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对俄金融业冲击与中俄金融合作方向
2023-04-06王晶
王晶
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一系列金融制裁,对俄国际贸易、国际融资、汇率稳定、金融市场造成冲击,也对中俄金融合作形成干扰,两国如何应对,是当下维护双边合作所面临的紧迫挑战。
美西方对俄金融制裁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展开:第一,限制俄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结算和融资能力。当前,俄前十大商业银行中有九家受到西方制裁,其中俄储蓄银行、俄外贸银行、俄开放银行、俄工业通信银行不仅在欧资产被冻结、交易被禁止,还被欧盟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中逐出。制裁严重削弱了俄商业银行提供国际贸易结算和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时效。
第二,冻结俄政府海外资产和融资渠道,破坏当局财政稳定性与汇率干预能力。财政的可持续性和全球第四大外汇储备是俄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石。西方将限制俄外币主权债发行和冻结央行资产作为重要制裁手段。2022年2月,欧盟出台禁令,禁止欧洲机构购买和销售俄政府和央行在3月9日以后发行的各类融资工具,同时禁止对上述俄机构追加新增贷款。此外,欧盟还叫停一切与俄央行资产管理相关的业务,这也被解读为“变相冻结”俄外汇储备。
第三,对俄重点商品与行业施加贸易和投资禁令,打破俄国际收支平衡。欧盟将俄原油、石油制品、煤炭、钢铁、黄金等重点创汇商品均列入进口限制清单,并禁止欧盟机构为上述产品出口提供相关金融服务。此外,欧盟企业还被禁止参与俄原油、天然气开采与深加工处理相关的项目融资。
第四,打击俄金融基础设施、限制跨境资本流动。当前,欧盟中断了欧洲清算系统与俄国家清算所的连接。此外,欧盟还禁止向俄居民及法人提供加密资产与信托服务,禁止对俄销售以欧盟成员国本币定价的金融产品,对俄居民和企业在欧存款数额设置上限。与上述针对俄商业银行、政府资产、重点行业所施加的“定向制裁”不同,对俄金融基础设施及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对俄各部门产生普遍影响。
2022年11月1日,国家管网北方管道公司秦皇岛站内,工作人员正对中俄天然气管线(东线)进行巡检。
制裁伊始,大量外资基于对俄经济波动预判和自身业务合规要求,纷纷套现卢布资产并在外汇市场换汇后迅速撤离。仅2022年2月21~28日期间,莫斯科交易所录得非居民法人现汇购买量高达4294亿卢布,创近年之最。外资大规模撤离造成俄外汇市场美元、欧元等外币需求强烈。而西方对俄央行及商业银行的制裁措施又缩小了外汇供给规模。外汇需求与供给的巨大差异随即引发卢布大幅贬值。面对汇率暴跌,俄央行在近半外汇储备冻结条件下不得不祭出强制结汇、外币取现配额、限制对外资本转移等资本管制措施。随后天然气“卢布结算令”出台,加上俄能源出口收入增长等利好,卢布汇率在2022年3月中旬止跌反弹并一路回升。
由于美元、欧元使用受限,人民币在俄出口结汇与外汇交易中占比快速上升。2022年前三季度,美元、欧元在俄出口结汇份额中的占比累计下降34.5%,同期卢布、人民币占比分别上升了20.1%、13.7%。人民币在俄外汇市场中的交易份额也从2022年初不足0.5%快速上升至同年11月的32.6%,一举超越欧元成为俄外汇市场第二大交易币种。人民币成为俄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重要替代币种。
西方制裁还引发俄证券市场震荡,股指与国债收益率大幅波动、市场结构散户化趋势明显。面对制裁所引发的外汇、证券市场动荡,俄央行在2022年2月28日将基准利率提升至20%,整体利率环境亦随之上扬。快速加息辅以临时资本管制有效规避了俄金融系统风险,在稳定商业银行流动性、缓解卢布贬值、对抗输入性通胀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不过,大幅加息增加了各经济部门的利息负担,同时还极易引发信贷紧缩。
