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韧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策略研究

2023-04-08夏宇辰雷柏林欧阳敏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夏宇辰 雷柏林 欧阳敏强

摘 要:为改善当前传统村落韧性缺失问题,将韧性理论引入传统村落保护中,从传统村落韧性保护系统要素入手分析老县城村扰动因子与系统要素的关系,进而基于韧性理论提出保护三层次,对提升传统村落韧性的策略进行建构,以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解决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所面临的文化冲击、新老交替、空心化等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助力,为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韧性理论;传统村落;扰动因子;保护层次;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传统村落保护等加强了重视,提出了更加完善、合理的发展政策,传统村落也因其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现实中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保护开发的思路、策略、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人们对于传统村落适宜的保护策略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基于韧性理论视角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探讨,希望能为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提供新思路。

西安市老县城村作为深山古聚落的代表,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世隔绝,村落历史风貌留存至今,并孕育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但也正因其与世隔绝的环境,该村落日渐衰败。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村落系统整体韧性缺失。针对老县城村现状,村落该如何面对并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人们又该如何探索出适宜的保护策略,是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

一、韧性理论与传统村落保护

韧性概念从工程韧性向生态韧性拓展,并以生态韧性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社会生态韧性。从乡村地域的特征出发,结合对韧性内涵的分析可知,乡村聚落系统长期处于不稳定、非平衡的状态,因而不能以工程韧性的思维来强调将其恢复原状,应提升其多尺度的适应与转型能力,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目前我国对于传统村落韧性的相关研究,主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制度等层面构建韧性保护系统,并提出关于村落空间形态和结构、防灾韧性、社区韧性、区域景观系统适应性等要求。

安徽建筑大学陈晓华等人基于村落空间韧性内涵,从提升稳定性、塑造多样性、提高恢复力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村落空间适应性改造策略;长安大学冀剑雄等人从韧性理论出发,分析大遗址地区不确定因素与时空演变的脆弱性困境,以韧性特征表征及韧性过程导向为发展依据,为大遗址地区乡村社区韧性发展提供切实路径;岳俞余等人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对河南省汤阴县乡村聚落韧性进行评价,提出实证分析框架;张文杰和李和平从韧性思维方式出发,研究传统村落景观保护问题,并通过对文化景观的解构,提出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通过查阅以往资料发现,将韧性理论引入城市发展的例证较多,近年来逐步延伸至乡村发展领域。因此,本文将从韧性理论视角对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研究,探寻适宜传统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二、韧性理论视角下老县城村保护调查

(一)传统村落韧性保护系统的构建

在“演进韧性”概念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分为利用、保存、释放、重组等方面。传统村落韧性是指在社会与自然变化带来的冲击下,村落面对内外因素的巨大变化所具有的抵御、承受、吸收、适应及快速恢复重构的能力。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了老县城村现状,分析各种因素,研究老县城村韧性保护系统要素与扰动因子(自然衰败、人为损害、城市化冲击、文化侵蚀、生活方式转变、空心村、缺乏规划体系)的关系,分析内、外扰动因子对村落韧性保护系统要素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提出与村落相适宜的保护策略。村落韧性保護系统包含物质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的状态下,能通过自身基础功能抵御冲击,快速利用资源进行自身结构功能修复,且主动扩容内部发展要素,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动态平衡与适应性发展。传统村落韧性系统所包含的要素,如表1所示。为衡量扰动因子对传统村落韧性保护的影响,采用语义学解析方法中的SD法五分标度,形容词:影响很大(-2分),几乎无影响(+2分)。通过语言尺度进行问卷调查,在当地村民、游客、管理部门等人群中展开调研,最终得出传统村落韧性保护所面临的干扰因素及受干扰程度,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以探索适宜传统村落韧性保护的道路。

