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视域下的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转变
2023-04-06吴海琳曾坤宁
吴海琳 曾坤宁
2021年“元宇宙”(Metaverse)一词随着扎克伯格宣布将Facebook改名为Meta席卷全球,“我们从桌面转到网络,再转到手机;从文字转为照片,再转到影片。但进展并非到此结束,下阶段的平台和媒体将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你将置身在网络中,而不是从旁边看,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宇宙’”〔1〕。不同行业对元宇宙的理解与界定各不相同,与娱乐产业和社交媒体强调元宇宙的沉浸式体验不同,以太坊创始人更强调Web3.0时代所引发的网络社会革命。他认为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搭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生态,促使互联网由建设者掌控虚拟空间的Web2.0时代过渡到用户和建设者共有的Web3.0新纪元,而元宇宙则是这个新纪元的宠儿。〔2〕可见,元宇宙开启了Web3.0时代的网络新征程。但现有研究或关注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或认为元宇宙只是增强现实的虚拟空间,元宇宙的技术论和虚拟论视角都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其在网络化新时期重构社会结构与社会交往的深远影响。〔3〕
一、元宇宙来临与生活世界转型
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不断为全球网民提供新的应用与服务,线上支付、交通出行无纸化、疫情行程码管理等应用程序的开发和使用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早期我国互联网发展停留在向西方学习与借鉴阶段,当下则已赶超西方国家,特别是伴随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科技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网络社会进入多维发展和综合扩展阶段。〔4〕近两年学界对于元宇宙的研究逐渐升温,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传播学和经济学领域,社会学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且呈现出碎片化和理论深度不足的缺憾。目前,学界对元宇宙的探讨尚处于起步阶段,过于关注资本和技术的作用,忽视元宇宙虚实深度融合的变革已然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从社会学视角关注新型数字空间与数字交往实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在现实层面,元宇宙是网络技术发展和人类交往模式线上迁移双向推进的结果。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阻隔了人们的线下活动与交往,促使腾讯会议、Zoom等远程办公模式和在线教学模式替代原有的线下办公与学习方式,“混合办公”模式席卷全球。苹果、微软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甚至把远程办公模式制度化,要求员工每周线下办公天数不超过3天。〔5〕多样化的数字服务与应用使网络空间得以迅猛扩展,数字交往模式激增。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社会交往的扩散性、生产实践的多元化与弹性化迅速打通了新冠肺炎疫情对线下社会交往与互动的阻隔,在网络空间激发了更大范围、更加灵活的生产与交往实践。同时,大规模的数字化实践不再仅仅是对线下空间的简单复刻,更是突破数字模拟与孪生,以新的交互方式形成用户主导、内容创新引领的UGC生产模式①UGC全称为User Generated Content,翻译为用户生成内容或者用户原创内容。UGC指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示和分享原创内容,可以是照片、文字,也可以是其拍摄的视频、编曲等作品。参见:《什么是UGC,如何做好用户生成内容?》,2020年7月7日,https://www.sohu.com/a/406177395_100098135,2022年7月28日。,在网络空间中模糊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角色。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致力于打破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虚实划分,在感知和情感维度使虚拟网络空间真实化、可感化。诚如有学者指出元宇宙是虚实相间的社会,必将对基于现实世界形成的意识形态、交往模式、制度规范产生颠覆性影响。〔6〕元宇宙不但使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可以被真实感知,而且行动者又能以数字分身体验超现实经验。多重经验感知、多重世界穿梭与重组,正深刻改变着现实社会和传统交往形态。
