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与“两个健康”的实现路径
——基于浙江省的实践探索和前瞻分析
2023-04-07杨卫敏
杨卫敏
(浙江省委统战部,杭州 310007)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赋予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新的发展契机。过去四十年,民营经济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来三十年,党和政府对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人士的期望更高,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要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勇敢探路者、有力推动者、主动参与者、积极践行者。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在引导“两个健康” 中不仅要坚持守正创新,更要力求迭代升级。浙江是传统民营经济大省,民营经济在浙江现代化建设中厥功至伟。近几年,浙江省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面作了一系列先行探索①。浙江省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省域现代化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形象诠释和生动实践,也必将为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探路先行、创新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肥沃的土壤。
一、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黄金十年” 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及存在的短板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民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是在数量上实现 “翻两番”。截至2022年8月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已从2012年底的1 085.7 万户增至4 701.1 万户,10年翻了两番多,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占比由79.4%提高到93.3%[1],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浙江民企在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中拥有数量连续24年位居第一。二是在质量上取得显著突破。入围世界500 强的民营企业由2012年的5 家增长到2022年的28 家;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入围门槛由2012年的65.69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22年263.67 亿元人民币[2]。与此同时,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创新能力加速提升,十年间累计培育8 997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 企业、6 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目前,全国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都来自民营企业。在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75%增长到2021年的66%,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高位基本稳定,专精特新“小巨人” 和单项冠军企业数全国第一[3]。三是数字经济异军突起。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从11 万亿元增长到44.5 万亿元,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浙江省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更是占GDP 比重达到48.6%,居全国各省 (区)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3.3%,两倍于该省GDP年均增速。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民营企业整体上仍然存在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发展后劲不足、家族企业占比高、现代企业治理程度低等短板,在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中渐显弱势。
(二)当前民营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自身蜕变的双重考验和挑战
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上升,“三重压力”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和两大变量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国关系博弈等)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是面临世界经济衰退和全球金融风险挑战。在2022年10月11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 预计,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体将在今年或明年陷入衰退。国际货币组织 (IMF)在11日发布的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全球通胀率将在2022年底达到峰值,但持续上升的时间将比此前预期的更长[4]。在高度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中,利率上升、美元升值、市场波动预示着金融稳定风险上升,直接影响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二是面临全球贸易大幅下滑的考验。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严重冲击全球贸易。世界贸易组织(WTO)预测,全球贸易预计在2022年下半年失去增长动能,2023年增速将大幅下降,2023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速预期下调至1%,大大低于其4月份预测的3.4%[5]。尽管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从2006年的64.2%下降到34.8% (2022年一季度数据),但美国发起的贸易战和芯片法案导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部分断裂。浙江是市场大省也是外贸大省,外贸进出口总额居沿海省市第一,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占全省外贸总值的75.6%[6](温州占90%以上),外贸大幅下滑带来的影响首当其冲。三是面临国内经济发展结构性深层次调整带来的蜕变阵痛。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领域一场系统性的变革,要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自主创新、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地位和供给链自主性。而这恰恰是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短板所在,民营企业要实现脱胎换骨、迭代升级,必须在科技、资金、市场、人才、能源、物流、现代企业制度等关键要素上攻坚克难,有效破解缺电、缺人、缺芯、缺箱、缺利等制约自身发展的问题。总之,面对逆全球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及科技打压和芯片禁运,如何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如何打好安全发展的战略主动战,如何化危为机、赢得发展主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党和政府与民营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命题。
(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民营经济面临的重大机遇
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更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平衡、安全和可持续性,内涵更加丰富、完善和完整,符合外部环境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回应了时代命题,不仅极大提升了民营经济人士的发展信心,也指明了民营经济的根本发展方向。
