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融合路径
2023-04-06王欣欣
王欣欣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快速期、思维养成的关键期。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综合实践课加强对小学生的全面引导。引导学生实践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细致体验,亲身实践,在这些过程中将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环境、知识与先进技术更好地联系起来。
小学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包括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到身心健康以及品质的培养,这是新时代新课改素质教育理念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要求。育人先育德,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德育培养置于首位。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蓬勃,善于观察、模仿、应用的重要时期,所以,要重视对小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通过发挥综合实践课的渠道作用,在具体的活动中融入德育理念,使小学生的思想素养与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需要从理念到方法、从模式到路径,结合时代发展,结合学生实际,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改革。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利用活动、场景、环境、技术等深入融合德育理念,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提升。
一、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将德育渗透进小学课程教学,是目前德育发展的主流趋势。综合实践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的意识不足
德育是从思想意识层面着手,对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正面影响的一种教育形式,而综合实践课是将知识与社会、与生活、与环境更紧密联系的一种课程形式。从表面上看,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课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要将德育更全面地渗透进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就需要从共同点、相通性与相似性上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加强课程设计、创新课程形式提升德育渗透效果。但从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德育渗透的现实情况来看,离预期目标还有较大的一段距离。影响德育渗透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德育渗透意识不足不无关系。由于对德育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的渗透重要性的认知不足,导致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上德育理念的融入不足、融入路径有限,从而制约了德育与小学综合实践课融合的有效性。
(二)缺乏对德育渗透的科学规划
无论是小学综合实践课还是德育的融入与渗透,都需要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德育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的过程,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义务教育的要求以及综合实践课的特征进行科学规划,也需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实现。并且,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思维有所不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德育的渗透与实施效果。所以,要在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将德育更好地落到实处,就要结合多个因素进行科学规划。比如社会大环境,学生的年龄状态、思想动态,对德育元素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课的目标、内容以及基本要求等,结合这些元素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有步骤、有计划地渗透德育。但从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来看,离理想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而制约和影响德育渗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对德育渗透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在综合实践课的实际操作中,德育渗透过于随意。或是缺乏有效的主题或话题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或是融入渗透的时机不对,或是没有抓住学生的状态进行有效渗透,从而导致渗透效果不佳,没能将德育的影响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无法成为学生更好成长的重要助力。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缺乏德育渗透的有效认知和科学规划。
(三)在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的形式落后
基于综合实践课的多样性以及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行为特征,要让德育在综合实践课中的融合更贴合、更深入、更充分地发挥出积极的影响作用,就要在方式方法上注重创新。要从学生兴趣激发上着手,从学生思维启发上着眼;要与综合实践课相结合,但又不能局限于综合实践课的表象,而是要深入拓展、不断延伸。但从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德育渗透的实际情况来看,德育渗透的效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与德育渗透的形式落后不无关系。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不足,而且综合实践课程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更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部分学校对综合实践课的重视不够,往往用文化课占据综合实践课,应试教育的思想仍十分严重,在这种局面下,就更无法充分体现德育的渗透性作用。
二、小学综合实践课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
鉴于当前小学综合实践课在德育渗透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将德育有效融入综合实践课中。
(一)做好德育渗透的规划
在素质教育引领下,德育在小学教学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入已经常态化,但要取得良好的渗透效果,仍须科学规划。规划的前提主要着重于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无论是综合实践课还是德育,都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比如,要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年龄段、认知水平、思想素养。二是要精心选择综合实践课内容。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与文化课相联系,但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生活场景、生活问题、行为习惯等方面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引导与培养。综合实践课中的德育元素十分丰富,教师要挖掘二者间的共通性,在此基础上进行融合与渗透,才能对学生形成正面而积极的影响。从素质角度的大方向进行规划,主要是结合综合实践课的目标与要求,以及结合德育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以综合实践课为依托,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三是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进行渗透规划。课程设计是实现良好渗透效果的关键。课程设计在细节上要深入挖掘综合实践课中的德育元素,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以及学习习惯做好相应的德育融入。比如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上着手,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传统文化在衣、食、住、行等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组织参观活动,回顾活动了解革命历史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深度挖掘德育元素,从学生的角度以及在现有的德育认知上进行针对性的课件设计,以此更好地实现综合实践课程与德育全面渗透的目标,为后续的渗透奠定基础。
(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德育
综合实践课程的形式十分多样,不仅能起到良好的文化知识拓展与延伸作用,同时也是绝佳的德育契机。小学综合实践课不拘泥于形式,更不局限于校内空间与校园环境内,而是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更多的渠道提升学生的体验感,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比如开学第一课的班会活动,就可以组织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以组为单位的活动,以任务为主线,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形式实施德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置于活动的主体地位,当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自然而然会形成一定的合作关系,在合作过程中,必然会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或学习经验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间的交流必然更加深入,合作更加密切,不仅增长了知识、解决了问题,同时还使得学生间的互动更加深入,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了解、互相帮助,从而产生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以及合作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给予学生学习的力量,同时能培养学生形成互相帮助、互相包容、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比如,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组织红色研学旅行活动,包括探访革命圣地、重走长征路等,通过参观、寻访革命圣地,一方面回顾中国历史,另一方面,针对研学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自我感悟,在旅行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提升思想认知,明白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要不忘历史,不忘自身的使命,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核心动力与素养。总之,通过深度挖掘话题、资源、案例、素材等,直观地展示革命题材、革命成果、革命过程,帮助小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过程、革命历史与奋斗历史,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唤起广大学生的精神内核,以教学素材、教学资源、影音视频、文字讲解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革命理念与信念厚植于小学生心中,全面滋养小学生的思想,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在生活实践中融入德育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展路径十分丰富,除了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外,在校园内、生活实践中也可以融入德育,尤其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任何场景、任何环境都能渗透德育。德育不仅体现在思想理念上,还体现在行为上。从生活的小事、小场景着手,生生之间、学生与家人之间,经常会有需要帮助的情况出现。在学习过程中或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动往往十分频繁,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比如会发生借笔、借橡皮之类的生活小事,在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在实践合作过程中,也可能会有小矛盾出现,如同学间由于误会产生的不愉快或由于立场不同产生的小摩擦。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教材向学生传递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中将文明礼貌落到实处。显然,个人的行为修养“讲文明、懂礼貌”与德育中的文明和谐相辅相成,教育工作者可以将课程内容与德育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融合德育。比如,让有小矛盾的同学握手言和可以让彼此回顾和总结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以及曾经对自己的帮助,再对照综合实践的教学要求,将文明与礼貌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如“对不起、谢谢你、请原谅、你真棒”等,在完成综合实践课程任务的同时,实现良好的德育效果。
综上所述,结合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利用好小学阶段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利用好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契机循序渐进地开展德育,从理念到方法、从模式到途径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安排,利用润物无声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