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认知、举措和影响

2023-04-07成汉平

关键词:印太战略印度洋印太

成汉平,张 静,2

[1.南京大学,南京 210093;2.国防科技大学,南京 210039]

从发展方向上看,南亚及印度洋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既是中国西南部的毗邻地区,也是倡议发展中的重点和枢纽性区域。印度,作为南亚区域内大国和对印度洋地区有显著影响力的国家,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出台伊始,印度对其持模糊表态,表现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但自美国“印太战略”逐渐明朗之后,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特朗普政府2017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首次以“印太”代替“亚太”,2018年《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中正式确立“印太战略”并将印度视作重要伙伴。在此前后,印度的对外战略出现转向,对美国“印太战略”从“谨慎回应”逐渐转变为“大力参与”。由于“印太战略”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指向性,中印关系也产生波动,竞争面逐渐超过合作面。因此,印度应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举措也更为强硬。

一、文献综述

学界对于印度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就“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应对研究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和举措。与倡议提出之初学界对印度加入倡议抱有一定乐观主义的期待不同,目前的研究表明,印度对中国的这一倡议普遍持消极看法,采取的措施也以反制为主。对印度智库、媒体和分析人士的评论的系统研究和总结表明,印度学术界对“一带一路”的总体认知普遍消极,而这一看法对官方会产生反作用。(1)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印度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取了多项举措,包括积极加入亚投行、利用文化推行软实力战略、与域外大国的战略联盟与合作、拉拢周边及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等。(2)牛同、曲小康:《印度对“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的认知、举措及中国对策分析》,《南亚研究季刊》2016年第4期。国外学者也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抛向印度的“诱饵”,印度需要谨慎权衡。(3)Srikanth Kondapalli, “China tosses maritime silk route bait to India”,https://www.indiawrites.org/diplomacy/china-tosses-maritime-silk-route-bait-to-india/,访问时间:2021-01-28。目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击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海事领域。(4)Lieutenant Colonel (Dr.) Mohit Nayal, Ehud Gonen, Rana Divyank Chaudhary,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Contours, Implications and Alternatives”,https://maritimeindia.org/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s-contours-implications-and-alternatives/,访问时间:2021-09-11。印度对倡议的回应体现了其矛盾心理,既对中国的长期动机多有怀疑,又认识到中印之间存在诸多共同利益。(5)[孟加拉]穆希布尔·拉赫曼:《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南亚关系》,《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6年第1期。

二是印太视域下的美印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自“印太战略”出台后,美印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强,但双方战略诉求上的分歧依然导致两国合作走向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自美国“印太战略”提出以来,印度实际扮演的战略角色呈现出了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有限参与者变为主动介入者。(6)郑海琦:《“印太战略”视阈下印度的战略角色转变与关系定位》,《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1年第5期。目前,美印在印太地区共同的战略和安全利益,超过彼此的政策分歧或政策推进中的不同步。(7)楼春豪:《印度的“印太构想”:演进、实践与前瞻》,《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19年第1期。但与此同时,“战略自主”与“战略捆绑”的复杂互动将长期贯穿美印战略合作进程。(8)李青燕:《印度融入美国“印太战略”新动向:驱动因素与局限性》,《国际论坛》2021年第5期。

三是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在这一点上,学界普遍的认知是中印关系近年来呈现出下行趋势,随着莫迪政府对华举措的日益强硬,两国战略合作基础被削弱。印度对华策略正逐渐从强调“平衡+接触”的实用主义为主演变为“反华”“遏华”的极端民族主义,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选择高风险的投机主义。(9)王文佳、汪伟民:《印度战略界对华策略论争研究》,《社会科学》2021年第10期。尤其2020年以来,莫迪政府对华示强举措的范围、频率、力度均大幅上升。(10)毛克疾:《印度新一轮对华强硬政策的内政根源及其影响》,《中国国际战略评论》2022年第2期。中印关系原有的战略合作基础日渐削弱,(11)林民旺:《中印战略合作基础的弱化与重构》,《外交评论》2019年第1期。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呈现复杂性特征。(12)门洪华、汪婷:《中印伙伴关系复杂性的战略分析》,《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9期。伴随中国相对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主动权正显著增强;同时,印度对华冒险主义冲动和对冲战略失控,将构成中印新型大国关系建设的巨大挑战。(13)张立:《构建中印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思考》,《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0年第1期。

总体而言,现有的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应对,促进了研究的深化,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其一,将美国“印太战略”视角下美印合作与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应对进行联动思考的研究较少;其二,囿于中印关系下行的现状,对于中国对策建议的思考较为悲观,缺乏大胆和深入的设想。

二、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源于印度对于中国的认知。“每一个政治实体都本能地希望其相邻实体是弱小的而非强大的。而且,由于每个大的政治共同体都是潜在威望追求者,因此它对相邻的政治共同体来说就是一个潜在威胁。”(14)[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第74页。由于中印两国在同一历史时段相继崛起,且印度在区域权势结构中处于不对称的弱势,导致印度在地区层面将中国视作赶超目标与竞争对手。即使在客观上承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和人文属性,但在印度看来,在这一倡议带动下中国在印度周边地区日益增长的存在已然对其形成地缘上的重大压力,并将在未来进一步阻碍印度影响力的扩展。这一认知早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之初便已形成,具有较强的一贯性,并未因美国提出“印太战略”而发生明显改变。

