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聚力现代社区建设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2023-04-06宁波市现代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文|宁波市现代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优势就是把城乡社区基础筑牢,强调要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2022年5月5日,在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上,浙江提出要以党建为统领,全面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着力建设现代社区,打造人民幸福美好家园。
2022年5月13日,宁波召开全市城乡现代社区会议,提出要按照“领导有力、改革有为、服务有感、平安有序、智治有效”的思路,奋力推进现代社区建设,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人民幸福美好家园。自会议召开以来,宁波以“八大改革”“十二大行动”为抓手,突出问题导向、抓好党建统领、坚持变革重塑、推动力量下沉,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样本,为宁波“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对标“领导有力”争先构建党建统领、上下贯通的新格局
一是拧紧责任链条。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把现代社区建设与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市对区目标管理考核、“百千万”工程以及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等挂钩,建立四级党组织书记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领办项目制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带头动员部署、调研指导、批示督办,带动区街社书记把抓好现代社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过程管理和质量把控,推行“红绿灯”、提示单、赛马台、大课堂、调度会、观察点、顾问团、领衔榜等8项工作机制,把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压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整体构建“市级抓统筹、区县负主责、街镇强执行、村社重协同、网格作底座”的治理架构。
二是深化党建联建。聚焦党建统领先富带后富、先进带后进,制定出台《宁波市党建联建工作指引二十条》,在不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不改变原有党组织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推广龙头带动、项目牵引、产业链接等“7+N”联建模式,打造滕头区域“康美常青”等实践案例647个,建立共富工坊508个,通过规划联定、项目联促、服务联享、治理联动,链接驻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着力把每个联建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工作中,注重实质作用发挥,实施机关下沉“双百结对”、导师帮带“三百工程”、信贷支持“金桥计划”,推动联建单位联在一起、干在一起。承办全省深化党建联建机制暨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全面助力共同富裕现场推进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成在大会上点赞宁波工作“抓得实、有特色,大家收获很大”。
1月23日,海曙区鄞江镇在鄞江廊桥举行迎春活动。戴鹏飞|摄
三是做强街社组织。围绕增强街社党组织统合能力,深化开展“上统下分、强街优社”改革。在镇街层面,按照“1+4+X”架构重塑镇街机构职能,全市156个镇街内设机构由1583个精简为969个,推进76%的执法力量下沉镇街。建立基层编制周转制度,打破基层身份界限,推行镇街行政人员与事业人员统筹使用、镇街与部门派驻机构人员编制统筹使用,赋予镇街更大资源统筹权、综合管理权、应急处置权。在社区层面,高标准开展“千人大招聘、万员驻社区”行动,2022年招聘专职社工2523名,招聘总数为上年度的3.6倍。目前,全市城市社区专职社工总数达8808人,每万社区常住人口拥有专职社工为19.3人,其中专职社工持证比例达72.83%,排名全省第一。
对标“改革有为”争先激发变革重塑、迭代升级的新动能
一是以社区“五定”改革破管理之困。聚焦破解社区分类不精细、权责不对等、组织不严密、力量不均衡、保障不充分等“五不”问题,推行社区“定类型编码、定功能职责、定组织架构、定岗位员额、定保障机制”管理体制改革,对全市2869个城乡社区实施编码赋分,将其划分为城市社区、农村社区、产业型社区三大类,科学核定功能职责、分配任务资源、统筹人员力量。特别是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加快将757个城中村、城边村、镇中村、镇边村等“四类村”纳入城市社区管理,有力破解业态分布杂、流动人口多、治理难度大等难题。按照“基本功能+N项特色功能”模式,研究制定城市社区四大类97项、农村社区五大类105项的工作事项清单,为每个区(县、市)平均清理工作事项8项、规范52项,清理规范幅度达66.7%,严格落实下沉事项联席会审制度,做到“清单之外无事项”。
二是以强村强社改革破发展之难。深入推进“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农业标准地”改革模式,加大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力度,其中流转百亩以上规模经营土地占比为56%,盘活农村闲置用房建筑面积达46.2万平方米,吸引投资32.8亿元。探索强村公司、共富工坊、飞地抱团等多种发展模式,落实共富项目1827个,实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下、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行政村“双清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9。加快推进“强社惠民”集成改革,指导各地通过国有资产“输血”、更新利用存量用房、扩大资产运营维度等方式探索社区经济发展路径。镇海区累计排摸存量用地2503.1公顷、存量用房10万平方米,将204处1.68万平方米直管公房移交街道、社区使用,有效提升了社区内生力和自转能力。
三是以社会组织改革破力量之弱。注重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现代社区建设,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社会组织孵化机制,建好用好社会组织学院和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向非公企业“筹民资”,向社会组织“筹服务”,向社会公众“筹爱心”,引导社会组织成为基层治理的左膀右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截至目前,全市备案社区社会组织4.96万个,数量居全省第一,平均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分别拥有社区社会组织26个、15个。持续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力度,市本级财政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资金连续三年增长,2022年支出规模达1800万元,增长20%。