在理论维度,经典社会学理论特别是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理论对推进元宇宙研究的深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马克思聚焦生产实践和经济领域不同,哈贝马斯认为社会交往实践和日常生活世界更为重要。〔7〕元宇宙恰是以率先触发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数字化转向为起点,进而实现全面重构现实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借鉴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理论回应元宇宙热潮,关注元宇宙引发的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转变意义重大。哈贝马斯延续现象学强调生活世界是人类社会的原初世界并具有基础地位的判断,突出社会交往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社会交往行为应该遵循生活世界逻辑,通过规范语用学,修复断裂的交往实践,达成社会整合目标。〔8〕迅速升温的元宇宙热潮正是网络媒介不断深入人们日常生活世界所开启的变革,并从游戏娱乐、虚拟社交为代表的生活领域向生产实业界、国家治理领域拓展,新型数字生活世界革新必然带来系统世界的全面变迁。
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当成交往行为发生的条件预设,认为它既是“言语者和听者相遇的先验场所”〔9〕,也是交往主体之间达成理解的途径,因为交往主体只有借助生活世界这一“不可动摇的信念储存库”〔10〕,才能有效协调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生活世界是基于言语沟通、追求话语共识的“尚未主题化”的“原初世界”。哈贝马斯关注生活世界深层的内在结构:文化、社会与个性。文化指“知识储存”,交往主体以共有文化为沟通背景,达到对事物的共同理解;社会指“合法的秩序”,交往主体以合法秩序进行调节以形成社会集团;个性指主体“在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具有的权限”,使主体能够参与理解过程,并能论断自我同一性,进而实现个体的社会化。〔11〕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层面有机协作,实现人类社会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个体社会化。
伴随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社会不仅发生了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化,更出现了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数字化转向。新的媒介与交互方式的革新已触及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哲学层面引发关于数字生活世界殖民化困境与合理化出路的反思与讨论。〔12〕社会学则更关注社会结构与社会行动的关系,当下生活世界内部结构与交往行为的数字化转向已悄然来临。
二、生活世界内在结构的数字化转向
数字技术开创的数字生活世界并非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复刻,而是凭借自身空间数字虚拟技术,让现实生活世界拓宽时空边界延展到元宇宙中。〔13〕由于数字生活世界的主体仍来自现实的生活世界,因此二者将发生持续的交互关系。研究者多关注作为虚拟空间的元宇宙与现实空间的区分〔14〕,但元宇宙的深层本质是在虚拟和现实空间同步引发生活世界深层结构(文化、社会、个性)的数字化转向。
(一)数字文化的形象化与交互性升级
文化是人类语言、知识、信息的集合,作为理解与沟通的背景在社会交往中起基础性作用。影视技术的出现为人类带来新型认知模式,电视、电影等影像技术将印刷时代的信息、娱乐、教育与宣传图景化、动态化,镜像般的映射方式,形成对口述与印刷文化传播与交流模式的补充。Web3.0时代媒介革新更为深入,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Mixed Reality,简称混合技术)等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交往媒介,数字文化的形象化与交互性得以全面提升。