(一)客观上承认其为中国崛起的重要途径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出台之际,印度客观上承认这一倡议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本质上的经贸属性。

在战略层面,印度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服务于中国崛起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特舒·辛格(Teshu Singh)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为“和平发展”战略寻求稳定和平环境的举措之一。本质上而言,这是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软实力战略。如今,它已成为中国实施经济外交和周边外交的主要工具,也是中国发展广泛交通网络(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通道)这一更大战略的一部分。(15)Teshu Singh, “Securing India’s Interests in the Indian Ocean: New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http://ipcs.org/comm_select.php?articleNo=4789,访问时间:2020-11-11。印度著名战略家、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拉贾·莫汉(C. Raja Mohan)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宏大战略布局的体现,其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倡议庞大的海基组成部分,旨在连接位于太平洋上中国工业化的东部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的印度洋。(16)C.Raja Mohan, “Silk Road Focus: Chinese Takeaway”,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publications/?fa=59303,访问时间:2021-04-12。

在经贸层面,印度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做出的战略调整和规划,致力于化解产能过剩的局面。印度部分研究人员从中国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中国与印太地区逐渐密切的经济往来、中国发展对资源的优化配置等角度,阐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际上蕴含着中国希望取得更大经济利益的战略考量。甚至有印度学者在经济维度上将“一带一路”倡议解读为“2.0版的邓小平运动”,即中国的第二次改革开放。(17)Rajeev Ranjan Chaturvedy, “Reviving the Maritime Silk Route”,http://www.Thehindu.com/opinion/op ed/reviving the maritime silk route /article5896989.Ece,访问时间:2021-09-11。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教授谢刚(Srikanth Kondapalli)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很大一部分基于海洋运输,这种对海运压倒性的依赖增加了对海事领域的需求。(18)Srikanth Kondapalli, “China tosses maritime silk route bait to India”,https://www.indiawrites.org/diplomacy/china-tosses-maritime-silk-route-bait-to-india/,访问时间:2022-01-13。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保护中国能源供应线也至关重要。

(二)担心对自身周边安全环境构成冲击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特别是一些重点项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落地,中国力量在印度周边出现。作为陆海复合型国家,印度从陆上和海上两大方向都感受到被中国“包围”的安全压力。

在陆上,“中巴经济走廊”被作为“一带一路”样板工程加剧了印度长期以来对于中巴关系的疑虑。印度在明确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时提出的官方理由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项目经过了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侵犯了印度的领土主权,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印度总理莫迪在2018年的20国集团峰会上向习近平主席表示,希望两国对于对方的战略利益保持“敏感”。(19)Lieutenant Colonel (Dr.) Mohit Nayal, Ehud Gonen, Rana Divyank Chaudhary,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Contours, Implications and Alternatives”,https://maritimeindia.org/chinas-belt-and-road-initiatives-contours-implications-and-alternatives/,访问时间:2022-01-13。

在海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被视作中国对印度构建“包围圈”的一部分,尤其中国在印度洋沿岸的港口建设时时挑动着印度敏感的神经。印度国内战略界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港口合作项目进行过度解读,将这些港口比喻成散落在印度洋沿岸的“珍珠”,而中国意在将其穿成“链”围堵印度。依照“珍珠链”的逻辑,中国建设这些港口是出于军事和商业双重目的。在需要之际,这些商业港口可以作为中国海军的军事基地,有效强化中国海军的投射能力。在印度战略界看来,虽然在陆上中国具有相对优势,但在印度洋地区则恰好相反。这一力量对比现状促使印度尤其看重印度洋地区的力量建设,试图以此来缓解其陆上安全劣势。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落地,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对华优势恐被逐渐缩小,甚至可能出现力量对比关系的逆转,从而加剧中印间本就不对称的力量态势。因此,印度需要防范这一倡议的实施以确保印度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

(三)忧虑未来地区影响力的拓展受到阻碍

“有声有色的大国”是印度在国家战略层面的终极追求,而在这一追求的道路上中国被印度视作地区优势强权的最大竞争者。由于中印两国同属新兴大国,都遵循着新兴大国崛起的共同逻辑:新兴大国首先应成为地区大国,但又不止步于此。新兴大国拥有谋求扩大发展途径与范围的意愿,这一意愿必将导致其努力超越自身所处地区,进而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中印两个邻国而言,在向周边地区扩展的过程中,各自寻求影响力的辐射区域有大幅重叠,导致两国必然在大周边地区发生某种程度的“碰撞”。(20)张静:《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论文,2017年。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显然被印度视作此类“碰撞”。南亚国家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马尔代夫等相继加入与中国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尤其在互联互通领域进展迅速。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大力推行的周边地区互联互通工程却进展缓慢,引发印度政界与学界对于“印度优先”可能被“中国优先”替代的担忧,产生印度竞争力下降的直观感受,从而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对印度历来重视的南亚霸权形成挑战。

