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课为目标的牛羊生产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以牦牛生产技术为例
2023-04-06张力本邓培华
肖 霞,庞 敏,张力本,邓培华
(阿坝职业学院, 四川 阿坝 623200)
0 引言
牛羊产业是畜牧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牦牛产业在高寒地区是特色优势产业。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扣新时代高原畜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能力,掌握岗位技能。解决传统教学中过多依赖教师主观经验教学的问题,实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目标,以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中的“牦牛生产技术”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将牦牛生产的“季节”作为参照系,以“案例”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分为4个情境,每个情境按品种特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防疫驱虫和环境保护来进行,并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操性和生产应用性相契合,在情境化教学过程中落实牦牛生产中的知识点、技能点,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1 教学整体设计
1.1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来自高寒藏区,对牦牛生产技术学习的兴趣较大。从学习基础分析: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肉牛、奶牛饲养管理相关理论知识,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学习状态分析:学生操作能力较差,不具备牦牛生产相关技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创新能力不足。从学习行为分析:学生青春年少,活力四射,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1.2 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在大二下学期开课。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掌握牛羊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技能[1]。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培养高原畜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拓展《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的课程知识,补充牦牛生产技术,并以金课为目标[2],包含以下3个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牦牛品种特性的知识;理解季节牧场划分的原则和四季牧场特点;理解牦牛的饲牧知识;掌握牦牛发情配种知识、育肥壮膘知识、保暖补饲知识、妊娠分娩知识;掌握牦牛的防疫驱虫知识。了解放牧场草地退化问题并掌握草地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1.2.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牦牛的品种;能够将牦牛正确分群;掌握牦牛四季饲牧的技能;具备牦牛发情配种、育肥壮膘知识、保暖补饲、妊娠分娩的技能;具备牦牛疾病防治的技能;能够合理利用牧场草地、防止草地生态破坏。
1.2.3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框架,树立良好规则意识,深化尊重规则和职业道德认知;根据整体系统的教学过程,建立、强化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专心致志的工匠精神;利用理实一体,使学生有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整体观念、实事求是、诚信为本、团结协作的品德。
1.3 教学设计
1.3.1 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对标职业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重构教学模块。根据国家教学标准,结合高原畜牧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牦牛生产技术能力的职业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的任务式与教学过程的“情境化”有机融合,跳出牦牛放牧养殖“夏活→秋肥→冬廋→春乏”的死循环,以牦牛生产的“季节”为参照系,以案例为载体,设计制作教学工作流程:品种特性→饲牧管理→繁殖技术→防疫驱虫→环境保护,突出综合应用与实践教学的特点。
1.3.2 教学活动与教学进程设计
教学设计采用“两维三段八步”式:所谓“两维”是指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三段”是指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督学;“八步”分别对应教师:发布任务、分析评价、导入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总结评价、作业提升、精准帮扶;对应学生:自主学习、尝试探索、回顾引入、探索学习、完成方案、展示评价、在线完成和强化学习。
2 课堂教学实施
2.1 教学资源
整合信息技术与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智慧职教”、“雨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课前在“职教云”的“今日课堂”中发起任务,比如“问题调研:结合实际,描述牦牛放牧过程中的行为活动”,让学生明确每堂课的学习任务及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课中的讲解与提问(包含测验、头脑风暴、问卷调查、小组PK等环节)以及课后的作业与反馈,形成内容丰富的教学体系。
2.2 教学实施
2.2.1 加强学生管理
畜牧兽医专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自主行动力不足,表现为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后效果不佳,对知识点不理解等,针对此情况,在教学实施中应精讲基本理论,多操作训练、演示示范、体验感受,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2.2 融入就业指导
让学生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本专业毕业后能做什么,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专升本、畜禽养殖场、畜牧兽医站、农牧局、兽药公司和兽医诊所,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提供职业技能相关的引导,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创新创业等方面进行教育,把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灵活地插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
2.2.3 突破重难点
牦牛生产中的教学重难点包括牦牛放牧场的选择、发情配种知识、育肥壮膘知识、保暖补饲知识、妊娠分娩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到底需要学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这是学生的学习任务,针对此要求,应在教学实施中讲清楚每堂课的重难点,并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创设任务情境、案例等,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2.2.4 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在常规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如理论讲授、小组讨论、作业布置与练习,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案例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产实际案例”,将讲授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结合,将难点知识带入“案例”中进行讲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2)情景体验法。通过设置工作情景,进行模拟训练体验,产生“亲身”感受,突出学生工作实践的特点。
