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04-08周传义陈婷婷
周传义 陈婷婷
癫痫作为常见、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疾病之一[1,2],属于脑部疾病,主要是指缓慢的脑部功能失调且反复发作的综合征,该疾病存在脑部持久性改变,对患者而言,不仅严重损害身体健康,还对日常的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神经元放电异常,需要积极展开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控制发作频率,同时注意观察其脑电图特征,目前主要应用药物实施治疗,其中丙戊酸钠属于治疗癫痫的常用药,能够有效缓解各型小发作、痉挛性癫痫等症状,但是在治疗期间存在难以控制病情的状况,为此需实施联合用药措施,提升治疗效果[3]。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任一种与丙戊酸钠联合使用均能够较好控制患者的病情,改善其发作情况。本研究选择90 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系统抽样分为实验1 组、实验2 组、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实验1 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实验2 组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分析联合用药与单一丙戊酸钠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 年1~12 月诊治的90 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精神状态均正常,能够进行常规配合。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经系统抽样将患者分为实验1 组、实验2 组、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6~51 岁,平均年龄(37.58±5.13)岁;病程3~8 年,平均病程(5.12±3.28)年。实验1 组患者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龄25~53 岁,平均年龄(37.69±5.27)岁;病程2~7 年,平均病程(5.51±3.19)年。实验2 组患者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27~54 岁,平均年龄(37.45±5.34)岁;病程1~6 年,平均病程(5.36±2.47)年。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三组比较,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595)治疗。初始剂量为600~1200 mg/d,可分2~3 次服用,在治疗1 周后,可依据5 mg/(kg·d)逐渐增加,直至癫痫发作得到较好控制,注意剂量不宜超过1800~2400 mg/d。连续治疗6 个月。
1.2.2 实验1 组 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优时比(珠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03]治疗。丙戊酸钠的治疗剂量与对照组一致;成人患者左乙拉西坦的初始剂量控制在2 次/d,500 mg/次,以患者的耐受情况为主,每2~4 周调整药物剂量,调整剂量为500 mg/次,注意剂量不宜超过1500 mg/次,2 次/d,可依据患者的实际发作情况,适当调整剂量[4]。连续治疗6 个月。
1.2.3 实验2 组 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葛兰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024]治疗。丙戊酸钠的治疗剂量与对照组一致;成人患者以及年龄>12 岁的儿童,拉莫三嗪初始剂量为25 mg/次,隔日服用,持续进行2 周治疗后剂量调整为25 mg/次,1 次/d,持续2 周治疗后,每1~2 周增加剂量0.3 mg/kg,注意剂量增加最大不宜超过50 mg,药物剂量可增加至100~200 mg/d,可分多次服用。连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三组患者的脑电图效果、认知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1.3.1 脑电图效果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患者痫样放电情况完全消失为显效;有效:治疗后,患者痫样放电情况减少50%~99%;无效:治疗后,患者痫样放电情况减少<50%。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 认知功能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洛文斯顿认知评定成套测验评定表(LOTCA)评估三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3.3 生活质量评分 治疗后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三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评分范围0~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剂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脑电图效果比较 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脑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33%,均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脑电图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脑电图效果比较[n(%)]
2.2 三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78.23±9.13)、(76.29±9.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5.14±8.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3 三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3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实验1 组患者心理功能评分为(83.76±4.28)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81.61±4.1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0.13±3.24)分,实验2 组患者心理功能评分为(84.16±5.33)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82.28±4.61)分、社会功能评分为(79.16±4.3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37±4.64)、(73.13±4.62)、(68.92±3.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癫痫作为常发生的一种临床疾病,根据患者的发作情况[5,6]可以分为部分性或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能分类发作,患者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该疾病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患者发病时大多表现为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瞳孔散大等症状,其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遗传、氧化刺激等因素均能引发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7],致使患者发病,其发作主要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过度超同步化放电,进而产生一过性症状,发病过程较为痛苦,且难忍受,若患者的发作次数过于频繁,将会进一步损伤机体的脑部组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及时干预。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癫痫,进一步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其中丙戊酸钠属于常用治疗药物,服用后能够将谷氨酸脱羧酶活性增强,并对γ-氨基丁酸转氨酶起到抑制的效果,增加脑内γ-氨基丁酸的合成[8,9],进一步对降解起到阻断效果,从而将γ-氨基丁酸浓度提升,将后膜反应增强,有效起到抗癫痫的效果[10-12],但是其单一用药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对患者发作的控制情况较差。所以此次研究选择联合用药,左乙拉西坦作为结晶粉末化学品的一种,常被用于癫痫的治疗中,能够与脑内突触膜泡蛋白结合,进一步对痫样放电起到抑制的效果,并有效抑制锥体神经元高电压,解除负性变构剂对γ-氨基丁酸与甘氨酸神经元产生的抑制,有效增强中枢神经抑制情况[13-16]。而作为癫痫适用药的拉莫三嗪,也属于阻滞剂之一,通过产生阻滞剂进一步达到封闭电压反复放电的目的,对病理性谷氨酸释放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进而对电位爆发起到抵抗效果[17-19],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或是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均能产生较好的效果,能够进一步增强效果,并同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其治疗效果相对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脑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3.33%,均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1 组、实验2 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分别为(78.23±9.13)、(76.29±9.0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65.14±8.2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1 组患者心理功能评分为(83.76±4.28)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81.61±4.15)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0.13±3.24) 分,实验2 组患者心理功能评分为(84.16±5.33)分、物质生活状态评分为(82.28±4.61)分、社会功能评分为(79.16±4.3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2.37±4.64)、(73.13±4.62)、(68.92±3.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翀等[20]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对脑电图的影响》中的研究结果一致,以此可证明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与单用丙戊酸钠相比,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患者的效果更好,不仅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也能有效改善其认知情况,生活质量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