一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未来民营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国力基础。2021年中国GDP 规模达114.4 万亿元(17.7 万亿美元),占全球18%以上,相当于美国约77.0%;人均GDP1.26 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所设定的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其中创新研发投入不断加大②,高端制造业高增,R&D 经费支出27 864 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研发支出占GDP 的比重为2.44%,已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7]。与此同时,我国供给侧最完备、拥有全世界所有目录,需求侧有14 亿人口和4 亿中等收入群体,孕育大量投资机会。特别是2022年4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出台,2022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2022-2023)》 大大提升了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效能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强大的产业链、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有富有韧性的经济体系,从长远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光明。
二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和“坚持经济全球化” 的提出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多变,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上升,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中国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决心不会改变。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这些重要论断不仅进一步锚定了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国策,而且深化了关于我国经济所有制“一个坚定不移” “两个毫不动摇” “三个没有变” 的一以贯之的思想,极大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激发了广大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活力③。中国是市场化、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和建设者④,未来中国将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市场机制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民营企业大有可为。
三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绿色发展战略为民营企业创新驱动注入强劲动力。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些事关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举国体制和重大战略举措无疑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总引擎,将为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发展动能。近年来,新经济形式涌现,新国潮、新能源等蓬勃发展,新基建勇挑经济发展大梁,无不展现出民营经济的重要贡献。目前全球共有114 家 “灯塔工厂”,其中42 家位于中国,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认可⑤。而未来“双碳” 将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之,产业链、供应链加快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获持续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绿色环保产业迎来新机遇,民营经济发展将驶往新的“蓝海”。
四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和住房制度、生育政策的完善为民营经济发展持续释放红利。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共同富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完善分配制度” “促进机会公平” “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无不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 的思想,有利于“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扩大我国的内需市场。而“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既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又确保房地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优化人口发展,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是重振“人口红利” 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一系列民生事业中蕴含大量发展机遇。
五是新安全格局为民营经济危中寻机、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几年民营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外部环境发生重大而深远的变化,百年疫情、贸易保护主义、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等问题使全球经济面临重重挑战,也使得民营企业对不可预料之变数深感自危,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市场主体和公民合法权益对于海内外中国民营企业来说至关紧要。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 “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这就从国家战略层面给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吃定心丸”,特别是长期优化产业布局和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的国家战略,以及未来夯实粮食安全、做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保证农业流通高效顺畅等国策,极大化解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中长期风险。
(四)以促进“两个健康” 为主题的民营经济统战工作面临迭代升级
民营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人士,“民营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民营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8]。新时代十年民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和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直接结果。当前,民营企业经营困难、民营企业家信心不足,部分地方助企纾困的精准性、操作性不够,效果不明显;部分工商联组织在服务企业方面发挥作用不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综合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理想信念教育“两张皮” 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主要是活动注重发挥民营企业家的主体作用还不够);营商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亲清不分、清而不亲的情况仍不同程度存在,民营企业家在涉企政策制定等方面参与度还不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并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适应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必须守正创新、迭代升级,以更加精准、切实、协同、有效为引导和促进“两个健康” 服务。
