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立德树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23-04-06陈兴星
陈兴星
小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性、教育性、本土性特点为德育工作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从教学方法上看,德育与授课课程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德育活动与教材、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密切。部分教师没有掌握有效的学科德育实施方法,为德育而德育,导致学生失去了参与德育学习活动的兴趣。只有站在学生角度设计德育实施与教学方案,在语文课程中灵活选择德育素材,才能保障德育与语文教学形成融洽对接。
一、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展现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
《大学》中将“德”定义为个体安身立命的基础: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个“德”字,正在成为评定个体是否能安身立命的标准。在课程教育活动中,专业理论知识必须与德育素材紧密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长远目标。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与人文情感,这些教学资源构成了传播公序良俗的优秀载体,每一次语文教学都是一个对学生发起德育的过程。从课程的定位来看,语文课上的德育元素并不少见,但局限于授课模式,一些教师无法正视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导致德育元素被闲置、被忽视。语文课程与德育活动并非不可兼容,但教师忽视了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导致德育难以发挥出价值。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注意力被语文素材、文化教育等任务吸引,在教学时间与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发现语文课程中包含的德育素材。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能展现出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德育素材与课程中的德育理论、道德秩序相互交汇,能让学生重新认识德育的教育功能。一些隐藏在教材中的德育资源也能借助德育活动被重新挖掘出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的出现改变了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能重新对语文课程进行评价,也正因如此,德育才能与学生全面接轨。
(二)构建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
德育一般以思想教育为主要切入点,重视对学生道德观、是非观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形式单一、缺乏载体的问题极为常见,学生没有形成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一个被动学习、被动接受教育的角色。对于部分接受能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死记硬背”就是掌握德育理论的最佳方法。在语文课程中渗透德育,不仅能让语文教学活动发挥出全新的价值,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一切德育元素都隐藏在了故事、历史中,解读人文精神,学生才能理解德育的真正价值。由此,语文课上的德育将从文化教育、德育两个角度开展,使德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中。纵观我国的文化体系,文化与德育的联系始终不曾中断:王安石在《寓言》中提到“功高后毁易,德薄人存难”,将德定义为安身之本;欧阳修的《唐王重荣德政碑》中,一句“求名莫如自修,善誉不能掩恶也”,认为德是评价个体价值的重要标准。当文化与德育相互融合,语文教学必将发挥出多角度育人的全新价值。
二、语文课程中德育的渗透策略
(一)围绕教材渗透德育,选定德育载体
德育不能完全围绕着德育理论开展,对于文化素养与学习能力正在逐步发展的小学生来说,其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德育理论的引导。正确认识德育素材在育人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创新德育育人模式,才能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理论无法被学生接受,教师就要尝试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寻找载体,重新规划并设计教学方案。借由教材承载德育理论,能让育人活动发挥出新的价值,学生不必重复完成德育学习任务,只要对教材进行鉴赏即可,一切德育素材都隐藏在教学材料中。让学生主动品鉴、解读教材的德育功能,能改变学生对待德育活动的态度,实现德育工作的高效落实。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寒号鸟》的教学为例,文章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师可将寒号鸟的故事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与学生进行互动。在阅读《寒号鸟》的过程中,你产生了怎样的学习感想?一些学生认为,如果寒号鸟想到了以后的寒冷,它就不会在夜晚受苦了。一些学生则认为,寒号鸟不听取他人的意见一意孤行,活该受冻。在解读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两个观点:第一,要听取对我们有益的意见;第二,要及时行动起来,不能为了眼前安逸葬送了未来。配合《寒号鸟》的故事,学生初步接受德育的引导。但在随后的育人活动中,新的问题出现在课堂上,部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寒号鸟受冻”与其他朋友的不负责也有关系。为什么不能帮助寒号鸟修建一个温暖的窝呢?“过于热情”使得学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认为“不帮助别人就是错的”,教师要从现实的角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是否帮助他人、如何帮助他人、为什么样的人提供帮助,需要进行理性判断。对自力自强的人给予帮助会得到对方的感谢,对不思进取的人提供帮助,可能会助长了他的懒惰和自私。配合教材,让学生正确理解道德的含义与价值,对学生的见解进行引导。这样德育与语文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才能使德育元素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二)围绕故事渗透德育,培养道德素养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极为旺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配合各种故事素材组织教学活动,以“讲故事”的方式推动教学工作,有助于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德育理论较为枯燥,其站在“规则”的角度上约束学生的行为,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就是一个“强调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过程,学生并不能理解德育的育人内涵。