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2023-04-06陈思蒙段鑫星
陈思蒙 段鑫星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任务,并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习近平强调:“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2〕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行动指南,是提升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路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些重要论述的形成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历史逻辑中得以生成,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得以发展的。
一、理论逻辑:承续马克思主义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筑梦人,教师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评价一名好老师的首要标准是要看其心中是否有国家和民族,是否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3〕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之所以是我国最科学最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体系,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理论根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矛盾论、价值论等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方法论,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作为理论品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挖掘整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设立专门章节来论证教师以及师德师风等问题,但马克思主义作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教育、教师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重点领域,在其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社会阶级理论、实践理论中都大量阐释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基本观点、重要原则与基本方法,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生成的理论逻辑。
第一,坚持人民性原则,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体系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是彻底的关于人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确定了人是能动的具有创新性的实践主体,并将这些观点引入到人类历史观中,第一次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实现了对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人学思想的超越。早在1842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他就主张报纸要办成人民的报纸,主张报纸应该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同甘苦、共患难。1844年马克思最亲密的战友——24岁的恩格斯放弃了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交际应酬,把自己的全部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与工人阶级的交往中,以高度责任心与人民情怀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反映底层工人阶级生存现状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列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立场上主张,社会主义国家教师应该是“人民”教师,是共产主义事业的领头人。〔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原则,将人民满不满意作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唯一衡量标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自觉。中共十九大基于变化发展的中国实际,进一步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这是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发力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坚持阶级性原则,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获得自由与解放的理论,其诞生与发展始终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息息相关。与资产阶级竭尽全力以“种族矛盾”“性别对立”和“普适性”去遮蔽其所提倡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不掩饰其理论的阶级立场,他们公开宣称自己学说是为广大无产阶级与劳动者服务的。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运用阶级分析法首次提出教育具有阶级性,并揭示出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并不是其宣称的自由、平等、友爱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培养成为资本家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的“学校完全变成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6〕。培养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要求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所谓“立德”就是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国家民族大德、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树人”就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比较分析,在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站稳了立场。
第三,坚持全面教育原则,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依靠人民、关注人民、植根于人民的理论,其最终的落脚点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析,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对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而言对于发展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人的本质被完全遮蔽的悲惨遭遇。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动地改造对象性世界的自由自觉生产活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准,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本身,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被异化为单纯的谋生手段,人类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完全抹杀,而要使人类真正从资本主义异化中解放出来,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因为共产主义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度丰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7〕。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另一方面要通过“全面教育”来实现。所谓“全面教育”就是以提升人的素质为己任,主张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仅提升受教育者认识世界的能力,还要提升改造世界的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最终价值指向,将全面教育作为重要抓手,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8〕。
二、历史逻辑:汲取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对师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是着眼教师职业特质、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公众期待对师德提出了高线要求,体现了新时代赋予师德的新内涵。〔9〕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是当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根”与“魂”,是新时代打造“大国良师”的历史文化基因,也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注入了源头活水。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通过“经师”“人师”之辩,全面阐释了崇德之道、仁爱之心与育人之才等系列师德师风思想,形成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尊师重道传统,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注重汲取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精髓,注重推进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注重推进中华传统师德师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实现了以“传统之师德”涵养“时代之师德”,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和谐融合的典范。
第一,为师者要有崇德之道,做到育人解惑。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推崇将道德培养作为古代教育的核心与宗旨,也将“德行”作为衡量教师的第一标准。在孔子看来,“仁”“礼”是治国之道,没有道德的教化,民众便没有道德标准,何谈善恶美丑,即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0〕。而教师作为“仁”“礼”的教授者还要立德修身,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1〕。教师作为思想的传播者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将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教师应该将“传道”放在首位,再一次将古代“经师”“人师”之辩推向高潮。所谓“经师”就是指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识的老师;所谓“人师”就是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对学生道德培养的老师。这些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来源。习近平曾引用“经师易求,人师难得”的古训来阐释古代“经师”“人师”之辩,提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12〕。这就要求广大人民教师既要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科学技术,精通先进研究方法,在研究解决事关发展全局的根本问题与关键问题上拿出真成果,努力成为立足中国实际、回应大众需求、解决时代课题的“经师”;又要坚定理想信念,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随者、宣传者与践行者,以高尚理想信念引导学生、以崇高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模范行为带动学生,将为学、为事、为人完全统一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人师”。
第二,为师者要有仁爱之心,做到有教无类。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将具有仁爱之心作为对好教师的内在要求。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即使在孔子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时候仍然紧紧追随。这与孔子对弟子有仁爱之心是分不开的。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去帮助别人。孔子广招学生,周游列国。凡弟子三千,不问出身贵贱、不分贫富贤愚,孔子都以仁爱之心待之。作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孟子则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有“如时雨化之”的功能,受教者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墨子主张“天下兼相爱则治”的教育思想,认为乱世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兼爱品质。这些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来源。习近平曾引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的古训来勉励广大教师用仁爱之心感染学生、赢得学生,这个古训来源于思孟学派所著的《礼记·学记》,生动地诠释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授知识的重要性,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是营造师生关系的主导力量,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教师首先对学生尊重、爱护,学生才会对老师尊重与热爱。
第三,为师者要有育人之才,做到以身作则。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强调“学高为师”,认为扎实学识与才能是当好教师的看家本领。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习旧的知识并从中总结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成为好教师的前提,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为好教师的基础,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3〕。与此同时,孔子认为,教师的育人之才还须具备“因材施教”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因材施教,所谓“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4〕。但如果教师不具有育人之才、学艺不精,就如同孟子所言“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必然误人子弟。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在《续师说》中指出,如果教师没有真才实学,没有自知之明,非要聚众授徒、勉为人师,那么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这些重要思想成为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的来源。习近平曾引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中国传统师德思想的谚语给好教师画像,提出了新时代优秀教师标准,这个古训最早来源于宋高宗《文宣王及其弟子赞》,用来称赞孔子及其弟子为人师表的功绩,1996年被北京师范大学征集为校训,在教育界产生共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优秀教师的标准,前者从“学”出发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后者从“行”出发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品德,知行合一、德才兼备才是好教师的标准。