二、全面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是民营经济实现健康发展和新飞跃的根本途径
党的二十大已经擘画了新型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和实现路径,民营企业要紧盯国家发展大势,始终把企业发展同国家战略联系在一起,在大趋势和大变化中抓住发展良机,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做解决 “卡脖子” 问题的主攻手,做新经济、新业态的践行者,做全球市场中的创业家,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做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一)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一要积极投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体经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坚持质量为先,实现 “中国制造” 到 “中国智造” 的转型。二要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通过创新研发、数字化智造、创意营销等方面,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既加大民营上市企业培育力度,又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 “小巨人” 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三是以促进品牌质量标准重塑推动创新提升。支持民营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为企业发展提供质量基础设施 “一站式” 服务,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等。如:浙江省工商联创新成立浙江省工商联质量品牌标准委员会,帮助锤炼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品牌、制定各类标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创新定期发布“五个百强榜单” (浙江省民营企业商标百强榜单,标准制定百强榜单,发明专利百强榜单,研发费用百强榜单,就业贡献百强榜单),以激发广大民营企业推进质量品牌标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引导民营企业推进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是大变局下的发展新动能,民营企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力军⑥。要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的契机,鼓励民营企业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数字安防、集成电路、网络通信、智能计算、高端软件等数字产业,推进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参与全球数字贸易中心建设。
(二)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民营企业要主动参与新发展格局构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借助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契机实现发展壮大。一是鼓励民营企业在深耕 “一带一路” 中寻求发展机会。支持开展高质量跨国并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境外产业园区布局,大力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⑦。抓住RCEP 新机遇,构建国际营销服务体系,支持公共海外仓建设,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降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费用,推广智能审图等通关便利化举措。二是更好地融入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如:浙江省坚持在更高层次“跳出浙江发展浙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更好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三是因地制宜引导民营企业在产业分布上实现双向互动。长期以来,江浙两省的民营经济以县域经济 (一县一品)为特色,广东的大型民企则主要集聚在深圳、广州、东莞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两种模式各有侧重各有优势:前者有利于均衡发展、实现共富;后者有利于集聚发展,培育大型先进制造业民企。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萌发于农村,直接的发展结果是浙江城乡差别小、共同富裕程度高,但较长一段时期浙江民企以小低散为主,大而强的民企少;近几年来,由于杭州等新一线城市的营商环境和人才吸引力方面的优势显著提升⑧,浙江民企重心北移、向大城市集聚⑨。新发展格局下两种模式可以互鉴互补、双向互动,以实现拓展市场、做强民企、区域协调、资本下乡、共同富裕的多重目的。
(三)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和国家人才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9]。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民营企业是创新发展和技术攻关的主体力量⑩,同时也是薄弱环节。从浙江省情况看,目前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突出问题包括: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普遍存在;科技与产业脱节现象依然存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生态有待完善,专业技术特别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⑪;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仍存在堵点;科技创新政策支持的力度与精度还需提升。其中,高端人才短缺成为制约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困境,也成为新生代企业家最为关心的重大挑战⑫。民营企业要抓住国家构建核心技术攻关举国体制和国家人才战略布局的契机,着眼创造新需求和提高研发投入的有效性,努力成为科技研发的主力军、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破解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卡脖子” 问题。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二是支持民营企业承担 “尖峰、尖兵、领雁、领航” 重大项目,加快培育 “链主” 型企业等创新领军企业。三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大科研平台建设,鼓励民营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四是在探索和深化 “揭榜挂帅” “包干制” “里程碑” “赛马制” 等试点的过程中,积极支持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出题与解题”,开展联合攻关。五是要促进产研学一体化,聚焦数字化的基础研发人才、数字化的交叉融合型人才、数字化的治理型人才等关键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落实海外高层次人才支持政策,帮助协调解决企业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现实问题。
