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研究员逝世
2023-04-06宋会侠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1月27日不幸逝世,享年100岁。12月1日上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领导、各部门领导、同事及生前好友等几十人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北门为沈其韩先生的灵车送行,先生的亲朋、同事及学生晚辈等数十人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送别了沈其韩先生。
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侯建国同志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委托,向家属致电口头转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沈其韩院士逝世的悼念和对家属的慰问,同时,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党组,对沈其韩院士的去世表示哀悼,对家属表示慰问。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党组书记李克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王岐山,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原书记吴官正,第二十届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对沈其韩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和慰问。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请中国科学院转达陈希同志和中央组织部领导对沈其韩院士的悼念和对家属的慰问。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沈其韩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和慰问并送花圈。李廷栋院士、任纪舜院士和唐述楷女士、张国伟院士、许志琴院士和崔军文先生、杨文采院士、翟明国院士、高锐院士、侯增谦院士、吴福元院士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西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地质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下属各地质调查中心和研究所,发来唁电或致电向沈先生家属表示慰问或敬献花圈。
沈其韩先生,1922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1946年就读于重庆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6年8月—1949年4月任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实习员和技佐;1949—1952年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1953—1954年任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1954—1956年在山西垣曲华北地质局214队任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1956年10月调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即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研究所专业研究队副队长、队长、研究室技术负责、副主任、主任、所行政领导小组成员、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及主任、所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等职务;曾任地质矿产部地质科技成果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创新指导委员会委员、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土资源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离子探针中心科技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前寒武纪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IUGS变质岩分会委员、中国地质调查局高级顾问等学术职务。曾任中国地质学会32~33届理事、第37届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岩石专业委员会主任、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4届常务理事、变质岩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编、《地球学报》主编、《前寒武纪地质》副主编和《科学通报》八届~十届、《中国科学D辑》五届~七届、《中国区域地质》、《岩石学报》、《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等杂志编委。生前担任《岩石矿物学杂志》荣誉主编、《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顾问委员、《中国科学D辑》和《地质调查与研究》顾问、《地质通报》和《中国地质》特邀委员。
沈其韩先生长期致力于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和矿床地质勘察与研究。20世纪40年代,沈其韩先生主要从事岩石矿物和填图方面的工作。50年代主要从事辽宁鞍本鞍山式铁矿、湖北大冶夕卡岩铁矿和山西中条山古斑岩型铜矿的详细勘探,与同事一起探明并扩大了大冶铁矿老矿区的矿石储量,发现了尖林山大型隐伏富矿体,参与了1∶300万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图的编制和中国前寒武系的首次总结。
60年代对本溪后仙峪硼矿床进行过专题研究,参与了地质部组织的内蒙古铬铁矿会战,1966—1968年,受命负责组织青海铁矿研究队,与青海省有关地质队和矿床所研究队合作,开展青海都兰—格尔木地质矿产普查和磁法扫面,为青藏铁路选线服务,编写了“青海都兰—格尔木一带铁矿的区域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研究报告”。这一研究成果指出了都兰和格尔木以西一带的铁矿远景和找矿方向,为以后铁矿普查提供了线索,为青藏铁路选线提供了矿产资源方面的确切依据。在理论研究方面,该时期沈其韩先生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工作方法的研究,与程裕淇先生共同主编了《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一书,该书对当时变质岩地区的研究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沈其韩先生参与了秦岭黄铁矿型铜矿普查的前期预研究,1977年起负责地质部重点项目冀东前震旦纪铁硅质建造铁矿等专题的研究。基于大量的研究,他明确提出了冀东地区不利于大面积风化淋滤型富铁矿形成的证据,为后来调整铁矿找矿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时期同时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积极推进地质部同位素实验室的建设,是国内最早开展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学者之一。
80年代主要在华北克拉通对内蒙古高级变质岩区的变质岩石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冀东的风化淋漓型铁矿的远景和全华北区的重大变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在太古宙地层划分、地质年代格架、花岗岩成因与分期、地壳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董申保院士主编的《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并对中国变质作用及其演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出版了《中国变质作用及其演化》一书。这一研究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重视,该成果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和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90年代以来,沈其韩先生致力于我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的系统研究,并对我国的麻粒岩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在麻粒岩的分类命名、时空分布、构造格局及地质演化和紫苏花岗岩等方面,有若干创新,填补了我国麻粒岩研究的一些空白。
2000年以后,沈其韩先生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参与第二代1∶500万变质地质图的编制与研究项目,主导了编图的规划和设计;总结了变质作用分类,提出试行分类方案;完成了中国蓝片岩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成因的总结;研究了华北克拉通和华南地区下地壳麻粒岩捕虏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地质意义;总结了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以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讨论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及变质岩和变质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编写了有关鞍山式铁矿若干矿区的稀土、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和鞍山式铁矿在整装勘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变质矿床成因分类建议等。
2018年11月,沈其韩院士正式退休,但年近百岁高龄的沈先生依然觉得自己对国家的贡献还不够,还想多做些事,仍然关注国家矿业、环境、粮食、土地等重大问题,每天阅读大量报纸和书刊,为部、局、所提供战略咨询。
在长达80年的地质生涯中,沈其韩先生正式发表专著和研究报告(合著)15部(包括图2幅),论文140多篇(包括合著),勘探报告和科研报告等30多份。曾获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以及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三等奖1项。除在铁、铜等矿产勘察方面为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外,他还是我国变质岩和前寒武纪地质学的杰出领军人物,推动和促进了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工作的发展。
沈其韩先生在学术上治学严谨,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在管理上公正廉洁,高瞻远瞩,抓人才培养,促实验室建设。他为人正直,待人宽厚,享有很高的威望。他对青年人关怀备至,言传身教,培养多名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已成为重要骨干,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沈其韩先生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是拼搏奋斗的一生。他一生献身于矿业开发和地质科学研究,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坚守了科学家的风骨,出色地完成了地球科学赋予他的使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科学财富。沈其韩院士的不幸逝世,使学界痛失一位锲而不舍追求真理的学术大家,是地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并沉痛悼念沈其韩先生,我们愿以先生为榜样,学习他的高贵品质和奉献精神,化悲痛为力量,将先生的精神和事业发扬光大,为发展我国现代地质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