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壶作品《东陵瓜瓢》的自然美表现
2023-04-07钱志敏
钱志敏
茶壶在中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器具,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式。爱茶的中国人将饮茶活动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应用于饮茶活动中的茶壶便将艺术性与文化性作为创作关注的重点,紫砂壶艺术就是在这样深厚的艺术与文化背景下诞生的。紫砂壶创作在明清两代最为活跃,这是紫砂壶的初创期,也是探索期,许多经典款式都是在这两代诞生的,对规范紫砂壶的审美格局、拓展紫砂壶的发展道路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此件《东陵瓜瓢》便借鉴了石瓢壶这一经典款式,用这一造型去表现东陵瓜,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趣味。创作者突破了用筋纹器塑造瓜果的传统艺术思路,使作品更具个性,对于石瓢壶这一款式来说,也是丰富与拓展,蕴含着艺术创新的精神,将传统与创新有机融合起来,塑造出一件生动、自然且新鲜的东陵瓜。本文将对此壶的泥料与造型进行分析,说明其独特的自然美表现,以及创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文化与情感。
一、石瓢壶的独具一格
紫砂壶从造型上可分为圆器与方器两大类,而石瓢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凭借独特的造型自成一派。石瓢壶最早见于北宋文豪苏轼的诗中,而后才为紫砂壶创作所借鉴。清朝时期的书画家、篆刻家陈曼生是紫砂石瓢壶的创作者,他不仅将石瓢壶的造型成功地移植至紫砂壶当中,更进一步增强了紫砂壶的文化氛围,为紫砂壶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
“陈曼生发明的曼生石瓢的主要特点是,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为钉足,呈三角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而稳重之感。”[1]独特的造型使石瓢壶在紫砂壶世界中尤为独特,因为曼生对文化感的关注,石瓢壶还具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在发展的几百年中,始终深受人们喜爱。
二、《东陵瓜瓢》的自然美表现
在紫砂壶艺术中,有一件壶名为“东陵瓜壶”,此壶为清代制壶大师陈鸣远所作,是一件典型的筋纹器,不仅构思巧妙,设计新颖,还包含着文化典故,艺术价值极高。何为“东陵瓜”呢?这源于一个历史典故。“召平是秦朝的东陵侯,秦朝灭亡之后,他沦为平民,家境贫寒,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他种的瓜味道特别甜美,人们把它叫做‘东陵瓜’。”[2]所以东陵瓜在后来也被用来指代隐居的人,代表了隐逸生活。一般的东陵瓜壶为圆形,带有筋纹设计,模拟出瓜果的饱满之态,能够衬托出东陵瓜的甜美。东陵瓜的形态实际上并无定论,所以创作者敢于打破“圆瓜”的传统,用石瓢造型进行表现,侧重表现寄托在东陵瓜之中的隐逸、脱俗之内涵,更能显示出这一款式的文化内涵,体现作品自然美表现的深度。
壶呈棕红色,色彩较为厚重,但光泽度极高,创作者有意强化泥料的光泽,加强了对壶体表面的打磨、抛光,所以泥料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如黄铜一般,闪烁着耀眼的光泽,能够衬托出瓜果成熟时的饱满、自信之态,赋予了作品以独特的风格。壶体的造型上窄而下宽,是典型的石瓢造型,独特之处在于创作者将筒身与壶底部连接形成的转折打磨得十分圆润,筒身的弧面也有柔和之感,作品整体看上去有放松、随和之感,在视觉效果上就令人感觉十分舒服,也能衬托出东陵瓜所代表的隐逸追求。壶盖与壶身配合构成了东陵瓜的完整形态,作品造型轮廓清晰、完整,既有东陵瓜成熟之时那稳重、踏实的姿态,也显示出石瓢壶的造型结构特征。
壶盖中央是一个小小的环形壶钮,精致且实用。从壶钮到壶盖再到壶身,形成了整齐的层次,作品结构严谨。圆筒形壶嘴镶嵌在壶身一侧,在壶口处,创作者使之微微外扩,使壶嘴看起来更加俏皮。把手为石瓢壶常用的倒把,如东陵瓜那柔软的藤曼,将作品衬托得更加生动。
创作者“一反常态”,以经典造型塑造东陵瓜的自然之美,实现了对经典造型的继承,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东陵瓜的文化内涵,做到了艺术性、自然性与文化性之间的统一,让整件作品更有灵气,不同凡响。
传统的东陵瓜壶寄托着创作者对自然的热爱,更重要的还是对那种自由、潇洒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此件《东陵瓜瓢》真正做到了自由、潇洒,因为创作者突破了传统的范式,寻找到石瓢壶与东陵瓜造型、内涵的契合点,通过巧妙的工艺完成了对自然美的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呈现上也更加直观和具体,体现出石瓢壶这一款式的承载能力与表现能力。尊重优秀传统对于紫砂壶创作来说十分重要,但创作者更应该思索创新的表现方式,才能进一步激发优秀传统的活力,彰显紫砂壶艺术的民族风范与古典魅力。
三、结语
本文对此件《东陵瓜瓢》的形态入手,首先阐述了石瓢壶这一经典款式的基本特征,结合传统的东陵瓜壶形态说明了此壶的独特之处,揭示出此壶在自然美表现方面的创新之处。从自然中获取灵感是紫砂壶创作的路径之一,在表现自然美时,创作者要综合考虑自然美、艺术美以及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才能体现出紫砂壶在表现自然美时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