱好,线上线下举办交流活动100 余场次、服务青年人才8000 余人次。

目光投向鹃湖国际科技城,一片排列整齐的建筑很是夺人眼球,普遍不超过三层的房子没有高楼大厦给人的压迫感,宽松但错落有致的布局为这里平添了一种秩序的美感。这是海宁专为青年人才设计的服务阵地“潮城英才之家”,在这里,不仅可以办理资金申领、双创服务等各类人才服务事项,还有各种符合青年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区域。工作之余,邀三两好友,同好相聚、笑语言欢,既可以放松心情,也能拉近感情。虽然“潮城英才之家”没有过多张贴共青团的元素与标志,但是用周秀琳的话来说:“在海宁,一张张青春的脸庞就是共青团最好的标志。”

今有梧桐筑新巢,何愁不能留凤栖?

孵雏引凤:育出企业引进人才

图| 鹃湖国际科技城

10 年前,江西青年黄瑶还是一个对前路充满迷茫的青年,有心创业的他凭借着一股闯劲,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我当时没有目标,本来只是想去上海找找机会,但路过海宁时,我觉得海宁这个城市名字好,‘海纳百川、宁静致远’,一下子打动了我,所以我就没多想,直接在这里下了车。”

黄瑶就这样和海宁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10 年过去,黄瑶不仅在海宁成功创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政公司,还创立了“蜂鸟汇·众创空间”,为和他同样的有志创业青年提供创业空间、平台搭建等等服务。“在我创业的过程中,青联、青企协全流程帮我搭平台、做服务,我接受过共青团的帮助,而且也兼职过海宁市马桥街道的团委副书记,现在我正在做创业帮扶工作。”团海宁市委在青创企业的“孵化”中大力出手,不仅举办了海宁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还建立了“青创人才商学院”,为有意向来海宁创新创业的人才提供平台。

现在,海宁已经有大量创业企业落地生根,近5 年来,仅马桥街道就已“孵化”超过800家企业,正如马桥街道团工委书记林辉所说:“要让青年人才和大学生来的时候,觉得海宁是有机会的。”

移步鹃湖畔,坐上海宁直通杭州的城际列车“共富青年号”,窗外闪过的一幕幕城市风光是海宁不断发展的缩影,车内随处可见的共青团元素也让人心潮澎湃,从来没有一列列车能像这样全部被青春色彩包裹,车轮隆隆间,仿佛有“弄潮青春”的口号乍然回响。团海宁市委利用杭海城际铁路建设浙江首个“青创专列”,提供就业创业“一站式”服务,省城的资源和人才正源源不断涌来。

图| 海宁春季人才交流大会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乘着列车来到海宁高新区,耳边的车马喧嚣逐渐淡去,映入眼帘的,是齐整的研究院所集群。浙江美迪凯光学半导体有限公司是这里最有代表性的科研企业,在公司停车场上,几十辆汽车按照红、黑、白、灰的颜色分类依次停放,井然有序。走入车间,就能看到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研究人员不断走动工作。公司负责人介绍:“这里的工作人员有不少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和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用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在我们公司工作实习,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我们会直接在毕业后提出招聘,让学生‘入学即入职’。”

高精尖企业落地海宁高新区,离不开这里的引才政策。

海宁高新区招商招才局局长王晓龙当年是海宁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招引的青年人才之一,他到岗期间,感受到这里对青年人才的渴求之后,毅然投身于招商引才事业之中。王晓龙说:“我们近年来招引进来的项目大多数属于‘高精尖’产业领域,这些企业对研发人才的需求强烈。依托高新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我们吸引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到高新区创新创业。”

“下周去武汉见!”在离开前,柴佳丽发出了这条朋友圈,作为市人力社保局的团支部书记,她又将乘坐“大学生引才专列”踏上引才之路。为人才工作奉献青春,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潮音隐隐传四方,细听句句唤英才。

弄潮有方:用好人才建功时代

潮聚人才,弄潮青春。海宁青年正在以自己的能力和激情书写青春,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

在实践中锻炼能力,是让人才可堪大用的前提。杭电(海宁)信息科技研究院里,教师正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做创业创新项目,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智能精准感知项目、糖尿病足检测感知项目等接地气的产学研项目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海宁给予了这个研究院最大力度的支持,让学生在学习中锻炼实践能力,为之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实现了高校里技术的转移转化。

用人才就要做到“人尽其才”,孙中山先生说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正如海宁高新区招商招才局局长王晓龙,虽然他大学所学专业是核工程,但是在来到海宁后,却没有被专业所限制,反而在人才工作上如鱼得水,提出制定政策鼓励园区内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为海宁的人才回流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在这项提议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22 年,海宁技师学院的俞浩彬在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夺得车工组金奖,荣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海宁市教育团工委书记蔡瑜对于这份荣誉既骄傲又欣慰:“俞浩彬的荣誉和他自身的努力钻研、刻苦磨炼是分不开的,但我们海宁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针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致力于‘产教融合’,让人才能够把自身技能真正拿得出手,也利于其毕业后在岗创造价值。我们还创新‘3+1+1’模式,即3 年中职、1 年高职、1 年产业学院,让人才得到专业化培养,实现有能力、用得好。”

广纳凤才当空舞,尽显其能助潮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微暖的春风氤氲了梦想,翻滚的浪花激荡着青春。海宁,这个地处钱塘江北岸的城市,正伴着浩浩汤汤的江水,和万千潮城青年一起奔向新的前方。

猜你喜欢

海宁市海宁人才
刘海宁作品(一)
人才云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天下奇观海宁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浙江省海宁市举办少儿现场书法大赛
海宁声音
海宁市优质茧收购的实践与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