(四)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国家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途径和保障,二十大报告将三者都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民营经济是参与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也必将获得重大发展机会。要锚定共富重点领域与重点群体,以产业带动和公益帮扶为双重引擎,政、企、社多主体联结合作共建,创新公益产业创投模式,优化共富投资与收益分配机制,拓宽共富项目融资渠道,释放民企助力共富活力。一是支持民营企业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以高质量创业带动高质量就业,促进国家 “就业优先战略” 的实施。支持民营企业构建与员工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灵活多样的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计划。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开展能级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构建更好反映知识、技术、管理和一线劳动等贡献的分配体系。二是支持民营企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新型帮共体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施伙伴计划,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推进工商资本下乡,促进乡村产业兴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四是支持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三次分配。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增强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身公共文化事业,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五)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实施全面节约战略”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内容,民营企业只有自觉融入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赢得先机和主动。一要引导民营企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进绿色低碳园区和绿色低碳工厂建设。二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绿色项目建设,参与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城市绿色低碳运营,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三要完善能耗 “双控” 政策,加快实现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双控” 转变,统筹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机制。
(六)引领民营经济自觉融入国家新安全格局
一是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促进民营经济安全健康发展。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特别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 “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 与 “向智慧生产和智慧工厂转变” 占比最少,这两项是比较高端的解决方法,也是最根本最彻底的方法,但是难度以及风险较大,既要鼓励敢闯敢干又要引导科学精准。二是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推动民营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给资本设 “红绿灯” 的决策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激发资本的正向能量,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深化平台经济监管创新,完善平台企业合规管理、健康 “体检” 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健全大型民营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坚持分类处置和纾困帮扶,多渠道化解大型民企债务风险,防范实体企业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推动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改革,深化绿色保险试点。加快建设企业信用综合监管体系,推行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指导失信企业及时开展信用修复。三是坚持责任与保护并重,保障民企对外投资发展。未来高水平对外开放过程中,将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投资的安全和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二十大报告提出要 “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走出去” 风险保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与此同时,社会责任履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声誉,间接影响企业海外投资是否成功以及是否顺利,民营企业除了履行在国内的社会责任外,更要融入所在国和当地的社会责任体系。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核心战略任务
企业家是当今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宝贵的资源。培育适应和担当全面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群体,是实现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根本目标方向和核心战略任务。
(一)大力培育新时代优秀企业家,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人士高素质成长
一是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人士思想引领体系。不断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的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强化民营企业家 “自己人” 意识和担当。根据民营企业家政治表现、承担社会责任及企业发展等情况,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家担任 “两代表一委员” 或在工商联等人民团体中担任职务。加快培养发展企业家党员,通过上级党组织培养、群团推优入党等形式,把符合条件的企业家发展成为党员。二是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人士队伍建设体系。企业家的全球眼光、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至关紧要,要引导民营经济人士不断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内外兼修,实现从商人、企业主到企业家的转变提升,牢固树立全局观、全球观、未来观、创新观、责任观。一方面,要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另一方面,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建立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育体系。深入实施新生代企业家“四有新人” (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事、文化上有内涵、责任上有担当)和 “双传承” (政治传承、事业传承)计划,分领域、分层次、分梯队、分步骤领航培养堪当大任的新生代企业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⑬的原则,探索建立新生代企业家到涉企部门、国有企业等单位锻炼制度。建立健全新生代企业家传承导师制,发挥老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传帮带” 作用。注重融合和实效,形成契合新生代企业家特点的模式⑭。
