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中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感官维度研究
2023-04-08石静怡
作者简介:
石静怡,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历史与理论。
摘 要:建筑的功能从原始时期的遮风避雨,到如今体现出更多精神上的关照及文化上的映射,始终围绕着人的需求在不断被创新和改变着。因此,建筑中人性化空间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为被讨论的话题。基于此,从建筑表达出的光线、颜色、声音三个方面,探讨除了物理空间的适度之外,其他对于人心理影响颇大的感官要素,以期对现在乃至未来人性化空间设计有所启发,创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富有精神内涵的现代建筑。
关键词: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人性化;感官维度
形成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派建筑,从多个角度被证实是有效且符合时宜的。其不仅符合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与需求,还对“二战”后各国的复苏与重建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派建筑必须满足人的生理和物理需求,将功能性放在第一位。在这一过程中,大部分建筑都因“二战后”激增的住房需求而走向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道路。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大部分建筑逐渐变成了复制粘贴式的国际主义风格,这种冷漠、冰冷的混凝土建筑几乎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温暖亲近的人际关系,进而引发了诸多思考与改变。其中对人性化概念的扩充与多种影响因素的思考研究是主要的发展方向,建筑传达给人的感知、体验与情绪逐渐成为建筑设计不可忽视的一环。可见,建筑思潮如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不可能是原封不动、永恒不变的,任何思潮都是批判的历史与现实创造的结晶[1]。
一、人性化建筑的设计特点
一直以来,人们提到“建筑”一词,就会联想到人运用主观能动性将材料以科学化的结构方式搭建起来,形成挡风避雨之所。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建筑遍布在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其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密切化、复杂化的趋势,人们会以建筑的方式体现其宗教信仰、身份地位、美学追求等。因此,人与建筑间的密切关系便是探索人性化建筑空间的根本原因与需求所在。
人性化建筑空间设计主要以居住者的需求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对生理和物质需求的满足,其内核是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精神,这在20世纪的现代派建筑中便能窥见一二。以荷兰建筑师阿尔多·凡·艾克的“儿童之家”为例,“儿童之家”的空间形式与组合形态属“多簇式”,即把一个个标准化的单元按功能要求,结构、设备与施工的可能性组成一簇簇形式近似的小组[2]。可见,“儿童之家”清晰地表现出设计师极强的理性主义与逻辑性,将功能与结构的适用性放在第一位,满足了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功能层面,极大地缓解了“二战”后儿童们无家可归的问题,是结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
二、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感官维度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战争已在极大部分国家成为沉痛的历史,物质需求在国家的不断强盛中得到极大满足,人们的需求也不再只是生理上的适用和物质的给予,许多建筑对感官的忽视无疑是对大脑、身体与精神的慢性损害。因此,人性化空间设计应该更多地思考感官给人带来的影响。若从色感、光感、听感三个维度来看,可从空间颜色的恰当选取、建筑光线的合理运用、建筑声音的统筹考虑来展开论述。
(一)空间颜色的恰当选取
色彩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客观的。从生理机制上来看,光线透过瞳孔达到视网膜时,感光细胞起到一种化学作用,使视觉神经兴奋、冲动。这种冲动达于大脑时,便产生明暗与色彩的感觉[3]。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视觉感受转换为心理感受。据研究,人体会先从视觉方面对相关知识产生感应,然后逐渐扩展到情感层面,最后在人体的心理上形成一定的思想概念、意识状态与记忆内容,整体的变化情况具有一定复杂性[4]。另一种是视觉感受到颜色信息后的联想。然而在不同情况或不同人的心境和思考方式下,联想结果也是多样的,如:看到红色可能想到过年,也可能想到血;看到白色可能想到干净简洁,也可能想到苍凉无助。所谓色彩心理学,便是将这种变化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转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色彩心理规范,对建筑空间色彩营造的研究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建筑空间作为一种室内环境,始终围绕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心境与情绪,这两方面的影响也会交叉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因此,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对于色彩要从或强或弱、或兴奋或沉静、或温暖或寒冷等多方面来考量。
