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2023-04-08黎长碧

成长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育者媒介政治

黎长碧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2)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更新迭代,媒体的形式不断出现变化,媒体渠道、内容和功能也逐渐融合,全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全媒体就是充分发挥多种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各自的优势,利用多种载体的优势资源互补,相互融通,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全媒体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集合体,是所有媒介载体形式的融合,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传播内容。随着全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应用,越来越多的领域与全媒体逐渐融合,如何运用全媒体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值得探索的事情。

1 全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体的信息,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随着技术的进步,全媒体逐渐崭露头角,在新的媒体时代,学生既是受众群体,也是传播群体,除了传统的听课看书外,学生还可以看网课、听广播、听书,甚至还可以自己做信息的传播者,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单一,学习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学习的空间也能够虚拟化,这些都是全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1.1 全媒体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从传统媒体的兴起到新媒体的发展再到全媒体的转变,各种媒体形式之间相互联系,媒体形式也日益增多,除了传统的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书籍等媒介,还出现了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融媒体平台等新兴媒介。在全媒体背景下,媒体传播介质已经广泛辐射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传统的师讲生听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为此,高校教师的教学渠道由单一转向复合。传统的教学与阅读已经与全媒体技术相融合,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已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各种媒介都可以成为教育的渠道,多种媒介相互连接、融合,信息的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多元化发展。

全媒体具有全面、综合、便捷等特征,能够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增强,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媲美的。这种快捷、全面、精准的传播形态,有利于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

1.2 全媒体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媒介形态多样化带来大量的教学素材和内容。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理论化的学科知识,理论内容的传播不能照本宣科,这种流于形式的灌输容易产生消极的效果,而全媒体综合了各种媒介形态的特征,不仅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活灵活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实现理论内容与真实题材的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强化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涉及教与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系统化的内容要求高校教师的教学视野开阔、知识领域宽阔。全媒体技术的海纳百川拓宽了高校教师的视野,扩大了高校教师的知识外延,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发挥全媒体技术的功能,坚持正确的思想领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此外,全媒体时代,学术界百花齐放,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得以加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为我们所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1.3 全媒体拉近了高校师生之间的距离

传统媒介下,受教育者被动接收信息,在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全媒体则赋能他们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开辟了师生之间便捷多样的沟通渠道。全媒体强调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教育者需要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走进他们的世界,有时候不方便面对面说的话题,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微博、微信、QQ 等媒体平台,与受教育者的进行云沟通,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同时,这种“云沟通、云相处”模式,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课余时间的互动性增强,缩短了二者之间的距离。通过这种延伸相处,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教育者既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可以及时进行思想疏导,有效预防错误的思想倾向。因此,全媒体技术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优化,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事半功倍。

2 全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事物具有两面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媒体技术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全媒体技术也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全媒体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全媒体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

传播媒介多元化和信息海量化既是全媒体的长处,也是其短板。多种媒介综合化带来信息的飞速碎片化和海量化,其中,许多信息本身是虚假错误的,甚至还有许多信息被人蓄意加工篡改,但是人类接收、辨别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相对固化单一,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需要花时间思索理解,而许多学生难以认识到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不会立竿见影获得知识财富,因此更倾向于在各种媒介上获取浅显易懂的内容。高校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空间延展,而全媒体环境下,网络环境的信息参差不齐,海量信息杂糅,而高校学生的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被外界的信息误导和盲从,同时,他们也不具备强大的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长期对网络信息形成依赖,不良信息冲击主流价值观,弱化了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威胁,同时,这种拿来主义助长了大脑的惰性,学生难以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海量信息碎片化,也难以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2.2 全媒体削弱了教学者的权威性

“人人皆可媒,一切皆可媒”,全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虽然高校教师获取的信息更多,但是学生也具有相同的途径获取大量信息,有时甚至出现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不及受教育者的情况,从而增加了教育者的压力。因此,教育者为了跟上学生的节奏,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新技术和新内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教育者的工作压力增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影响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极为重要。全媒体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平等化,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得以强调,他们的视角更加广阔,能够通过全媒体获取到更多更优秀的教学视频,容易将教育者与云课堂的优秀名师进行比较,教育者不再是其唯一的引导者。全媒体大大降低了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门槛和成本,从而降低了教育者的威信度,挑战教育者的控制力。