(二)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这将对于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使他们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新、用心发展,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一是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确保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保障相关法规政策落到实处。持续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加强不作为乱作为治理的制度建设。依法保护企业家个人合法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严格规范涉案财产处置的法律程序。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企业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快速响应机制。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增提质。全面提高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赋予民营企业更多的人才认定自主权,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土地供给,努力保障民营企业在科技、人才、资金、土地等方面的资源要素需求。以企业视角为评判标准,以企业需求为第一导向,发挥企业家参与营商环境评价主体作用。优化涉企服务,建立健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服务体系。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民营企业家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己任,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新创业、回报社会的典范。强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正向激励,做好企业家人才支持和表彰工作。深化优秀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经营者选树活动,加强优秀民营企业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营造尊重和激励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
(三)引导民营经济人士守法经营,依法治企
当前对外不合规和内部贪腐问题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而且对企业品牌战略和企业形象危害更是无法估算。推进法治民企、清廉民企建设,是防止资本腐蚀“围猎”、引导民营企业合法经营走正道的需要,对于促进“两个健康” 具有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一是坚持党建统领。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党建作用,推动阵地联建、服务联动、活动联办、品牌联创、信息联通。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党委建强纪检反贪组织,建立普法和合规审查机构。二是加强系统推进。构建法治民企和清廉民企建设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实施清廉民营企业培育计划,探索制定法治民企和清廉民企建设引导清单和标准范式,提升企业全员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和水平。三是引导主动融入。将法治民企、清廉民企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有机融合,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和“护航器”,提升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获得感。鼓励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视发挥公司律师和法律顾问作用,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四是完善监管体系。形成推动民企防腐治腐工作闭环,加强对民营企业内部人员侵害企业利益犯罪行为的打击和监督力度;加大受贿行贿一起查力度,探索建立行贿人 “黑名单” 制度,进一步完善行贿联合惩戒机制;健全奖罚机制,实施评优“一票否决”。公安、检察机关、工商联建立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合力推进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体系建设,促进警企、检企沟通协作更加顺畅,服务保障更加有力。五是明确资本 “红绿灯” 边界、规则。市场竞争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近几年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遵守法律规则方面有了很大的加强,但在国内行业垄断这方面还有很大不足⑮。要引导民营企业着眼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升守法经营意识,自觉遵守和维护市场秩序,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行业垄断、恶性竞争。
(四)着力推进先进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两个健康” 融合提升
推进民营企业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是进一步促进 “两个健康” 融合的内在要求。企业家精神不仅仅是企业家个人的精神,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应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和自觉遵循进而上升为企业文化,才能成为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动力。一是引导民营企业突出跟党报国文化建设。听党话、跟党走,爱国敬业、产业报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成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先导,成为民营企业家和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要发挥企业党建统领作用,积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党委统战部 (统战工作站)以及民营企业工青妇组织建设并发挥政治引导的积极作用。二是引导民营企业追求卓越文化建设。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是推动着企业从产品走向品牌、从品牌走向名牌内生动力。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制定规范的公司章程,推进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治理效能,推动技术、质量、品牌等精细化管理,提高行业全球竞争力。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创新创造文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 “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 “要完善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要鼓励民营企业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科学决策、内部监督和风险防控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四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才能走得远。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企业形象价值的外在体现,是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要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有机融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理念之中,使其成为民营经济人士做中国式现代化合格建设者的内在要素。
四、建立健全坚强有力高效的工作体系是实现“两个健康” 的组织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强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做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促进 “两个健康”,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重大经济工作与重大政治工作的有机统一,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
(一)加强党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统一领导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要全局性定位推动,将“两个健康” 作为牵引性、全局性、龙头性的工作。优化组织架构,完善领导机制,加强统筹力度。健全协同推进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二是创新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探索推行民营企业党建工作写入公司章程,健全落实企业党组织实质作用发挥机制,加强新兴领域党建,纵深推进互联网企业党建工作,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推进民营企业党建创优跃升。三是全链条构筑高效组织运行体系。建立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实施机制,深入研究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现状、机遇和挑战、优势和短板,制定“两个健康” 工作责任清单。完善对民营经济的统计和监测,定期发布民营经济发展报告。
