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知识管理研究进展

2023-04-06景雨田郭文智孙晓宁

现代情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灾害应急管理

景雨田 郭文智 孙晓宁,,3*

(1.山西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3.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严峻挑战。如何有效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升应急管理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是目前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2018年以来,伴随应急管理部的成立,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引起了安全管理、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等多个学科及其交叉研究领域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的重要作用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愈发凸显,部分学者意识到知识管理逐渐成为应急管理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Kaklauskas A等[1]指出,在受亚洲海啸影响的国家(地区),缺乏知识管理的现象十分突出;Seneviratne K等[2]认为,关于灾害管理战略的有效信息交流、知识共享和创造存在障碍是当前灾害管理行动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灾害管理中知识管理实践[3]及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KMS)[4]等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思考与关注。应急知识管理是应急管理和知识管理相关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柯平[5]提出了应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研究领域与应用前景;同时,柯平[6]在《公共安全应急知识管理》一书中,从知识管理的视角讨论了应急知识管理问题,阐述了应急决策过程中知识管理的作用。自2015年以来,面向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管理的研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但许多问题仍处于探索阶段,知识管理与应急管理的有机统筹与融合亟待更多学者去做更多元的讨论。本研究将自然灾害情境下的应急知识管理要素及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其进行编码,对相关领域研究内容和热点进行全面解析与综合述评,进而构建了一个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知识管理基本研究框架。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与工具

以文献资料为分析对象的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客观、系统、定量描述文献内容的质性研究方法,能够实现对内容可再现的、有效的推断[7]。NVivo作为一款功能强大的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有效分析不同类型的数据,显著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8]。因此,本研究借助NVivo12(Plus版),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编码分析。

1.2 资料收集

本研究选取的外文数据库包括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以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词作为题名进行组配检索,检索式为TI=(natur*OR meteorological OR earthquake*OR floods OR droughts OR volcanic eruption OR hurricanes OR tsunamis OR forest fires OR snowstorms OR landslides OR emergenc*decision OR emergency management OR disaster management OR disaster crisis management) AND (TI=(knowledge AND (management OR tacit OR implicit OR explicit OR transfer OR sharing OR innovation OR service OR map OR base)));中文数据库主要为中国知网,以关键词和主题作为检索路径,检索词包括“应急管理/自然灾害/地震/暴雨/洪涝/台风/泥石流”+“知识管理/知识图谱/知识库”共21种组合。上述检索的文献发表时间截至2021年12月31日,最终检索到外文文献896篇、中文文献144篇。随后,本研究对相关程度较低的文献进行人工排查和剔除,同时限制“突发事件”或“应急”的类型须属于“自然灾害”类型,最终筛选出与本研究主题高度相关的外文文献45篇、中文文献8篇。此外,研究人员继续采用追溯法不断扩大文献资料范围,共补充外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2篇。综上,本研究最终共获取了67篇文献。

1.3 资料编码

本研究通过细致阅读规范化处理67篇文献资料,将文献中抽取出来的关键文本内容导入NVivo12中,并对其进行编码分析,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旨在构建编码结构,即在分析文献资料原始语句的基础上,初步形成44个基本范畴并将其纳入17项研究内容模块,最终形成5个研究主题维度;第二个环节目的是形成最后的文献资料分析结果,由两名编码人员经“背靠背”独立编码后共同商讨所形成。为了文字叙述上的简洁明了,“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管理”以下统一简称为“应急知识管理”。

2 研究发现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分析与文本编码,本研究发现应急知识管理的研究主题包括基础理论、关键过程、技术与方法、保障机制和效果评估五大领域,具体讨论如下。

2.1 应急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所谓应急知识管理,是将包含政策文本、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在内的显性知识,包含应急决策人员的经验智慧、救援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当地居民的本土知识等在内的隐性知识集合起来,通过应急知识生成、整合、分享、应用和创新等环节,并辅助现代技术、法律制度、保障措施等方法和手段,实现应急管理智慧化并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以达到最大可能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动态过程。编码显示,应急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知识类型、应急知识管理动因、应急知识管理主体、应急知识管理功能4个方面。