从更广阔的印度洋视野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与印度的“印度洋构想”背道而驰。这一构想体现在“现代印度海权理论奠基人”潘尼迦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论点之中:印度在印度洋具有特殊地位,“印度来日的伟大,在于海洋”。(21)[印]潘尼迦:《印度和印度洋——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德隆、望蜀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第82、96页。近年来,随着中国以海运为主要支撑的远洋贸易的不断增多,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的印度洋航线已成为承载中国跨洋贸易的主干航线之一。中国经济“点亮”印度洋也意味着中国影响力已经拓展至印度洋地区,这引起印度对战略版图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而被不断压缩的担忧。

对于如何破解这一困局,其实潘尼迦早已给出答案:印度必须与海洋体系结盟。“印度对于海洋国家体系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相反,对于大陆国家体系来说,她并不重要。”(22)K.M.Panikkar:The Basis of an Indo-British Treaty,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6,p.5.在印度看来,与当下有能力主导印度洋的天然海权国家美国的合作将对印度拓展影响力大有助益,能够有效对冲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带来的阻力。因此,美国提出的“印太战略”可谓恰逢其时。美国期望印度“在维护印度洋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23)U.S.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U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https://news.usni.org/2021/01/15/u-s-strategic-framework-for-the-indo-pacific,访问时间:2021-01-15。“支持印度持续崛起并获取地区领导地位”,(24)The White House,“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访问时间:2022-02-11。给予印度极大的鼓励与肯定。

三、印度应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举措

在美国“印太战略”明朗化之前,印度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表态较为模糊。但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意味着倡议进入实施阶段,迫使印度不得不做出明确表态与抉择,于是印度以缺席高峰论坛的方式作出了回应。同期,美国“印太战略”酝酿并出台,“拉印制华”态势明显。《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中提出“一个强大的印度,在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合作时,将起到制衡中国的作用。”(25)U.S.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U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 https://news.usni.org/2021/01/15/u-s-strategic-framework-for-the-indo-pacific,访问时间:2022-02-11。2022年美国《印太战略报告》也极端重视拉拢印度,首次明确提出支持“一个强大的印度作为印太区域愿景的伙伴”。(26)The White House,“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访问时间:2022-02-11。在具有强烈现实主义取向的莫迪政府看来,美国明确将印度视作平衡中国的关键力量,将使印度在处理对华关系时握有更多筹码,有可能改变中印之间力量不对称的现状。印度迅速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采取更强硬的举措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反制。

(一)与美国加强战略与安全协作

加强与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与安全协作是印度采取的首要举措,被视作应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有效途径,尤其能够抵御安全上的所谓“中国威胁”。

在美国“印太战略”背景下,印美关系的战略定位不断得到提升。2018年《美国印太战略框架》将印度视作重要伙伴,2019年美国《国防部印太战略报告》中提出“扩展和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27)U.S.Department of Defense,“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https://media.defense.gov/2019/May/31/2002139210/-1/-1/1/DOD_INDO_PACIFIC_STRATEGY_REPORT_JUNE_2019.PDF,访问时间:2019-06-01。2020年2月,莫迪在与特朗普的会面中提出“决定将两国的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的水平”。(28)The White House,“Remarks by President Trump and Prime Minister Modi of India in Joint Press Statement”,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briefings-statements/remarks-president-trump-prime-minister-modi-india-joint-press-statement-2,访问时间:2022-02-11。2021年9月,莫迪与拜登的白宫会谈声明中重申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强调美国将印度作为主要防务伙伴,加强在信息共享、后勤共享和军事互动等领域及先进军事技术方面的合作。(29)The White House,“U.S.-India Joint Leaders’ Statement: A Partnership for Global Good”,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9/24/u-s-india-joint-leaders-statement-a-partnership-for-global-good/,访问时间:2021-09-24。

美国“印太战略”进入执行阶段的2018年是美印安全合作的分水岭,美印安全关系自此呈现出机制化趋势。2018年美印“2+2”战略对话提升至双方外交部部长和国防部长级别,对美印的战略与安全合作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与实际意义。随后的几年,美印“2+2”战略对话都如期举行并签署了系列军事协定。2018、2019和2020年的“2+2”战略对话中双方分别签署《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工业安全附件》《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使两国安全合作全面升级,具有了某种军事同盟的色彩。美日印澳四国安全对话机制是印美安全合作依托的重要平台。这一机制于2017年全面重启,涉及领域包括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网络安全、新冠疫情等领域,内涵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合作范畴。2021年3月,美日印澳四国举行首次领导人在线峰会;9月,四国领导人在白宫举行了首次面对面“四国安全对话”;2022年3月,四国领导人再次举行在线峰会。作为四国安全对话实务内容的“马拉巴尔”军演也在2020年11月澳大利亚正式加入后成为四国联合军演。2021年8月底和10月中旬,四国举行第25届“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旨在“增强四国高阶战略的规划、训练和运用,展现志同道合的国家间维护印太地区基于规则之海上秩序的承诺”。(30)U.S. Mission India, “Australia, India, Japan, and U.S. Kick-Off Exercise MALABAR 2021”, https://in.usembassy.gov/australia-india-japan-and-u-s-kick-off-exercise-malabar-2021,访问时间:2021-08-26。有印度媒体称,此演习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努力向诸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发出集体主义‘战略信号’,即印度并不孤单,演习可以对抗中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31)Huma Siddiqui, “Ex-Malabar 2021: Interoperability of naval powers of the Quad will be on display in Indo-Pacific”, https://www.financialexpress.com/defence/ex-malabar-2021-interoperability-of-naval-powers-of-the-quad-will-be-on-display-in-indo-pacific/2307868/,访问时间:2022-02-11。