(二)物质系统现状及受干扰程度

民居用地范围主要受人口因素、自然因素的影响。遗址遗迹留存受内、外界影响较大,以人为活动造成的破坏为主,缺乏良好的规划,对物质系统、文化系统韧性均造成极大损失。村落区位、设施限制了其发展,且公共设施不完善,村内缺少文化交流、民俗活动的公共空间,进而使民风、民俗等传统活动逐渐消亡,削弱了村落的文化传承基础。首先,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村内人口流失与村落发展规划缺乏、空心化严重、村民的文化水平低、经济基础薄弱等。其次,村内护城河枯竭且卫生较差,河中乱石无观赏性,灵泉水源无保护措施。最后,村内古树名木缺少保护标识,不利于景观基因的延续,破坏了村落内部要素的稳定性。同时,景观绿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人为活动也会对村内景观与外界环境造成相应的破坏。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老县城村物质系统扰动因子与系统要素的关系及干扰程度,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遗址遗迹受扰动因子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村内景观绿化,配套设施与居民用地受扰动因子的影响较小。因此,对于物质系统韧性的保护应尤其关注对遗址遗迹、景观绿化韧性的修复,同时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居民用地。

(三)文化系统现状及受干扰程度

老县城村民风、民俗的转变原因在于外部城镇化冲击导致人口流失,使村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村落建筑风貌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与村落整体风貌相违背的建筑,部分老建筑遭到人为破坏,建筑韧性受到损失,导致村落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进而使其地域文化韧性受损。虽然村落中包含多重文化体系,但是当前的村落发展规划缺乏对于文化的体现,使得村落旅游缺少文化灵魂。根据调查分析得出,老县城村文化系统中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受扰动因子影响的较大,而建筑风貌整体维持相对较稳定,受到的影响较小(图2)。因此,对于文化系统韧性的保护应注意激发村落民风民俗的活力,展现村落历史文化脉络,并改善村落的整体建筑风貌。

(四)社会系统现状及受干扰程度

外部交通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的特殊性,提升空间较小,而内部交通会因缺乏合理规划,导致老县城村整体交通条件较差。近年来,村民与游客的不良生活方式对内部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例如,环境卫生主要因人为活动而变得越来越差,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游客的不当行为、整体保护意识的缺乏等,均不利于老县城村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调查分析得出,老县城村社会系统中环境卫生受内外部影响较大,村落内外交通也与扰动因子联系较密切,而村落所在区位未受到过多冲击(图3)。因此,针对社会系统韧性的保护应当注意阻止、预防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完善村落内外交通路线,保障村落区位的合理延续。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老县城村韧性保护系统受扰动因子的干扰程度有所差别:对于物质系统的保护主要在于确保村落的物质基础,并提升发展空间;对于文化系统的保护主要是发掘地域文化,提升村落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对于社会系统的保护主要是针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完善,为居民和游客营造舒适、干净的环境。随着人们逐渐提高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视,如何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中进行韧性扩容,是留存与发展时所需考虑和解决的关键问题。韧性理论的引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韧性理论视角下老县城村保护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得出老县城村韧性保护的重点与关键。基于韧性理论,划分保护的三层次,即基底韧性、恢复韧性、发展韧性。从保护层次角度出发,分别对传统村落自然社会系统中承受抵抗、组织协调、转型创新能力进行强调,从村落内部层次分析韧性保护要素,提升村落各个层次的韧性。针对老县城村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提升村落基底韧性、恢复韧性、发展韧性出发,提出村落保护的相关策略。

(一)基底韧性

村落基底韧性强调依据自身结构功能抵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表现在自身刚韧强度与基础稳健性两方面。针对老县城村现状,重点聚焦民居风貌、遗址遗迹、空间布局三方面,确保维护村落内要素稳定、稳健、协调发展。例如,可在村落内部划分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且破损严重但具有一定价值的传统建筑。在进行建筑保护、修缮时,选材要以当地传统材料为主,并采用当地传统建筑建造手法,同时,可引入部分现代手法弥补传统建筑的缺陷,进行创新式传统建筑改建,以提升传统村落建筑的风貌韧性。在进行建筑空间留存与优化时,可采用分类保护的方法,依据老县城村遗址遗迹现状,使用维护、修缮、整治三种方式对古建筑加以修复、完善。同时,可用模型复原与文字介绍等方式进行提示与展示,结合景观视野完善村落内外道路交通体系,与遗址遗迹展示形成联系,提升道路通达性与街巷空间结构的整体协调性,在保护街巷骨架的基础上,提高道路整体密度,完善村落路网,增强村落空间布局的稳定性。

