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哲学指导下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

2023-04-06侯浩佳陈奕汀魏全伟罗中华

关键词:公共卫生共同体卫生

侯浩佳,陈奕汀,魏全伟,罗中华

(1.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经贸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以及各类传染病、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健康问题的逐渐高发,给全球健康治理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法国总统致电中首次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倡议,并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深入阐述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的提出,虽然为推进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但是在当前世界大变局的特殊时期,国际间冲突进一步加剧,影响了健康领域的全球协作。而中医哲学凝聚了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对指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具有特殊价值和积极意义。

1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全球健康治理的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问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给原本脆弱的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更严峻的挑战。随着环境污染加剧,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流行病及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暴发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推进全球健康治理成为全球之治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任务。尽管早在20世纪70年代学界就提出了全球健康治理的概念,但直到21世纪初期全球健康治理才被真正关注。目前由于全球健康与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以及健康治理的高投入性,导致各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欠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足,而发达国家在支持落后国家改进公共卫生服务时常常附加政治条件,使得全球卫生合作困难重重;同时部分发达国家强推大国竞争政策,不断强化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挑起冲突和对抗,也时刻阻碍着全球健康治理进程。责任缺位所造成的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匮乏、各国间的信任赤字等弊端,也使得全球卫生治理成为世界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当前时代趋势,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大愿景,提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倡议各国守望相助、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疾病预防及健康促进,实现国际间的公共卫生合作,为促进全球健康治理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实现全人类健康安全的最佳路径

随着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健康观念的不断发展,健康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全人类的现实吁求。促进人类健康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整体的全面进步,推动了人类社会和地球生命体的共同繁荣。“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但由于环境恶化、传染病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人类健康安全仍然处于未知威胁之中。新冠疫情在被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宣布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至今,仍然对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造成极大威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将全人类的卫生健康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保障全人类共同的卫生健康福祉[1]。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维护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基石。国际社会携手把促进健康作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促进健康领域的多方位合作与资源共享,既是世界各国摆脱当前困境的最佳出路,也是人类战胜各类公共卫生危机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全人类健康安全的最佳路径。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各国共同的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弥补了现有全球治理方案的不足,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目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及众多国家应对国际问题、共谋发展的重要理念和公认准则,得到全球的广泛认可。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健康是人实现发展的基础。因此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保障人人拥有健康。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共同价值追求,二者均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发展是为了“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必经环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公共卫生向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高级形式,是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归属。在深入推进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性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人类生命健康和人身安全的首要问题,严重影响全球稳定和发展。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越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公共卫生危机,护佑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使全人类共享健康安宁,实现共同发展[2]。

2 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现实困境

尽管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已经成为国际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是受利益及认知的影响,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仍旧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其中,国与国之间价值差异和思维认知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2.1 零和博弈传统思维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零和博弈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下逐渐被双赢取代,但随着逆全球化的出现,零和博弈再度抬头。谋求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基于当前全球信息化背景实现跨越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也展现出明显优势。面对发展中国家的飞速发展,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顿感自身竞争绝对优势不再,伴随着经济垄断地位失去优势、国际地位影响力降低,其国际霸主地位不断受到冲击和影响,因此将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视为竞争和威胁。某些大国推崇零和博弈思维,纷纷强推大国竞争政策,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封锁和经济制裁,甚至不惜采取军事行动,以阻滞竞争对手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谋取其长期的霸权地位,不仅严重干扰国际间的平等合作,也加剧了国家间的冲突。

零和博弈思维下主导的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竞争策略也影响着国际社会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部分大国滥用贸易禁令,对医药行业科研创新以及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垄断和打压,高价输出医用物资及药品以牟取暴利;对疫情及公共卫生信息进行封锁,不参与卫生领域的国际协作与信息共享,阻碍全球健康治理进程等等。零和博弈从根本上排除了“和”的可能,在经济、政治、文化乃至健康合作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分裂影响,导致逆全球化愈演愈烈。