自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印美之间的合作总体上以战略和安全为主,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这一短板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修补。2022年版美国《印太战略报告》在内容上空前重视经济议题。报告提出将“领导构建印太经济框架(IPEF)”:美国将于2022年初启动一个新的伙伴关系,促进和推动高标准贸易、管理数字经济、提高供应链弹性和安全性,促进透明、高标准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数字连接——加倍加强与印太地区的经济联系,同时为印太地区提供广泛共享的机遇。(32)The White House,“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访问时间:2022-02-11。这意味着未来美印之间的合作可能拓展至全域,向着实现两国定义的“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持续推进。

(二)与日本在战略经济方面携手共建

与美印合作主要集中在战略和安全领域不同,印度与日本的合作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两国具备在“印太框架”下展开战略经济合作的强烈政治意愿和现实基础。首先,印度与日本都视中国为地区层面的竞争对手,且两国与中国均存在领土之争,携手应对中国的崛起是双方的共同诉求。其次,美日是盟友关系,印度在与美国不断加强联系的同时与日本走近也是自然逻辑。尤其在四国安全对话机制的建设进程中,印日已然成为“印太框架”内的重要伙伴。最后,日本较强的基建能力可弥补印度的不足,且两国已具有一定的合作基础。2015年,印度曾通过影响斯里兰卡国内政局走向使中国企业在斯港口建设暂时停滞,但其受制于自身经济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并没有独立承担斯港口建设的能力。为了实现提供区域互联互通的愿望,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日本成为印度首选合作伙伴。日本已投资印度五大工业走廊建设和东北部的桥梁、水电工程等项目,两国具备一定合作基础。

现阶段,印度与日本寻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可替代方案,显示出了两国携手共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地区性安排的战略意图。2017年,印度与日本联合发起“亚非增长走廊”(AAGC)(33)“亚非增长走廊”(Asia Africa Growth Corridor, AAGC)是日本和印度携手推进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合作倡议,旨在构筑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至非洲的产业走廊和产业网络。愿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确定为优先领域类似,“亚非增长走廊”愿景基于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并辅以数字和规制的互联互通。且日印标榜其基础设施建设的“高质量”特征,也带有影射中国基础设施质量不过关的意味。2018年莫迪访日期间两国的联合声明提出:将促进以印度—太平洋地区互联互通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实质性合作。在印度周边,印日基建合作包括在孟加拉国合作修建四车道公路和桥梁,在斯里兰卡展开液化天然气开发相关的基建项目合作等。(34)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India-Japan Fact Sheets: India-Japa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the Indo-Pacific including Africa”,https://www.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30544/IndiaJapan_Fact_Sheets,访问时间:2018-10-29。为应对所谓“珍珠链”威胁,港口建设也是印日合作的重点,共建港口包括孟加拉国的马塔尔巴里港(Matarbari)、斯里兰卡亭可马里港(Trincomalee)、伊朗的恰巴哈尔港(Chahbahar)等。其中伊朗恰巴哈尔港虽不属于南亚范畴,但由于其距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仅80公里,与中巴共建瓜达尔港有着明显的竞争意味。同时,“亚非增长走廊”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地理覆盖范围上也存在高度重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位于首位的是经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的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35)《“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7/5240325/files/13f35a0e00a845a2b8c5655eb0e95df5.pdf,访问时间:2021-09-09。而“亚非增长走廊”也提出亚洲海域和非洲是建设的优先领域。亚洲海域指从东北亚延伸到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域,(36)World Economic Forum,“The Challenge to China’s New Silk Road”,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18/04/the-challenge-to-chinas-new-silk-road/,访问时间:2021-08-01。非洲主要涉及印度洋沿岸的东非国家。这也体现出印日与美国对“印太”地理范围的定义存在区别,美国认为印太地区从印度西海岸延伸到美国西海岸,但印度与日本的合作超出了这一范围,将东非也纳入印太地区。由此可见,印日“亚非增长走廊”愿景虽与美国的“印太”地理范围有所区别,但与中国在亚非地区的经济利益高度重叠。换言之,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对应市场的份额的挤占是不可避免的,很可能会对中国在亚非地区的影响力形成一定的制约。(37)吴兆礼:《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演化与未来趋势》,《南亚研究》2018年第2期。

(三)持续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

东盟历来在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中占有重要比重。自90年代初“东向政策”出台,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印度与东盟已经建立起较牢固的经济合作基础。美国“印太战略”也重视拉拢东盟,并致力于促成印度与东盟在印太框架下的合作。2022年美国《印太战略报告》提出“加强一个强大而团结的东盟”,“探索四国集团与东盟合作的机会”并“支持南亚伙伴与东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38)The White House,“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访问时间:2022-02-11。在这一战略的带动下,印度将持续加大对东盟的经营力度。另外,由于东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重要性,扩大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是印度与中国争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有效举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习主席2013年访问印尼时首次提出的,东盟在其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久后的2014年,印度莫迪政府将“东向政策”升级为“东向行动政策”。伴随美国“印太战略”的出台,印度更是努力推动“东向行动政策”与“印太战略”接轨,主要举措为继续深化与东盟的经济关系并加强安全联系,促进印度影响力向东南亚地区的深度扩散。

