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自然,自然的美

2023-04-06张卫刚

课外语文·上 2023年3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张卫刚

★众所周知,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可以无所束缚地在自己的文学时空中创造美的典范、美的意境、美的空间。当然,很多作家的散文其实都在生活中取材,用自己独特的眼光、灵动的笔法描绘生活的美、自然的美,让这种美呈现和还原生活和自然本来的色彩。今天,我们一起看看朱自清的绝美散文《荷塘月色》。

一、《荷塘月色》的文本初探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1927年7月写就的一篇散文。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看来,这无疑是晴天霹雳,毕竟一年前大家还无限憧憬着国家振兴、民族复兴,打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闯出一条阳光大道。然而,现实给他们当头一棒,而且当时的社会笼罩着白色恐怖气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都似乎万马齐喑。朱自清本人也处于苦闷彷徨之中,这也正是作者在文章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作者的情绪无法排解,才会选择在夜晚逛荷塘,于是描绘这片别致的月色。“荷塘月色”这个标题顾名思义描绘的就是一幅荷塘月色图,作者在这篇散文中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淡淡哀愁和淡淡喜悦,也让人在一悲一喜的情感转折中体会到自然别致的美感。全文以“家的院子—曲折的小路—荷塘—家”的游踪为线索,只要细细品读,就能沉浸到清淡月色、缕缕荷香的意境当中。

二、《荷塘月色》的美意空间

(一)美在语言

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首先,它的语言是优美的、灵动的。具体体现在:一是用词凝练生动。比如,描写月色,文人写月色,一直都是意趣盎然,如五代词人顾敻在《临江仙·月色穿帘风入竹》中写道:“月色穿帘风入竹,倚屏双黛愁时。”月色本是自然的光照,但诗人用“穿”字赋予月色生命的动态。朱自清写月色也有自己的韵味,他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巧用“泻”字以静态动写的方式,让整个画面生动活泼起来。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流水”般从上而下地倾泻,如瀑布一般光彩动人,如流水一般灵动无比,让人遐思无限。又如,作者这样写荷塘里的雾气:“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里的“浮”字让人感觉当时荷塘正朦胧散开,雾气被点活一样浮动在荷塘上面,富有动态和立体的感觉。还有运用叠词,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脉脉”的流水,充满情意;“曲曲折折”的小路,体现“曲径通幽”的诗意美;“田田”的莲叶,逼真地呈现荷叶满塘的形态;“亭亭”一词则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那种绰约风姿。这些叠字叠词,不但形象地描绘出事物之神态,而且从音律方面来看,也富于韵律与节奏,产生往复回环、富有音乐的艺术美感。

其次,修辞信手拈来。众所周知,用修辞手法写景能将景物描绘得细腻入微、形象传神,富有艺术魅力。该文也是如此,多种修辞手法灵活运用,让荷塘景物栩栩如生。比如,用“婀娜”与“羞涩”这两个词语以拟人手法呈现荷花含苞待放、仪态万千的娇羞神韵;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让人联想出荷叶高而圆、迎风舒展的婀娜美态;荷叶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形象地刻画出荷花的纯洁娇羞之美。这样一来,通过比喻,绘声绘色地描绘出荷花的美质与神韵,更能激发读者的无限想象。朱自清不愧是著名的语言大师,他用高超的语言技巧让文本营造之意境淡雅清新,让人阅读的时候,感受到文章的灵动之美,将那平淡无奇的荷塘景色变成了几十年来众多读者心中涤荡不去的美景,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二)美在意境

古往今来的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在追求绝妙的意境。首先,本文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构造朦胧的意境。比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树中有星光,这是路灯透过树缝照射而下,就像点点星光点缀着树林,这样的微光,确实让人昏昏欲睡,与作者的主观感受相融合;还有,“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呈现了夜晚树林特有的朦胧美感;描写叶子和花的时候,这样写道:“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选择“月色”这个意象本身就已经具有朦胧的美感,加之作者刻画的这些光点又无从捕捉,显得更加含蓄,蕴藉无穷。其次,作者寓情于景,营造了孤寂的意境。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比如,夏季的夜晚,荷塘里面蛙声一片,周遭知了在鸣叫,作者却是孤独的,于是在这般情境之中,作者不禁感慨“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如此便将孤寂的意境之美烘托而出。另外,作者既然选择在夜晚外出,肯定此时人迹稀少,所以月下行走在幽僻的小路,“夜晚更加寂寞”,这样的句子让人读来亲切自然,韵味无穷。全文意境之美,浑然天成。

(三)美在抒情

作者在文本中的抒情是发自真心的。文章开篇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作者的所见都隐约带有这种悲凉的色调:路是幽僻的,夜晚更显寂寞;树蓊蓊郁郁,夜晚更显阴森;“我”本喜欢热闹,但这些“蝉的叫声和蛙的叫声”都不属于“我”;“我”由衷地想起梁元帝的《采莲赋》,但此刻又“无福消受”地回到了现实,字里行间充满着淡淡的愁绪。然而,作者话锋一转又呈现出“淡淡的喜悦”:悲伤时,作者“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表明宁静的荷塘能够排解自己内心的忧郁,这是“一喜”;往日阴森森的荷塘小路,在月色的陪伴下“今晚却很好”,这是“二喜”;到了荷塘,看到荷叶能够活出自己的姿态,在这里他真算是寻觅到了自由,这是“三喜”。可见,“淡淡的喜悦”同样也笼罩了全文。有的同学认为朱自清是前后矛盾的人,理由是既然有悲,何必言喜?既然道喜,何必寄悲?实际上,悲与喜并不矛盾,他们是相伴共生的。生活也是如此,忧愁当中常有喜悦的向往,喜悦当中常有忧愁的掣肘,这两种情感正是作者在欣赏这篇《荷塘月色》时的复杂心情。在第三段的独白中,作者已经从不宁静过渡到怡然自得,表达了作者心灵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冲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内心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波动,而是自然的、平稳的过渡,也许这就是古人言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绝妙表现吧。所以作者无论是愁绪,还是喜悦之情,都是“淡淡的”,是生活的真实反映。

(四)美在思想

我們常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其主题思想也是含蓄且深远隽永的。在这篇散文中,作者的情感在悲喜之间波动,其思想也在其间来回“徘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作者一直身心不得安静,联系写作的背景,实际上应该是作者不满现实、不满军阀统治下的旧中国的面貌,而渴望到荷塘观赏月色,所以寄托的是作者对美好生活、自由生活的向往或愿望,也让人在阅读的时候投入其中,在美丽的荷塘月色中求得精神的解放和情绪的宣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也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最美期待吗?另外,结合作者情感和时代背景,作为旧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作者想寻觅自由却不可得,深刻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深重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让人唏嘘,让人钦敬。

同学们,阅读《荷塘月色》这样的散文,需要我们多品味其中的语句,你会发现作者有意塑造了别有情调的空间:美的语言让人沉醉,美的意境让人遐思,美的情感让人感动,美的思想让人沉思……只有全身心投入到文本当中,才会品味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刻意营造的优雅、朦胧、浪漫、幽静之美,你会感叹,原来生活中自有诗意的世界,而不必刻意追求,更不必四方寻找。这也对同学们的写作给予启示:生活本身就是美的,一花一草自有浪漫情调,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打开自己的心灵,用自己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个美丽的世界。倘能有这样的眼光,我们也能写就属于自己的美意空间,像《荷塘月色》那样写美的自然,写自然的美。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月色朱自清
荷塘月色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荷塘月色
桂香,在月色里飘
最好的月色我也曾看过
荷塘月色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