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极化进程中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2023-04-06孙壮志

世界知识 2023年7期
关键词:多极化世界体系

孙壮志

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理念,强调百年变局为世界带来了多极化发展的新契机,多个力量中心开始迅速崛起,新兴市场国家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经济活力,并且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就是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与我们倡导的多极化相辅相成,不是集团对抗、恶性竞争,而是尊重世界的多样化、多元化,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多极化一般是指世界上形成多个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和平共处的一种趋势。全球出现多个力量中心,是世界发展到一个阶段主要政治力量实力分布状态的客观反映。多极化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国际格局演进的突出特点。

学界普遍认为,世界范围内的多极化进程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世界还处在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对抗的两极格局中,但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已经开始寻求独立自主,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应运而生。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终结,世界多极化的步伐开始加快。

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影响和带动下,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益普及,彻底改变了国家之间和民众之间的交往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关系。中国领导人所强调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不再是少数几个发达国家说了算,这就是多极化的一个外在表现。数据显示,2001年“金砖”概念提出时,金砖国家(不含南非)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为2.7万亿美元,仅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2021年,金砖五国GDP合计已达24.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4%,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当前,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经济格局的变化反映到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层面,就是发展中国家要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和自主权,这恰恰是多极化的应有之义。

2022年11月9~11日,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本次峰会以“共建网络世界 共创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

但是,并非所有国际力量都欢迎世界多极化进程,冷战时期作为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就采取措施对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如日本)进行打压,以维持其主导地位。由于这些国家同属西方阵营,美国的做法没有受到更多的质疑和挑战。而冷战后出现的新力量,更多来自于非西方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寻求独立,在政治上甚至安全上也追求自主。以1999年形成的二十国集团为标志,发展中国家开始与发达国家共同商定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2008年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进一步意识到单极世界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危害,加速了一系列新力量中心的转移和形成。然而,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大国博弈的不断升级,加上新冠疫情的出现和地区冲突的爆发,国际格局的走势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机大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寻求继续强化对自己有利的国际体系。拜登执政后,美国更是通过拉拢传统盟友,强化北约的地缘政治功能等方式,千方百计遏制竞争对手,试图长期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多极化进程也因此前路遥遥,困难重重。

尽管这个过程充满曲折,但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不会改变,要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国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主张各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推动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积极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来看,每个世纪的初期往往会发生国际关系的重大变化,旧的格局在动荡甚至战乱中被打破,新的格局逐步建立,从而确立一个较为稳定的国际体系。17世纪前半期,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确立了以均势为原则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促进了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初,随着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帝国走向灭亡,以大国协调为特征的维也纳体系形成。维也纳体系的建立被认为是学术意义上“国际关系”诞生的标志,但该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把拥有灿烂古代文明的广大亚非国家排斥在外。再来看20世纪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该体系隐藏着诸多矛盾,因而是不稳定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形成,世界才进入了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但很快出现的冷战铁幕,又把世界分成相互对抗的两大阵营,而冷战结束后世界又进入一个新的动荡变革期。

新型国际关系要改变的是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即西方主导的、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陈旧体系。现有国际关系虽然给了作为基本行为主体的主权国家较充分的空间,但西方利用强大的实力建立起自身能够主导的国际体系,强化西方的价值观,为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铺路。在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框架下,西方发达国家往往凭借技术、文化、舆论、规则制定等方面的优势,在处理同发展中国家关系时获取对己有利的不均衡利益。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今世界虽有多边框架,但需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

在2013年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摒弃旧的思维,为国际关系注入新的理念,提出两个非常重要的新目标,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他认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之所以“新”,是因为不仅摒弃了陈旧的处理国与国交往的观念和思维,更立足于世界和时代进步带来的新实践,顺应世界走向共同繁荣的新趋势。

中国领导人以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深刻总结历史经验,不仅提出了新的合作理念,还积极推动新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积极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最重要的公共外交产品。该倡议倡导通过加强全球互联互通,构建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实现全球共同繁荣发展。

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健康的全球治理体系,就要超越传统的国际政治思维,深刻总结历史经验,重新界定国际法主体的行为规范。首先,要在国家之间建立新的信任关系,加强各个层面的沟通和交流,争取构建稳定的合作框架,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对抗与恶性竞争。其次,要探索新的合作模式,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不断提升战略伙伴关系,明确“世代友好”的新原则。第三,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的影响,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开放、包容,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要打造新的互动机制,中国与周边邻国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定和友好的关系,得益于“亲诚惠容”的政策,各种合作与协商机制同样功不可没。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双边和全球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主席还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新概念,进一步充实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中国和俄罗斯作为相互接壤的两个大国,通过全方位合作不仅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问题,实现了睦邻友好,而且不断深化政治互信,发挥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作用,积极拓展在双边和多边领域的务实合作,成功找到了一条全球性大国以诚相待、平等互惠的相处之道,树立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面对百年变局和大国博弈的相互激荡,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不仅惠及两国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而且两国借助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二十国集团(G20)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为完善全球和地区治理作出贡献。

习近平主席3月访俄期间会见普京总统时指出,“中俄都支持世界多极化,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双方要加强在联合国等多边平台的协调配合,做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多极化世界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从导演角度谈电视文学的主题构建与多极化表达手法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任意空间阵列多极化MIMO信道模型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