在经济合作方面,印度试图给东盟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多的“印度因素”。印度与东盟已构建了双边和多边的多重经贸机制。双边机制多由印度与东盟国家通过谈判以双边协议的方式予以实现。多边机制主要指印度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尽管2020年印度在历经了八年谈判后放弃加入,但其期望搭乘东盟经济一体化快车的意愿并未改变。另外,2021年10月拜登在参加东盟峰会期间宣布将构建意在把中国排除在外的“印太经济框架”,印度与东盟在其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构想既消除了印度对加入RCEP后可能受制于中国的担忧,又满足了印度在印太框架下与东盟加强经济联系的愿望。

印度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水平也显著提高,合作领域及层级拓展。2018年1月,东盟—印度建立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形成的《德里宣言》将反恐、网络安全合作与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列为双方的合作重点。2020年9月,印度与东盟达成《2021—2025年共同行动计划》,海洋安全合作被置于首位。为密切二者之间的海洋安全联系,印度邀请东盟国家参与两年一度的“米兰”海上联合演习。2022年2月底至3月初,“米兰—2022”军演在印度维沙卡帕特南市举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文莱、泰国、柬埔寨等多个东盟成员国受邀参加。同时,印度不断强化与越南、新加坡等重点国家的政治和防务合作水平。印度和新加坡开展了多领域、分军兵种的机制性安全合作,兰德公司评价“城市国家新加坡代表了印度在东南亚最成熟、最全面的安全合作”。(39)Jonah Blank, Jennifer D. P. Moroney, Angel Rabasa, Bonny Lin, “Look East, Cross Black Waters, India’s Interest in Southeast Asia”,https://www.rand.org/pubs/research_reports/RR1021.html,访问时间:2020-01-11。越南则是印度在东南亚安全和能源方面的核心伙伴。相较与新加坡的合作,印度与越南的安全合作更注重直观、明确的相互得利,主要体现在印度帮助越南提升军力,越南为印度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存在提供便利。

(四)争取印度洋地区主导地位

作为中国重要能源通道的印度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方向。印度洋长期以来也被印度视为“印度之洋”,是其大国成长道路上需拓展影响力并将最终主导的区域。在“印太战略”指导下,美国对于印度的构想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支持。《美国印太战略框架》中期望印度“在维护印度洋安全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并扩大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其他盟友和伙伴的经济、防务和外交合作。”(40)U.S.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US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the Indo-Pacific”, https://news.usni.org/2021/01/15/u-s-strategic-framework-for-the-indo-pacific,访问时间:2021-02-15。这给予了印度向着获取印度洋主导权目标持续推进的信心。

首当其冲的是加强印度海军力量建设。潘尼迦曾提出:如果在适当的地点部署海空军基地,构成环绕印度的“钢圈”,再在“钢圈”内建立一支力量足够强大的海军,这样一来,印度洋就可以得到保护从而成为一个安全区,而这与印度的安全和昌盛有着紧密联系。(41)宋德星:《印度海洋战略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6年,第47页。印度在这方面采取了双重路径。一是创建跨印度洋的海域感知能力(MDA)。印度海军旨在通过“各个维度的情报、监视和侦察(太空、空中、水面、水下和电子)以及分析检查”,对印度洋地区建立可靠及“更广泛的战略态势感知”,并认识到“潜在对手在感兴趣地区发展海域感知能力的行动,包括在和平时期”(42)Darshana M.Baruah, “Islands of Opportunity: Where India and Australia Can Work Together”,https://carnegieindia.org/2020/05/22/islands-of-opportunity-where-india-and-australia-can-work-together-pub-81940,访问时间:2021-02-11。。二是增强印度海军存在,最大限度地扩大其范围和能见度,尤其重视进出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印度海军于2017年启动了“基于任务的部署”(Mission Based Deployments),目标是在印度洋的七个关键地点部署舰艇和飞机以应对安全威胁。印度还成为位于海上交通要道的岛屿国家毛里求斯、塞舌尔的重要安全提供者和战略伙伴。当然,印度对于其自身实力在现阶段难以实现对印度洋地区的主导有着清醒的认知。因此,借力在印度洋地区有显著影响力的大国是必不可少的选择。与美国签署《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后,印度又与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签署此类协议,为进入以上几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基地并使用军事设施创造了机会。

其次,印度试图在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莫迪政府上台后,积极建设“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43)1997年3月5至7日,环印度洋地区14国外长聚会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通过《联盟章程》和《行动计划》,宣告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The Indian Ocean Rim Association for Regional Cooperation, IOR-ARC)正式成立。2013年11月1日,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第13届部长理事会会议决定将该组织更名为环印度洋联盟(The Indian OceanRim Association, IORA)。有意将其作为在印度洋区域实施国家战略的平台。但由于环印联盟成员国的多元性和差异性,这一组织在实践层次上进展缓慢。印度随后将重点置于其具有传统优势的孟加拉湾地区,尤其重视“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BIMSTEC),对其定位也从地缘经济集团向地缘政治经济集团的方向转变,意在打造一个包括军事安全等高敏感领域在内的综合性跨区域合作机制。在可预见的未来,孟加拉湾将成为印度在印度洋地区重点建设并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区域,这也与印度面向东盟国家的“东向行动政策”相互契合。