2.1.1 应急知识类型

本研究将应急知识界定为一切与应急突发事件有关的知识、智慧和经验的总和,它具有多元性、抽象性、增值性等特征,同时在知识的表现形式、内容性质和分布范围方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从知识的表现形式,应急知识主要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9-14],这源自于“知识管理之父”野中郁次郎先生的经典认识[15]。在应急管理情境下,显性知识是经收集并转换成文档形式的知识,使他人更易理解和分享[3];隐性知识分为地方知识[13]、本土知识[16]和领域知识[17],是由个人或群体所掌握的、基于经验或以口头形式传承的知识[18]。此外,Gaillard J C等[19]将应急知识分为科学知识和地方知识;Diniz V B等[20]将应急响应期间的知识归类为“以前的个人知识”(与个人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以前的正式知识”(明确的,侧重于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和“情境知识”(可能事先未知,在紧急情况下生成并经常更新)3种类型。

从知识的内容性质,Othman S H等[21]认为,灾害管理涉及的知识内容复杂多样,包括与各种灾害、作用、计划和行动有关的信息。部分学者依据自然灾害类型或区域特征对应急知识进行区分,如Obi R等[16]将本土防洪知识分为本土技术知识、防洪知识、洪水预报知识、洪水级别检测知识、安全知识、粮食安全知识、洪水应急预备知识和洪水应对知识;Noviana E等[22]将火灾知识划分为事实知识、概念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Tironi M等[23]指出,地方知识和政治知识是灾害管理中两种主要的知识形式。

从知识的分布范围,应急知识可按照分布层次和分布领域来划分。比如,应急知识可能存在于机构、团体和个人当中[12],且涉及经济、立法、社交、管理、道德、技术、科技、基础设施、质量等领域[1]。

2.1.2 应急知识管理动因

可以从应急管理和知识管理双重视角考察应急知识管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应急管理角度,Barton T M等[24]提出须采取协作方式进行知识生产,以在灾害复杂情形下做出科学决策;Diniz V B等[20]认为,应急响应过程获得的知识包含在应急计划及决策者的既往经验中。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刘焕成等[25]指出与灾害专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相关的知识正变得越来越公开与多样化,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以实现科学与政策一体化[26];Busapathumrong P[27]指出,为了提高灾害复原力并构建韧性社会,需要在准备和发展灾害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知识管理模式;Ahmad M等[28]讨论了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和社会认知对洪灾受害者知识共享意愿的影响。

2.1.3 应急知识管理主体

应急知识管理活动的构成主体一般为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当地居民。Zakaria N H等[29]构建了马来西亚甘马挽地区洪水管理团队间的知识交流模型,其中包括地区办公室、社区发展委员会、主操作室、洪水知识管理、洪水管理系统、救济中心和当地人7个相关主体和部门;Gaillard J C等[19]认为,必要时社区应向当地机构请求支援,其中包括地方政府当局、非政府组织、学校、宗教团体和当地私营企业。

2.1.4 应急知识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实现应急灾害管理目标的一种战略方法,为相关人员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获取正确的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利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管理周期推动新知识转化为应急决策力和行动力。主要体现为管理应急知识、提升管理效率和解决风险问题。①应急知识在减轻灾害风险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其中挖掘隐性知识的潜在价值并对其进行管理是大部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如推动将隐性应急知识纳入区域和国家议程[11];②知识管理为应急计划的创建增加了价值,提高了组织的应急管理成熟度水平[10],同时确保相关人员在需要时提供与获取准确、可靠、有效的灾害风险信息[2],最终对改进应急救援措施、加快应急反应速度产生作用[30];③应急知识管理有助于解决灾害风险相关问题,如为设计移民规划方案、处理住房安置问题提供思路[31],进而提高社会恢复能力[27]。此外,将知识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应急知识模型,能够为应急管理人员提供系统化的思路和全局性的架构,并在应急规划[10]和恢复阶段[1]发挥重要作用。