经过多年发展,中俄两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金融合作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一系列运行和协调机制。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下设的金融合作分委会定期交换意见,内容涵盖推动双边本币结算、深化银行间合作等议题。此外,由哈尔滨银行与俄储蓄银行于2015年共同发起成立的“中俄金融联盟”,经过数年发展,成员已涵盖两国数十家商业银行及金融机构,各成员单位在联盟框架内就信息交流、本币结算与现钞业务、信保融资等展开积极合作。目前,中俄央行间货币互换协议与商业银行间互设分行及代理行等举措加速完善本币化结算体系构建,俄商业银行快速加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助力人民币成为俄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替代币种。
两国资本市场合作重点从“熊猫债”转向“离岸人民币债券”。2017年,俄铝业联合公司在华首次发行规模10亿元人民币的“熊猫债”,以此拉开了中俄资本市场合作序幕。2022年随着人民币在俄流动性增加,俄企逐渐将在俄发行人民币定价的企业债券作为新募资手段。2022年8~12月,包括俄铝业公司、俄石油公司在内四家俄企在俄资本市场共计发行316亿元人民币企业债券。
不过,中俄金融合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在新的地缘政治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及其下设海外分行在与受制裁的俄金融机构发生业务往来时易受到美西方“次级制裁”影响。制裁“外溢风险”阻碍了两国间商业银行开展贸易结算与资金业务的能力与时效。虽然目前尚未有美国对中国金融机构实施涉俄“次级制裁”的先例,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未来中方与俄开展业务可能会有一些顾虑或要面对一些干扰。另外,两国银行间已有的合作集中于国际贸易结算,主要以汇款为主,结算工具单一,汇款业务收益较低,而与远期外汇交易等相关的贸易金融服务占比则较低。另外,俄银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商业银行普遍资产规模较小、信用等级较低,特别是在美西方对俄实施金融制裁的背景下,俄银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被进一步削弱。同时外部制裁导致俄企业运转的经济与金融环境恶化,俄外贸型企业的履约能力有所下降。上述因素叠加,导致中国开展对俄金融服务的信用风险有所增加。
俄罗斯央行正门。
面对国际贸易、金融、货币体系变革,务实推动中俄金融合作可有效突破美元霸权,双方正在围绕人民币构建以大宗商品交易和稳定经济增长为信用背书的新型国际货币体系。未来,深化中俄金融合作可从以下几方面有序展开:
首先,持续推动中俄双边贸易本币化结算体系建设,提升原油、天然气等商品本币结算份额;加速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俄央行金融信息传输系统(SPFS)高水平对接。新形势下中俄双边贸易规模仍将持续、稳定增长,加速构建贸易本币化结算体系与提升跨境支付平台对接将有效提升双边贸易结算时效、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其次,积极响应俄外汇储备、主权财富基金对人民币资产需求,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区域化进程,适时在俄增设离岸人民币增值渠道。由于人民币在俄出口结汇与外汇交易中占比大幅上升,俄商业银行体系留存大量人民币流动性,通過创新机制与产品为俄商业银行提供人民币生息渠道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俄市场吸引力。
再次,提高中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对接水平,丰富各类股权融资渠道。目前,俄当局强化金融资源引导、突出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作用的反危机逻辑已逐渐清晰。为此,进一步提升两国间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对接与丰富股权融资渠道既能满足俄经济结构转型的资金需求,同时也可为中国资本增值寻找新方向。
此外,美西方货币政策紧缩及对俄金融领域的肆意制裁再次表明,以美元、欧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无法满足新兴市场对国际金融稳定、安全的现实诉求,人民币国际化与全球货币体系多极化势在必行。为此,积极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等平台,以区域大宗商品贸易和投资为抓手,加速构建新型区域货币体系,对包括中俄在内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