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研究
2023-04-08冯牛牛
冯牛牛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充国小学 (甘肃省天水市 741400)
1 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发展的时期。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思想价值都在发生着改变,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技能也愈加关注。这也导致了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学习压力过大,对于学校、家庭及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无法正确排解和舒缓的情况,并最终造成了自身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亚健康的状态,严重干扰了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关注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小学教育的一个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持续成长,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以社会和谐的视角为基调,对学生开展各项心理调研,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对于学生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辨别和分析,并积极开展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工作,确保每个小学生都能够及时解开内心的症结,以更积极的心态和状态去学习和成长。本文首先对各年级段小学生的心理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日后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2 对各年级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性进行分析
2.1 对一、二两个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一、二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特别,他们的心理水平主要处于非随意的、具体形象的状态。在心理活动的目的及随意上仅仅有所成长,并没有呈现出全面变化的态势,主要还是以心理活动非随意的状态为主。一、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时的意识状态较为模糊,并不能明晰自己在活动中的作用和关系,而且这一阶段的学生缺少自我评价的意识和技能,也不会关心各类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乎成功与失败。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都比较喜欢得到表扬与夸赞,对于批评和纠正却并不会放在心上,很容易就恢复到自我的原始心态。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对于集体意识的感觉也较为薄弱,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集体荣誉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当中。
2.2 对三、四两个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三、四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有所发展,现阶段他们的心理正处于情绪以及感知觉比较丰富的状态,更在乎新奇的事务,因此常常忽视了开始时的主要目的。这一时期学生的兴趣十分广泛,对于各项的运动活动都十分喜欢,但是对动作的领悟能力比较模糊,容易搞混相似的动作,对于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感知较差。三、四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依旧是不够稳定、不够持久,自制力及意志力方面总体来说发展仍不够完善。四年级的学生比起三年级的学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但练习学习的时间也应当进行控制。三、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无意识记忆的感触仍处于较强阶段,因此教师对于课堂知识的讲解时间不应过长。三年级的学生在对情感进行处理时更容易外露,自制能力也较弱,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已经开始形成。
2.3 对五、六两个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
五、六年级的学生的心理发育已经出现少年阶段的特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在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水准,对于事物的感知性要远远强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课堂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所完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相应提高知识点的理解难度和标准。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有所延长,对于课程内容的分配能力也较为提高。与此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更加健全和完善,自我评价意识的发展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更愿意去说明做事的缘由和道理,智力与体力的结合发展已经较为完善,同时敢于对教师的言行提出质疑,对于其不公正的对待会有消极负面的情绪。这一阶段中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自我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对于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更加精准,十分重视双方的约定及规则。
3 对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探讨
3.1 在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
现在在校读书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包含有学生缺少自信心、学习困难甚至厌学和逃学等等。通过对这些产生负面心理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了解,可以发现存在着厌学情绪的学生对于读书是缺少兴致和欲望的,他们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对于课本知识点的理解也较为匮乏,学习吃紧,很难跟上课程教师的教学进度。由于对课本知识点拖欠的较多,学习起来过于困难,他们往往也失去了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毅力。小学教师通常对这类学生是缺少一定的关怀和鼓励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更愿意在课堂上走神、张望或者打瞌睡等。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成绩被别人赶超或者未能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等原因,产生了怠惰甚至厌学的负面情绪,进而降低了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恶性循环导致对于学习完全失去了动力。针对这些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师以及家长都应当予以重视,努力改善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在性格及行为方面的心理问题
目前小学生在性格及行为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过度依附他人、任性蛮横、说谎以及嘲笑他人等。由于小学生认知和行为能力的限制,家长会对学生十分重视,甚至过度重视,这也造成了学生对家长的过分依赖。家长对于学生的各种呵护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学生自主自理能力的发展,在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他们往往会首先想到去寻求帮助,而不是主动思考自己能否解决,如此循环就造成了小学生心理过于脆弱且任性固执的现状。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放纵,缺少一定的管理和看护,导致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学习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由于父母的疏忽,学生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地纠正和改进,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应当及时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强调既不能对学生过分溺爱,也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主发展。父母在家庭中管理孩子要松弛有度,老师在学校内也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和意识。
3.3 在社交及意志方面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成长的阶段如果缺少与人正常的社会交往就很容易导致出现社交方面的障碍和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现今大部分的家庭对于孩子的重视程度往往过高,多数学生都处于自我意识优先的状态。从个人品质来讲,这些学生都存在着过于任性、固执己见以及依赖性强等问题,当学生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当中进行学习时,他们往往会由于在集体中无法获得良好的反馈而萌生挫败感。有些小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仍旧习惯将自我地位为中心的概念带入其中,不能进行适当的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过度依赖父母而缺少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进而导致在集体和社交中遇到困难会停滞不前,既无法克服,也缺少克服的自信心和意志力。老师和家长在遇到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时,应当遵循着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积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4 影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各项因素