2.2 应急知识管理关键过程

结合知识生命周期理论[32]与文献编码结果,应急知识管理过程包括应急知识转移、应急知识共享、应急知识整合与应急知识创新4个维度。

2.2.1 应急知识转移

应急知识转移是在受控环境中实现应急知识从知识主体的一方(发送者)到另一方(接收者)的转移,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传播过程,主要包括影响因素及方式两个方面。

其一,影响因素主要有知识源因素和知识因素。其中,知识源因素受到转移情境与意向的影响,比如,一些文化历史悠久的地区,当地人认为他们应对灾害的传统知识是神圣的,不应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9];知识因素受到知识形态和复杂度的影响,比如,关于灾难的本土知识往往以口述故事的形式存在,很难被记录和保存下来[9];此外,知识转移双方保持对应急知识的相似理解是非常重要的[33]。

其二,方式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政策制定和技术运用等。教育培训方面,加强对学生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的教育[34-35],以及对救援人员专业素养和应急技能[36]、家庭灾后建筑知识的培训[37],具体形式有课程、讲习班和研讨会等[38];政策制定方面,将本土知识[16]以及专家知识[26]呈现在防灾减灾的方案中;技术运用方面,通过使用地理制图[39]等可视化技术手段,达到应急知识获取与转移目的。此外,Yahya H B等[33]构建了包括知识获取、转化、实施、存储4个步骤在内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型以支持灾害管理。

2.2.2 应急知识共享

应急知识共享是在没有时空限制的情形下,拥有者提供的应急知识被个人或组织共知共用,强调一种非正式或自由式的知识交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应急知识共享对环境的要求、层次问题及价值实现等方面。

应急知识共享对环境的要求方面,共享平台[12]、社交媒体[29]、管理系统[40]和知识技术[41]等“硬”环境为应急知识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营造包含制度[42]、组织[43]、人际关系[42,1]和个人态度[28]等在内的良好“软”环境,有助于树立集体意识、激发分享动机、形成共享机制,进而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应急知识共享的层次问题方面,主要有个体之间、个体—组织、组织之间知识共享3个层次。其一,灾害隐性知识常以经验、故事等形式存在,因此可以通过个体间沟通或观察实现共享[11]。其二,个体—组织间的知识共享主要表现为有经验的专家和应急管理相关部门之间的交流[1],通过发挥集体智慧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观点。其三,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主要体现在大学、研究所、关键基础设施组织、中央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等多个机构进行跨学科知识生产与共享,共同谋划和制定灾害风险管理举措[24];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与社交软件,实现应急知识整合与共享[42,29]。

应急知识共享的价值实现方面,主要讨论了实现方式和效果。其一,实现的主要方式包括设计和开发技术解决方案[41]、构建知识共享平台或系统[12]、发挥HRD(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人力资源开发)的协调作用[43]、制定目标明确的激励措施[44]、采用基于Agent的灾害管理知识分析框架[45]等,为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知识共享和协同创造有利条件。其二,实现的主要效果是吸收知识并将其转化为应对灾害风险的有效行动力[19]。

2.2.3 应急知识整合

应急知识整合是将应急知识有序化、集成化和协同化的过程,能够提高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预测速度和决策效率,包括影响因素和实现手段两个方面。第一,应急知识整合主要受主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救援团队的领导力[29,11]、应急管理部门间的信任力[46]、个体参与意愿及可视化工具的使用能力[47]等主体因素得到了较多的讨论;另一方面,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制度框架是阻碍对科学知识和当地知识进行整合的主要环境因素[46]。第二,应急知识整合的实现手段有非技术类和技术类两种。其一,非技术手段是指以传统的、直观的、易于大众接受的方式整合应急知识,如汇总科普防灾知识[2],张贴应急计划表格清单以及鼓励群众参与绘图[47,26]等,促进专家知识与当地知识的交流与整合;其二,便携式蜂窝站点和无线网络等通讯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各应急部门知识整合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化、数字化和精准化[29]。此外,Rodzi M Z M等[48]认识到知识整合在洪水救援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以本体为主干的洪水管理知识集成框架。

2.2.4 应急知识创新

应急知识创新指人们通过学习、思考和总结从而实现应急知识“增值”的过程,所形成的知识创新成果能够改善现有应急决策行为,并解决今后面临的类似情形。编码发现,应急知识创新研究主要从知识创新途径和难点两方面展开。

