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性教育与诗意春天

2023-04-06蔡明

莫愁 2023年6期
关键词:诗性诗意美的

文 蔡明

春天属于诗歌

我喜欢诗歌,我喜欢用春天来形容诗意、诗性和诗心。

打小上学,说得最溜的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一边走,一边跳,一边唱小调。懂不懂“舜尧”“神州”好像从未计较过,只陶醉在自己那春天的小宇宙里,有老屋前三月和煦的春光,有上学放学路上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有增产河畔成排的杨柳树,有绿芽初露、随风起舞、婀娜多姿的杨柳枝……自由,自在,自然,生机勃发,生命雀跃。

成长的岁月里,大凡与春天有关的诗文,似乎与我走得特别近。什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什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些诗歌作品,还经常让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春风剪刀”,简直就是神比喻。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哪里在写诗,分明是在作画,神来之笔,以诗为画;又哪里在作画,分明是在抒情,诗中画,画中情,整合起来是绝美的动画片。有了这样的联想,再读阳休之的“迟迟暮春日,霭霭春光上”,你就不会因“暮”而误读,而会因“迟迟”“霭霭”叠词的运用,对温暖、舒适,又谦恭、柔和的春天喜爱不已。

在我浅薄的认知里,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都固执地以为,春天属于诗歌。或者说,诗歌就是春天。

曾经为之找过多条自以为得意的论据。因为春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又因为春回大地,万物重生,生机勃发,春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诗兴大发的季节。

阅读当从诗歌始

春是一年四季的开端,如同人生中的青少年,二者间有天然的契合与共鸣。于是,我相信少年情怀都是诗,孩子特别喜欢诗与春天。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坚持诗教。我的做法是“每日一诗”。我提倡,无论是平日阅读还是考试答题,但凡遇见诗歌,就必须熟读成诵。

为了帮助学生攻克阅读理解能力的难关,为了实践“语文即成长”的教育主张,我和孩子一起,从阅读诗歌开始。

有同行善意提醒,学生考试时连最起码的文言文和现代散文、小说的阅读题都解答不了,还要让他们从读诗开始,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我接受了善意,但不跟风去讲解题技巧之类,也不盲目地刷题做练习。我以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诗人,都有诗人的潜质,只不过我们没去唤醒,而我的“阅读当从诗歌始”的坚持,是在“补课”,是在把孩子沉睡已久的诗性、诗心激发出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

我请出了叶嘉莹先生。她说,小朋友们若从小就学会了古诗的诵读和吟唱,那自然也从小培养了他们对宇宙万事万物之观察感受的能力,以及爱和关怀的感情。

我还请出了朱光潜先生。他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读诗的功用在于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得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拓展生命的活力。因此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种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一件干枯的东西。

于是,我反对功利化的教育,反对以“追求高效益、高质量”为幌子的分数教育和应试教育;反对灌输生硬的知识,反对没有火花的使人呆滞的思想。我提倡教育的生态化,呼唤教育的绿水青山,始终和我的团队一起,坚持走在诗性教育的路上,保护孩子们成长的春天,让学生诗意地学习和生活。

尊重生命的本意

诗性教育是什么?《中国教育报》曾报道过特级校长柳袁照及他的诗性教育。用柳先生的话说,诗性教育应该是一个教育哲学的概念,内涵是做“本真、唯美、超然”的教育,追求的是美的课堂,即所谓自然生态的课堂。课程,提倡面向生命、丰富全人、启智增慧的课程;管理,倡导人性化的文化管理,突出立德树人的价值观引领;校园,主张借鉴苏州园林的境界,做好每一个细节,无论在哪一个点上望出去都是一幅图画,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文化的写意。最重要的是倡导师生的共同平等的生命成长,尊重生命的本意,诗意人生。用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的话说,就是让孩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用特级教师张广录的话说,就是自在,自如,自然,让孩子们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

诗性教育是注重生命的教育,是注重精神滋养的教育,是感性与灵性的教育,是自在而本真的教育,是幸福完整的人的教育,是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因此,诗性教育首先是教育方向性的选择,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抉择。

由此而来的诗性教育,还应该指向美育,强化审美教育。正如课程标准所说,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新时代背景下,诗性教育与艺术美育一起,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用诗性的眼光观察自然景观,感知现实世界,体验人生万象,发现并创造性地表达真、善、美,传递美好情愫,形成诗意人生。

如何才能让这种诗性教育在现实中得以落实,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除了学校的诗性教育文化建设指向审美的以美化人外,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多位一体和同频共振。其中最为基础的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诗性教育的第一任导师,是诗性人生的启蒙者。以联想和想象为主要特点的诗性思维是上帝赋予儿童的特权。智慧的父母,总会在孩子的婴幼儿期就会注重诗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童诗、童谣、儿歌入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在孩子幼小的心田种下诗意人生的高贵灵性的种子。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而薪火传承。

当然,诗性教育一定离不开对学生进行读诗、诵诗和写诗的课程教育,也就是语文学习中的诗歌学习和诗歌教育。

我所了解的很多学校都特别重视诗性教育和诗歌教学的校本化研究。以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为例,这所学校在“和”文化的背景下,初步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诗学诗美课程体系。

他们的实践很有推广价值,以语文学科为主体的诗学诗美的课程建设,正在辐射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实现全面融通和自然渗透。

各学科都将诗学诗美的诗意育人的思想渗透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挖掘学科知识本身的诗和美的元素,尽可能做到学科知识诗化和美化,实现跨学科融合。用诗教的方式去挖掘、讲授各类知识内容,做到学科融合、渗透;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学科知识和学习过程中的美,愉悦身心,健美心灵,实现诗美启智、诗美润心、诗美人生的育人目标。

如果说,诗是花朵,那么,春天就是孕育诗性、诗心的沃土。为了万紫千红,请让教育回归诗性,回归诗意的春天。

猜你喜欢

诗性诗意美的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被耽搁的诗意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春日诗意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