表情包是网络时代最典型的形象化和交互性数字文化,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虚拟性以及互构性特征。表情包的制作与发行可以是个人用户也可以是互联网机构;表情包可动可静,图片可以是单纯图像,也可以是GIF动图;①GIF是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的缩写,翻译为图形交换格式。GIF分为静态和动画两种格式,一份GIF文件中可以存储多幅彩色图像。社交平台的表情包就是一种常见的动态图形文件格式,它是由动态GIF制作而成的小动画。参见《gif是什么文件格式》,2022年4月8日,https://www.php.cn/faq/467481.html,2022年7月28日。表情包的内容可以是真实的人、事、物,也可以是二次元漫画等虚拟形象;表情包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图文结合,实现物的具象化与文本意义符号化的创新性混合。同时,在数字文化交往中交往主体需要对表情包表述的内容以及表情包生成背后的文化情境有共同理解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此外,表情包也以隐喻形式增加了交往行为的趣味性和意会性。发一张带有尴尬表情的猫咪动图,既能传达言说者的心情,也能暗示言说者难以言表的困境,其混合象征表达方式拓展了“意会”沟通途径。经过数字技术的加工改造,表情包戏谑夸张的表达方式、动态形象的呈现手法、在流通中等待被不断改造和加工的开放性与交互性,构成了数字社会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
当下数字藏品(NFT)②数字藏品(Non-Fungible Token,简称“NFT”)是一种无可替代、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的数字表示,数字资产可以由音乐、绘画、视频、模型等各种各样的数字艺术形式来呈现,并可通过区块链技术让该藏品拥有独立的数字证书永久保存在区块链中。因为其独特性和真实性,数字藏品被交易市场证券化,从数字产品升级为数字资产,成为元宇宙世界中可以流通的货币。参见《“NFT数字藏品”一场不属于普通人的游戏》,2022年7月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7141282560000524&wfr=spider&for=pc,2022年7月28日。、Vlog③Vlog是Video Blog网络视频日志的简称,创作者用影像视频替代文字作为个人日记,并将其投放在特定社交平台(如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等)与网友分享。参见《Vlog是什么意思:网络视频日志(video blog)的缩写》,2021年10月21日,https://www.tanmizhi.com/html/32606.html,2022年7月28日。、抖音短视频,以及微博、小红书平台评论互动区也彰显了网络化时代文化内容与交流方式的深层转变。动静结合、文本开放、符号意义在流通中被不断解构与重构,形成新时期网络化时代独特的数字文化。文化从原料、内容、传播与交流方式都实现了数字化转型,文化内容和言语交流的数字化转向为元宇宙拓展奠定了数字文化基础。元宇宙运用AI、AR、VR、MR等复合技术,形成新型立体可视化的交互模式,超越Web2.0时代二维平面影像呈现技术,以立体全包围方式全面提升了数字文化的形象化与交互性。
(二)数字社会的“社会”本位回归与数字秩序生成
虚拟仿真技术为数字化时代的“社会”本位回归提供技术支持。数字社会兼具技术性与社会性,技术性主要作为支撑数字社会的物理基础发挥作用,但数字社会的健康发展最后还是要建立在“社会”属性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基础之上的。因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逻辑不同于系统世界的工具理性,生活世界需要按照交往理性运行,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作为支配世界的底层逻辑,而不是被物化的趋利系统入侵,这样才会避免生活世界陷入殖民化的困境中。〔15〕交往理性要求人们的交往行为建立在真实、正确、诚恳的原则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主体间的平等沟通,而非在策略行为中将他者当成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工具。在系统世界没有从生活世界分离之初,生活世界中的交往具有完整的原初“社会”本性,只有找回交往实践的社会本性,才能以生活世界为基础修复系统世界的分割与交往行为的断裂。当下关于元宇宙的讨论过多关注技术层面如何在物理维度实现新型虚拟空间的建构〔16〕,而实质上应该更多关注技术如何促进人类交往的延展和交往方式的多元化、合理化。事实上,元宇宙初步实现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从“在线”向“在场”的转变〔17〕,人们的数字交往行为日益真实化是推进人类在网络空间重建数字生活世界的基础。元宇宙基于虚拟在场的互动不同于Web2.0时代的缺场交往,借助体感设备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和全方位感知,人们能够在数字空间实现与真实空间同样的交互体验。技术延展了交往空间,同时又使社交情境具象化。在元宇宙数字空间可以找回面对面交往的“社会”本性。虚拟世界的真实化、可感化,有效实现了对缺场交往“非完整性”的修复,对实现数字社会团结、推进数字社会整合具有重要价值。