其一,应急知识创新的途径主要体现在提高学习意识、加强国际交流、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①应急从业人员须树立创新精神并善于汲取教训,对系统、数据库和网络结构进行调整优化[49];利用转型学习技巧可以培养团队集体思考与学习意识[1],进而实现应急知识库建设;②除了有效执行应急恢复方案,与国际伙伴建立密切联系并积极学习先进的抗灾经验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方式[50];③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知识,这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循环过程[51],而且这种新知识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方式传播和应用[9]。其二,应急知识创新的难点主要包括管理者担心自身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以及员工害怕分享知识可能会失去职位[1];此外,刘焕成等[25]指出,宣传和激励制度建设存在不足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缺乏知识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

此外,部分学者提出的应急知识管理框架囊括了知识管理的各个过程,如基于本体的知识集成框架[48]、支持救灾决策的知识管理框架[52]和面向灾后安全住房的知识管理理论框架[31]等,包含了知识创造、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等知识管理流程,促进应急管理的一致性与有序性。

2.3 应急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

有效运用应急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对于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至关重要,编码显示,主要包括应急知识管理系统、应急知识管理技术、应急知识组织工具3个模块。

2.3.1 应急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促进知识创造、存储、检索、传输和应用的系统[53],除了广泛运用于商业和学术组织外,还可用于处理应急情境下出现的各类问题[54]。相关研究集中在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知识管理系统和应急管理系统4个部分。①专家系统中包含的大量领域专家经验、技能和管理素养对应急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在应急决策系统中引入专家领域知识为基于人工智能的应急决策方法提供补充[17];②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能够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如Inan D I等[55]在灾害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中嵌入混合知识获取和检索机制来向管理人员快速提供应急知识;③应急知识管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案例[39]、网络[56]和RFID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13],面向地震基础实施韧性[57]、马来西亚洪水[58]、飓风应急响应的知识管理系统[59],知识代理[41]以及灾害知识管理系统框图[60],基于电子政务的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管理系统框架构建[25]或平台设计[14];④基于知识的应急管理系统有助于应急管理小组在灾后重建场景中实现有效、及时和可持续响应[61]等。

2.3.2 应急知识管理技术

应急知识管理技术是指协助应急组织展开知识获取与传播等活动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无线网络、现代通信、社交媒体和地理信息等。①无线网络技术在知识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如将知识集成到网络中心提高实时获取能力[30];设立防灾在线学习课程实现灾害管理知识的充分利用[27];②现代通信技术同样对知识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如RFID有助于有效监测、捕获和定位灾害信息[16];③社交媒体技术在应急管理中使用广泛,如WhatsAPP和Telegram[29]、大众传媒[2]、灾害教育视频[18]等有助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宣传防灾知识。社交媒体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信息过载、须定期监测和评估等[62];④应急管理中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可以大力缩短救援时间[29]、为管理地方应急知识并收集社区数据提供支撑[39]。

2.3.3 应急知识组织工具

应急知识组织工具主要有应急知识库、知识地图和知识图谱3种类型。

其一,应急知识库从知识收集和仓储工具[63]转变为实现知识重组、共享、复用的重要手段。①在应急准备阶段推动计划工作的有序性,如Inan D I等[45]提出了一种基于Agent的知识分析方法,将灾害管理计划转化为一个知识单元集合并将其存储在知识库中,实现不同计划之间的知识重组和匹配;②在应急响应阶段促进救援工作的协同性,如Othman S H等[21]提出了一个基于元模型的灾害管理知识库,促进灾害管理知识的协作和共享;③在应急恢复阶段提高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如Arain F[61]提出了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灾害管理概念模型,由知识库和决策支持框架组件构成,用于灾后重建场景中的相关决策。此外,部分学者将案例知识作为应急决策的知识来源,构建了基于本体的案例知识库[29]。

其二,应急知识地图有利于系统化展示应急知识之间的动态联系。如在建立应急规划库的基础上,绘制应急预案管理知识地图有助于实现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的数字化和可视化[64]。