(二)恢复韧性

村落恢复韧性强调系统遭遇沖击时快速调动、重组资源并及时修复自身结构功能的能力,在恢复过程中表现为内部组织与外部协调两方面。针对老县城村现状,侧重于修复村落景观环境,发掘地域文化,依据村落现实因素进行开展。一方面,应禁止一切对水体、山体造成破坏和污染的行为活动,并根据实际情况限定村落环境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增强村民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敏感地区村落的恢复韧性。在深度发掘地域文化过程中,可对文化相关性进行思考,提升其恢复韧性。例如将傥骆道相关的历史事件、名人、传说、诗词与村落遗址、景观设计相结合。通过对遗址遗迹的复原与展示,进一步营建老县城村军防布局的特色文化,丰富村落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农耕与民俗文化的展示可通过创意产业来进行,以有效解决村落产业发展落后、空心化、非物质文化断层等问题,例如开发农耕文化体验、民俗文化体验等项目,与景观节点空间相结合,在村落最佳旅游时间举行村内民俗活动,开展更多文化旅游项目。这样既能丰富村落文化内涵,又能起到文化旅游教育科普的作用,实现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村落产业转型,传承村落风俗文化,提升村落文化韧性。

(三)发展韧性

村落发展韧性强调保护系统在遭遇冲击后进行转换、发展并更新的能力,表现出传统村落在一定社会资源环境变化下,实现空间创新转型的自发性特征。村落保护与提升不仅在于空间上,还体现在村落的经济、体系等方面。提高传统村落活态发展,有利于传统村落在受到影响后进行自我重构与优化,一方面,完成村落产业的转型;另一方面,对村落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并优化管理模式,实现村落转型发展。村落产业的转型能够有效带动整个村落的经济发展,多元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实现传统村落差异化转型的重要途经。根据上述所提建议,依托老县城村现有产业,将现代农业结合第二、三产业,同时将观光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从而提升传统村落的发展韧性。合理配置公共设施,以满足村民生活所需,如:完善教学体系,确保村内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提升村落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完善村内医疗体系、增添医疗设施,能有效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此外,老县城村内缺少游客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还应提供景区旅游讲解服务,以提升游客体验,从而增强村落吸引力。村落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激发村民活力,增强村落适应力。目前,村落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缺乏对村民合理诉求的考虑,而村民作为村落发展的主体,对村落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村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管理模式。

四、结语

传统村落韧性提升包含多重因素,应以动态调整和主动适应的方式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韧性理论视角,通过对传统村落发展阶段进行对应,分析村落韧性保护系统要素与扰动因子之间的关系,提出关于提升传统村落韧性保护的策略。既要对民居风貌、空间布局等外在韧性因素进行提升,同时也要对地域文化、村落活力等内在韧性因素充分考虑,从而构成循环力量,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同时对传统村落的干扰适应能力进行扩容。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提出新的视角与策略,以期国内其他与之相似的传统村落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岳俞余,彭震伟.乡村聚落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8(5):4-9.

[2]张沛,李稷,张中华.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20(3):116-124.

[3]刘媛,徐悦颖,田永刚.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以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3(14):100-102,119.

[4]陈晓华,邓维龙,曹梦莹,等.韧性理论视角下传统村落空间适应性改造研究: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J].中国名城,2023(4):61-70.

[5]刘雪莹,方昊呈.基于韧性视角的古村落旅游发展途径探索:以石头村为例[J].城市建筑,2021(10):19-23.

作者简介:

夏宇辰,西安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雷柏林,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再生设计。

欧阳敏强,西安工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