1.色彩的强弱
色彩的强弱可以看成是对色彩明暗度或饱和度的把握。较高明度的色彩给人轻盈通透之感,反之会给人沉闷浓厚之感,常显示出稳重与扎实的感觉。明度排序中,明度最高的颜色是白色,明度最低的颜色是黑色。许多建筑在设计时通常会使用大量颜色较浅、明度较高的色调,这样才不会使人在建筑中感到沉闷压抑。如现代大多数建筑都设计了几乎透明的玻璃幕墙,其美感和其他内容暂且不论,仅从建筑颜色和通透度来看,无疑带给了人畅快通透之感。
2.色彩的兴奋与沉静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不仅仅是色彩的强弱或纯度的关系,其影响过程是复杂且多样化的。一般来说,红色、橙色等暖色调被认为是给予兴奋感的,是积极而热烈的颜色;以蓝色、紫色等为代表的冷色调则被认为是沉静的、冷淡的、消极的颜色,但这并不绝对。如粉色带给人们的就不仅是色彩纯度和明度这样直观的影响,而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有着极强的时代烙印与社会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带给人们安心美好、柔和沉静的心理暗示。因此,颜色在情绪上对人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需要设计师在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之后,熟知受众群体的偏好与需求,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主色调的应用,为建筑的空间营造增色。
3.色彩的冷暖
色彩的冷暖应该是许多人认识色彩的第一印象,例如:蓝色、绿色、紫色等属于冷色调,会给人以疏远、清冷之感,或许是这些颜色使人想起寒冷冬季萧瑟的景象,因此人们看到此类色彩便顿生寒意;红色、橙色、黄色等属于暖色调,给人以亲近、温暖之感,或许是因为使人联想起温暖的阳光,这些颜色令人暖意四起。建筑空间设计也需要根据其建筑功能和目标群体选择冷暖色调。例如:餐厅、酒店等是给人以饱腹、安居的地方,暖色调为最优选择;图书馆、教室、博物馆、政府机构这样富有理性色彩的建筑,适当的冷色调会使人的精力更加集中,态度更加认真。如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图1),从外观到内部的主要通道,均以苏州传统的白色为主色调,加上代表着理性与沉静的灰色进行搭配,体现极强的地域性特色的同时,又展现出博物馆应当具有的古朴与理性。当然,建筑空间中色彩的冷暖对比也需要被重视,冷中有暖,暖中有冷,整体才会更加和谐。蘇州博物馆虽从外观上看均为白与灰的结合,但内部展厅以温润的暖色调为主,映衬着各式各样古雅的文物,可谓结合得恰到好处。可见,建筑用色的冷暖与建筑的职能、建筑面向的受众群体,以及建筑本身想表达的文化内核、设计精神等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色彩是有其自身性格的,其对于人们情绪的影响几乎是直接的。因此,色彩的合理运用不容忽视。选择合适的色彩可以很好地烘托环境氛围,升华建筑品质,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与情绪需要,从而使得建筑能更加全面地阐释人性化的原则,使之更具吸引力与内涵。
(二)光线的合理运用
光如空气一般萦绕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或间接或分散,或强烈或柔和,无论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非常重要,均必不可少。然而在大量的现当代建筑设计过程中,钢筋混凝土的厚重墙壁、满楼密布的窗,仿佛将光线的设计都抛诸脑后。光的价值正如日本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所言:“光是所有存在的源泉,当光照在万物的表面上,光给万物以轮廓,为万物的背后以阴影,给万物以深度。……建筑呢?建筑就是企图把万有的光割下一块放到某个固定场所。在过去的岁月里,建筑在小心翼翼地捕捉着光,而且尽量不失去其原有的活力。”[5]
安藤忠雄的这段概括引人深思,如今的建筑不应仅满足人们生活上的基本需求,还需要展现出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对艺术美的渴望。合理地利用并设计光线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从生理及精神层面给人们带来享受与情绪上的抚慰。因此在建筑人性化空间设计中需要注意,光线与空间密不可分,房间控制着光线的流动,同时光线也调节着房间的空间感[6]。
1.自然光的运用
光是滋养大地万物的关键因素,是塑造形体、分辨颜色的工具,挖掘光的艺术表现力除了能满足基本的照明外,还能赋予建筑魅力。勒·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在粗糙浑厚的墙壁上任意打孔,让室外的光线通过孔洞肆意射入教堂内部。按照日本建筑设计师安藤忠雄的理解,这种任意打孔的方式非常独特,会使身在其中的人陷入一种“思考的混乱”。安藤忠雄本人也受到了勒·柯布西耶的深刻影响,在他的代表作“光之教堂”的设计中,根据建筑结构,巧妙地将光引入室内,形成了一道十字架形状的光源(图2),不仅增强了教堂内部的层次感、氛围感,还为教堂这一具有特殊职能的建筑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一种神圣宏大而温暖的感觉。正如安藤忠雄对其建筑的说明一样:“人们置身其中,会感觉周围被浑厚的清水混凝土包裹。冰冷的建筑材料会让人们体会到巨大的体量感,阳光从垂直与水平的切口射入,照亮整个房间,在室内极简的空间装饰背景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阳光的引入处,由此可以引发其对光影、天地自然的种种联想。”[7]