三、实践逻辑: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师德师风建设的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为推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之所以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篇章,关键在于其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提出师德师风建设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师德师风实际,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师德师风建设的新篇章。
第一,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建设初期,毛泽东从教育要满足革命斗争以及新中国建设需要出发,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指出,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缺少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示范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品性。〔15〕1937年1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姓党姓共的办校原则,并指出“抗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培养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干部。毛泽东在之后“抗大”学员毕业以及庆祝成立大会等多个场合多次提出,要不断提升政治能力,要忠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项事业。1937年10月,毛泽东给陕北公学题词时提出:学校要为青年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一批具有政治远见的人,培养一批能够成为革命事业先锋队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迎来了新开端,也面临着旧教育制度向社会主义新教育制度转变的重大挑战。在这段时间,毛泽东多次通过发表重要讲话、撰写文章以及批示等形式阐释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方针以及主要任务,强调在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中将“德”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总的来看,从抗战时期到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教育要为人民服务、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的理念,并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推动教师适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需要,建设新中国教师队伍。
第二,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从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的10多年间,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现了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新中国的建设者。然而受到20世纪50年代“左”的思想以及之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教育事业遭受重创,教育工作者遭受迫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经过拨乱反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与教育秩序得到逐步恢复,然而社会上“左”的思想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消除,社会上轻视教育、轻视人才等错误思潮依然盛行。为了扭转这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邓小平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而要真正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在于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以德为先、兼顾才能的劳动者,教育的前提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重视教育、重视人才是邓小平的一贯主张,但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始终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无法回避的问题。1982年7月,邓小平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随着西方敌对势力打着“人权”“民主”的幌子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公开反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严重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邓小平又指出,教育事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一致,学校要培养一批有觉悟、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全社会要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
第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江泽民与胡锦涛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规范化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实施科教强国与人才兴国战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的同时,积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1990年6月,江泽民在给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题词中指出,要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16〕1999年6月,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要满足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满足为人民服务的需要,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教师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2002年12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论述了发展教育问题,提出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并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胡锦涛提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7〕,并主张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准入、评价以及弘扬制度。
四、现实逻辑:回应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指出,要“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的问题。这一方面更加凸显了教师的育人责任,须以高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创新,须为教师创设安心舒心静心的从教环境。〔18〕中共十八大以来,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也要看到,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与党和人民的期望还存在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与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体系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不仅提供了认识师德师风建设的世界观,也提供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方法论,以回应师德师风建设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难题为中心,开辟了师德师风建设理论新境界。
第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基。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比任何时期都需要人才。人才是国家振兴、民族复兴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核心资源,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从国际情况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新秩序新格局正在加速变革,各个国家综合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世界人才争夺战更是愈演愈烈。与此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加强学校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切断文化文脉、抹黑英雄人物诋毁党的形象等多种方式惑乱人心,妄图从青年人入手来扰乱中国、颠覆中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忠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人才兴国战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正是在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新时代教师队伍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过程中生成的。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9〕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是要下好教师德育教育的先手棋,抓住师德师风建设的“牛鼻子”。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是站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度,出于对新时代世情、国情、教情的战略思考与全局把握,彰显了时代性。
第二,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之要。教师是技艺的传授者、灵魂的塑造者,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领航员。尽管教师以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为天职,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师的历史使命也不尽相同。在封建社会,教师的使命是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与封建制度的忠臣孝子;在资本主义社会,教师的使命是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的产业工人;在社会主义社会,教师的使命是培养忠于党与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当代的中国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步前进,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这就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指出,加强师德师风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因为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加强师德师风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因为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筑牢教师理想信念的根基;加强师德师风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因为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使教师自觉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20〕这些重要思想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了科学性。
第三,改善师德师风现实困境之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师德师风建设既面临重大机遇又存在重大挑战。一方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人民教师自觉承担起为党培养先锋队、后备军的历史使命,体现了良好的师德师风。然而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到国内外不良风气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部分教师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对肩负着现代化教育强国使命认识不足;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认识不清,只是简单将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部分教师学术行为不规范,为了晋级、评职称不择手段,公开买卖学术论文、非法剽窃他人成果等情况时有发生;部分教师道德情操不高,拜金主义严重,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家长和学生财物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行为不仅造成许多不良的社会影响,长此以往还会严重破坏教师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不断净化教师队伍,对于公开发表不当言论、公开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要进行严肃教育处理,对于品行不端、严重败坏教师形象的要坚决清除教师队伍,对于违法乱纪、巧取豪夺的要依法追究责任。〔21〕这些重要论述为改善师德师风现实困境、破解当前师德师风建设难题提供了现实路径,彰显了实践性。
五、结语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2〕这为广大教师如何更好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有情怀的好老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奋斗方向。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师德师风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否能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否能成功,直接关系到民族复兴大业是否能够达成,直接关系到新时代教育改革是否成功。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师德师风思想为理论来源,以中华优秀传统师德师风文化为精髓,在总结党领导人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回应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紧紧围绕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体现出科学性、人民性、时代性与实践性。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作为连接过去、观照现实、展望未来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缜密的生成逻辑。深刻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对于深刻学习与领会习近平关于师德师风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