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话语互构

2023-04-07赵志朋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两个确立马克思主义时代

赵志朋

(1.东北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政治和法律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党的决议形式提出“两个确立”的重大论断,即“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融汇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验和新时代的伟大实践,贯通了意识形态、社会改革、民生建设、内政外交、民族复兴等各个领域,立足于“搞懂弄通”“科学回答”和“有效落实”的治国理政方略,体现了党的统一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衷心认同。

党的二十大在总结十年来思想上的伟大成就时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这里肯定并明晰了新时代政治认同和“两个确立”共同的思想基点;党的二十大在提到党内一些突出问题时指出:“党内存在不少对坚持党的领导认识模糊、行动乏力问题,存在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问题。”[1]这里分析并具体化了新时代政治认同和“两个确立”需要共同克服的要点弱项。党的二十大在对党的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时指出,“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1]。这里点明并布置了新时代政治认同和“两个确立”共同的功能指向。党的二十大在对谋划未来战略布局要坚持的重大原则时指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1]。这里明确并强调了新时代政治认同和“两个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政治认同的主导力量,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政治认同的根本逻辑,“两个确立”为新时代政治认同的话语进阶铺设了必由之路。

一、“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一致性分析

政治认同是政治生活中的基本问题,但在社会人的认知层面却是核心问题,是连接个体与国家之间最重要的一条精神纽带。时下中国的政治认同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通过“两个确立”进行了集中表达和体现。

(一)认知政治认同的逻辑

“认同”是关于主体的社会意义及政治属性的意识映射,强调的是主体对于客观现实的认知及趋合。一方面,它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命题,比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就体现了主体的思维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能动性,会表现出在情境转换中的多元性和易变性。康德认为,在获取知识和实现理性的过程中主体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身份的内化和改善。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个体必须有群体归属感,“集体认同的建构目的大致决定了对接受或拒绝这个认同的人的意义”[2],同时也为人群提供了差异和聚合的依据。

多民族国家立志于统一稳定的认同结构建设,国家赋予了公民政治权利和生活保障,同时也要求公民对国家的追随和忠诚。但事实上并非获得了国籍就是拥有了完整的国民身份,除公民权利这种具体象征之外,意识层面的认知才更为关键。意识整合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出现边缘化、拒绝同化甚至族群意识复兴的情况是普遍正常的,在异质性的社会中塑造同质性的共同体认同确实阻碍较多。“如果大多数公民不能广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价值准则,稳定而民主的社会不可能存在”[3],“认同危机是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危机”[4]。所以认同在政治意义上的命题关乎国家统治的根基,国家必须获得其国民有效真实的认同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认同作为一种政治资源在某种意义上被视为政治体系的核心力量。

政治认同作为心理基础与政治相伴而生,个体如何理解这个政治的世界,可以说通过形成政治认同来实现是一个简化且可行的方式。政治认同是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政治化将“认同”从普遍笼统演进为相对具体,是对政治资源的一种意识整合,其表象是主流政治取向的大众化,但其实它的内蕴还是统筹差异化与价值共识。就现代社会而言,国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优越性,政治认同又是国家权威和合法性的源泉,异质文化的交汇虽然导致次文化发生转变,但是转变的方向和程度仍然受到主流意识的深刻影响。所以一个趋向就是:多元复杂的各类次级文化意识逐渐失去了明确主体政治身份的界定作用,身份符号对于政治认同的依靠越来越强烈。

通常认为在政治认同的结构中核心部分是抽象的,但随着国家在政治生活上的细化,政治认同所呈现出的公共理性已然被大众所熟知,政治认同的导向性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风向标,积极地随同主流政治意向成为个体参与公共生活必要且必需的方式。国家会通过制定相对公平正义的制度、不断优化符合公众利益的政策、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性和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消化掉社会中多元意识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发挥出主流导向作用,用认同磨合的方式来深化国民与国家的关系,引导国民以国家利益为准则进行社会行为。政治认同一经形成,对于社会关系及氛围就有了清晰的框定,进而谋求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在共同价值取向上的极大重合,使个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皆能合理地表达诉求,反过来也不断地为政治认同的维系及发挥作用提供动力。

(二)“两个确立”与政治认同在把握历史上互通互鉴

政治认同的参考并不完全是基于现阶段政治绩效的评价,还包括历史记忆中的继承和阶段性的比较,历史中的描述可以用来反复地审视政治现象并进行认知上的更新,所以把握历史是掌握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有关中国的问题逐渐拥有了独立于旧传统和西方资产阶级话语体系的思维,在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命题后更在思想上开始彰显优势,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照耀出“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成就一个新时代”的历程,这造就了“两个确立”的历史线索、时空依据和责任使命。

