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

2023-04-06

关键词:家国立德情怀

戴 娟

一、指导学生反思,健全自我人格

历史教材中有诸多著名人物,古有张骞、岳飞,今有孙中山、毛泽东,上述优秀人物身上具备的民族精神是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无论是五四精神还是长征精神,又或者延安精神,都是课堂上重要的德育资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挖掘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提炼出事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通过历史课堂还原人物事迹,指向立德树人目标,让课堂教学不但深度十足,而且更有温度。

例如,“动荡的春秋时期”内容讲解。为了让学生思考“春秋五霸”时期“霸主都是怎样的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通过战术、物质等视角分析历史事件,还可运用卧薪尝胆、管鲍之交等历史典故,从各位霸主的身上寻找有助于提升学生品质的德育素材。像齐桓公能不计前嫌、晋文公身上的守信品质、楚庄王拥有雄心壮志、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吴王阖闾能勤业务实。上述历史名人身上拥有不同的优秀品质,历史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反思实现自我成长,形成健全人格。

二、创设德育情境,培养家国情怀

学生对于家国等概念极为熟悉,家国情怀是历史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具体而言,家国情怀是学生对国家、对民族、对集体产生的认识,家国情怀是否形成可以体现个人能力、品德、行为、个性。中学生应先学会爱自己、父母、亲友、他人,继而热爱社会,因此,家国情怀是教育领域永恒的话题。

历史教材中,有诸多史实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十分有利,比如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抵御外敌入侵,还有文成公主的故事能展现民族融合。同时,教材中还有部分国家制度、依法治国、主权意识相关理念,能体现我国的民族多元化发展格局,对夯实传统文化、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具有引领作用。

例如,“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内容讲解。课堂上,笔者利用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达赖和班禅为什么可以接受中央册封?”“乾隆年间,在大小和卓之乱平定时,为什么乾隆可以受到维吾尔族人民支持?”“当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什么台湾人民热烈欢迎?”“土尔扈特部何以突破重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行程上万里,胜利返回祖国?”上述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祖国在心中”,这一要素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明清时期,我国在边疆管理方面力度不断加强,清朝前期我国再一次形成国力强盛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凝聚力空前提升,能彰显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

再如,“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内容讲解。为了让学生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笔者同样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张骞,并且在西域成家立业,是否还能为国家继续西行,完成自身使命?”在历史课堂上,关注情境创设并非虚构历史,而是通过问题,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产生共鸣。虽然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张骞内心的复杂活动,但其可以通过思考,将自身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开放式的问题无标准答案,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正是因为“继续西行做起来极为困难”,才能体现张骞身上的优秀品质: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首。

三、对比中外历史,提升文化自信

历史课堂涉及的内容既有中国历史,也有世界历史,通过学习有助于中学生汲取人类的文明和成果,也有助于其对比分析,提升文化自信,形成审美感知力。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生命力顽强。教育者应肩负文化传承之重任,通过教育让文化不断发展,使中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我国的本土文化拥有独特的风格,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多姿多彩,能凸显民族文化特色。我国文化胸怀广阔,包容性极强,海纳百川,可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品质,拥有较强的凝聚力。历史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目标,可从中外文化差异方面入手,寻找德育切入点。教材中“丝绸、瓷器、书法、中医、纪年法、节气”等内容,不可将其简单定义为“中华符号”,而是要向学生介绍上述内容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处处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审美。上述文化符号的讲解,有助于学生形成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其审美情趣,形成家国情怀。

例如,“文艺复兴运动”这节课讲解莎士比亚作品时,可以引入我国同时代戏剧作家代表汤显祖,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这两部文学作品的差异,感受中西文化。为了呈现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中国化”,可讲解《夜宴》这部改编自《哈姆·雷特》的电影;《麦克白》先后被改编成京剧、粤剧、川剧等,分别为《欲望城国》《英雄叛国》《麦克白夫人》等。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戏剧的发展为何要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改编?这样是否会导致本国文化特色丧失?”并带领学生欣赏《麦克白夫人》,引导学生对比,该作品是借鉴莎剧经典特色,批判邪恶人性,这种借鉴能跨越时空和地域文化的界限,打破艺术壁垒,为西方国家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开通窗口,体现我国文化的包容性。

再如,“青铜器与甲骨文”内容讲解,可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中的文字文化,运用图片或视频等为学生展示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让学生体会其他国家的书法艺术。之后讲解甲骨文、青铜铭文等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汉字演变”系列过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以“演变”作为德育切入点,课堂上可展示大家书法作品《兰亭序》《论草书帖》《玄秘塔碑》等,对比中西方的文字文化,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发展历史,掌握我国不同书体的特色,提高文化自信,形成审美情趣。