数字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不断构建与生成。数字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依赖于更大范围群体的参与和构建,网络的开放性使数字社会规则的合法性处于持续协商的过程之中。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社会是少数精英群体主宰的世界。一方面线上平台的语言符码是由技术精英创作和修改的;另一方面资本通过强制性获取平台用户的数据,悄无声息地引导和控制用户的消费行为,从而获取巨大的利润。〔18〕也有学者对虚拟社区和大数据时代的分享原则持积极态度。〔19〕实际上,数字秩序的构建依赖于人们对数字秩序的认知。以比特币的发行和流通为例,2009年比特币发行时被称为数字时代的庞氏骗局,但比特币的密码学设计能够确保其各个流通环节记录的不可更改性,保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和使用的安全性,不少国家正逐步认证其合法地位,甚至将其作为法定货币。〔20〕比特币作为“无发行者”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逐步被接受,与起初的庞氏骗局预言已相去甚远。数字经济秩序规范只是数字社会规范的一个子集,数字秩序及其合法性构建也不断深入文化和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藏品每年的交易额不容小觑,2021年NFT销售总额为249亿美元〔21〕,元宇宙平台Ezek联合周杰伦名下潮牌首次限量发售NFT项目Phanta Bear(幻象熊),总价超6200万元。〔22〕数字博物馆和云旅行也日益常态化,全息成像技术和用户可控视角切换,使人们在数字展演中身临其境。知名歌手也陆续推出元宇宙演唱会,歌迷突破地理空间限制,以虚拟形象全情投入并参与互动。
总之,在网络化新时期,关注元宇宙社会“虚实相融”的复合性特征,构建使数字社会稳健运行的合法规范,聚焦数字社会的“社会”本位,有序推进数字社会团结是数字化时代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三)数字个性重构
数字分身与数字表达的新形式使个性与交往资质得以重构。交往资质指以相互理解为指向的言说者以言行事的能力,包括陈述、表达意向以及实施言语行为的能力。〔23〕
理想沟通依赖于交流情境与身份认定,网络社会交流情境与身份认定日益复杂化。网络社会带来人类生存与交往方式的转变。截至2021年底,全球上网人口达49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两年来,全球上网人口增长19.5%,新增8亿网民,网民普及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24〕,这充分体现了网络社会数字交往的活跃度。丰富异质的数字空间构成新的数字交往情境,并衍生出不同的言语交往规则,人们陈述、表达意向与实施言语行为的空间与方式得以拓展,但也导致言说情境与表达方式的分化。〔25〕同时,数字交往“具身”与“化身”的分身性〔26〕,以及虚实相融的双栖社会形态使数字交往行为更加复杂化。〔27〕
在数字生活世界中仅仅掌握语言能力是无法完成充分的社会交往的,还需要借助一定的数字技术与媒介,因此培养数字素养十分关键。当下虚拟空间中流行的主要交往方式包括社交平台和朋友圈的短文发布、视频平台Vlog短视频分享等,网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收藏,也可以通过发弹幕、投币打赏进行实时交流。数字交往的互动过程依赖于对计算机的娴熟操作和对数字交往情境理解能力的提升。数字交往资质的匮乏必然导致人们在数字空间中的沟通障碍,甚至与数字社会脱轨。数字素养低的群体将成为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弱势群体,数字交往资质差异将形成新的群体分化与不平等。
总之,数字空间正在不断扩展,数字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正在生成与演进,人类已迈入数字文明的新形态。数字化转向带来文化、社会规范、个性的重构,虚实相融的元宇宙推动人类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变迁。
三、社会交往的新形态及反思
元宇宙是互联网、大数据、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合力打造的全时在线数字世界。个体被数字技术与设备赋能,其数字分身不受时空限制,在数字空间生成新的社会交往形态。学者指出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的回应。〔28〕元宇宙的来临使网络日益实现从传播工具到交往媒介的转变,数字交往成为社会交往的新形态。
(一)数字设备与身体结合的常态化
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在20世纪末提出“赛博格”(Cyborg)概念,赛博格是“cy-bernetic”(控制论的)与“organism”(有机生物体)首字母的共同组合。〔29〕赛博格是人机合体的高科技合成物,它既是虚构的,也是现实的。〔30〕当下先进的电信设备、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为人机合体“赛博格”神话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元宇宙的虚实融合体验依赖于数字媒介对人感知的延展。元宇宙是为可视化数字人打造的世界,代码是数字人的基因,身体虚拟在场是数字人行动的必要条件。恰如3D立体电影通过图像技术将两层影像重合以产生三维立体效果,没有佩戴3D眼镜的观众非但不能体验影片的超真实场景,反而因为裸眼看到重影画面而感到头晕目眩。目前由AR、VR、MR、AI等技术构建的超现实世界(元宇宙)仍需借助数字设备才能进入,脱离数字设备无法完成沉浸式体验。未来裸眼3D技术有望在视觉维度率先开启进入元宇宙的零媒介体验,但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体验感知依然要借助数字设备才能实现。