最后,具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印度洋地区项目“季风计划”也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后得以重启。该计划借用印度洋经典航海时代与贸易密切相关的“季风”概念,以印度对环印度洋区域的文化整合能力为突破口,试图构建印度主导的地区合作平台。另外,“香料之路”也是按照“借古喻今”的思路,旨在发展印度与亚欧国家的贸易。二者明显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具有相似的宣传手段,依托由来已久的文化影响和贸易往来打造大区域经贸合作体系,寻求替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动机显而易见。

四、印度的应对举措造成的冲击与影响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较为负面的认知以及在此认知基础上产生的应对举措将对倡议的推进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和影响。

(一)阻滞中国在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印度采取的系列举措给“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最直观影响是阻滞倡议的建设进度。计划中由印度直接参与的项目现阶段已处于停滞状态。与“中巴经济走廊”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照,最初同样作为“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提出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至今未正式驱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南亚小国参与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印度也试图阻断或制造困难。由于印度在南亚地区拥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对周边小国施加压力并左右其政策走向。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南亚地区的建设遭遇一波三折,造成了中国经济战略利益受损。

印度通过影响邻国国内政局的方式迫使弱小的邻国在中印之间做出选择,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港口建设进程停滞或减缓,从而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整体建设规划。2015年,印度动用各种力量影响斯里兰卡大选,成功防止了所谓“亲华派”的拉贾帕克萨连任总统。斯里兰卡新政府随即以“缺乏相关审批手续”“重审环境评估”等为由叫停了中国承建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直到2016年4月这一项目才得以重启。同时,印度还提出“债务陷阱论”不断抹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印度对外影射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政治目的,试图通过“债务陷阱”达到影响他国政策选择的目的。印度政府在回应中国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邀请时提出,“互联互通倡议必须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好治理、法治、开放、透明和平等基础上。互联互通倡议必须遵循金融责任原则,避免项目给地区国家带来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44)Ministry of External Affairs,Government of lndia,“Official Spokesperson’s response to a query on participation of India in OBOR/BRI Forum”,https://www.mea.gov.in/media-briefings.htm?dtl/28463/official+spokespersons+response+to+a+query+on+participation+of+india+in+oborbri+forum,访问时间:2021-02-11。该声明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看法,即认为其既不公开也不透明,从事的融资给地区国家造成债务负担。2017年7月,斯里兰卡把汉班托塔港大部分运营管理权转交给中资企业时,印度借此大肆渲染“债务陷阱论”,宣称用于建设汉班托塔港的中国贷款利率较高导致斯里兰卡无力偿还,只得将港口转让给中国。2018年,印度宣称马尔代夫为了完成亚明总统时期的项目,已欠中国14亿美元贷款。亚明下台后,与印度关系密切的马尔代夫前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的政党上台执政,承诺调查所有中国的投资和贷款。

迫于印度的压力,大部分南亚小国在中印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谨慎参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另一方面也与印度合作进行项目建设。如前所述,印度目前没有独立承担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其大部分项目依托与日本的合作。2020年8月,孟加拉国叫停原计划由中国投资兴建的索纳迪亚深海港(Sonadia Deep-Sea Port),同时与日本在马塔尔巴里开展深海港口建设项目。在科伦坡港口建设问题上,斯里兰卡把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交给了中国公司,把东码头留给斯港口管理局独资经营,将西码头交与印度和日本企业进行合作开发。(45)张家栋、柯孜凝:《“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现状、挑战与机遇》,《印度洋经济体研究》2021年第5期。2021年3月,斯里兰卡宣布批准与印度和日本合资开发战略性科伦坡港西部集装箱码头(WCT)的协议,为期35年。(46)“Sri Lanka approves proposal to develop Colombo WCT with India and Japan”,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politics-and-nation/sri-lanka-approves-proposal-to-develop-colombo-wct-with-india-and-japan/articleshow/81296869.cms,访问时间:2022-05-05。另外,印日“亚非增长走廊”还提出重视非洲肯尼亚蒙巴萨港、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港和吉布提,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非洲的港口建设多有重合,未来可能呈现竞争态势。

(二)对中印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造成伤害

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度解读与反应归根结底是中印战略互信基础薄弱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的边境战争,到近年来中印不断在政治、军事、领土、核能等领域出现的分歧,都使印度在对华关系上十分敏感,因此中国在印度周边的任何举动都可能被印度解读出政治意味。反过来,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解读和举措又对中印之间本就脆弱的战略互信基础造成进一步伤害。

其实在印度莫迪政府上台伊始,中印关系拥有良好的开局。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用“三个伙伴”定位新时期中印关系,即中印两国要做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做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做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其分别对应着中印关系在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和体系层面的定位,包含了对中印关系宏大的全局性思考。2014—2018年间,中印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2014年9月,习近平对印度古吉拉特邦进行访问;2015年5月,莫迪在西安实现了对中国的首次访问。在之后的几年内,中印领导人不仅进行了互访,在多边场合也举行了多次双边会谈,如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峰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等。但随着印度对中国对外政策的过度解读和系列措施的出台,中印近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任被再次削弱,业已形成的高层互动频率也有显著下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海上基础设施建设或经贸问题,还牵涉中印关系的基底与未来走势。印度本就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存在消极认知,近年来中国倡议实施过程中在南亚及印度洋地区的建设更是增强了印度的猜忌和疑虑。因此,美国抛出“印太战略”的橄榄枝后,印度经过短暂的犹豫,便选择了在政策上向美国及其盟友倾斜,“大力参与”美国“印太战略”。印度2017、2020年两次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挑衅也与其在南亚和印度洋的战略选择相辅相成。在美国的支持下,印度自视为有能力平衡中国的力量,希望在对其有利的机遇期力争在中印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并攫取更多利益。这一思路必然扩大中印之间的信任裂痕,增加了重新审视中印关系的消极因素,对本就脆弱的中印战略互信基础造成伤害。