2.3 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总体不高

当前,高校师生的全媒体意识淡乏,媒介素养整体不高。由于全媒体技术发展迅速,许多高校教师的学习成长环境是相对传统的,在传统教学模式培养下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方法,在教育环境变化多样化、迅速化的过程中,这些高校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PPT 讲课方式,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观念有待更新。在复杂多变的全媒体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参差不齐,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明显,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于多层次的教育对象。同时,部分教师学习全媒体技术的速度落后于学生的学习速度,许多教师的全媒体技术运用不够熟练,导致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难以及时适应全媒体时代学生的新需求。

高校的学生虽然是跟随者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但是长期接触各种媒介也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威害。全媒体供学生的选择变多,许多学生在运用全媒体技术时缺乏一定的自我约束,导致他们缺乏边界感和敬畏之心,没有深度思考的习惯,容易相信各种亚文化的传播。同时,坚持高频率地游走在各种媒介之中,会使学生缺乏专注力和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因此,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全媒体技术成为必要。

3 全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3.1 活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内容高于形式,高校要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拓宽全媒体视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创造性转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媒体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生动,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者不仅可以综合运用全媒体技术,用图片、音像、视频等媒体方式,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等感官,还可以运用VR、AR、MR 等新型技术灵活展现红色故事,将枯燥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立体化和生动化,宣扬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创新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可以依托全媒体,强化受教育者的主流意识。借助全媒体技术,挖掘更多代表人物事迹和典型事件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教材,突出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全媒体传播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打破知识壁垒,在相互吸收借鉴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3.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借助全媒体技术,通过不同的途径,全面且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方面,社会媒体宣传主流意识。比如,贵阳地铁撤销了明星广告,将车厢里的广告照片换成了民族英雄的照片,人们可以在通勤路上的几分钟理解英雄的光辉事迹,引导市民向英雄人物学习,强化爱国教育,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人们的素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避免网络低俗化、娱乐化的跟风潮流。这种主流意识潜移默化的宣传方法可以在全国普及,除了地铁、公交这样的公共交通外,还可以在户外广告牌、公园等公共区域播放英雄人物的视频和海报,向全社会传递主流思想。全媒体介质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绘声绘色的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搭建全媒体思政育人平台。全国高校可以通力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视频、经典著作、讲座资源和学术咨询等资源进行整合,丰富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和途径,不断完善高校全媒体育人平台。同时,高校可以通过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开展师生学术交流讲座或直播教学,将教学课堂转化为小视频,利用多种媒介进行精准宣传,将线下教学与线上课堂相结合,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3.3 提升高校师生的媒介素养

一方面,全媒体环境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更加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教学本领,还要有更多的媒体技能。在新的传播形态下,增强高校师生的全媒体意识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全媒体运用技能培训,拓宽各个高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打造专业的全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高校的必修课。高校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积极地运用多种媒介,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丰富教学方法,精准、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情,丰富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挑战教学方案,提升媒介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媒介技能,但是其媒介素养还有待提升,高校可以开设全媒体技术应用的讲座或者课程,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全媒体技术学习,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思维,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媒体理念。

此外,高校还可以对接时代需求,师生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构建全方位、全员参与的“五微媒介”。其一,教师打造“微课堂”,高校教师可以录制、直播教学课堂,在校媒的各个平台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等进行传播,形成“云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引领正确的价值取向。其二,创设多类型的师生“微话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既能做好思想理论课堂从延伸工作,又能搜集学生的话题作为教学素材,让思想政治教育贴合学生实际。其三,打造校园“微声音”,鼓励学生在各种媒介中勇于发声,面对亚文化敢于澄清立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四,创建 “微媒体”,在人人皆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高校学生要正确利用媒体技术,可以将各自的学习成果制作成短视频,形成“短视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五,组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微活动”,培训一批专门的党员干部,带头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宣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延伸思想理论课堂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五微媒介”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群体,为提高师生的媒体素养提供了必要途径。

4 结语

在各种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应时而上,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方法,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进行深度融合,开发全媒体的教育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优势,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媒介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飞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为社会培育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教育者媒介政治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