对标“服务有感”争先打造优质共享、幸福美好的新家园
一是推动“一老一小”兜底提标。围绕解决老年群体“吃住护”问题,完善为老服务网络,以托养、照料服务为重点,一年来,新建标准化老年食堂152个、新增养老床位4162张,每万名老人拥有持证护理员数、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均居全省第一。加强对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老年人探访关爱工作,以公益创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探视服务,平均每周探访特殊困难老人1万名左右,基本实现月探访率100%。加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全市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7918个,其中普惠性托位6079个,纳入“浙有善育”系统的托育服务机构742家、托位3.3万个,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3.45个,平均每个社区拥有托位数11.57个。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积极统筹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和现代社区建设,建立“一单四融五互”统筹协同机制,将未来社区六大场景、十二大事项全部纳入现代社区统筹清单,建立工作互商、政策互审等5项制度,推动目标、政策、督考、数字4个体系融合,实现工作协同推进、力量有机整合。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小区等更新改造,一年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4个,惠及居民10.1万户,新加装115台电梯,全市12.49万台在用电梯全部被纳入数字化管理,24.1%已应用扫码检测功能,检测数量居全省第一。全面提升零售药店为群众提供药事服务的水平,扩面建设和评定1家四星级和23家三星级民生药事服务站,超额完成3600家零售药店接入“浙里药店”应用任务。
三是推进人居环境补短提质。结合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统筹推进城中村、城边村、镇中村、镇边村、城乡接合部改造,一年来,完成城中村改造501万平方米,实施梳理式改造村庄182个。加快完善城乡一体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城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保持100%。深入推进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清零攻坚行动,因地制宜推进企业接管、业主自管、社区托管、片区代管、引入国企等10项关键举措,全市194个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和45幢无物业管理零星住宅全部清零;累计对1022个住宅小区进行物业服务履约检查,累计发布两批物业企业“红黑榜”,努力构建党建引领、条块联动、多方协同的物业管理新格局。
对标“平安有序”争先筑牢防微杜渐、除险保安的新屏障
一是抓深做实矛盾纠纷调解。积极推进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建强人民调解员、信访代办员等自治队伍,深化“包片联户”“四必到四必访”等联系服务群众做法,推广“开放空间”等基层议事协商平台,依托镇街矛调中心加强联合调处,落实初信初访首问负责、即问即办、限时办结等制度,探索形成物业纠纷、劳动争议解纷工作指引,一年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35万起,推动99.5%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实现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
二是深化推进应急体系改革。围绕提升社区应急动员能力,积极构建社区“网格员—应急管理员—应急领导小组”三级工作网络。全市城乡社区中,97.2%组建应急管理领导小组、98.1%配备应急管理员,91.7%组建以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网格员为主体的应急突击队,建成微型消防站2355个。深化“无疫社区”创建,完善社区新冠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制定网格、微网格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健全社区疫情保供机制,确保疫情防控机制在社区无缝落地,科学精准应对镇海、北仑、鄞州、海曙、奉化等多起本土疫情。
三是持续开展除险安民行动。一体推进无案社区、无诈社区、无毒社区建设,依托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集中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化解”行动,紧盯黄赌毒、金融借贷等重点领域问题,依法打击城乡社区黑恶势力,破获省挂牌督办的一批重点涉黑涉恶案件。深入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力保完成发案数和损失金额均同比下降、破案数同比上升的“两降一升”工作目标,全市平安社区(村)创建达标率达91.2%。
对标“智治有效”争先探索多跨协同、便捷高效的新路径
一是聚力攻坚网格智治。坚持把网格打造成为最小治理单元,把微网格打造成为最小作战单元,制定出台全面强化网格工作管理办法以及专属网格、微网格等网格建设系列政策,按每300—500户划分网格、每50—80户划分微网格标准,严格落实“多网合一”要求,促进网格的治理边界与能力边界相耦合。一年来,累计调整(新增)网格5540个、微网格2.61万个,平均每个网格覆盖户数由383户降至344户。选优配强“1+3+N”网格治理团队,累计选配1.2万余名专职网格员、14.3万名“N”组团力量,其中各级“两代表一委员”8819名、“三官三师”7591名、专业执法力量5926名、协辅力量4347名,做到“平时定岗联系、战时快响激活”。
二是聚力破难超大社区。围绕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治理破难,探索实行“四分”工作法。分型备案。对全市社区底数进行集中摸底,建立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名录库,按照超大体量住宅型、拆迁安置型、村改社区型、产业密集型、租住人口集聚型进行备案。分拆调整。通过新成立社区、拆分过大社区,完成10个融合型大社区大单元规模调整。比如,宁波前湾新区世纪城社区原有常住人口8.7万人,通过拆分成8个社区、增配135名专职社工,推动社区治理有效覆盖。分级包联。严格落实“四个一”组团包联机制,明确1名区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1名镇街主要领导包干负责、1名第一书记驻点指导、1个区级大部门结对共建,引导第一书记派出单位整合资源力量、发挥职能优势,做到“一人驻点、全员支持”。分类共管。围绕破解网格过大、小区无物业管理、社工缺配等治理症结,“一社一案”研究破难对策。普遍划小网格,优先将社工增补到位,53个大社区内累计配备1146名专职社工,平均每个大社区配备21.6名,所辖321个小区全部建立小区党组织。
三是聚力推进数字赋能。聚焦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在城乡社区贯通落地,迭代升级“141”基层治理体系。推广应用村社“智管家”基层智治系统,建立以“人、地、房、物”数据信息为基础的“智治云图”,整合12个高频多发的基层治理“一件事”场景应用,100%的城乡社区完成“智管家”实际应用。加大城乡社区物联感知设备的配备力度,目前配备总量已达245万件(不含视频摄像头数量)。新安装村社视联网点位2864个,累计达4260个点位,实现市区街社四级视屏指挥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