除硬件设备,数字应用程序的便捷化、可视化同样推进了现实世界的数字化转型。二维码日益成为人们数字身份的标识符,成为数字交易与数字交往的基础,涵盖社交、出行、交易和健康证明等诸多领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健康码在国内成为居民证明自身健康状况的数码诊断书,是居民进出公共场所的资格凭证。数字技术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也形成了人们对数字设备和数字应用的深度依赖,加快推进现实生活的数字化转向进程。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和应用程序已成为人类身体的外挂设备,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离开数字设备几乎寸步难行。
总之,机器与有机体结合的普遍化模糊了人与物的界限,也模糊了实体与虚拟世界的边界。〔31〕数字设备和应用日益与身体接合,现实生活与社会交往的数字化转向日趋常态化。
(二)感性驱动与精神引领的社会交往
除了数字设备,网络社交媒体平台也是个体进入数字世界的重要中介。既往研究多指责新媒体是消费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32〕,或批判其与资本联手,利用用户的大数据信息牟取商业利益〔33〕,强调网络社交媒体与资本合谋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也有学者敏锐地指出网络媒介促使社会表象数字化所引发的社会秩序重构。社会表象或曰集体表象,“作为感性意识活动,直接支配感性行动指向具体的奋斗目标,它可以动员起难以抵挡的社会力量,去冲击和改变与社会表象不同的社会秩序”。元宇宙因空间的广袤性和技术支撑下的虚拟真实,使网络空间的数字表象迅速扩展,“数字表象获得了比集体表象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扩展力的社会力量”〔34〕。当下“全民皆博主”的数字表象已展现出人们的多元精神指向与感性需求,元宇宙立体交互场景的搭建为集体表象向数字表象的跃迁提供了崭新的媒介平台。
现今数字社交平台已成为人们观点表达、生活分享的栖息地。近些年来哔哩哔哩(b站)、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异常火爆。b站的受众主要是有个性化追求的知识青年,抖音则因为主题的生活化、视频风格搞笑夸张而迎合大众需求。实时评论、弹幕交互、点赞打赏等新型数字交往形态不断涌现,使生活世界从被系统世界压制的后台转向前台。首先,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来自生活日常。博主主页涵括科普、家居、育儿、穿搭等多元生活主题,复杂、多元、混合的日常生活分享方式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呈现内容、拍摄视角、旁白人称、背景音乐均运用平实简单的加工技术,有更强的亲民性和带入感。其次,通过观看博客和视频,观众会生成与博主的虚拟牵绊,博主依靠其感召力或引起精神共鸣的内容生产来维持与粉丝的关系。最后,博主也是其他博主的观众或粉丝。以“关注”与“分享”为核心的虚拟交往在数字空间中不断拓展,交往个体在数字世界中可以实现多重身份转换。简单快捷的关注与取消机制,能让交往双方保留相对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可见,数字社交平台充分彰显了人们丰富的感性数字生活面向,元宇宙则更有力地推进了立体式互动中的沉浸式体验和感性交往。
总之,丰富多元的数字交往表达了以情感和认同引领的感性革命对工业革命以来理性压抑的反抗,同时也是冲破了物理世界的限制,实现了人类精神世界拓展的革新性尝试。变幻莫测的数字表象彰显了个体丰富的情感体验,立体交互式的沉浸式体验和感性互动在数字空间的拓展中为元宇宙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三)数字交往资质的不平等与交往异化
在网络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元宇宙作为虚实相融的新型数字空间拓展人类社会交往维度的同时,也会因数字交往资质差异形成数字不平等,以及带来数字媒介介入下的逃避现实、群体极化、数据控制等交往行为异化。
