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研究概述

2023-04-06张筱杉刘春龙赵亚男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静脉发生率疾病

张筱杉,刘 明,刘春龙,赵亚男

(1.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是致死性血管疾病之一,给患者的生命和预后带来严重危害。本病防重于治,但既往调查表明,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患者发病率仍为9.4%[1],防治效果有待提高。

中医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均提到了须提前预防和干预疾病,并根据四时之变调节阴阳,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千金要方·养生序》曰:“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可见古人早已认识到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意义。综历代各家所论,治未病学术内涵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

1 中医对VTE形成的认识

长期临床实践发现,卧床、肢体制动、手术、创伤等易发生DVT,多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19世纪,Virchow归纳总结出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即血流滞缓、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虽中医无“血栓”这一病名,但早已有肿胀、恶脉、脉痹、血瘤、筋瘤等论述及VTE形成原因的相关文献记载。

1.1 “虚”为本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久卧伤气”。长期卧床的患者肺气难出,伤及肺脏。肺为气之主,肺的呼吸运动可维持和调节一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若肺主气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机体气机的阻滞,气滞则血凝,气血运行受阻,局部筋脉络道凝滞而发为此病。《灵枢·营卫生会》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医林改错》载:“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高龄患者脾胃虚弱、肾气不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精微不足,生化无源,久则出现气血双亏;肾为先天之本,肾气不足,各脏腑失其濡养。气为血帅,若元气亏虚,无力行血,则血行缓慢瘀滞而发病。

1.2 “瘀”为因

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血凝泣、恶血、留血、血下血、脉不通等不同名称论及血瘀[3],张仲景首次提出瘀血概念,创血瘀证辨证论治体系[4]。《肘后备急方》云:“恶脉病……此由春冬恶风入络脉之中,其血瘀所作”。血瘀贯穿VTE发展始终,是主要致病基础,瘀血则是主要致病因素。

瘀血的形成多因外伤后血离经脉,留驻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使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血行迟滞,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或因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气滞必致血瘀;或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感受寒气后血液滞涩;又或因血热使血液黏滞,运行不畅,亦可导致瘀血。

1.3 “肿”为标

机体气血不调,瘀血阻滞,经脉不畅,气液不行,则水湿凝聚,发为肿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云:“血不利则为水”,薛生白云:“瘀血滞于经络,其身必肿,似伤湿,若中水邪之病也”,《备急千金要方》曰:“气血瘀滞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DVT患者多有患肢广泛性粗肿、酸胀不适、皮温升高,均符合以上论述。

2 “治未病”在VTE防治中的应用

了解疾病病因病机,评估其可能发生的风险等级,分级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即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可归纳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2.1 未病先防

2.1.1 物理预防

研究发现,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导引等中医特色疗法在预防VTE中取得良好疗效。张中义等[5]认为,针刺髋膝关节术后患者足三里穴、三阴交可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穴位贴敷神阙穴可使后天生化之源强健,气血充足、血行通畅;配合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三者可在预防DVT及溶解微血栓的同时,减少伤口渗血和术后贫血的发生。刘大鹏[6]沿膀胱经方向从脚跟至大腿行单手掌推法、滚法、拿法、揉法等,拇指点按三阴交、阴陵泉、昆仑、太溪等穴位,2周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DVT发生率、患肢大腿周径均显著降低。推拿按摩通过刺激各经络穴位,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经络通则气血运行通畅,机体有所养则疾病自去,推拿通过被动活动机体,促进机体正常运动,恢复生理功能。王艳等[7]对妇科肿瘤术后60例患者采用踝泵运动联合深呼吸疗法,发现患者术后下肢静脉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均较未使用组升高,且DVT发生率更低(P<0.05),两者的协同作用可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少血流瘀滞倾向。段文晓[8]选取144例剖宫产产妇,对其关元穴、三阴交穴、委中穴、足三里穴施推按按摩,以双手拇指或示指第一、第二指节进行穴位按压及针刺治疗,并对产妇下肢各处关节以及其他穴位进行按揉,建议产妇取舒适卧位,避免长期压迫肢体血管,治疗后发现其DVT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的产妇(P<0.05)。

