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狂犬病毒感染特性的犬猫人畜共患病防控策略
2023-04-07冯琦璞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高致死性传染病,因其具有典型的恐水特征,又被称作恐水症,是危害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与人类生命健康的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极易感染,该病毒感染后的致死率为100%。狂犬病临床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以及进行性瘫痪等,多见于虎、狼等野生动物及犬、猫、猪等家畜中,犬科和猫科动物最容易感染。狂犬病毒感染性极强,传播途径主要为被患病或病毒携带动物抓伤或咬伤,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入侵身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动物或人出现神经症状,破坏机体的正常运作。
2020年6月由王传林、殷文武主编的《狂犬病防治技术与实践》一书于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共包含11个章节,主要介绍了狂犬病主要概述、狂犬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实验室诊断、狂犬病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暴露前免疫和暴露后处置、动物狂犬病的防治以及狂犬病防治策略等内容,全面且系统地反映了狂犬病防控与治疗的技术细节和相关医学界前沿研究进展,对狂犬病的防治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不仅为感染科临床救治人员提供参考,也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中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其他人员阅读。
狂犬病毒在发病犬猫的口腔唾液中含量最高,通过咬伤或舔舐有伤口的黏膜,病毒侵入机体,从而引发感染。书中提到,在被犬猫抓伤或者咬伤之时,要根据暴露程度处理原则立即进行自我暴露处理,狂犬病预防暴露处置包括用肥皂水、碘伏或其他专用的弱碱性消毒剂进行伤口消毒,如果身处缺乏消毒条件的环境中,也可利用有压力的清水不间断地冲洗伤口,在对伤口进行简单处理后及时就医,通过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和接种疫苗来进行防治。患者在感染狂犬病毒后,会出现性情反复、暴躁不安、吞咽困难等症状,进而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更甚者会导致急性脑炎或脑膜炎。对于狂犬病目前尚无可以彻底治疗的有效药物,但可通过对犬猫等接种狂犬疫苗有效预防。
我国社会的宠物猫犬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犬猫饲养管理制度,以及部分饲主责任心的缺失,造成流浪犬猫数量与日俱增,这些流浪犬猫野性难驯且免疫接种率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犬猫传染狂犬病的风险。书中提到,为了减少狂犬病毒的全范围传播、降低狂犬病的感染率,就要对与犬猫接触密切的人群如饲养宠物的家庭、宠物医生等进行安全知识与自救常识的普及,加强对预防狂犬病感染的宣传教育,提高个人卫生安全防护意识。相关研究证明,犬类狂犬病的感染率为90%、猫类感染率为5%,在购买或收养犬猫后,饲主应先去宠物医疗机构对其进行健康体检,确保定期为犬猫注射狂犬疫苗,在接种疫苗的过程中,相关动物防疫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避免被犬猫抓伤,并做好免疫后抗体水平的定时检测,确保免疫有效保护率,进而降低狂犬病毒感染的风险。
由于狂犬病具有极高致死率,对其防控要采用多方向、多层面、多渠道的有效联合,最大程度提高犬猫免疫密度,实现对犬猫狂犬病的有效控制,并最终实现对人类感染狂犬病的高效防控。书中提到,在狂犬病防控的过程中,要实现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互助共享,加强医学界和社会层面的交流力度和沟通强度,通过联防、联控来共同致力于提高狂犬病防控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通过对狂犬病毒流行趋势和流行风险的评估,以及掌握犬猫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效果的数据,有利于实现对狂犬病的有效防控,相关部门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加强狂犬病的宣传教育普及,对流浪犬猫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时,提高犬猫饲养者应有的免疫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广大民众对狂犬病危害的认知,加强管理层面的有效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狂犬病防控的良好氛围。
总而言之,该书通过对狂犬病相关防控知识的普及能够有效加强社会对狂犬病毒感染的预防意识,进而提升狂犬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