其三,知识建模过程是构建知识图谱的基础。部分学者基于本体展开灾害事件知识建模研究,如马雷雷等[65]通过构建本体模型来提高领域知识的表达能力。杜志强等[66]构建了将“灾害事件、灾害数据、应急任务、模型方法”作为顶层本体的知识图谱概念框架,为灾害领域中“数据—信息—知识”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刘晓慧等[67]、田董炜等[68]对地质灾害领域的本体构建、推理和应用研究为智能减灾提供了知识支撑。关于应急知识图谱研究,谢炎宏等[69]构建了面向地震灾害防治的应急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知识检索、推理和更新的应用机制;陶坤旺等[70]从构建流程和关键技术两方面提出了面向一体化综合减灾的知识图谱;王慕华等[71]以通用事件表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暴雨预警事件知识图谱来实现智能推理。此外,Son J等[72]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放数据集的洪涝灾害数据管理模型和知识图谱,为领域专家或研究人员搜索和共享数据提供便捷。

2.4 应急知识管理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对于规范相关主体行为、完善应急知识管理配套措施、提升应急管理质量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关系到应急知识管理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编码显示,主要包括制度保障、文化保障、人力保障和物资保障4个层面。

2.4.1 制度保障

法律和政策是应急知识管理制度保障的重要支撑。法律保障方面,处于不断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为应急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法理依据[25]。法律不仅是降低灾害脆弱性的有效手段,而且还应成为促进恢复重建的有力保障,如加强和执行与建筑领域有关的法律[2]。政策保障方面,除了在应急准备阶段确立应急预案外[42],还应将隐性知识纳入减灾政策中,如制定一项政策工具以促进对应急本土知识的普及与运用[16];将专家科学知识纳入政策中,实现科学与政策的一体化[26]等。

2.4.2 文化保障

构建和谐舒适的文化环境是应急知识管理凝聚共识并规范行为的前提。社区文化方面,合理发挥领导力的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氛围[29,11],潜移默化中形成社区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42]。组织文化方面,构建集体学习、思考和行动的组织文化环境,如利用转型学习技巧提高灾后管理人员对应急知识的认知[1,50],激发灾害管理从业人员的创新精神,并从事件中吸取教训[49]等。

2.4.3 人力保障

其一,鼓励跨学科工作者共同致力于应急管理过程,将多渠道来源知识纳入灾害风险预案,如在应急管理恢复阶段,各领域人员(包括人类学家、设计师、社区行动主义和研究人员等)共同参与灾后安置住房的知识管理工作[31]。其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如重视对社区工作人员[39]、护士群体[36]等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以及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在危机局势中的协调作用[43]。

2.4.4 物资保障

在灾害发生前须完成所有设备项目的检测,确保应急知识的高效流动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对讲机和便携式移动蜂窝站点等[29]。此外,缺乏用于经济规划以及备灾救灾阶段的资金是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之一[73],为此,确立合理的物资分配方案、制定灵活的财政政策、加大防灾减灾资金投入是保障应急知识管理活动有序开展的先导条件。

2.5 应急知识管理效果评估

应急知识管理效果评估主要是衡量知识水平的高低、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及时作出计划调整,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果最优化,编码发现,主要包含应急知识评估和应急知识管理方法评估两个方面。

2.5.1 应急知识评估

应急知识评估包括应急知识水平评估、灾害知识有效性评估和知识管理有效性评估。①应急知识水平评估,如对儿童、小学生、消防人员和护士在自然灾害领域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评[35,22,74,36];②灾害知识有效性评估:如对本土洪水控制和管理知识在减少洪灾风险方面的有效性进行分类和衡量[16];③知识管理有效性评估:如衡量知识管理在增加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方面的成效[51];此外,对知识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分析是有效性评估的重要内容,如沟通、合作和协调是马来西亚成功抗洪的关键因素[42];技术、社会、法律、环境、经济、功能、制度和政治[2,73]等是支持成功灾害管理的关键因素。