回望历史,内生分裂要比外敌入侵更容易摧毁一个政权,苏联解体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是否确立并坚决维护领袖核心地位,是否确立并坚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事关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世界各国的政治兴衰令人记忆犹新:是否不断深化政治认同的权威,是否坚持意识形态在政治认同中的主体身份,关乎政党执政和政治稳定的根柢。虽然“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5],但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善于学习和不断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四个层次既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又是将实践经验总结为理论的过程;既是将有效的理论和实践制度化的过程,又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理论、文化、制度的过程。说到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其本质而言,是实现科学社会主义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为“两个确立”和新时代政治认同设立了相同的立场原则、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库。

历史从来都是最好的依据,党的历史经验中突出的一条就是领导核心与指导理论的一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同志选举为党的主席、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在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作出的历史性决定。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强调“两个确立”的历史性地位,也是因为“两个确立”是对当前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点、难点、突破点的具体回应,十八大以来“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1];“两个确立”是人类文明新形态,极大地振奋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两个确立”是用稳定团结的民族关系来证实的,是用国家外交地位和国际社会来见证的,是全国人民群众用雪亮的眼睛和朴实的内心感受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两个确立”的两个方面从来都是紧密一体、相得益彰的,领导核心地位越加巩固、指导思想也越发完善。“两个确立”兼容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进而叠加两者来确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也就是通过政党认同和制度道路认同的可行性进一步培育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切实性。

(三)“两个确立”与政治认同在精神意志上互生互嵌

新时代的政治环境已然具有了很多新的特征,一成不变的政治认同显然与政治发展缺乏匹配,新时代的政治认同也要面对更多价值观念的洗礼,如何使政治认同与新时代的特质、道路、任务更为契合是精神层面顶层设计的一个重要议题。“两个确立”事关党性原则、工作全局、前途命运,更关乎意识形态,所以它既是政治立场的问题,也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坚定“两个确立”可以有力地保障政治认同在精神意志上的自信自立。

个体的认同体系异常复杂,各种维度的认同并不是泾渭分明而是彼此交织、交互,多维认同并存是社会意识的常态,但一个社会如果失去其道德和伦理核心,缺乏方向感、凝聚力、目标及“政治话语力量”,那么无疑会走向衰败。政治认同的用意也并不是要消除所有的差异性思维,政治认同的深化是要有助于个体拥有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维,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更加自信从容,树立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社会。政治认同的建设是要统筹到能够作用于政治认同的所有相关要素,既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又能够获得普遍性的支持是政治认同过程中务必解决的一个问题。“两个确立”彰显了全面统筹国家事务的有效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趋势、共产主义理想的笃定忠诚,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持有的精神意志。“两个确立”对共同利益、共同事务、共同事业、共同目标的关切构成了公共精神的主要内容,形成政治生活中极富聚合力的定向,为新时代政治认同在精神意志上的正当性注入了丰厚内涵。

“党派认同就是一种类似的决策启发式,因为它为解释政治事件提供了一个简化的框架”[6],“包括人们如何处理政治交流,评估和参与经济,并对政治行为者做出判断”[7]。以政党认同来带动政治认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容易获得长久且稳定的拥护。拥有自己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理论作为政党准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差异所在,“两个确立”体现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在政治组织上的持重和思想理论上的精炼,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具备的非凡能力和先进理念。确保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可以通过“两个确立”更加信赖中国共产党,在自我政治认同上更能坚持正确的底线,通过共同的政治价值理念进而更愿意携手共进、团结一心。

在两个大局背景下我们所要面对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要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复杂,距离走到世界舞台中央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越接近的时候,就越到了坎坷不平、攻坚克难的时候,就越到了敌对势力加紧渗透、无孔不入的时候,这也预示着整个国家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统一的精神意志。“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8]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出身于群众、忠诚于群众,领导核心是因为代表了人民所以才能够领导人民,人民立场的唯物历史观要求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必须与人民立场如出一辙。从梁家河到党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就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并且凭借扎实的文化素养、精湛的政治智慧、真挚的为民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从容的胸怀气魄、高效的执政能力,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中创造了一系列丰功伟业,以事实证明“两个确立”的提出是符合中国共产党需要、中国需要、中国人民需要的。站稳了人民立场的“两个确立”在加强内部团结、凝合各方力量上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新时代政治认同所应该具备和展现出的精神意志。

(四)“两个确立”与政治认同在实践行动上互促互进

从政治实践中验证政治认同是最有实效的方式,也是反思和修正政治理念的必要途径。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建设既需要党的百年奋斗经验来构筑根基,也需要未来视野将政治认同置于更为开阔的实践场域中去。

