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

2023-04-09静,

关键词:文化课合肥市教练员

胡 静, 刘 伟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早在1995年6月,国务院就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随着21世纪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和全民健身工程的切实展开,体育教育的社会性不断拓展,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体育俱乐部也逐渐产生并流行,为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做出了客观的贡献[1]。本文以合肥艺舞体育舞蹈俱乐部、合肥星期舞舞蹈、合肥东方梦体育舞蹈培训、合肥市舞动时代舞蹈培训中心、星灿舞蹈俱乐部、 合肥童生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等6家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发放200份问卷进行“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基本情况”的调查。并对研究对象所在俱乐部的教练员和俱乐部相关管理人员进行访谈。针对合肥市体育舞蹈俱乐部存在的问题进行逻辑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1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基本状况

本文对合肥市6家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进行调查,对其学员和教练员基本状况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列。

表1 合肥市六所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基本情况调查表(N=6)

根据表1统计结果分析,学员数量超过100人的规模比较大的俱乐部有2个,占统计总数的1/3,学员数量在50-100人之间,规模中等的俱乐部有1个,而学员人数在50人以下的规模比较小的俱乐部有3个,总体来说,小型俱乐部较多。在学员的年龄结构分布上,基本是5-18岁之间,5-6岁的学员较少,12-18岁的学员也较少,7-11岁的学员人数较多,这可能与初高中时期,特别是高中阶段学习较紧张有关;在对教练员进行调查时发现,6家体育舞蹈俱乐部教练基本都拥有相关专业资格证书,但在俱乐部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兼职,专职教练较少;收费标准方面基本是每次课80-120元。

2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招生手段

俱乐部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在市场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必然要讲究经济效益,其存在和发展也需要依靠经济发展的规律。招生问题是每个体育课外培训行业的头等大事,直接关系着俱乐部的生存。从对学员“通过什么渠道了解到你所在的体育舞蹈俱乐部”这一项调查看,约29%的学员是通过较为传统的俱乐部发放传单的形式了解的俱乐部;利用现代新媒体平台,如微信、QQ等APP获取体育舞蹈俱乐部信息的比例约为27%;而通过其他学员的家长、老师的转介绍途径占比39%;通过其他渠道的占比4%;相对传统的发传单来说,转介绍所占的比重较大,总体来说俱乐部的招生宣传手段缺乏灵活性多样性,招生效果不尽如人意。

2.2 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

通过对各体育舞蹈俱乐部的调查走访发现,目前合肥市的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培训项目设置较为丰富,如伦巴、恰恰、牛仔、桑巴等,但在培训内容和方式上过于教条,偏于程式化和理论化;不能针对孩子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方式多为高压式。在调动青少年兴趣、进行运动意识培养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策略。科学培训体系的缺乏易形成当前青少年俱乐部发展的主要障碍,即“学训矛盾”问题[2]。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升学压力较大,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心理压力更大,这也是很多学校和家长比较矛盾的地方,一方面想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特别是孩子喜爱的运动项目,以增强孩子体质;另一方面,又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和各种补习班上面,而青少年俱乐部缺乏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使“学训矛盾”一直难以解决。

2.3 缺乏足够的发展经费

从家长对目前舞蹈俱乐部的收费标准主观感知的调查发现,59%的被调查学员家长认为目前俱乐部收费标准普遍较高,占大部分比例;仅有22%的学员认为收费较为合理。由此可见,在大多数学员或其家长心里,对目前的收费状况不太满意,与体育舞蹈俱乐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合肥市的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在运营方式上多为私营性质,在经费来源上也大都是个人投资,一般俱乐部在初期建立的时候都会有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运营不理想的情况下,很多俱乐部出现了资金紧缺的情况。俱乐部有场地租金、人员工资等各方面支出,但是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情况下,低价招收学员等情况时而有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俱乐部的发展。

2.4 俱乐部发展运营的硬件设施不强

根据《国家教育部实施体育舞蹈教学和训练要求》规定,舞蹈俱乐部设施主要包括:舞蹈专业教室面积不少于120平米、层高不低于3.5米,舞蹈专业地板、地胶,专用把杆和镜子,多媒体基本设备,适合舞蹈训练的恒温设施。实际大部分舞蹈俱乐部都不能同时达到以上各项标准和要求,临时租赁场地现象居多,导致体育舞蹈俱乐部运营不规范,发展不均衡,难以形成持久发展规划和规模化经营模式。