2.2 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的现实制约

资本全球化催生了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冷战思维仍然存在。拥有强大实力和地位的资本主义大国受此影响,执意奉行本国优先原则,违反国际社会潮流,我行我素,不履行职责与义务,“毁约”“退群”成瘾,将谋取私利建立在损害别国利益之上,导致霸权主义抬头,阻碍世界各国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妨害全球治理进程;肆意推行单边主义、强权政治,单方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作,影响全球贸易秩序;同时不断推动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大幅度提高国防开支,加剧全球军备竞赛,对地区安全局势带来不利影响。

自疫情暴发后,一些资本主义大国不仅截留人道主义物资及商品贸易,还抢夺疫苗的生产专利,禁止本国医药出口,甚至公然“抢药”,买断被认作可能用于治疗新冠的药物。这些自私又霸道的行径,干扰抗疫合作大局,严重影响着国际社会在卫生领域的协作,危害全人类生命健康。当下,健康已经成为外交对话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单边主义严重冲击全球治理体系,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国际关系正常化交往,对全球健康治理产生极大阻碍,更是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最大障碍。

2.3 国际社会健康治理非均衡发展的制约

国际社会的非均衡发展在医疗卫生方面也有所显现,阻碍着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积极性。WHO相关报道显示,生活在低收入国家的人死于传染病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3],并且全世界77亿人口中至少半数无法享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约1亿人患病后陷入绝对贫困,这其中绝大部分现象均发生在亚非拉等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4]。在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多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受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公共卫生体系所能提供的基本服务难以满足人民需求。公共卫生问题的不断堆积也使得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无法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中自保,不仅在参与国际公共卫生协作中处于人微言轻的尴尬境地,同时也很难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由于健康治理的高投入性,欠发达地区在卫生治理方面捉襟见肘,而发达国家基于利益考量,往往不愿对欠发达地区提供经济援助,使得欠发达地区卫生健康治理愈发落后,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痛点。全球健康治理的不均衡发展是当前全球健康治理的桎梏,同时也是影响和阻滞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

2.4 “非正向”经济竞争影响国际社会在健康领域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推进,全球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持续加深,对国际协作的要求不断提高。自21世纪以来,国际经济结构大调整,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产业大量外移,导致国内蓝领工人失业问题突出;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工业化发展进程较慢而导致货物贸易缺乏竞争力,因而产生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5]。在新形势下,随着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涌现和行动升级,全球经济朝向“非正向”经济竞争发展。如近年来美国多次绕开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框架,用国内贸易法处理国际争端,利用关税和多种非关税壁垒阻碍贸易伙伴国家的商品和服务进入,干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正常运作等[5]。2018年美方无视WTO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打响对华贸易战;随后美国政府实施的关税措施和贸易保护逐渐扩大到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国传统贸易伙伴及邻国。在“美国优先”和“经济霸凌”的美国贸易保护主义下,为了保护本国利益,欧盟、日本、加拿大、墨西哥、印度、俄罗斯等也纷纷出台反制措施,国际经济秩序表现出典型的逆全球化特点,冲突不断,出现“非正向”竞争发展。

全球经济的“非正向”竞争发展,使得各国在经济领域合作减少,冲突矛盾不断加深。经济合作是一切国际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经济方面的冲突直接影响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影响全球健康治理的实施。

3 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中医智慧

中医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实践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同源同构、一脉相承,中医哲学思维为促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

3.1 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推进全球健康环境的优化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6]。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尤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强调符合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主张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人与自然融合共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不能割裂的有机整体,人类只会随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走向自我毁灭,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防止重大传染病暴发和传播的关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鉴于当前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国家安全的现况,人类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其一,是将环境治理与公共卫生促进有机结合。人类健康和环境、动物健康密不可分,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树立天人相应的大系统观与协作观,提升全球环境保护责任感,促进国际社会共享绿色与发展。其二,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认真落实《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等协议,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创新气候治理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其三,凝聚国际环境治理共识,摒弃只考虑本国利益的落后观念。开展绿色可持续的国际活动和运作,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国际协同机制。发达国家积极承担国际环境修复义务,在环境治理中给予发展中国家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应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在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中加强国际合作,制止和扭转生物多样性、土地和其他生态系统的退化。

