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大追求精彩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新篇章

2023-04-06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

宁波通讯 2023年3期
关键词:宁波

文|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彭佳学

奋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省委鲜明提出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三大先行路径,为全省在新跑道上保持领跑优势、突破并跑态势、扭转跟跑劣势指引了方向。我们要锚定“打造一流城市、跻身第一方阵”的战略任务,把三大先行路径蕴含的新理念新要求贯穿到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的实践当中,不断开辟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新境界。

第一,全力推进动力更新,铸就赶超跨越的新引擎

当今时代,科技日新月异,形势一日千里,创新格局决定了实力布局,动能转换决定了强弱变换。我们要大力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彻底改变依靠要素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加快构建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关键支撑的经济体系,奋力走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真正做到以“创”开路、以“新”制胜。

一要突出科创为魂。这些年,我们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的核心位置,谋划实施了一批补短板的重大工程,但实事求是地讲,创新实力与一流城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当前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落脚于创新实力的比拼,创新领先才能抢得先机、拔得头筹,没有创新的硬实力就不可能有竞争叫板的底气。要整体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着力破解创新氛围不浓、创新投入不足、创新效率不高、创新合力不强等问题,一体推进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水平大学建设、高质量人才引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构建完善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能级,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聚力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形成更多“从0到1”的大突破、“从1到100”的大跨越。当前,特别是要牵住甬江科创区这个牛鼻子,统筹推进政策、机制、项目、环境、服务变革创新,吸引更多的强校强院强所强企落子布局,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在宁波研发首创、落地转化,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策源中心。

宁波三江口俯瞰。 易国庆|摄

二要突出人才为要。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是区域竞争的核心。人才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关键要让人才有获得感、认同感、成就感,人才政策、人才服务要奔着人才的需求去,拿出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招实策,真正让人才心驰神往选择宁波、心甘情愿扎根宁波。要树立“在人才上下多大功夫都不为过、花多大代价都不为多、尽多大努力都不为满”的意识,聚力打造“一城三地”,动态完善“通则+专项+定制”人才政策体系,做实“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创新人才引育留用的体制机制,整体提升平台集聚力、政策竞争力、服务供给力、城市感召力,在领军人才引育、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取得大突破,实现人才与城市发展的“双向成就”。

三要突出实体为基。实体经济是宁波的当家优势,是赢得竞争主动的根基所在。大家要认真思考,再过5年、再过10年,如果还是现在这些产业,还是这样的产业结构,宁波还有没有竞争优势?抓不住新的风口,没有新的支撑,必然会在竞争中落后。要把巩固放大既有优势与塑造增创新的优势结合起来,强化科技赋能、数字赋能、融合赋能、变革赋能、绿色赋能,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未来产业若干领域实现突破。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扎实做好稳链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实现“零件—部件—整机—系统”“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的整体跃升,在关键材料、工业母机、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要以“3+17”开发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各类工业园区整合提升,优化市域生产力布局,以集群化发展引领产业高级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要全力筑牢农业基本盘,推动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打响宁波服务品牌,推动整个产业体系迭代优化、量质齐升。

四要突出企业为本。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是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宁波企业家勇于创新、敢于弄潮,创立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一流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企业、一流的品牌。要着力打造一流企业梯队,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平台化、总部化发展,“一企一策”培育“大优强”企业,巩固“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优势,推动更多优秀企业脱颖而出。广大企业家要焕发“二次创业”的激情,真正把企业发展建立在创新的基点上,聚精会神抓主业,精进不怠练内功,勇于在顺风时扬帆奋进、在横风时调整航向、在逆风时破浪前行,依靠不断的创新,铸就长青基业、锻造百年企业。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支持服务企业作为本职天职,加强规划、政策、要素的综合集成,用心用情用力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困难时帮一把,疑虑时助一把,起势时推一把,为企业走得更稳、飞得更高创造良好条件。

五要突出项目为王。项目链接供需两端、承载政策要素、渗透生产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王炸”。我们拼经济、创样板,归根到底都要落到项目上。今天没有投资,明天就没有产出,没有好的项目、大的投资,凭什么打造一流城市?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的目标,是立足经济发展大势、宁波发展阶段提出来的,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奋力实现。更要强调的是,7000亿元的投资不只是一个量的概念,更是质的要求,必须聚焦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优化投资结构。项目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谋出来的、招进来的、干出来的。要坚持由使命谋功能定位、产业建设、事业发展,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期,对接落实省“千项万亿”工程,抓紧谋划一批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引导推动企业加大增资扩产的力度,做大项目蓄水池、储备库。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强化要素保障,“一项一策”优化施工流程,攻坚拔钉子,加快批条子,开拓新路子,全面提升项目建设效率,加快释放更多实物工作量。要开展“双招双引”大赛马、大比拼,“一把手”挂帅出征抓招商,千军万马抓招商,制定招商清单,强化市域统筹,瞄准跨国企业、头部企业、总部企业、链主企业,在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前沿科技等领域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优质新增量撬动经济高质量,以招商大突破推动能级大提升。

