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石油石化市场新机遇
2023-04-06张晓峰骆红静
张晓峰 骆红静
我国是世界石化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未来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量的2/3来自亚太地区,我国占50%以上;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5G应用领域的拓展、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引导石化特种产品及高端合成材料产品升级迭代,石化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市场机遇期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全球能源革命迅猛发展及“双碳”目标的推进给能源化工行业发展带来挑战,产能过剩从炼油向大宗通用石化产品延伸,如何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抓住中国这个全球最为庞大的市场,把握政策机遇,以技术创新、区位优势和用户导向为重点方向,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的需求,提升竞争优势,实现石化行业的高端化发展,是中国石化企业需要深入思考并积极践行的使命。
能源化工领域市场竞争激烈
一是能源革命迅猛发展,电动替代势不可挡。
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国家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政策激励和创新研发力度加大促进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加速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06万辆和689万辆,比上年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汽车总销量的25.6%,提前实现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的目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同比增长67.13%。
欧美主要国家纷纷发布了全面禁售燃油汽车的时间表,全球主要生产商也配合制定了停止燃油车生产、销售的时间表,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持续替代,新能源汽车正步入市场驱动新阶段。2022年6月底,欧盟27国同意2035年禁止在欧盟境内销售燃油汽车;日产、奔驰等已提出分别在2025年、2030年在全球停售燃油车;长安汽车、北汽集团早在2017年、2018年提出2025年将实行全面停售燃油车,比亚迪从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中石油经研院《2060年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2022版)》中预计2025年前、2040年前、2050年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先后突破10%、50%和80%,受资源、材料及技术的限制,新能源汽车发展仍以电动为主,其增长势头迅猛、对传统燃油的替代效应明显,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费转型已迫在眉睫。
二是“双碳”目标将加速石油消费峰值到来。
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是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十三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策导向、技术进步及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开始逐步放缓。2022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估计7.41亿吨,比上年增长3.6%,随着今年疫情影响减弱,石油需求将进一步恢复,预计“十四五”期间石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或小幅增长,但部分消费领域已达峰,特别是柴油需求已开始步入下行期。
“双碳”目标确立后,主要工业门类都在持续推进低碳化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行业,新能源汽车的加速增长有望推动中国石油需求提前达峰。根据中石油经研院《2060年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2022版)》中预计,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导致石油作为燃料的发展空间受限,中国石油需求于2030年前达峰,约7.8亿吨。欧佩克《2022年世界石油展望》中预计未来10年石油需求接近峰值,随后仍缓慢增长,进入相对较长的稳定期,2040年全球原油需求达到1.1亿桶/日的峰值。
三是大宗通用石化产品产能饱和日益过剩。
“十三五”期间,受油价低位震荡上行、行业产能增速放缓、下游需求回暖等多重因素推动,石化产业效益显著改善,行业投资热情再度高涨,加之国家加大石化产业开放力度,民营和外资积极推动大型石化项目建设,同时煤炭综合加工利用技术的提升也进一步推动煤制石化产品的产能增加,石化行业保持高速发展。2021年以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煤制烯烃项目、乙/丙烷制烯烃项目等相继建成投产,大宗通用石化产品产能快速释放,竞争压力不断加剧。
首先是炼油产能持续结构性过剩。国内炼油产能自2015年以来就保持过剩状态,虽经历多轮成品油市场整顿,但受地炼竞争的影响,国内成品油批零价差维持高位,成品油的出口量快速增长,2021年,汽煤柴油出口量达4031万吨,2022年受出口配额临时冻结的影响,全年出口量达3438万吨(据海关统计快报),虽有减少,也仍居高位。2022年,中国炼油能力达到9.2亿吨/年,原油加工量6.76亿吨,富余产能2.5亿吨左右。预计较长时期内,国内成品油供应过剩压力持续存在。
其次是过剩态势正向石化产业延伸。在炼油产能过剩、成品油需求达峰、“双碳”目标约束下,炼油行业加速产能优化调整,控制新增炼油能力的同时,加速向下游深加工延伸,增上化工装置实现“减油增化”的转型,新增产能也以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主,以多产烯烃和芳烃等化工产品为目标。2021-2022年,国内乙烯新增产能高达1375万吨/年,增幅达40%,乙烯下游产品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环氧乙烷产能大幅提高。2019年以来,国内炼化一体化项目的陆续投建也使得PX开启新一轮扩能高峰,新增产能已超过2000万吨/年,年均增长超过30%,成为世界PX生产中心,国内芳烃下游PTA和PET产能本已严重过剩,成本竞争压力大,行业面临深度调整。
再次是轻烃及煤炭原料制烯烃项目迅速发展。美国页岩革命推动轻烃资源供应增加,激发国内进口乙烷制乙烯和丙烷脱氢项目投资热情,特别是丙烷脱氢产业发展迅猛,2019年进入高速增长期,2022年产能达1247万吨/年,产能规模迅速跃居全球首位,预计2023年新增产能超过800万吨/年,下游主要配套聚丙烯,个别配套环氧丙烷、丙烯酸等产品,产能过剩压力持续增加。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下游石化产品消费旺盛及国家政策对煤炭的化工综合利用项目支持下,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我国煤制烯烃产能达1115万吨/年,随着油价回升并维持中高位水平,成本优势将推动煤制烯烃项目保持较高的投资热度。
石油化工企业面临的市场新机遇
一是国内大市场给石化企业带来需求机遇。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中产阶层规模将持续焕发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目前,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占全球15%,仅次于美国;石化产品消费量占到全球的1/3,其中聚乙烯消费量占全球的30%,聚丙烯占32.6%,乙二醇占54.9%。我国是世界石化产品需求增量最大的国家,未来全球化工产品需求增量的2/3来自亚太地区,中国占50%以上。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2023年国内社会经济活动和人民日常生活回归常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恢复稳定运行,我国经济和市场消费将迎来一个阶段性反弹,石化下游传统消费行业迎来一波上行机遇;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不变,将给建筑材料、家电、纺织等行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5G应用领域的拓展、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引导石化特种产品及高端合成材料产品升级迭代,石化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机遇期,如电子化学品产业中的基础原料及中游材料(CMP材料、PCB材料、光刻胶、封装材料等),新能源电池的电解液、封装材料及隔膜等等,新兴产业为新型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十四五”规划落地及党的二十大带来政策机遇。