数字交往资质差异与数字不平等。视频、语言、文字等信息沟通的全时在线技术能够让人们在元宇宙中实现实时信息交互。信息传播的便捷性有效提高了个体的社会参与度和交流频率。但元宇宙拓展了现实世界的时空边界,产生了新的社会运转规则与过程,也会制造出新的社会不平等,如围绕数据生成与使用的层级结构、基于数字资源分配不均而形成的数字特权以及数字货币通行后衍生新的分层与分化。〔35〕元宇宙的形成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交往文化、交往主体以及交往秩序仍处于演进之中。去中心化与再中心化、开放与区隔、平等与分化均有可能发生,网络与现实双重社会叠加的复杂性必然使良性社会交往的建构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数字技术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数字交往资质差异会在虚实两个世界带来新的区隔与不平等。当下我们不难发现数字鸿沟与数字运用弱势群体已然生成,抵御因数字交往资质差异而形成的新的数字不平等尤为关键。
虚拟对真实的超越与替代。网络科技为人们生活开辟多元空间与数字生活场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也会引发虚拟世界对真实世界的替代。当数字世界发展到让使用者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能真实感知,人们就真正“进入”一个超现实世界,这必然会形成对现实世界的冲击。数字世界的虚拟场景与体验效果更加新颖刺激,一旦过度沉溺,人们就可能退出真实世界。游戏《恋与制作人》是一款面向女性的超现实恋爱手游,玩家被设定为女主角,游戏为其提供多位虚拟男主角。开发者不仅为四位男主角塑造完美人设(科学家、巨星、特警和金融从业者),同时辅以真实演员配音,为玩家营造更为真实的沉浸式体验感。调查显示该游戏29%的用户平均每日在线时长为2小时,20%的用户在线时长为1小时。〔36〕虚拟恋爱游戏的制作与开发,一方面能够带给玩家仿真、梦幻的恋爱体验,另一方面也会使其对现实浪漫关系的投入和需求减少,甚至产生排斥。
信息茧房对交往主体思维的极化影响。大数据应用程序后台将用户的点击频率、游览足迹和搜索历史等行动数据化,系统根据算法推测用户的需求,并在程序首页推送相关产品和内容。后台算法的介入会形成信息茧房,使个体思想态度趋向单一与封闭,不利于更大范围的社会交流与互动,导致数字群体分化与区隔。已有研究表明,在异质多元的网络社会,人们还是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持有相似价值观的群体进行交流互动,并且采取对立甚至排斥的态度面对与自身观点相左的群体,形成网络社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37〕信息茧房效应会进一步加剧个体思维极化,形成大数据时代媒介介入与数字控制下的新型群体分化与冲突。
行动轨迹数据化对交往行为的限制。数字化时代人类的存在方式与交往方式也会因数字化转向产生新的异化,即从物化到数字化。数字资本主义创造出完全由算法支配的数据关系,导致数字化时代更深刻的异化。〔38〕普通用户的数字行动轨迹被大数据平台掌握,成为其牟利的工具,数据与生产者分离的异化在数字空间再度上演。此外,数字空间在拓展人类交往领域的同时,也再生产了现实交往限制,以微信对交往行为的影响可以窥见现实交往中的规则与义务如何复刻到数字世界。微信好友圈涵盖熟悉关系网络和陌生网友群体,群体关系拓展的同时,中国式社会互动的礼仪性与感性特质也随之延展到虚拟空间,使数字交往被现实关系和义务所牵制。如个体在微信工作关系网络中,即便内心不情愿也还是会给上司朋友圈例行化点赞;陌生网友产生退群念头,也会因为退群会留下数据痕迹而选择留下,成为僵尸群员,使以交流为本质的群内交往异化。
总之,元宇宙是正在演进与拓展的数字世界,它发端于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数字化转向,进而拓展到影响人类生存与交往的全部领域。元宇宙的魅力在于生成以交往行为驱动、突破物理和身体限制的数字世界,个体以多元数字分身可以实现社会交往的延展,在虚实相融的世界获得全新的存在与互动体验。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元宇宙可以是交往主体扩展精神自由和情感交流的有效路径,也可以生成与现实世界并行的数字区隔与不平等。在元宇宙来临的时代背景下,聚焦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数字化转向,深入探讨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多重复合关系,进而构建良性的数字社会秩序意义重大。
四、结语
元宇宙是科学技术与网络社会深度发展的结果,“技术性”与“社会性”的深度融合是其本质特征。元宇宙尚处于发展和演进过程之中,其可视化、形象化、虚拟仿真和沉浸式体验等新特征已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借助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理论框架,关注元宇宙视域下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数字化转向,揭示生活世界的深层结构——文化、社会、个性三个维度——的转变,并指出数字交往行为的新取向与新问题。近年来元宇宙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已从生活领域向生产领域延展,其引发的革新正在悄然发生。新型技术支撑下的虚实相融的崭新社会形态必然深刻影响人类的存在与交往方式,亟待交叉学科的共同努力以推进相关研究的不断拓展与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