(二)以战略谋划系统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守正创新
一是引导融入。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强化政治引领,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自觉融入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二是加强培育。以适应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打造终身学习教育培训体系,提升民营经济人士素质,培养新生代企业家队伍。三是法治营商。以适应 “法治中国” 建设的要求开展 “两个健康” 立法,促进法治营商环境和法治民企建设。四是激发活力。以适应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要求完善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的氛围,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五是防范风险。以适应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针对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变化和民营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六是探索创新。以适应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要求支持地方探索创新,鼓励引导支持基层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改革,进而因地制宜、由点到面、开拓创新。
(三)构建结构性层次性的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党建引领的“政商共同体”
一是推进亲清政商关系构建落地落小落细[10]。健全完善亲清政商关系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倡导清单,规范接触交往行为,激励干部主动作为、靠前服务,督促干部守住交往底线、防范廉政风险。落实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充分听取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用好“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 等平台。二是推进深层制度性政商关系建设。就是用制度固化政商关系,形成权力制约的法治型体制机制。建立服务民营企业长效机制、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机制、考核体系和评估监督机制、风险预警机制、企业家紧急状况应对制度。建立健全民营经济人士关爱机制和服务平台。三是推进核心政商关系文化的形成。要让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11],成为政企双方的共同价值和追求。以党建为引领打造政企双方目标、事业、利益、价值、责任的共同体,让亲清政商关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推进亲清文化建设,使其融入机关文化和职业道德进而上升为党性修养,融入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进而上升为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12]。
(四)以“桥梁纽带” 作为突破点,切实发挥工商联和商会作用
以党建为引领,深入推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进一步强化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和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重要助手作用。
一是推进商会组织拓展覆盖。以适应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加大乡镇街道商会、行业商会和异地商会三类基层商会建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探索建立新经济新业态商会,促进商会工作与时俱进、拓展覆盖。二是推进商会改革发展。将商会改革重点放在行业商会的归口承接、培育发展、规范管理上。引导工商联商会组织充实新鲜血液、增强发展活力,鼓励和引导新生代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参与商会建设,真正让基层商会成为传承精神、孕育人才的大舞台。三是推进商会职能提升。加强商会 “一会一品” 建设,凸显产业链商会服务行业功能。推进法院商会工作室建设和商会调解工作,探索以“商会企业发展互助资金会”“商会工伤互助平台”“异地商会联谊会”等为抓手,实现基层商会项目化管理,推动为企业服务走心走深走实。
(五)优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健全“两个健康” 引领长效机制
对民营经济人士的综合评价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重大制度性机制性创新,对促进“两个健康”有着长期引领性的作用[13]。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四次迭代升级,仍在不断探索发展之中。下一步的重点,要从主要作为政治安排、社会安排和各类 “授荣” 的前置程序和重要依据,转为党和政府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正确引导、政策帮扶、依法管理的政策依据和民营企业家经营决策参考的重要依据,不断加以完善和提升⑯。
(六)推进数字化改革,赋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迭代升级
进一步发挥数字化赋能经济治理作用。探索构建数字化经济治理模式,推动数字化服务流程创新,推进涉企政务 “一站式” 服务。聚焦大场景、小切口,集成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跨部门、跨层级系统应用,实现全方位流程再造、规则重塑、高效协同。把“数字工商联” 建设同“数字统战” “数字群团” “城市大脑” 等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变革型组织建设,促进服务民营发展的流程再造和机制再造。以民营经济运行情况“数据驾驶舱” 为基础,推动“云上集成” 和“云上互动”,畅达民企诉求,促进政策落地,实现多方合作、分级服务,推动涉企服务的拓展和延伸,提升服务 “两个健康” 能力。
注释:
①2020年,浙江省人大通过全国第一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并规定相关立法征求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出台 “关于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宁波和温州分别承担了 “两个健康先行” 和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两个全国试点工作并取得有益经验;发扬新时代 “枫桥经验”,商会调解数量居全国首位;十年间举办五届世界浙商大会,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②中美科技研发总支出比,已从2012年的2800 亿美元比4700 亿美元,上升到2020年的5800 亿美元比6800 亿美元。详见:《美媒比较美中科技发展》 一文图表,环球时报2022年10月22日第6 版。
③浙江民营经济发缘于市场先发、市场体制比较完善,长期以来企业主体 “不找市长找市场”,从 “小商品、大市场” 经济发展模式,到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直至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市场体制先发导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氛围浓厚,截至2022年8月,全省有市场主体906.48 万户 (其中民营企业325.04 万户,个体工商户576 万户),浙江万人拥有法人单位数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造就了 “自主创业、藏富于民” 的发展模式。另外,浙商群体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和充裕的民间资本,在省外海外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超过675 万,创办各类企业71 万家,累计总投资达9.1 万亿元,投资规模相当于1.5 个浙江生产总值。参见:杨卫敏:构建新发展格局与 “两个健康” 评价体系的优化完善——基于温州和常州 (武进)两个先行区探索的比较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 期。
