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字,让古诗文教学更有语文味儿
2023-04-07高留云
高留云
摘 要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教师要带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品味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通过精读、品读领略语文学科的活力与魅力。文章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从寻找文眼整体感知,咬文嚼字细致推敲,结合背景字斟句酌这三个方面来阐释如何让古诗文教学更有语文味儿。
关键词 古诗文 语文 品读 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基于新课标的阐述,语文学习的重心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是语文课堂真正的魅力。
古诗文因其精美凝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得到人们的青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品读文本,让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语文味儿。
一、寻找文眼,在整体感知中品味语言魅力
所谓文眼,是指那些能够集中地体现文章主旨、显示文章脉络的重要词句。文眼是文本的情感密码,是文本解读的关键和核心。经典的古诗文,大多都有一句或两句文眼。“依缰寻马”,我们把课文的文眼当作“缰绳”,顺着“缰绳”逐渐摸索到文章的全貌与真谛。教学时,教师抓住“缰绳”,以点带面,带动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与理解分析。比如,在教学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时,笔者请学生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围绕这句文眼,分析出这篇写景抒情散文的主要内容——景色之奇:山水相映之奇,色彩配合之奇,晨昏变化之奇,动静相衬之奇。教师抓住文眼进行分析,能让教学简洁高效,举重若轻。
部分文章文眼隐藏较深,需要教师细心寻找,选好最佳的教学切入点。比如教学《世说新语》中的《咏雪》时,笔者以“公大笑乐”中的“笑”为抓手,指导学生分析公什么时候笑的,为什么会笑,笑中有何内涵。通过分析,可以理解为公是笑前面的喻,乐后面的喻,即笑兄子胡儿“撒盐空中”的回答,赞兄女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妙喻。
总之,文有眼,教有道。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用心去寻找文眼,去解读分析,利用文眼梳理教学的思路与框架,串联起全文的教学内容,从而带动学生对全文的阅读与品析。托尔斯泰说过,优秀的艺术构思,应该有这样一个点,所有光会集中到这一点上,或从这一点放射出去。教师抓住文眼,引导学生质疑解难,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探究性阅读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了探究性阅读之门,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的广阔天地。
二、咬文嚼字,在细致推敲中揣摩人物心理
阅读文学作品的任务之一是揣摩人物形象。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孤独却不消沉、在贬谪地的明月下悠闲散步的豁达乐观的苏轼形象;有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周亚夫形象;有虽然自己身处拮据困难之境,却依然忧国忧民,不忘兼济天下的爱国诗人杜甫形象;有胸怀大志、远见卓识、坚持不懈的充满智慧的愚公形象……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中把握。那么,如何在品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呢?教师可以抓关键字词,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掌握人物的心理轨迹,从而洞悉人物内心的真正想法,把握人物形象。
在教学《卖油翁》这篇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中的“睨”和“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来分析卖油翁和陈康肃的性格特征。笔者问学生能否将“睨”改成“看”“瞧”“观”等字。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得出:“睨”字有“斜着眼睛看”之意,形容不在意的样子,这个字生动地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康肃箭术的不屑与轻视,结合后面倒油的动作,不难看出卖油翁确实身手不凡、从容谦逊和沉稳淡定。陈康肃的“笑”则颇有深意。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此时陈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学生回答说“汗颜”“前面牛吹大了”“高手在民间”等。学生从丰富多样的回答中,可以感知陈康肃对于卖油翁的深藏不露的酌油技艺,感到由衷佩服,也能理解陈作为一個高官,输给一个小老百姓,面子上又有点过不去,对于自己之前的骄傲自负的态度也感到有些难为情,于是唯有无奈地笑笑,让卖油翁离开。所以笑中还包含着陈康肃的尴尬与好面子,笑也是为了掩饰自己。“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笔者再为学生提供陈康肃的简历:学问不小,官职也很大,而且文武双全。陈康肃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无可辩驳,他只得“笑而遣之”,但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康肃来说也确实不大容易。这样分析出的人物形象就不是扁平化的,而是立体的、丰满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紧紧根植于语言文字的土壤,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透过语言文字,深刻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品读文字,使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浅尝辄止,而是深入透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结合背景,在字斟句酌中把握作品主旨
叶圣陶先生说,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很浅近,却是最根本的。对于古诗文语言的鉴赏同样要做到“一字不放松地严谨”。古诗文中的字词不仅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还隐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在教学白居易的《卖炭翁》时,笔者抓住古诗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一个“愿”字进行深入挖掘。笔者问学生:为什么是“愿”而不是“怨”呢?根据正常心理,“身上衣正单”,自然怨恨天冷,希望天气暖和一些。学生回答正是因为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愿”天气冷些,更冷些,自己的炭可以卖个好价钱,能获得“身上衣裳口中食”。一个“愿”字让学生真切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也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和悲苦。笔者继续向学生追问:是什么造成了卖炭翁这样痛苦的心理与悲惨的遭遇?在学生给出一系列答案后,笔者揭示原因:是宫市,是统治者赤裸裸的掠夺和剥削。由此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这首古诗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弊端以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揭示了中唐时期统治阶级压迫、剥削贫苦农民的社会现实,同时感受作者悲天悯人的仁者胸怀。
洪镇涛先生曾经说过,课文教学应主要抓两件事:一是把握思路,即从宏观上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领会文章的主旨和要表达的情感,把握行文的思路;二是品味语言,即了解作者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和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教师要深入到语言里,品味语言运用的分寸感、和谐感和情味感。头一件事把握思路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重点,不可占用太多的时间,要尽量做简洁处理。第二件事品味语言是教学的重点,应该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力气。教师应充分利用统编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精妙之处,通过字、词、句的比较、揣摩、感悟来感受经典作品的美好,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让学生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品味更浓郁的语文味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路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