(三)恶化中国周边地区安全环境

首先,印度与美国及其盟友加强联动,完善了美国在印太地区围堵中国的战略布局,对中国崛起的整体环境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把中国视作威胁自己的头号对手,同时认为印度是平衡中国的重要力量。印度则选择与美国及其盟友进行全面合作,尤其在安全方面,美印“2+2”战略对话的建立、美印系列军事协定的落地、四边安全对话全面重启、“马拉巴尔军演”的扩大化明确展现了美印安全关系的机制化趋势。这一系列操作可使印度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部署形成联动,而印太地区的这一战略趋势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使中国处于美国所精心构建的战略包围圈之中。

其次,印度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表态与举措,可能导致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南海问题涉及我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核心利益,参与主体众多,斗争形势严峻。印度在拓展“东向行动政策”的同时,频繁在南海问题上发声,并使用了“航行和飞越自由”(freedom of navigation and overflight)这一概念。这是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立的当事国和其他介入国家的常用概念,包含认为中国破坏了南海的航行自由的意味。而且,印度与东盟国家尤其是南海问题声索国互动频繁。2020年12月,莫迪与越南总理阮春福发表联合声明称,“南海行为准则”应符合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且不得影响所有国家,包括不参加谈判的各国的合法权益。(47)陈相秒:《印度的南海政策变了吗?》,http://www.nanhai.org.cn/review_c/524.html,访问时间:2021-02-18。印度作为一个域外大国,介入南海事务必然会给局势带来新的变数,从而导致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难度增加。

最后,与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制措施相呼应,印度近年来在陆上边界的挑衅行为可能迫使中国在次要战略方向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与精力。东北亚黄海方向、东海日本方向、台湾海峡方向、南海方向被认为构成了中国周边战略的主要方向,而中国在主要方向上应对的实际上是美国及其联盟体系的挑战。(48)叶海林:《中国崛起与次要战略方向挑战的应对——以洞朗事件后的中印关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4期。印度所处的西南方向是中国的次要战略方向,因此中国在此推行防御性战略,力求与印度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以有限投入确保边境领土安全。但是中国的善意与克制并没有得到印度相应的回报。2017年洞朗事件可被视为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转折点,自1988年拉吉夫·甘地访华以来中印边界问题向好的趋势有所下降。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更是使印度的投机主义取向显露无疑。印度试图利用美国强力推行“印太战略”并拉拢印度的有利战略时机,在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中占得上风。这可能造成中国在次要战略方向投入更多资源,从而影响中国整体战略布局的平衡。

五、中国的应对措施建议

作为近年来在国际体系中地位不断提升的南亚及印度洋地区大国,印度如参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助力无疑将是巨大的。但是,中国也应当认识到,印度在短期内加入倡议的概率是极小的,其反对的态度和反制的举措已有明确体现。中国当如何应对这一态势并改善中印关系是现阶段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持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在目前阶段,中印双方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方面不是必须进行合作。对于印度而言,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寻求到中国的可替代者,如在经济方面日本释放了合作意愿,在安全方面美国完全可以提供印度现阶段的安全需求。因此,在可预见的短期之内,印度不会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于中国而言,如果能得到印度的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速度将得以加快,但是即便在缺乏印度参与的情况下,海上丝绸之路依然能够稳步进行。

因此,当前中国最为稳妥的战略选择是强化重点项目,持续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显现倡议的经济成效。与此同时,印度继续推动它主导的互联互通倡议,二者并行不悖,最终自然会在共同毗邻地区形成一种发展对接,共同促进整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不信任并非一成不变,随时可能会随印度国家利益视角的转移而发生改变,而让印度直接感受到倡议带来的巨大红利无疑是消除印度疑虑最好的办法。当然,保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的开放性也很重要,为印度随时可以加入倡议提供“缺口”。如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虽然目前还停留于“蓝图”阶段,但保留这一平台也即保留了未来印度加入倡议的可能性。

(二)注重非中国主导的多边平台

由于印度和中国在地区层面推行的政策更多体现了竞争态势,再加上现阶段中国对于印度的相对优势和两国国力的差距,印度对中国所主导的倡议和平台戒备心很强。尤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类典型的中国主导型倡议,成为印度反对和猜忌的重点。