④十年间,中国贸易总额从4.4 万亿美元增至6.9 万亿美元,成为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和全球第一贸易大国;我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设立了21 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扬帆起航;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的限制措施从最初的190 项缩减至如今的27 项,压缩比例超过85%;中国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由10 个增长到19 个,2022年1月1日生效实施的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创建了全球最大的自贸区;主动降低商品关税,关税总水平降至7.4%,低于9.8%的入世承诺,同时还给予16 个最不发达国家98%的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举办了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四届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达到2722.7 亿美元。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投资目的地,认为 “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参见:汪文斌:中国的开放大潮汹涌澎湃,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2022年10月2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2410 99458779496&wfr=spider&for=pc
⑤全球灯塔网络是世界经济论坛与国际咨询巨头麦肯锡公司的合作项目,致力于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先进技术的应用。“灯塔工厂” 一直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路者、“数字化制造” 和 “工业4.0” 的示范者。参见:灯塔工厂数量世界第一 中国智造迈向新高度,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2年10月27日,http://www.cinic.org.cn/zgzz/xw/1368900.html?from=singlemessage
⑥2020年新经济企业500 强以民营企业为主,上榜企业达426 家。参见:2020 中国新经济企业500 强榜单显示——民营企业成新经济主力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975324811328385&wfr=spider&for=pc
⑦浙江民企华友钴业与著名车企特斯拉签订供应电池原材料产品协议 (至2025年底)。通过在非洲、东南亚等地的资源布局,有效保障了国内制造基地的原材料供应,产品大规模应用到特斯拉、路虎、捷豹等欧美高端电动汽车,达到 “全球供、全球卖” 的布局效果。目前,该企业钴产品的国际占有率达21%。浙江前程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因国内大型石化工厂陆续投产,国内石化产品产能过剩、价格倒挂。抓住出口机遇,组建团队扩大出口规模,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517.34%。参见:华友钴业牵手特斯拉,巩固全球锂电一体化龙头地位! 2022年8月1日,https://www.cnjxol.com/54/202208/t20220801_1021770.shtml
⑧从近几年全国百个城市营商环境排名来看,杭州稳居前十名,宁波居前二十,温州居前三十位左右。在2022 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100 强中,杭州居第5 位,宁波居第17 位,温州居第28 位,台州居第31 位。据义乌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个别访谈时,义乌宝娜斯集团创二代们坦言:“准备把企业品牌运营总部迁到上海或杭州。在义乌请人,比杭州上海成本都要高。到外地挖人才,到公司后一两年人才潜能就会被耗光,因为人才在义乌没有自我上升平台。他们在杭州、上海会有自我成长机会,但外部大环境决定人才在义乌只能吃老本,想要自我提升很难。”
⑨浙江民企重心已从温台向杭甬绍北移,2021年浙江民企200 强中,杭甬绍占133 家。参见: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9828472609731479&wfr=spider&for=pc
⑩目前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总研发经费支出中超过2/3,所占比重达到77.5%。我国现有高新企业超18 万家,民营企业占83%。参见:民营科技企业撑起科技创新 “半边天”。http://news.cctv.com/2019/09/04/ARTITlhzxxcL45 VcWlNtUdGc 190904.shtml
⑪专业人才匮乏,不少企业反映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浙江省工商联调研反映,接受调研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面临技术人才短缺的企业占比47.3%,高水平技术带头人紧缺企业占比22.8%。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高新科技领域引才留才难度均较大,面临 “新人难进、挖角不止” 的困境。
⑫浙江省新生代企业家联谊会的调研表明,部分新生代民营企业家认为 “人才缺乏” 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占比高达79.28%;其次是 “经营管理团队战斗力不强”,占比为59.46%。
⑬据义乌市委统战部和市工商联调研:当前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遇到的主要成长困境为 “缺乏足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 “缺乏专业管理培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缺乏专业有效的资源人脉”,占比分别为63.06%、59.46%、55.86%。此外选择 “新的经营理念难以获得管理层支持” “缺乏政商沟通方面的经验” “缺乏经营路上的指路人和导师” 的占比分别为37.84%、34.23%、30.63%。另外根据对问卷的分析,舟山新生代企业家的事业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他们的压力来源趋于多元化:从个人方面来讲,自身能力和经验的欠缺是一大压力;从企业角度讲,目前经营管理企业所面临的客观压力最主要来源于技术、市场、融资、用工等压力,占比66.67%;从社会角度讲,60.38%的新生代企业家认为社会舆论和社会交流方面对年轻企业家存在过大压力。
⑭温州市 “青蓝接力” “5M” 行动建构了一套有生机活力的“5M” 行动模式,规范有序推进 “青蓝接力” 工作落地生根。一是师徒团队 (Mentorship Team),二是微讲坛 (Mini-Forum),三是同馨思享吧 (Minds Sharing Salon),四是双月谈 (行)活动 (Dual-Monthly Activity),五是年度乐享会 (Annual Enjoyment Meeting)。
⑮据浙江省工商联统计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损害竞争对手声誉;积极参与和推进行业反垄断的联合行动;建立防止商业腐败与贿赂的制度,依法监督和追究相关行为责任;尊重同业竞争者知识产权;无通过降低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标准获取竞争优势行为;无严重低于市场价格销售产品行为;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价格联盟。其中 “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杜绝价格联盟” 占比最高,占90.48%,最少的是 “积极参与和推进行业反垄断的联合行动”,占比为24.38%。
⑯温州发布的 《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出台的首个评价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水平的标准。该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实现对温州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通过市监、财税、科技等部门评价及企业问卷填表等形式汇总评估数据,并全部纳入民营企业家数据库,既实现了对企业家个体的综合评价,也能对整个区域的民营企业家发展现状作出量化评价。清晰 “画像”,是为了让各项帮扶政策精准直达,不仅可为政府评估政策提供分析,还能为企业家决策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