第二,全力推进改革立新,构筑活力涌动的新生态

进入新的阶段,改革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加艰巨了。解发展之忧、破顽疾之弊、创体制之优,唯有打好改革“关键一招”。我们要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牵引推动各领域体制机制增创新优势。

一是思想解放要再主动。思想解放,就是理念上的革命。理念一新,万象更新,理念一变,天宽地阔。改革走到今天,好改的、易改的基本都已完成,剩下的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蹚的“礁石滩”、难取的“烫山芋”。要以“弄潮儿”的主动精神推进改革攻坚,敢于“吃螃蟹”、敢于“动奶酪”,真正在思维理念上破冰、在优化机制上破题、在打通堵点上破难,做到领时代之先、领风气之先、领潮流之先。改革必须着眼解决深层次问题,不能一般化、碎片化,工作包装不是改革,名词创新不是改革,“头痛医头”不是改革,“你好我好”也不是改革。要树立改革“全局观”、掌握改革“系统论”、用好改革“统筹法”,把顶层设计和基层首创、问题导向和群众满意导向结合起来,加大改革力度、拓展改革广度、掘进改革深度、提升改革温度,在综合集成、跨界融合上做文章,取得更多制度性、原创性、协同性改革成果。

二是攻坚突破要再加力。抓改革一定要有遇难破难的斗争精神,但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求稳怕乱的心态、得过且过的心态、击鼓传花的心态,对长期积累的矛盾、新出现的问题不敢碰、不愿碰;有的争取试点“一腔热血”,拿到牌子“一挂了之”,只重“面子”、不重“里子”,甚至是“墙里开花墙外香”;有的以“清谈家”“观察家”“评论家”自居,习惯于“随大流”“抄作业”,毫不用心、毫无建树。要把变革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当中,聚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重大课题,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提升”。要树立“重整山河”的大决心,抓住千载难逢的大机遇,克服畏难情绪,杜绝“任务”思想,变被动答题为主动破题,变按部就班为超常发力,变小打小闹为系统重塑,一片接着一片整,一年接着一年抓,努力闯出耕地保护、生态修复新路子,整出宁波产业提质、城乡品质新面貌,形成一批标志性的标准、规则、制度,为全国全省贡献宁波经验。

三是营商环境要再优化。良好的营商环境是重要的城市竞争力,哪个地方的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跑、资金就往哪里流、项目就往哪里落。宁波营商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各方面评价也比较好,但整体好不代表处处好,现在好也不意味着一直好。我们一定要正视存在的短板,特别是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还不够深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还不健全,打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还要加大力度。要健全制度性、整体性、协同性、长效性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推进权责清单化、政策透明化、竞争公平化、治理法治化、服务数字化,推进全领域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掌上通办,设好“红绿灯”、畅通“要素流”、打好“信用牌”,打响“办事不用求人、办事依法依规、办事便捷高效、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场机制最活、法治保障最好的城市,让宁波成为要素集聚的磁场、企业发展的沃土、投资兴业的宝地、现代治理的范本。

第三,全力推进开放拓新,打开竞合共赢的新空间

宁波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以港兴市、开放兴城的发展史。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我们要大力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主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激活存量、赋能增量、转化变量、聚合能量,加快建设双循环枢纽城市,实现“贸行天下”向“产行天下”“智行天下”跃升,打造“中国开放看浙江、浙江开放看宁波”的金名片。

一要做强枢纽化功能。枢纽不仅是交通中心、物流中心,更应该是产业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文化交流中心。过去我们讲宁波是开放门户,主要指的是货物进出的“通道功能”,与真正意义上的“枢纽功能”还有差距。从服务大局的贡献看,宁波舟山港原油、铁矿石、煤炭吞吐量分别占全国港口的19%、17%和6%,全市石油储备能力占全国的12%,有力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但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还不强,缺乏定价、议价的话语权。从外联内畅的水平看,现代化港区的整体布局和设施配套还存在突出短板,高铁网络密度、铁路客运枢纽班次分别仅居长三角城市第20和第11位,机场客运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居全国城市第33和第26位,是唯一没有洲际客运航线的副省级城市。从集聚辐射的能力看,高能级的总部、机构、展会、赛事比较缺乏,把经济“流量”变成价值“留量”的能力不足,对都市圈和周边区域的服务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要着力打造世界一流强港,以空铁一体宁波枢纽建设为龙头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培育壮大港航物流、金融保险、贸易会展、法务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四港”联动,更好地把“吞吐量”转化为“交易量”,放大港口经济圈与都市经济圈的叠加效应。要做强“两区”开放主平台,高水平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整体提升“枢纽自贸区”能级,更好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布局和对外开放全局。要加快构建开放风险防控制度体系,引导“危地不往、乱地不去”,在扩大开放中塑造更高层次的安全。