2.5.2 应急知识管理方法评估

评估对象主要是应急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组织工具,评估内容则包括分析应急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或检验相关方法的可行性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均会对应急知识系统的有效应用产生影响:主观因素包括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38]、用户使用意图和满意度[58]以及接受度[56]等,客观因素包括系统质量和功能[38,58]、应急情境特征、信息公开性、数据及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程度、信息系统在应对危机中的作用[56]等。方法可行性评估的研究包括采用SQL语句验证案例知识库及其检索方案的适用性[67]、对灾害事件本体进行评价[65],以及基于自然灾害实例对应急知识管理系统[41,55]或应急知识图谱的可靠性和有用性展开检验[64,66,72]。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从基础理论、关键过程、技术与方法、保障机制和效果评估五大方面对自然灾害领域的应急知识管理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回顾,相关研究尽管在多个维度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相对并不丰富,尤其中文文献成果较为匮乏,许多关键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基于上述编码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面向自然灾害的应急知识管理基本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综上,知识管理和应急管理的深度交叉融合空间有待图书馆情报学、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学者投入更多的关注。未来的应急知识管理研究及实践须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学科交流,完善理论体系

应急知识管理相关研究零散分布在应急管理、公共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文献中,跨学科研究尚未引起充分重视。图书馆情报学作为管理和研究人类知识的一门学科[75],被普遍认为与知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76],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组织、服务等[77]。同时,知识管理以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为支撑,关注企业知识创新和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关注信息的接近和获取,并在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在内的其他社会科学的内容[78]。加强对应急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投入既是创新应急管理方法、实现应急管理知识化的必要前提,也是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情报学理论体系,形成学科增长点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应急知识管理理论体系是当前研究亟待努力的前提方向。

3.2 优化分析方法,创新研究手段

该领域主要以定性研究最为常见,如案例研究、文本分析等,同时辅之以实验分析、数据统计分析等量化手段。其中以个案研究为主,分析的对象也比较多元,包括具体的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部门、代表性社会群体、知识管理系统或模型等,主要研究思路包含分析特定情境下知识管理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展开实验分析以验证知识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利用知识形成应急管理经验教训以改进现有的应急方案等。未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考虑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如选取多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灾害典型案例,在多渠道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比较,使研究结论更具普遍意义;另一方面也可尝试采用诸如社会计算实验等大规模数据支撑的复杂系统量化研究手段,在极具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的自然灾害情境下,通过建模和计算将专家群体知识、智能化信息手段和人机结合的技术有机集成起来,改变现有应急模型中人与社会的角色与作用[79],有效处理复杂信息、管理应急知识并辅助科学决策。此外,为了克服单一方法完成一项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差和局限,还可采取混合方法研究范式。

3.3 细化研究对象,拓展研究范畴

目前关于应急知识要素的研究层次较浅、结构单一,应急知识管理过程研究则多局限于应急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此外,相关研究普遍集中于洪水和海啸等具体自然灾害事件,其他灾害类型较少涉及。未来应细化对知识管理要素和过程的研究。一方面关注隐性知识在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缩小民众隐性知识与减灾政策间的“缝隙”,推动应急知识多元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强调对知识整合与创新的流程、机制、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应急知识管理过程框架或理论模型,促进应急知识管理研究的动态化呈现。同时关注多种自然灾害类型,形成全方位、多视域的应急知识管理研究范畴体系。

3.4 创新管理手段,实现技术赋能

尽管应急知识管理相关系统与技术、应急知识组织工具等手段应用普遍,但在提升智能化预警、实时化监测、动态化分析水平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在应急知识管理应用方面的前沿研究,特别是深化对应急知识管理平台、应急知识服务系统、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大数据预警监测一体化等方面的探索,拓展互联网和5G通信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更为深度的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平衡好技术与管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应急知识、技术、情景与人员的有机协调。

4 结 语

本研究通过对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管理文献的分析,形成了应急知识管理基础理论、关键过程、技术与方法、保障机制及效果评估五大研究范畴,并对各个部分包含的具体维度及其内容进行了详尽讨论,最终构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应急知识管理基本研究框架,对于系统了解应急知识管理这一新兴交叉领域的研究现状,促进多学科、跨领域、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进而对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急管理体系,以知识协同与创新为切口推动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

猜你喜欢

灾害应急管理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