除此以外,压力治疗可增强肌泵功能,改善皮肤及皮下组织微循环血流动力学,促进静脉回流,亦是预防VTE的措施[9]。吴志英等[10]予80例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弹力袜治疗,发现术后患者血流量、血流峰速及血流平均速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D-2聚体水平显著降低,弹力袜可收缩小腿肌肉,增加患者下肢外源性压力,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及淋巴液回流。

2.1.2 药物预防

临床上中药内服预防VTE应用广泛、效果显著。刘三元[11]将80例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抵当汤合四妙勇安汤,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D-2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与血沉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较低(P<0.05),说明抵当汤合四妙勇安汤能够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DVT的发生。沈锦涛等[12]使用中药圣愈汤(生地黄、熟地黄、党参、黄芪、当归、白芍、川芎)联合阿哌沙班治疗,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未增加皮下出血、瘀斑的风险。李层等[13]将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减的患者与采取抗凝指南用药预防骨科术后DVT的患者相比,发现12周后二者预防效果基本一致,但中药组患者依从性较高(P<0.05)。

《医学源流论》曰:“外科之法,最重外治”。外治法可使药物直达患处,避免药物首过效应,减少不良反应,在VTE防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彭美瑶等[14]予脊柱骨科术后患者消栓饮膏(黄芪、白芍、丹参、茯苓、桂枝、当归尾、川牛膝、陈皮、枳壳、大腹皮、泽泻、猪苓、甘草等)循足太阳经外敷,配合足底静脉泵,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经走络、祛风散寒等作用,DVT发生率显著降低。李文龙等[15]以活血通络膏(黄柏、当归、姜黄、天南星、川牛膝、薏苡仁、白芥子等)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以患者患侧小腿腓肠肌肌腹部为中心敷药,连续外敷2周,并用弹力绷带固定,与低分子肝素组相比,膏药外敷组可明显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减轻患肢术后肿胀程度。郝琦等[16]探究经皮给药系统对关节置换或关节镜术后患者的影响,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抗凝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活血化瘀中药浴足,每次30 min,10 d后治疗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药足浴可维持稳定而持久的血药深度,其温热作用能增加组织代谢,改善足部的微循环,降低DVT风险。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应用广泛,研究者通过Meta分析进一步探究其疗效。刘玉波等[17]对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DVT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发现二者联用较单用低分子肝素组可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且术后APTT、PT水平较优,红花黄色素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与血小板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徐锦龙等[18]认为银杏叶提取物和双嘧达莫可调节机体血管张力,降低血液黏滞度,抗血小板聚集。张冬等[19]亦发现水蛭制剂含有的水蛭素可抑制凝血酶,阻止纤维蛋白的凝固,从而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与低分子肝素比较未增加PE、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2.1.3 顺四时、调情志、节饮食

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作息可有效防治VTE。潘艳芳等[20]发现冬春季是下肢静脉血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因冬春阳气郁而升发,郁则血行不畅,导致有形瘀血生成,升发则出现阳热,使邪气作用于脉络,出现硬结、疼痛,这就提示应因时制宜,以防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苦寒伤阳。乔梁等[21]亦对2363例全膝关节、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VTE发生季节进行探讨,统计认为冬季DVT发生率高于春季和夏季(P<0.05),但季节对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65岁以上患者中。

情志变化与VTE息息相关,研究表明,抑郁人群发生VTE的概率是非抑郁人群的1.6倍[22],且精神应激是VTE发生的危险因素[23]。袁涛等[24]证实了抑郁症体质易诱发DVT,在生活中应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规律饮食、清素寡欲,正如《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使精神恪守于内、阴阳平衡、真气内存。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提及“五音疗疾”的理论,即五脏可影响五音,五音可调节五脏。王朝蓉等[25]认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情志不畅,晚上7~11点欣赏属于金的商音元素曲目《胡笳十八拍》,可克制体内过多的木气;进餐时或餐后1 h欣赏属于脾的宫调音乐《十面埋伏》,可助脾健运、安神宁心,在乐曲的刺激下促进脾胃消化食物,从而有效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发生。