二要构建均衡化布局。宁波经济外向度超过80%,进口规模只有出口总额的一半,必须把促进贸易均衡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从出口市场看,全市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46%,而对“一带一路”、RCEP的出口占全国比重分别只有2.96%和2.36%;全部出口中,美国、欧盟的比重达46.6%,而拉美、中东、非洲分别只有8.5%、5.6%和4.2%。这些都说明我们高度依赖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力度还不够大,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从产品门类看,出口商品占比前3位的是家用电器、服装、电工器材,进口商品占比前3位的是有机化学品、金属矿及矿砂、轧铜及铜材,优进优出的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要更好发挥出口对经济的支撑作用,稳定对发达国家出口,扩大对新兴经济体出口,大力培育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同时加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实现进出口高质量均衡发展。要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耕潜力无限的国内市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不断提高内销比重。

三要提升国际化水平。一流城市,国际化是一个重要标志。宁波城市国际化水平与北上广深还有很大差距,城市建设、公共服务、对外交往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在甬工作的外国人才数量不多,缺少知名度高的国际机构、国际会展、国际赛事,党员干部和企业家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思维也有待提升。要加强城市国际化的系统谋划,从经贸交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氛围、体制机制等方面整体突破,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全方位国际化,让东方神韵与国际风范在宁波交相辉映。

四要融入一体化发展。打造一流城市,不应该是一个城市的“独唱”,而应该是区域一体化的“合唱”。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主动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立足建设大湾区大通道,错位协同唱好杭甬“双城记”,做强宁波都市区辐射带动力,加快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共联、平台共建、产业共兴、创新共进、服务共享、生态共保等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第四,全力推进品质焕新,塑造精致时尚的新形象

一流城市一定是品质一流、口碑一流的活力城市、宜居城市。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加快打造内外兼修、滨海时尚、温馨人文、智慧善治的现代化大都市,让宁波城乡充满魅力,更具吸引力和美誉度。

一要树牢“全市一盘棋”的整体观。宁波空间布局碎片化问题之所以突出,与规划、体制、管理都有关联,但根子还在人的思想观念上。有的地方和部门还存在本位主义倾向,一些工作没有站在全市的高度去思考、谋划和推进。有的系统观念不够强,在研究推进重大区块、重大平台、重大线性工程时,整体化、片区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因为站位不够高、视野不够宽、格局不够大。要强化着眼整体谋定位、立足全局抓统筹的自觉,着力突破思维局限、视野局限、利益局限,推动市域一体化、全域都市化、行政区功能化取得更大的实质性进展。要加强市域统筹,完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三区三线”刚性约束,在规划“一张图”引领下整体优化产业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打破界限推进重大片区开发、重大工程建设,塑造整体大气、全域大美的新格局新气象。

二要秉持“不容一粒沙”的高标准。城市品质,来自精益求精的卓越追求,来自一丝不苟的细节把控。总的来看,宁波城乡面貌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港区、厂区、村居犬牙交错,客运、货运通道混杂不分,城中村、城边村、镇中村、镇边村依然大量存在,一些建筑与城市气质格格不入,“七个周边”形象秩序问题比较普遍,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规划不足、建设低标、管理缺位造成的。要把一流标准贯穿城乡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杜绝“差不多就好”“将就着也行”的思想,在规划上强化源头管控,在建设上坚持提标提质,在管理上突出精细精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根治“瑕疵”“疥疮”,真正做到品质素质再造。

三要杜绝“千城一个样”的模仿风。城市规划设计最忌千城一面。要用好宁波山海秀美、文脉深厚的优越禀赋,将建筑美学融入城乡肌理,实施“枕山价值挖掘、拥江活力增强、滨海空间拓展”工程,深化城乡有机更新,滚动推进“精特亮”打造,着力提升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着力展现宁波城乡特有的风貌、特有的气质、特有的美感。要做深“底蕴+时尚”的文章,以文化赋予城市独特的美,推动老建筑、老街区、古村镇焕发新活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宁波辨识度的城市地标,让城市既有“老底子”又有“新样子”,既有“乡愁味”又有“时代感”。要做深“生活+生态”的文章,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协同治理,持续打好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组合拳,贯通水脉绿脉文脉,精心打造一批滨水岸线、城市绿道、口袋公园等生态空间,全域构建“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绘就田园城市、都市乡村新图景。要做深“科技+人文”的文章,推进数字孪生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地下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加强适老化、适幼化、无障碍化功能植入,以科技手段体现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让城市更加宜居、更加包容。