自然光是来自太阳或者其他自然光源的光线。在建筑中重视自然光的运用,除了美学和精神上的意义之外,还有对生理及心理上的极大影响。行为学家发现,如果一个房间中有日光从窗户中射进来,且与窗户之间的位置构成特定的角度时,将会增加人体内5-羟色胺的含量,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会使人产生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8]。在大多数北欧国家,由于日照时间较少,人们普遍会在昼短夜长的冬季爆发“季节性情绪失调”,即由于缺乏日照而产生的抑郁、狂躁、焦虑以及酗酒等问题。在生理上,自然光有助于血红素,以及白血球、红血球数量的增长,阳光中的红色光线还能深入地穿透人体,加速伤口的愈合并能消除炎症,而且对于儿童预防佝偻病也有极大作用。“日光治疗”的方法已经在许多临床病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2.人造光的运用
人造光虽不如自然光有着强烈的能量与功效,但也能通过灵活的明暗、强弱、颜色的调节营造奇妙的空间氛围,给人变化莫测的体验感受。如许多博物馆就会将聚光灯照于展品之上,使得展品在整个昏暗展馆的环境中凸显出来,这样不仅能使观者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也给展品增添了一份独到的魅力。在芬兰建筑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手中,人造光还能与自然光进行合作。在维堡图书馆的设计中,由于北欧地区太阳角度较小,因此他在屋顶上开了圆形天窗,避免阳光直接射到阅读者的眼睛。此外,白天天窗能透过自然光线用于照明,入夜后在同一位置亮起人造灯光,使得自然光与人造光从同一位置照射下来,使人产生天还没黑的错觉,从而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可见,阿尔瓦·阿尔托运用人造光与自然光的巧妙合作,将光的作用与意义发挥到了极致,该图书馆无疑是现代功能性建筑的典范之作。
光对于万物生命力的重要推动性,就决定了巧妙引入自然光对建筑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巨大意义。无论是对艺术性的追求,还是生理与心理上的疗愈,都是自然光给予人们的最佳礼物。此外,人造光也因其极强的灵活性与变化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起到了极大作用,最大限度地凸显了建筑的职能与传达出的思考。因此,重视光线的运用,把握好自然光与人造光线使用的侧重点,无疑是今后建筑空间设计发展的方向。
(三)建筑声音的考虑
声音是一种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听觉现象,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也是人感受世界、体会万物的信息来源之一,在建筑空间设计当中也是容易被忽略却相当重要的因素。建筑的声音感触不仅仅指外放的音乐,更多的是考虑整个环境、整个空间构造与声音之间的契合。
在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不少家庭的竹制楼梯中,人们走上去会发出类似于竹筒演奏的声音,而这些竹子在进行安装应用前都经过精心的调音。又如在日本的传统园林中,每隔15分钟就会听到一声清脆的啪响,那便是日本竹笕发出的声音。竹笕由一段竹筒构成,一端密封,一端被削成扁圆状,中间架设架子,使之能够立起来并保持微妙的平衡,上方有一支管子持续向竹筒里灌水。水灌满后由于重心偏移,竹筒便会向前翻倒,待水流光之后便继续回到接水的位置,此时便会听到竹筒敲击石头的清脆响声。在现代建筑中,阿尔瓦·阿尔托在维堡图书馆演讲厅的设计中,用木条把顶棚钉成波浪形,以便通过声波的反射使每个人的说话声音都能以最佳的限度被人听到。无论是脚步声与说话声的双重演奏,还是充满禅意的静中之声,或是基于物理原则的声浪传播设计,都从各个方面践行了人性化空间的特点。
其实不光是人为地去营造一些巧妙融入建筑空间的声音,简单的一些绿化,如芦苇灌木在微风中的沙沙作响、潺潺溪流的水声流动、风雨敲打着屋檐门廊的节奏,也能让我们从动中观静,从而获得极其平静、柔和的心灵体验。正如园林设计大师计成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然的声音已使我们如此沉醉,那么声音的设计与考虑,无疑应该加入建筑空间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之中。
综上所述,本文从颜色、光线、声音这三个角度论述了人性化空间更多维度的意义,即色感、光感、听感,補充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感官对人情绪与心理的影响。如今,大部分的建筑都会让我们的感官变得钝化,整日笼罩在毫无设计意义的人造光之下,呼吸着空调转换的过滤空气,闻着充满化学诱惑力的香气,听着“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或广告,这些都隔绝了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建筑的商业价值及功能性作用,而忽略了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可见,真正的人性化空间设计必须考虑到感官维度,因为感官是人们感受世界、体悟世界的直接媒介,是对美的直接接受,是对道德与情操的陶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与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39.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48.
[3]陈之佛.陈之佛全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52.
[4]戴文雅,叶方.研究色彩心理学在UI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21(16):96-98.
[5]赵丽莉.寻找失落的光影:自然光在建筑空间建构中的作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6]帕帕奈克.绿色律令[M].周博,赵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6.
[7]刘峣.浅析安藤忠雄的设计中的光与影[J].美术教育研究,2021(24):88-89.
[8]帕帕奈克.绿色律令[M].周博,赵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