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策略
2023-04-08张瀚敏
张瀚敏
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省庆阳市 745700)
1 引言
新课改当中明确提出: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核心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教师应当注重凸显学生在学习环节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合作能力方面、探究能力方面以及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我发展空间与自主发展时间。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环节,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答能力展开有效培养。可以说,助力学生探究能力发展,现已成为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目标,需要得到初中教育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关注。
2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日渐深入,传统数学课程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在教育事业发展需求,更加难以满足初中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多元化发展需求。为摆脱传统机械式教学模式限制与制约,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数学教学理念,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发展需求,探索更加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1]。将其广泛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良好学习环境,有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确保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探索与数学知识学习环节,将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应用于解题环节,显著提升学生解题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在数学课程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展开科学指导,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开展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可以在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对上一阶段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优化与调整,以此确保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与时俱进。结合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改革各项要求,做出升级与调整,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展开针对性培养。在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深度落实素质教育理念,这不仅可以显著提升数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而且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以及日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
3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策略
3.1 巧设教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师结合课程教学主题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科学设计教学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为保证教学问题可以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教师还需结合教学情景设计出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教学问题,以此确保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特点高度契合。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结合数学课程实际教学案例,引出启发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展开有效培养[3]。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程“三角形”相关知识点学习环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数学课程学习,掌握直线平行的核心判断方法。在判定定理学习环节,部分数学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更加习惯采用理论灌输这种方式,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将判断定理精准的背诵或记忆下来。而学生则处于机械式学习状态与被动式学习状态,对判定定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判定定理的实际推导过程缺乏深度认知与深度理解。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改的个性要求,为学生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科学设计教学问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与小组研讨,得出判断定理核心概念以及应用途径。在实践教学环节,首先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全等三角形具备哪些特征呢?”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当三角形三个边与三个角都相等时,被称之为全等三角形。”教师结合学生回答,继续向学生展开提问:“那么若是只满足角相等或者边长相等的三角形,能否确定其为全等三角形呢?”这一知识点明显超出学生已知范围,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得出不同答案: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判定为全等三角形;而部分学生则认为无法判断其为全等三角形。此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我展现空间。通过科学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自主思考,在小组研讨环节依次发言,共同探究。必要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这种方式检验数学定理,培养学生良好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
再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学习环节,遇到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应当对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有效去除方程当中的分母吗?那么你们去除分母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样推断下来,方程式的解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自主思考,学生会顺利进入到有序的信息系统当中,通过自主观察与自主分析、自主比较、自主讨论,有效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学生探究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顺利完成初中数学课程学习任务。
3.2 科学创建教学群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数学课程教学核心目标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与数学概念,而是鼓励学生在学习环节自主探索,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习惯。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环节,可以结合学生发展需求,科学创设教学情景,将抽象性知识与概念性知识在特定的情景当中以更加直观、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同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当中,完成自主探索,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深度探索,激发学生潜在能力[4]。
例如:在《函数的图像》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入龟兔赛跑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在比赛当中,由于兔子奔跑速度较快,因此在比赛开始不久,兔子就已经领先乌龟很大一段距离。正因如此,兔子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选择在路边睡觉,而乌龟则凭借其一往无前的精神朝向目的地进发,最终兔子由于疏忽大意输给了乌龟,乌龟最终取得冠军。教师可以将函数关系引入到故事情节当中,借助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函数图像精准描绘出来,凸显数学课程的学习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意识。确保学生可以在趣味性的情景当中,将自身所掌握的函数知识应用于特定的情景当中,解决情景当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函数这一抽象性概念理解,同时便于学生开展数学概念的图像记忆。除设定故事情景之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科学创设问题情景,选择趣味性教学语言,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向学生抛出带有启发性功能教学问题,使学生大胆对问题质疑,向教师寻求答案,显著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情景设定环节,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梳理数学课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难点教学内容以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开展针对性探索。