四要提升“犹恐一日迟”的加速度。老百姓对城乡建设的关注度非常高,希望实现快变化、新变化、大变化。如果项目进展不快,工期拉得很长,不仅建设成本高,群众意见也会非常大。要牢固树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意识,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一切建设项目都要往前赶,做到能快则快、早出形象。

第五,全力推进文化育新,弘扬自信自强的新风尚

文化是城市最独特的气质、最持久的精神力量。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一流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港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用文化铸就城市的价值高度、积淀厚度、人文温度。

一要使厚重的“昨天”扬名世界。历史文化是城市最具个性的魅力,是城市精神气质的根脉。宁波文脉浩荡、底蕴深厚,在中华文明起源史、海洋文明发展史、中国哲学思想史、商业经济史、红色革命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深刻印记,但是我们对这些优秀文化的挖掘、升华、活化、宣传做得还不够,让“宁波名人”成为“宁波名片”、“历史富矿”成为“发展金矿”还有很多文章可做。把历史文脉传承好、保护好、弘扬好,城市才能在赓续中前进、在守正中创新,塑造独一无二的形象、打响独树一帜的名气。要统筹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像爱护眼睛一样善待文化遗存、历史遗迹,推动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快推进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地标建设,用新形式新手段新媒体讲好“最宁波”的文化故事,让宁波文化为更多人所知所感所爱。

二要让精彩的“今天”洋溢生辉。良好的文明风尚、社会风气、精神风貌,是一流城市的应有之义。当前,宁波正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但对标“典范”的标准,市民文明素质、公共文化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浙江有礼·宁波示范”文明养成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确保成功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工程,推出更多有思想引领力、艺术感染力、广泛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更好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聚心、以文塑韵、以文兴业的作用。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推进“精特亮”工程和高水平景区建设,让四明大地处处展现人文之美、生态之美。

三要朝灿烂的“明天”扬帆远航。宁波要争一流、创样板,必须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干事动力、创造活力、攻坚魄力充分激发出来。要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营造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的良好环境,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征程中向海图强、搏击风浪、勇立潮头。要精心打造宁波城市品牌,赋予“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新的时代内涵,实施“滨海宁波·扬帆世界”融媒体传播行动,深化文化对外交流合作,更好展示优雅大气、接轨国际、敢闯敢试的宁波形象。

第六,全力推进治理革新,绘就幸福共富的新图景

推进共同富裕是多维度、多层次、全社会的系统性变革,对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化共同富裕重大改革,推动社会治理在方式模式、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上攻坚破题,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市。

一是服务保障要更加优质均等。公共服务是群众对共同富裕最有感,也是需求最迫切的领域。这些年,宁波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但在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推动资源均衡配置上还有差距,医院床位、幼儿托位、优质学位供给还跟不上需求,城乡社区“家门口”服务能力总体薄弱,推动“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要立足人的全生命周期,按照“七优享”的要求,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甬上乐业”工程、“医学高峰”计划、“一老一小”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标志性工程,着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偏远地区延伸,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要深化“扩中提低”改革,精准实施重点群体帮扶激励计划,健全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努力在缩小“三大差距”上取得更大进展。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带权进城”,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

二是平安建设要更为精准高效。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各种风险呈现点多面广、关联性联动性强、处置应对窗口期短、临机决断要求高、分寸火候拿捏难等特点。从我市实际看,平安稳定的基础还不稳固,必须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高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把防范应对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完善全域全量全程全时大平安机制,全面提升风险源头防控、智慧感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坚决防止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要统筹前端与末端、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际,打好意识形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信访维稳等各领域除险保安主动仗,着力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切实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三是基层治理要更有力度温度。社会治理关键在基层。去年市委针对基层组织战斗力、执行力、应急能力不强的问题,部署开展“基层治理提升年”行动,架构了市域治理的“四梁八柱”,一些重点改革已经破题,必须咬定目标不放松,高标推进、持续加力。要完善“党建统领、四治融合”机制,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抓强基层体系、抓好基层队伍、抓实基层保障,夯实覆盖严密、执行有力的堡垒阵势,更好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深入推进“条抓块统、强街优社”改革,加快城乡现代社区建设,推动资源力量进村社、入网格,建强专职社工队伍和专职网格员队伍,迭代升级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更好实现矛盾风险在第一时间发现、在基层一线解决。

猜你喜欢

宁波
宁波第二激素厂
2020 CEDIA/CIT培训(宁波站)顺利举行
一图读懂宁波
宁波分店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宁波分店
污水零直排,宁波已经动起来
喜相迎
宁波三门湾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