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传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23-04-06

语文建设 2023年3期
关键词:入世学子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深厚的底蕴和深远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由潘莉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正是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著。全书以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为主线,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民俗、服饰、工艺、曲艺、饮食、科技、节庆等知识和史料作了系统梳理,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有益的启示,具体包括如下几点:

第一,既要“出尘”,也要“入世”。作者在书中写道:“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传承视域下的传统文化研究,‘出尘之外,更应‘入世,如此才能激励青年学子,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后继有人,薪火相传。”可见,高校在对青年学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应兼顾“出尘”与“入世”。比如,大力构建以传承为目的、以增强参与感为方法、以理论和实践为路径的传统文化研究路径,并积极探索与之相匹配的激励制度;设立专门奖项,建立合理评选机制,表彰传统文化研究相关论文和课程优秀教师;举办传统文化类文艺比赛及国际性艺术节,为传统文化艺术的创作、展示、交流提供平台。同时,推广“参与代替讲授”模式,鼓励学生参演、實习,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

第二,形神结合,激发活力。与大多传统文化传承中“重思想轻载体”的观点不同,本书指出: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载体,要焕发传统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应实现其“神”与其“形”的现代统一。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要致力于保存、保护文化之“形”,如经典文本、文物古迹、传统节庆、民间习俗等文化遗产,使其继续发挥传统文化“神”的载体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总结传统文化之“神”,对其进行现代价值的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价值观念,及时反映和体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取向,使有“形”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生长出具有现代生命力的“神”韵。

第三,兼容并包,与时俱进。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也不断丰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互有长短,应该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如此也更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精神。”可见,“兼容并包”是中国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作者也结合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指出:一线教师对于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等文明成果,也要兼容并蓄,但应经过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之后再引介给学生,从而正确引导青年学子,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走样”。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一书通过理论概括、经典讲述、故事引入、历史叙事等形式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一展现,并且具有文化传承的问题意识,对于青年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多有观照,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韩艳玲)

猜你喜欢

入世学子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与入世之间的持守——《诗词五首》整合教学设计
杏林组曲·学子赋
中国入世“日落条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释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