3)任务驱动法。通过在网课平台上发布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4)启发讨论法。教师提问,给出几个开放性答案,再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提出问题“牦牛饲牧管理粗放,草畜矛盾突出、草地‘三化’严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学生可以从天然草场保护利用、草地鼠虫害防治、调节冷季饲草供应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举措,防止超载过牧,达到教学目标。
2.3 教学实习开展
牦牛生产技术基于课程标准进行情境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品种特性、饲养管理、繁殖技术、防疫驱虫和环境保护5个方面。牦牛繁殖技术(牦牛的发情鉴定、配种和妊娠助产)是重点更是难点,例如母畜的发情鉴定、最佳的配种时间、提高受胎率的有效措施。开展实验室教学实训,例如精液品质检查,借助显微镜对精子的运动、密度、形态等其他指标进行检查和测定;精子活力检查,在采精、稀释、保存、运输、解冻后都要进行检查;精子的云雾运动,直接将鲜精液滴于载玻片上,显微镜观察其边缘,可以观察到旋涡状精子群运动,据此大致判断密度、精子死活、染色等。
构建“牦牛生产实践”的教学体验,包括虚拟仿真情境体验、草地“放牧体验”走园式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学生到企业单位开展实践教学,由技术员指导,教师辅助,精准化教学。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获得真实的体验,把之前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工作中,提升自身技能。
3 教学实施成效
3.1 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教学设计以任务目标和情境体验的案例为载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讲授牦牛性成熟、发情配种、妊娠接产的繁育技术时,突出牧民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高寒恶劣的环境下探索出一条合适的牦牛产业并不断革新,把牦牛产业发展成特色支柱产业;在讲授牦牛饲牧管理中的环境问题时,引申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层次,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可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教学中让学生感悟自我责任与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进一步树立投身于畜牧业发展的职业理想。
3.2 高效达成“设计有趣、组织有序、指导有效”的模块教学目标
根据牦牛生产的情景设计,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体验的教学模式;巧妙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与实践形成良性互动;优化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工作流程,教学设计契合学生的兴趣特点,个别教学方法与策略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牦牛生产的理解,课程的参与度和趣味性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3.3 师生、生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言传身教”学习氛围
真实情景激发兴趣,教师共同备课,使教学设计紧密对接高原畜牧发展需求,教师示范引导,课堂活动有序,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以组织小组讨论为例,首先引入视频,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每组准备好后,进入问答环节,小组成员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成员间相互配合,完成课堂目标。在师生互动中,积极反思,优化方案,教师组织指导牦牛生产的关键知识,学生的学习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快速提升,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4 多元全方位评价,全过程数据采集,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信息数据采集,准确收集个体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牦牛生产,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与牦牛生产的实际联系,使学生更能达到未来的工作要求。通过教师互评、学生自评和企业专家点评,形成多元全方位评价体系,评价效果精准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学整改提供依据。
4 教学特色与创新
4.1 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课程应落实思政要求,在课程情景设计和教学中灵活插入草原的生态保护、勤俭吃苦、劳动光荣、职业指导等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为“三农”服务、为高寒藏区服务的意识。
4.2 老中青的结构化效能明显
老中青年龄差异化效能表现在:知识经验、知识领域、技能操作、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青年教师初出茅庐,精力充沛,对新技术、手段接受良好,中老年教师经验丰富、技术娴熟,互补教学、整体效果良好,达到优化教师结构,实现取长补短、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目标。
4.3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内容
牦牛生产是畜牧兽医专业高原畜牧方向的一大特色,是高寒藏区农牧民的支柱产业。牦牛生产技术是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课程中极具特色部分,根据学情和学生的需求情况,以金课为目标,制定牦牛生产的课程标准;以《牦牛养殖》《牦牛行为与放牧》《牦牛饲养实用技术》作为教材参考用书,搜集大量影音资料,形成牦牛生产技术的教学内容;按学生的需求导向,巧妙设计教学导入,制定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4 校企合作,推进“课岗”深度融通
进一步加强校企间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机制[2]。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筛查实习企业的实习条件,结合实地考察、跟派校内专任老师一起实习,了解企业规模、管理水平等,进一步提高实习企业的质量,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建设,校企产教学融合、共建、共享,优化教学资源,将畜牧专业核心课程与人才需求岗位相融合,为学生提供与畜牧兽医专业素质、技能培养目标要求相同的实践体验[3-4]。
4.5 运用线上教学资源,显著提升实践能力
课前温故知新,运用信息化平台与资源,线上自学;课中设计“引导-示范-练习-检测”4个教学环节;课后完成测验和复习。随着信息化发展,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能高度还原实操场景,保证安全、可操作性[5],再结合传统的实践教学,“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模式,实现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学目标。
5 教学反思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探索中,通过学情分析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技能,学生的优缺点,科学进行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实施中突出重难点知识,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
5.1 做得好的方面
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料、过关检测实时掌握学生课前、课中学习情况,对课堂教学作出相应的调整。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素质贯穿、任务驱动、理实结合,有效的达到教学效果。
5.2 需要改进的方面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原畜牧知识的课程教学还未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并规范高原畜牧知识的课程体系,加强行业、企业的参与力度,扩大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规模;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提高高原畜牧技术和生产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探究教学方法与策略,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团队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畜牧兽医专业技能型人才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