实际上,政治认同的指向通常是明确的,只不过指向的外延是宽泛的,涉及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国家治理的评价通常在于:经济上财富创造能力和可持续能力较强,文化上兼容并蓄又百花齐放,政治上执政范式努力追求更加务实合理的政策议程。而“对于一个政党的评价,该党及其领导人在关键问题上的行动和表现是极为重要的”[9]。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上成绩斐然,以优良的作风和先进的能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大踏步前进,“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1],尤其在反腐败斗争和从严治党上接续发力,有效地回应了人民群众最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持续了10多年的民调,结果显示中国老百姓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满意度连续10年超过90%,全球最大的公关咨询公司爱德曼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高达91%;蝉联全球第一[10]。这充分说明新时代政治认同具有坚实的主体基础,政治认同虽然触发于个体意识,但是起作用的关键枢纽还是在于群体共识,“两个确立”及其所带来的实践成果已经获得了深化政治认同所需要的中枢部分。

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行使权力的预期和履行责任的意图在思想上统一的过程,虽然政治权力显示出了强大的影响能力,但是认同个体也并不完全是在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按照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来感知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人民群众比较直观的方式,正是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念和执政能力的认同,人民群众才表现出支持、信任和忠诚的态度,才愿意履行公民义务、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新时代,“两个确立”在大局观上的清醒坚定,对政治认同的自觉性和革命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政治认同个体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职守要求更加严格,“两个确立”所要锻造的政治认同必须与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更好地衔接,进而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更为科学合理的共同归属感。

没有物质保障的意识形态几乎不可能一劳永逸地维持政治认同,利益需求与政治认同有着直接关系,标准的政治认同呈现出认同主体与认同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稳固的政治认同必须与民众的价值需求相契合,缺乏对人民群众及时且有效的回应是政治意识退场的最大危险。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1],这也体现出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无论何时都不可能放弃的逻辑起点。国家属于历史性的范畴,所以就具有历史的阶段性,从承载人民希望、背负民族复兴重任的一叶红船到如今引领中国在世界潮流中稳步航行的一艘巨轮,“两个确立”不仅来源于历史经验的凝聚,更具备走向未来的话语通道,连接着阶段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未来指向,而这一切的实质都脱离不了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赢得人民、赢得人民认同的最佳途径,也是维持新时代政治认同永不褪色的法宝。

二、“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价值诉求

通常的标准是以事实判断政治认同的价值,又要以价值判断政治认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政治认同的内容、立场和导向要有一个有价值的作用。“两个确立”恰恰立足于此,揭示了新时代政治认同必须秉持的基本立场、务必涵养的主要内容、持续累筑的价值导向。

(一)“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共同立场:激浊扬清

政治认同的稳固事关执政基础和发展前途,“任何一个政治系统要说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首先就需要说明自身遵循的这套政治价值系统是正当的”[1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13],作为一种信仰体系,其所传达的对理想社会的展望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系的核心。因而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政治认同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在把握历史方位、统筹发展全局、运筹未来蓝图中积极主导政治认同适应时代需求。领导核心是政治认同的关键结构,指导思想是政治认同的首要内里,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个人特质与马克思主义品质的连接塑造了具体的政治风范,“两个确立”将核心、思想与伟大成就及奋斗目标有效融合,赋予了新时代政治认同极为坚定的政治立场,那就是统一思想、正本清源。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需要实践家兼理论家的无产阶级领袖来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要想走深走实也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更需要思想上的明灯驱走逆流。“两个确立”既然从指导思想方面出发,就必然要落脚于政治认同,“两个确立”囊括了政治组织、执政能力、政治道德、政治信念、政治业绩等政治认同的要素,不仅具备政治认同的基础技能,表现出对错误思潮的批判,而且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事业不会迷失方向、不走歪路邪路、不搞历史倒退,对政治风气、政治环境、政治做派不断地激浊扬清,引导整个中华民族在新时代里始终走在康庄大道上。

(二)“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一致内容:富国安民

主体在获取知识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认同内容的确证,尤其是在政治发展进程中权威深度理性化和个体利益不断被满足的情况下,较为成熟稳定的政治认同也会随之建立,利益激励从来都是政治认同最好的催化剂,利益归宿甚至可以看作政治认同的归宿。“两个确立”之所以赢得民心主要源于广大群众对政治环境和生存发展境遇的积极评价。“两个确立”始终立足于“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住民生发展的主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干事创业,在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毫不动摇。“两个确立”在理论根基、历史逻辑、实践要求上,其落脚点始终都是国强民富、谋求发展,凸显了理论层面的唯物辩证、历史层面的继往开来、实践层面的守正创新,将新时代政治认同急需的范式及方法树立起来,在基本倾向上摆清摆正。因此,新时代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的认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认同,就是要为新阶段、新实践供给精神力量,为确保国泰民安提供思想指南。