不仅如此,面对同一知识点与同一教学情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此时教师应当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展开科学比较,科学为学生分配学习小组,以此确保学生可以在小组当中依次发言,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习环节当中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3.3 科学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单纯开展数学知识教学,难以满足现代初中学生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还需科学设计教学活动,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学生可以将自身所掌握的数学技能与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解决实际问题,助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以及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培养学生良好探究精神与质疑精神。为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确保学生在特定的案例当中展开自主分析、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并且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完成自主训练任务,将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与学生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发展机会与自主发展平台,确保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环节,感受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5]。
例如:在“矩形、菱形、正方形”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将本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图形,将全体学生分为人数均等、能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首先,要求学生开展自主预习,浏览教学材料当中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外预习资料,总结出三个图形的核心特征以及计算公式。并且在正式学习环节,要求各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汇报小组学习成果,由教师向学生提出小组研讨问题,再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通过分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凸显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环节当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主探究环节。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引导学生在组内完成细致分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自主意愿,为学生分配讨论任务,确保各个小组之间处于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关系,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确保学生以更加积极态度参与到小组研讨环节,在小组研讨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小组发言环节,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而在倾听其他小组成员发言环节,学生可以选择带入他人学习思路这种方式,检验自身的学习成果,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良好发展思维。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活动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重要载体,在完成数学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助力学生探究能力与探究精神发展。
3.4 引入真实物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
初中时期学生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虽然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知识储备也并不充盈,在数学知识学习环节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明显弱于成人。但却对未知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索欲望,因此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有效凸显,主体优势得不到有效发挥,数学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自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科学设计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将概念性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这样不仅可以顺利完成课前导入任务,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助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探究能力发展。
例如:在初中数学课程《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入天平这一实验道具开展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在课前准备环节为学生准备天平、食用盐、砝码、酒精灯以及烧杯等实验用品,并且邀请学生上台通过实践操作,掌握如何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与传统数学理论讲解教学模式天差地别,因此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保证整个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师还需要科学规划实验过程。首先,要求上台操作的学生在烧杯当中在天平左侧倒入少部分水,而在右侧则加入砝码。学生通过操作后,任凭如何调整砝码,都无法确保双方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下面就有同学提出可以在天平右侧放置一个200g 砝码,而在另一边则放置一个烧杯,结合砝码重量循序渐进地倒入水,直至双方处于均衡状态。而教师则趁热打铁,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天平平衡这一现象就如同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元一次等式方程。”随后,教师可以在烧杯当中加上两勺食用盐,天平又瞬间恢复失衡状态。而教师则将引导学生:“此时天平的状态可以看作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这样一来,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学生不仅参与到整个知识探究过程,而且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可以熟练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等式之间的差异性,提升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记忆程度。
3.5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转化能力
一直以来,初中数学课程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目出现,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较为深远。而在新时期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当秉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融合的现代化教学原则。这是由于数学知识自身是一项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在教学环节引入生活化元素,对学生展开科学引导,不仅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理解难度,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转化能力,确保学生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激发学生数学课程学习欲望与学习兴趣[6]。
例如:在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点讲解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趣味性故事:“一名便衣警察接到线人情报开展明察暗访,听到屋中的小偷说道:我们这里每个人分得700 元钱,就会多出200 元;若是每个人分得800元,还差200 元。那么这几名小偷究竟偷到了多少赃款呢?如何借助数学问题找出正确答案呢?”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且在学生思考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依次发言。学生在小组研讨环节,对本课核心知识点具有基础了解,教师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分析、自主计算,搭配教师的精准讲解,以趣味性故事形式开展课堂导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探究欲望。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转化能力,教师应当确保所提出的问题与日常生活存在密切关联,这样可以确保有效缩短教学内容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确保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当中数学知识的应用频率。在数学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科学设计带有启发性功能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与自主判断,使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助力学生知识探究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载体,二者之间具有诸多互通之处。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科学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转化能力等方式开展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在保证数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同时,也为学生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