3.2 立足以人为本生命观,探索全球卫生治理新模式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中医一切医疗活动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孙思邈《大医精诚》言:“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7]这种以人为本的大医情怀,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又充分展现了中医的“仁爱”精神。

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过程中,各国应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确保人的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建设基于以人为本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将全人类都纳入卫生健康共同体中,特别注意对欠发达地区居民的健康促进。这就要求建立全球健康促进和健康帮扶体系。发达国家特别是发达大国不应只关注本国居民健康、完善本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应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承担更多责任,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援助,支持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医疗体系薄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卫生产品,帮助欠发达地区提高卫生治理能力。欠发达国家在发达国家援助下应不断提升应对公共卫生危机能力,为全球健康治理做好基础保障。在南南合作新形势下构筑国际医疗卫生体系,建造一支强有力的医护和公共卫生国际力量,遵循健康事业发展规律,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全球均等化。

3.3 弘扬和合与共协作观,加强国际社会卫生健康合作

医疗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体和谐,避免人体在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疾病状态,而调和平衡是实现人体和谐的重要手段。中医的“和”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和方法。“和”作为中医药的核心思想,深深贯彻于中医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中,对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坚持全球公共卫生整体性原则。在当前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国际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愈加明显,更加凸显了全人类已然处于同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世界各国都应该立足地球村这一个整体,致力于推进全球健康和谐发展,而不是只关注本国,从而实现整体的平衡。其次,强化国际间的健康合作与沟通。只有通力合作,和睦共处,强化国际卫生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实现全球卫生的“和”。因此各国应充分认识到国际社会在健康领域合作的重要性,抛弃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摒弃偏见,消除分歧和隔阂,深入开展卫生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确保国际社会在公共卫生安全合作中平等沟通、有效协商,充分发挥联合治理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人类健康。在支持联合国和WHO发挥核心作用的同时,推动建立国际卫生合作机制,以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积极依托二十国集团、“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东盟等区域性多边合作等机制,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提供路径保障。其次,要推进卫生健康信息特别是重大疫病信息全球共享。积极推广疫病防控经验,分享抗疫信息;强化世界各国健康数据共享,全面展开卫生领域科研合作,降低疫苗、药物研发成本。

3.4 发扬未病先防理念,推动国际公共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6]中医药强调的“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救疾于未萌”的治未病理念,突出了预防在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过程中,实现全人类健康,首要任务就是要建立全球有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减少疾病特别是重大流行病的发生。首先,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注意完善非洲等欠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以确保公共卫生在健康促进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其次,积极强化公共卫生教育,转变健康观念,培养和塑造公众良好健康习惯和行为模式,减少传染病、慢性病和重大疾病发生率;建立重大疫病国际免疫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国际预警机制,做到防患于未然。再次,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大健康产业全球化,实现大健康全球共享,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推进中医药治未病国际化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医药治未病理念与方法,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国际应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促进中的积极作用。

4 结语

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过程中,因中西方思想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巨大差异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医疗体系上的摩擦、各国利益的冲突,使得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困难重重。中医哲学以其天人合一、和合之道、以人为本以及未病先防理念,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中国在全球抗疫过程中,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以中医哲学智慧为指导,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全球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球抗疫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强化中医药哲学的国际传播,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为中医药走出国门更好地服务人类健康、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和强大的文化支撑。同时促进中医药哲学的国际传播,对推动不同国家改变传统国际关系认知,建立协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共同体卫生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卫生与健康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卫生歌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