(三)“两个确立”与新时代政治认同的相通导向:万众一心

政治认同是国家权威和合法性的源泉,是以精神归属的桥梁将各族人民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从而实现政治统一性对文化多样性的体认;政治认同亦是一种自我追问,是在政治维度上回答“支持谁”及“怎么支持”等一系列倾向性问题,其内核是民众认定国家归属感的契约精神。改革发展和复兴事业发展到今天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核心来掌舵全局,“两个确立”的提出既是阶段性的,也是历史性的,秉持了理性与感性、党性与人性、此时与远景的辩证统一,在追求整体利益中汇聚了9671 万党员、56 个民族、14 亿人民的共同期盼,这种共识几乎牵涉到社会主体参与的各个方面,在统筹各种认同交互的情况下进一步强化了政治认同的引导作用。“两个确立”的政治意义就是将支持与信任、表达与归属、合法与忠诚熔铸于自觉的政治认同,将党内团结、社会和谐、民族交融、国家齐心的能量进行整合升华,进而赋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达成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新时代政治认同的未来依据,也是“两个确立”的至高目标,在获得民众有效真实的政治认同之后更有利于发挥举国优势,聚全国之伟力促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

三、“两个确立”对于培育新时代政治认同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指出:“民族还是要按自己的道路发展下去。”[15]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1]马克思主义虽然由来已久,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是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成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经历诸多考验后以更加理性科学、自信稳定的姿态立足于世界,马克思主义通过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众多思想潮流中站稳了脚跟。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依托中国化时代化完成了自我飞跃,而飞跃后的时代性重大成果就是“两个确立”。

“两个确立”紧紧围绕着国家需要和时代课题,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所处的时代显性、时代命题、时代旗帜相结合,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民族国家文化特质相结合。十八大以来的伟大成就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有了新时代的烙印,充实了“两个确立”理论和实践的底蕴。今日之世界早已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往的设想,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也超越了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预期,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兢兢业业奋斗出来的新时代,也是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和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托举起的新时代。伟大的时代更加呼唤强有力的担当,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责任在新时代更为紧迫、更为重大、更要尽心竭力。而“两个确立”就是要破除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突破马克思主义形式化,强调因势制宜的灵活性、因时制宜的成长性、因事制宜的实用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在新时代政治认同语境中的坚强核心地位,因此务必以坚决捍卫“两个确立”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遵循,作为新时代政治认同自我升级的基本恪守。

马克思主义真理告诉我们,领导核心是人类社会进行实践的客观需要,“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1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扶摇直上,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运筹帷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够指导有方。“两个确立”对当下社会中的各类问题有着权威的解释力,不仅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经验支撑、实践基础,而且凝聚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体现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高能效率,真正地将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两个确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思潮中勇立潮头,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实践,把握住了事物发展规律,将理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示出来,是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武器。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才能一呼百应,有内蕴的指导思想才能深得人心,“两个确立”定的是原则、是方向,更是要求,是要我们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地去信任和遵守。这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新时代政治认同的权威性。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化和异质化交织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干扰政治认同识别力的因素不断增加,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有着常态化趋势,深化改革所要面对的各种深层次矛盾日益浮出,传统政治认同的稳定性遭受诸多影响。统筹把握“两个大局”是新时代最主要的宏观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其宏大又何其不易,一片坦途的成功几乎是不存在的,伫立于新的时代起点,越接近宏伟目标越要郑重其事。在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经济发展和改革仍需推进等现实境况,迫切需要领导核心和思想核心高度一致且拥有坚毅的战略定力。“两个确立”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运行规律和行动机制,不断破解前进路上的各种障碍挑战,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准坐标,为新时代政治认同赋予了不畏艰险、敢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真正本领。

无论是对于意识形态的认同、制度政策的认同、执政党的认同还是执政绩效的认同,都要由人民群众来感知和判定,“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认同建设、实现长期执政的永恒密码”[17]。政治认同要有质的提升,它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一定是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对人民群众的引领作用一定是既强劲又具亲和力,基础广泛、情感真挚、热情持久的政治认同才更加符合新时代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个确立”更有先见之明的特质彰显了共产主义传统的复兴,尤其是对人民立场的反复强调,进一步深化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支持。“两个确立”本质是凝心聚力,主线是统筹发展,说到底就是要着重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中国人民的真实诉求,聚力于先进的发展模式、创造惠及全体人民的财富成果。将“人民”这个政治认同的主体作为最高价值内容是“两个确立”最重要的主题,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强引领,使得人民群众对于政治的认知和热情得到极大提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真正自觉地把“两个确立”融入自我政治认同、付诸社会实践,从而凝聚起勠力同心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两个确立马克思主义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实践要求
“两个确立”和“两大奇迹”的内在逻辑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