4.1 学习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尽管在近些年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和关注,但是学校的心理教育施行仍然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普及的力度也不够。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学校的教育仍旧以学业教育为主,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成长并不那么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高,考试成绩的分数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业绩也逐渐转接到了学生的学业上来,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繁重,这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减轻小学生的学习负担,转嫁学习压力,增强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致和欲望,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学习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
4.2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以及祖辈都将个人的期望遥寄在孩子的身上,因此对孩子的各方各面都十分注意和重视,过度的关护以及过高的期望都增加了孩子的学业压力,但却没有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父母过度的爱在一定程度上压迫着孩子,过多的辅导班以及家教补课在无形中增强了孩子对学习的恐惧感和焦虑感,父母的高期盼更是成为了孩子成长的负担。还有部分家长过度在意学生的成绩分数,却从没有与自己的孩子认真沟通和交流过,这也导致了孩子更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少数学生遭遇了家庭破碎、父母离异等各种问题,孩子的内心受到冲击,这些都是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4.3 教师素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儿童成长的小学阶段,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学生除了在家与父母接触受到家庭的影响以外,更多的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接触,受到教师行为举止的影响。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行为和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学教师潜移默化地影响,如果现行小学教师队伍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生也极易受到品行不端的教师的影响。有些教师在管理低年级学生时简单粗暴,甚至还存在着体罚等恐吓行为,这些都会造成小学生心理的伤害和痛苦。这是十分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着手提升小学队伍的教师素养,强调教师对于学生的正面影响,尽力改变教师队伍的问题,才能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营造更舒适快乐的环境。
4.4 社会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尽管小学生在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会更多地接受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但是这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如果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这三者不能够和谐有效地结合,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的混乱。学生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当保持同一的氛围和格调,强调教育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这样有利于完善和达成对小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但目前的社会氛围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视和在意,并认为这是会影响学生未来成就的重要因素,家长之间对于学生的学业状况也会相互攀比,如此行为更加重了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5 干预和改善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5.1 对学生及时沟通,多加关注
在干预和改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增进对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在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时,要给予及时的关心和交谈,尽量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干预和疏导。除了必要的干预手段之外,教师还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自身在学生当中的榜样性,增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引导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信任教师。这样才能够促成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老师也应当积极地去分析和理解学生,明确学生在家庭方面的状况以及性格方面的特点等,具体事情具体分析,以更科学的手段来干预和保障学生的心理。
5.2 家庭和学校合作,共同干预
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应当及时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开展家校合作,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引导,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进行心理教育无法只依托于学校和教师来完成,这是由于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还要回到家中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因此,家庭与学校保持一致的教育高度才能够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起到良好且持续有效的作用。家长应当与老师积极应对学生的各项心理问题,采取一致的教育角度和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干预。这样的教育环境也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不断改善学生对于家庭的了解与认知。
5.3 增加社会实践,进行侧面引导
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实行心理教育疏导应当基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进行,因此,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培养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在各项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抵抗力和承受力。教师也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侧面引导,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和理念,学会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同时增强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互帮互助,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改变学生因为能力不足或者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的自卑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社会的教育,既能够统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能够帮助学生改善心理问题,增强对社会的承受力和感知力。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确保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相应的教育部门应当督促各学校及教师认真履行本职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价值和能动作用,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成长,针对不同学生在心理上的不同状态进行区分干预,及时的帮助小学生舒缓内心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疑虑。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能够增强小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树立对人生和世界的正确态度。除此之外,有关部门还应重视社会及家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持续深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对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确保这三者能够给予学生切实的帮助,辅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