针对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要尝试利用各种故事、资源落实德育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正确认识教学材料。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的教学为例,在阅读文言文素材、初步理解文本后,教师可尝试将学生引入对应的情境中,与小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司马光,你在现场发现小朋友落入水缸后,应该怎么做?通过情境带入,让小学生形成探究的欲望,要先把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救出来,要去找大人帮忙;可以用石头砸破大缸,让水流出来救下小朋友。面对“砸缸”这一答案,教师要继续与小学生探究,砸缸是最正确、快速的救人方式,那么在砸了缸之后你又要怎么做?学生对文本展开进一步的探究,随后得出结论:砸缸属于破坏他人的财产,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向他人道歉,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在故事教学活动中,要配合特定的情境对学生展开德育,灵活选择教学故事,提升德育的宣传力度。小学生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当教师提出“要对别人道歉”时,学生认为,“砸缸是为了救人,这种道歉是虚伪的”。但这一环节的道歉,是对承受了损失的主人的歉意,砸缸虽然救了人,但破坏了别人的财物,惊扰了别人的生活,出发点虽然是好的,也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借由故事让学生确定新的学习方向,将生活故事与文本素材结合起来,以此实现对学生的指导教育。用故事吸引学生,能促使小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围绕情感渗透德育,传输道德文化
道德不具有强制力,但其反映了群众对于情感、现实的美好追求,是一种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在德育活动中,要抓住道德理论的感性特点、主观特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德育的价值。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一些教师将德育与情感教育分离开来,忽视了德育的情感内涵,要求学生死记道德准则与公正良俗。这样的德育缺少了主动性特点,不允许学生“仁者见仁”,而是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方向上不断前进。带有强制性特点的德育抹杀了学生的天性,不允许小学生独立认识德育素材,德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配合德育的育人要求,教师要构建充满情感的德育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让学生体验、感知、分享,在学生产生情感波动后,才能主动接受德育的引导。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为例,先入为主的思想下,学生认为廉颇一定是错的。步步紧逼,咄咄逼人,廉颇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小人。这样的评价虽然包含着情感,但对有关形象的认识并不正确,教师要重新梳理德育方案。作为赵国的第一武将,廉颇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素有军事才能。在蔺相如凭借“口舌之利”进入朝堂前,廉颇便“素有威名”。廉颇的狂傲,来自对自身实力的认可。站在这样的成绩下评价廉颇,廉颇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自己是舍生忘死之后得到的功勋成绩,蔺相如不过耍耍嘴皮子,为何能与自己平起平坐?廉颇的心态失衡是因为低估了蔺相如的胆色与胸怀,这种冲动是人之常情。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蔺相如虚怀若谷的精神,有了成绩也不去夸耀,面对他人的为难也不去争辩,淡然处之,坚守本心。在学生的视角下,廉颇是骄傲的,但这种傲是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是对自己骁勇善战的自信,是一种“傲骨”,而不是“狂傲”。围绕廉颇,也要在分析人物形象后积极落实德育,要做一个像廉颇一样的人,有能力、有信心、有羞耻心,认为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便要反抗,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便要及时悔改。用情感吸引、教育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语文德育活动。
(四)围绕互动渗透德育,提高道德意识
德育需要学生主动参与、验证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育人价值。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师不能将学生放在接受者、学习者的位置上,而是要尝试多角度落实德育工作,让学生主动将德育理论、道德准则引入课堂。长时间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德育的内涵、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教师要配合多元化互动完成德育任务,将学生的道德观、对于不同事件的态度引入教学活动中,丰富教学元素。教师可尝试利用师生互动宣传德育理论,也可以尝试借助德育组织主题活动,让学生探究、分享德育知识,以此实现德育与语文授课的完美融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问题、故事、教材等多元化资源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德育。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在展开互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历史元素、文化元素、民族情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技术了解圆明园,鉴赏圆明园的“十二铜首”“大水法”等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铜雕技术还是园林技术,中国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借由文化产物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在解读《圆明园的毁灭》的过程中,则要配合相关影视作品、纪录片开展教学互动,以更为直观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圆明园凭什么会被西方列强毁灭?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其形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自强意识。教师要将历史、文化与民族情感带入课堂,帮助学生在全新的角度认识德育。唯有如此,德育活动才有意义。
总之,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育人价值,其能开发语文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更能让学生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