此外,脂质代谢紊乱影响脏腑功能,血脂升高导致气血运行障碍,瘀血流注,使机体处于痰湿、瘀血状态,若受到致病因素侵袭易形成DVT。何正强等[26]探究发现,代谢综合征与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肥胖是PE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反对暴饮暴食、偏食、偏嗜五味,定量按时饮食,食物清淡,避免肥甘厚腻。

2.2 既病防变

既病防变指善于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将疾病控制在局部,不使其传变至新的脏腑和更深的层次,防止其进一步恶化。《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云:“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而深入,则难治”。在疾病初期,病情尚浅,正气未衰,若不及时治疗,病邪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正气严重耗损,以至病情危重。DVT患者若失治、误治、延治,病情发展易演变为PE,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须注重局部与整体,标本兼顾,防微杜渐,延缓疾病的发展。

张玉冬等[27]运用消栓通脉汤(赤小豆、水蛭、桃仁、红花、茵陈蒿、苍术、黄柏、赤芍、栀子、金银花和牛膝)治疗血瘀湿阻型DVT,30 d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均显著降低,未出现PE等并发症,治愈率为33.33%,静脉再通率90.00%,证明消栓通脉汤可促进肿胀消除和血栓再通,在降纤、促纤溶、抗凝血、扩张血管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发挥作用。宋春英[28]采取针药联合的方式治疗90例DVT患者,在使用尿激酶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甘露醇基础上,针刺血海、三阴交、气海、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穴,得气后在针柄上插入艾条行温针灸,总有效率95.60%,针灸配合用药二者相辅相成,达到温通经脉、活血通络的目的。张娇波等[29]研究温针灸治疗DVT的机制,发现足三里为补益要穴,刺之可调和气血,统合全身;三阴交是三条阴经交汇之处,可通调脉络、活血化瘀;血海为补血大穴,可调和全身之气,疏导任督二脉,气通则血通,以提升阳气、疏通血脉;阳陵泉及太冲两穴更有助于激发阳气,减少血栓形成。

2.3 瘥后防复

瘥后防复指疾病初愈或病情稳定之后,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进行调理,防止疾病复发或出现后遗症。研究表明,暂时性或持续性风险(如手术)诱发的VTE患者中,治疗后复发风险1年后<1%,5年后约3%;非手术等短暂危险因素(如妊娠、雌激素治疗)导致的VTE患者,复发率1年后约5%,5年后约为15%[30]。在疾病初愈的康复阶段,机体多余邪未尽,正气尚虚,脏腑功能未完全恢复正常,应针对脾胃亏虚、气血不足、瘀血内阻等特点辨证论治,做好巩固性治疗并防止复发。DVT慢性期患者患肢仍存在肿胀、沉重等不适,中医药治疗可明显减轻患肢临床症状。如王雁南等[31]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四虫片联合利伐沙班治疗DVT慢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发现四虫片可改善DVT慢性期患者肿胀,促进其静脉再通,降低纤维蛋白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王雅欣等[32]发现口服迈之灵和使用医用弹力袜在减轻DVT慢性期患者下肢肿胀方面疗效相似,因此,压力治疗亦是缓解DVT迁延期患肢症状的有效方法。

3 现状与展望

VTE因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起病隐匿、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医疗界的难题。中医药防治VTE具有独特优势,其中以治未病思想为基础的临床诊疗颇具特色,安全性高且疗效显著。治未病思想提示医疗措施的干预不只集中于疾病已发生的阶段,更应着眼于整个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多角度、多方面延缓病情的进展,充分体现了历代医家早期预防、早期诊治积极主动的防治理念。治未病思想亦逐渐应用于VTE的预防、治疗、康复等环节,有利于易患病或健康人群的预防,可防止病情复发,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但目前VTE的医疗干预方法仍大多用于“已病”阶段,早期预防措施较少,且关于VTE的中医预防思想缺乏系统总结。将中医经典与临床研究成果相结合,借助针灸、推拿、中药内服、贴敷等治疗手段在VTE发病全过程中发挥疗效及优势,对临床VTE的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于治未病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应认识和掌握疾病的传变途径及其规律,及时而适当地作出防治措施,制止疾病的发展或恶化,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猜你喜欢

静脉发生率疾病
具有Logistic增长和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的随机SIRS传染病模型定性分析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足月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研究及早期干预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