使印度能够放下戒心参与的多边平台最好非中国主导而是由多国共建,也即中国在其中不享有绝对话语权。此类平台目前也不在少数,但如何发挥机制的有效性是中国亟待思考的问题。其中,俄罗斯参与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平台可能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印俄之间的传统联系,两国具有一定的战略合作基础。俄罗斯还曾力推印度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因此上合框架内的合作应较易为印度所接受。2021年8月,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和塔利班的重新掌权,长期与美国扶植的阿富汗政府保持密切联系的印度在阿富汗问题上十分被动。2021年9月,印度参与上合组织—集安组织阿富汗问题联合峰会,共商阿富汗局势走向。由此可见,印度有意愿通过上合组织解决地区安全问题。如果说上合组织是中国可以寻求印度合作的安全平台,那么金砖国家机制则是中印大有可为的经济平台。金砖国家同为新兴国家,它们之间的合作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塑造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作为新兴国家中潜力极强的一员不会轻易放弃这一有利抓手。因此,中印在金砖框架下的经济合作有可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契合。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也多次提及贸易投资便利化、互联互通合作框架等方面的合作,这些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关注的重点。另外,由东盟发起的RCEP也是重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平台。印度虽然出于种种考虑放弃签署正式协议,但中国应做好印度未来加入RCEP的准备,且由于RCEP涉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东盟国家,在此框架内进行合作对中印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机遇。

(三)注重面向印度的国际发声展示真实的中国

中印间战略互信的缺失,部分源于西方舆论对我的妖魔化以及大量不实报道。起初“珍珠链”这一概念就由美国提出,(49)“珍珠链”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国防承包商布兹—艾伦—汉密尔顿公司在2004年11月撰写的内部报告《亚洲能源未来》中。随着此类报告和文章在互联网上公布,印度战略界迅速采纳了这一概念。西方媒体总是倾向于强调中印的竞争面,对印度的舆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导向。

为改善此类情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面向印度的国际发声展示真实的中国,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充分发挥软实力作用。一是及时应对舆论危机,避免在敏感问题上的国内外舆论影响政策决策。尤其中印之间在政治和安全敏感问题上发生矛盾时,极易引发民间舆论的爆发,进而对国家决策造成压力。面对不利舆论变被动回应为主动公开,及时通过国内外媒体公布真相,以事实克服猜想和谎言,减少捕风捉影。(50)李金云:《自塑与他塑:中印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形象构建比较——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3期。二是增强宣传技巧,淡化传播者主体而关注受众。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宣传阶段,国内学者大都采取中国视角,即重在阐述倡议为印度提供的种种机遇与可能,而很少考虑参与这一倡议对于印度而言是否必须。此类宣传手段容易造成受众的反感,在一开始就倾向于反对传播者的观点。因此,淡化传播者的主体而关注受众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具体而言,应关注印度民众所关心的问题,并援引中国、印度甚至第三方的观点以营造多元的视角,使民众对宣传内容的客观性产生认同。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注重民间网络舆论。在信息化的时代,宣传方式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由线下传播向线上传播转变。过去中国习惯于通过单一官方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但如今兼备及时性、互动性和草根性的社交媒体更能影响民间网络舆论,从而进一步影响政府决策。

(四)妥善处理中印领土纠纷

中印关系中十分敏感且自2017年以来持续升温的边界问题,是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边界问题与印度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策应形成联动,因此,边界问题的解决途径将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和印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应对举措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极易引发双方摩擦的边界纠纷,中国作为崛起国要以极高的战略定力和耐心来应对印度的挑战,警惕被次要方向上的挑战者在一时一事上互动所刺激、贸然改变对整体战略态势的判断。具体到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增强自身实力,加大边境军力建设,塑造军事威慑力。对印度挑起的挑衅行为在现有框架内予以坚决打击,挫败印度想要凭借“机会主义”强硬策略对华造成利益敲诈的图谋。二是用好中印间为解决边界冲突而设立的机制。(51)林民旺:《印度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目前,中印已经建立各层级的双边和多边沟通机制,包括中印领导人双边或多边场合的会晤,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中印军长级会谈等。虽然在中印边界问题恶化后部分机制停滞或延期,但中印军长级会谈作为两国、两军有效沟通渠道已进行至第十五轮。会谈解决了在班公湖地区一线兵力实现脱离接触的重要问题,2022年第十五轮会谈双方还同意保持西段地区一线的安全与稳定。当然,中印在边界问题上的争议将是持续的、长期的,但边界问题机制始终是中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托的最重要平台。

结 语

综上所述,印度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产生了明显超出经贸和人文范畴的曲解,显著影响了印度对该倡议的认知。在美国大力推行“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印度莫迪政府强烈的现实主义与投机主义倾向显现,采取一系列举措应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以求在短期内塑造对印有利的战略态势。对此,中国的应对之策不能仅局限于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视野下的地区合作问题,而是要置于中印关系的整体框架下进行思考,更不能忽视印太背景下的力量格局变化。在现行“印太框架”下,美印两国利益诉求虽然在短期内看似高度契合,但未来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从体系层面而言,美国与印度也被视作分属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的范畴,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缔造方面拥有不同的诉求。如果中印两国未来能够较好地解决双边问题并在地区层面达成共识,印度有可能重新回归新兴大国合作轨道,在中美之间采取更为平衡的战略。

猜你喜欢

印太战略印度洋印太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印太战略:深化与勾连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去印度洋
参不参与“印太战略”?韩国一天三改口
安倍要拿“印太战略”遏制中国?
印度洋上接“嫦娥”回家:远望3号船精确测控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顺利再入返回侧记
从策略性介入到战略性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