2.5 专业人才缺口大

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俱乐部对专业的体育舞蹈教练需求量存在缺口比较大。教练身份复杂,甚至还有在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兼职,在职教练兼职的几乎是100%,处于30岁以内的“年轻”教练达到80%以上,年轻的教练员在教学经验和水平上都较为不足。教练员的专业性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培训的效果和学员学习的满意度,对6家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的19位教练员整体资质情况进行访谈,发现教练员队伍的整体资质并不高,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俱乐部教练员资质情况调查表 (N=19)

总的来说,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教练员资质并不高。另外,俱乐部相关的管理人才也比较缺乏,俱乐部管理人员多是热爱体育舞蹈运动或从事体育教育的老师或大学的学生,他们缺乏企业管理经营,也欠缺市场运转能力,难以被正规的中小学所认可,在合作办学模式和运营上,很难从青少年身心发展、安徽省青少年体育舞蹈人才后备力量的筹备等方面进行宏观的规划和管理。

3 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优化路径

3.1 优化俱乐部招生手段

俱乐部的招生是俱乐部能长期存在和更好发展的前提保证。优化俱乐部招生手段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广泛撒网。在保留派发传单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现代互联网宣传平台。如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途径进行宣传,广泛寻找潜在的体育舞蹈学员。可以开发新的宣传手段,如通过组织学员参加相关舞蹈比赛、进行社区公益表演、组织小型专场表演等途径进行宣传等。其次,精准宣传。俱乐部可以通过与周边的中小学体育部门对接,让体育教师帮忙进行俱乐部招生宣传,让他们对有体育舞蹈学习兴趣的学生进行精准宣传,在体育舞蹈训练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搭起一座信息的桥梁。

3.2 协调体育舞蹈课程和文化课的矛盾

有些家长认为体育训练和学习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主要是花较多时间进行体育训练的话会对文化课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太专注于文化课的学习又不能把体育舞蹈课程学好,总有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忧虑[3]。事实上并非如此,体育训练和文化课学习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通过体育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状态,使学生精力充沛,对文化课的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都会对文化课学习有帮助。同时文化课的学习提高了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对体育舞蹈运动中的技术、技巧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应该科学地组合体育舞蹈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使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3 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目前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尚处于发展阶段,未来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的限制。加大资金投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吸纳更加优秀的师资、建设更好的场地和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4]。资金的筹集除了学员的学费以外,还可以考虑向体育主管部门申请政策扶持经费、向社会公益慈善机构募集赞助和资金支持等。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考虑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此类体育俱乐部发展。另外,俱乐部也要积极创新盈利模式,如通过组织体育舞蹈比赛、体育舞蹈技能等级考试等模式盈利。

3.4 优化俱乐部的师资力量

对于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来说,招生、场地设施等固然重要,师资力量也十分重要。根据合肥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师资力量的建设:第一,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招聘制度吸引优秀的高水平体育舞蹈教练员,最好是专业队退役运动员;第二,邀请体育舞蹈界区域性知名运动员、裁判员、省市运动队教练员定期到俱乐部进行讲学、交流;第三,定期举行俱乐部教练员基本能力培训,提升教练员水平,鼓励他们考取体育舞蹈行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第四,优化教练员薪酬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激励教练员,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5 优化训练所需的硬件设施

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硬件基础实施,首先是进行体育舞蹈场地建设,必须按照国家的标准要求进行场地建设,保证场地地面质量和体育舞蹈相关训练器材的质量标准[4]。另外,体育舞蹈场地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维护,就算再优良的场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变差,影响使用寿命,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加强俱乐部体育舞蹈设施的硬件维护要从资金保障、技术手段、管理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维持其寿命和有效利用率。

4 结束语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拓展,是适应国家“全民健康计划”的有效实践途径,有利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更有利于国家和地方省市体育舞蹈后备人才的培养。合肥市青少年体育舞蹈俱乐部地处安徽省省会,具有较好的资源、区域等方面的优势,但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也颇多。应从政策、意识、资金、软硬件设施和宣传等方面加强建设,以促进其体育舞蹈俱乐部的长期健康发展,实现其服务青少年的价值。

猜你喜欢

文化课合肥市教练员
醒狮
送你一盆小多肉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合肥市朝霞小学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