四、运用历史事件,培养辩证思维

当前时代快速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和身心也在发生变化,对比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辩证思维,使其能成长为新时代接班人同为重要。历史记录了时代的发展史,巧妙运用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让学生以史为鉴,形成辩证思维。

例如,讲解“百家争鸣”内容时,笔者设计辩论问题:“大家认为老师运用怎样的思想管理班级更好,为什么?”为激发学生质疑精神,还可介绍人物文学形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勇敢质疑,运用科学的方法参与求证。比如,历史中玄奘这一人物和名著《西游记》中的描述有何不同?历史中的周瑜和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差异?历史课堂上,教师须根据历史信息,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教育资源,启发学生预测和想象能力,适当引导,促使其辩证思维逐渐形成。

再如,“动荡的春秋时期”课程讲解期间,学习“卧薪尝胆”这个历史事件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越王勾践的行为,可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处于当前社会,是否提倡卧薪尝胆?”历史课堂上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会对越王忍辱负重的品质产生认同感;有的人会认为此行为过于极端,需要运用理性思维审视问题。面对成败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初中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对于其品质的良性发展十分有利。

五、明确德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

(一)明大德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应把握立德树人要求,树立德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起点,因为爱国主义源于历史,所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的首要目标。

中国近代史中就蕴含很多显著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因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受侵略史,是国人的抗争史,更是一部探索史,在此期间,无数爱国人士为了保护家园献出了生命,彰显了国人的爱国之心。比如,“五四运动”内容讲解过程中,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运动,发起者是当时满怀热血的青年,和现在的中学生年龄相仿,向学生讲解爱国学生做出的贡献,对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十分有利。如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其中“中国的土地……不可低头”的表达,能看出其号召同胞保护国家的决心,也正因如此,他有“五四健将”的称号,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彰显着当时爱国青年的拳拳之心。教师要利用五四运动相关故事渗透德育,带领学生欣赏纪录片、影片等,布置实践作业“假设你是五四运动爱国领袖,请写一篇演讲稿,号召更多爱国青年参与这场运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体会五四精神,提高道德品质。

(二)守公德

任何时候,遵守公德都是每个公民的应尽之责。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借助教学渗透“守公德”内容,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形成文明行为。只有学生准确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才能维护社会公德,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历史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可向学生讲述法治发展史,使其明确法律对人们行为约束的重要性,了解法治精神为人类所共有。

例如,“古代两河流域”这一部分内容涉及《汉谟拉比法典》知识,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存在能证明人类社会利用法治管理的传统历史悠久,并且在早期社会,人们就开始尝试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我国战国时期出现了由李悝所编撰的《法经》,是我国首部较为系统的成文法,我国古代历代法典都以此为范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列举中西方法律发展史的差异,使其理解法治理念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同时通过对比《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独立宣言》《拿破仑法典》等内容,在中学生心中播撒“法律是捍卫权利的正当武器”的种子。

同时,教师还须善于分析史料,与法治内涵进行对比,让学生清楚了解我国不同时期法律颁布的重要意义,明确中西方国家在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如,《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早期相对完备的法典之一,其能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和我国封建社会法典《法经》相比,其出现时间早1000 多年。我国的《永徽律疏》是唐朝时期所颁布的法典,主要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梳理我国法治发展历程,可以从“人治”方面向“法治”方面过渡。而西方国家自雅典城邦开始,到罗马法诞生,最后到资产阶级革命维护法律的诞生,上述过程是民主、法治二者之间不断博弈的过程。虽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法治精神的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但所走道路、法律体系并不相同。教师要通过上述内容,强化学生法律意识,体现法律中的契约精神,让初中生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三)严私德

修德既要修公德,还要修私德。历史课堂上,立德树人教育要求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习方面既要每日自省,又要见贤思齐;生活方面应勤俭节约、严于律己。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变化相对较大,学习方面专注力不足,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教师可选择历史事例,引导学生形成宽以待人的品质。比如,齐桓公听取鲍叔牙建议,不计前嫌,放下对管仲一箭之仇,并任其为相,最终才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自省自律,宽容待人,把人生之路走好,最终取得成功。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背景下,教育者应根据历史素养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反思历史,形成健全的人格;根据历史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怀;要注重中外历史事件的对比,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引导学生以史为鉴,形成辩证思维;明确德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猜你喜欢

家国立德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略谈“家国情怀”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