2023年中央政治局明确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2023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进入落地实施的关键一年,叠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聚焦未来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及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数字经济、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都需要高端石化产品、化工新材料的配套与支撑,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2023年是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10周年,沿线各重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同时也是落实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以上战略实施、政策落地为石化企业及石化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是石化产业结构性供应短缺指明企业重点发展方向。
尽管我国石化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产能大幅增长,但部分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依然较低,这对于石化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的烯烃系列产品和功能差异型的合成材料产品,合成树脂行业也存在“低端通用产品竞争激烈、高端专用料依赖进口”的问题。其中,高端聚烯烃产品自给率不足40%,在部分下游特种树脂生产领域中国内尚处于空白的有:POE弹性体、EVOH树脂、COC/COP树脂等;受制于技术壁垒,高碳α-烯烃国内生产尚未形成明显突破。如何能在替代进口及高端化、差异化产品上实现突破,将是石化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其中,POE作为高端光伏板封装胶膜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封装膜的原料,国内长期受制于高碳a烯烃和茂金属催化剂缺少,溶液聚合技术研究不深入等影响,发展停滞,2022年国内POE的进口量及消费量突破70万吨,下游产业发展完全受进口产品的钳制。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国产POE终于形成了一定突破,盛虹斯尔邦及茂名石化的中试装置投产,万华40万吨/年装置在建(2024年投产),统计目前拟在建项目产能规模达210万吨/年。不断壮大的下游产业为高端合成材料国产化、工业化提供了试错、容错的机会,也支持石化行业的转型发展。
应对挑战抢抓机遇,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一是抢抓政策机遇实现下游产业高端化。
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和“十四五”重点发展方向,替代进口和解决关键“卡脖子”技术将是石化行业重点攻关的方向。
增强进口替代能力,大力发展高端合成材料产品。合成树脂行业重点发展特种树脂、高端专用料和新牌号。加快茂金属聚烯烃、高碳α-烯烃共聚聚乙烯、高VA含量EVA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OE弹性体、EVOH树脂、COC/COP树脂等高端聚烯烃产品及专用料牌号的开发与生产,提高高端聚烯烃产品国内自给率。
加大高端石化新产品开发力度,重点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消费水平提升需求,探索发展具有市场价值创新产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开发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和特种润滑油及其添加剂,特种沥青、特种石蜡等高附加值炼油新产品,工程塑料、聚烯烃专用料牌号等高性能树脂新产品、新牌号,特种合成橡胶、特种纤维新品种、新牌号,以及各种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等,通过配方设计、工艺过程优化等技术手段,实现产品功能提升;加大绿色环保产品研发力度,侧重生物降解、光降解、热降解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改性研究,重点解决可降解材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提高改性树脂的性价比,推动绿色环保材料制品落地。
推进产能国际拓展,战略布局新兴市场。国内石化企业要借力“一带一路”发展,加快“走出去”,一方面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终端市场,通过出口通道,有效化解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结合国际贸易局势和出口导向型制造业转移趋势,布局有市场潜力的国家的石化项目,在人口红利和消费市场潜能大的南亚、东南亚、中亚等地区筛选投资环境较好的国家,合资建设内需导向型炼化项目,以灵活的装置规模和产品结构,满足并带动项目所在区域市场需求,促进国内石化产业转移接续,抢占新兴市场先机。
二是结合区位优势发展下游产业链。
结合石化企业所处区位的资源、市场等条件,推动一体化项目下游产业链延伸方案的差异化、高端化和特色化,避免从油品结构同质化竞争往石化产品同质化竞争蔓延,寻求产业转型突破和新增长点的重点方向,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针对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根据一体化项目所在地下游产业特点,培育打造有企业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材料和高端化学品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例如,在长三角地区,石化企业紧密围绕区域内高端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及产品的突破;在福建地区结合下游产业积极打造服装、鞋材、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信息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所需要的高端合成材料产业链,在上述地区,可结合光伏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加大EVA、POE等产业链建设,根据纺织行业发展特点,加大特种纤维及全产业链的研发应用力度。
三是研产销一体化满足用户需求。
树立以用户为导向的生产、经营和创新理念,由提供合格产品逐步转向为下游客户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注重与下游用户高度结合、开展定制化开发,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标巴斯夫、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石化企业的先进产品,开展产品改性,满足下游客户生产原料的要求,实现大宗产品差异化、精细化经营;同时向下游中小型客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客户实际生产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实现经营效益的提升,根据终端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化改性,提升产品的经济附加值与用户黏性。
强化研发业务协同,生产、研发与销售团队形成内部协同,共同围绕下游客户开展进行技术服务与相应产品创新,增强产品销售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完善科研机制建设,通过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研项目成果落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联合创新平台,以项目制形式开展应用研发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在技术积累、科研设备、研发人员方面的优势,加快获取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