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4-06车玉媛孙庆华王晓兰
车玉媛,孙庆华,王晓兰
(1.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黑龙江 杜尔伯特 166200;2.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 石河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互联网及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新发动物疫病的传播和蔓延不再受到国界限制,动物疫病防控和溯源成为国际课题。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承担着最直接、最基础的工作,兽医实验室又是疫病防控体系中的关键部门,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支撑[1],因而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疫病排查及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叙述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未来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提升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1 兽医实验室的职能及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现状
1.1 兽医实验室的职能
《动物防疫法》赋予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动物疫病的监测、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等技术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依托于兽医实验室。兽医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关键部门,是完成法律授权的职能职责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机构。因此,建设和发展好兽医实验室是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职能职责的重要保证。
1.2 县级兽医实验室的检测能力现状
一般情况下,县级兽医实验室资质由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考核评定,颁发县级兽医实验室考核合格证,具备动物疫病诊断、监测和检测等任务的资格。2019 年开始,省农业农村厅授权考核合格的实验室进行非洲猪瘟检测,每年组织对各实验室进行检测能力比对,并不定期的组织线上线下的检测能力培训,以保证基层兽医实验室能够正常开展监测及检测业务。目前。县级兽医实验室主要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和非洲猪瘟病原检测工作,并配合产地检疫工作,开展牲畜调运前、宠物托运前的抗体监测和病原检测等工作。为强化检测能力建设,县级兽医实验室配备了PCR 仪等非洲猪瘟检测必备的仪器设备,有的县市依托国家专项资金进行实验室改造升级,建成了标准化PCR 实验室。但一些国家资金及同级财政投入不足的县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设备老化、检测能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
2 县级兽医实验室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能力低、业务范围有限
2019 年以前,黑龙江省的基层兽医实验室只能进行血清学监测,未开展病原学检测工作,主要进行免疫后抗体监测工作,因而对于检测人员的技术等级要求并不高,大多数人员经过必要的岗前培训便能开展相关工作。2019 年,县级兽医实验室获得省级授权后,才增加了非洲猪瘟病原检测项目。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临床病例及死亡病例的诊断也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进行初步判断,如要确诊仍需要采集病料送检到省级实验室或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
2.2 工作经费不足
因受到各地财政状况影响,多数基层兽医实验室工作经费不足,检测试剂耗材主要依赖省级调拨。在日常工作中,保障实验室正常运转所需的设备采购及更新费用、设备检修维护费用、废弃物处理费用、检测试剂耗材采购费用等难以保证。
2.3 基层兽医实验室建设布局不标准与标准化实验室存在差距
表现在实验室布局不合理或建设标准达不到标准化实验室要求,检测设备陈旧或老化,或不能达到高标准、大批量检测工作要求。
2.4 技术力量不足或薄弱、从业人员素质低
主要表现在3 个方面:(1)技术人员不足,按要求县级兽医实验室至少需要3 名具有检测能力的技术人员,但多数兽医实验室没有固定的检测人员,检测人员既要承担常规检测任务,还要承担业务科室其他工作[2-3]。(2)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现有的检测人员多数未接受过专业和系统的检测技术培训,还有个别人员属于转职人员,从事工作与学历专业不对应,操作技能和规范程度低,且缺乏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和能力[4]。(3)检测人员后续力量不足。县级工资待遇低,生活环境较大城市差,多数专业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基层从事相关工作。
2.5 生物安全管理不规范
由于生物安全知识的缺乏以及生物安全意识不高,或硬件设施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基层兽医实验室普遍存在生物安全柜未得到规范有效使用,实验室布局达不到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清洁及日常消毒灭源工作不到位,或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等多种实际问题[4]。
3 基层兽医实验室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对基层兽医实验室职能进行精准定位
建议省级主管部门对现有基层兽医实验室进行全方面、专业评估,出具专业评估及整改报告,并从工作实际出发,对基层兽医实验室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以确保基层实验室检测能力与基层实际需求相匹配。国家标准《非洲猪瘟诊断技术》(GB/T 18648-2020)的制定加入相关新技术、新方法,积极采用中国以外先进标准,加快与世界接轨的步伐,是强化中国非洲猪瘟防控技术储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必将为有效降低非洲猪瘟传入和扩散风险,提高非洲猪瘟防范和处置能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实现“国家标准国际化”,进一步在中国范围内统一非洲猪瘟诊断技术要求,指导和规范中国各级兽医及相关实验室的非洲猪瘟诊断工作。
3.2 建议国家及省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落实专项经费
“先打后补”政策实施后,基层兽医实验室承担的监测任务会大幅增加,原有检测能力不足的实验室,检测压力会进一步增加,因而建议国家和地方两级加大投入力度,对基层兽医实验室进行必要的升级改造,以保证完成大批量、即时性检测任务的需要,同时拨付实验室运行经费,保障实验室正常有效运转[5]。
3.3 建议基层政府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
针对基层兽医实验室专业人员不足及人员不专业的实际,建议基层政府出台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专业院校毕业生投入基层工作。鼓励有资质的第三方团队参与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工作。第三方团队专业素质高、检测时效快,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因其检测费用相对较高,基层养殖场户很难负担,因而受众不稳定。建议基层政府牵头与相应的第三方团队进行接洽,以区域为单位制定双方能够接受的价格开展检测工作。
3.4 加大专业人员培训力度
建议省市级主管部门根据基层实际需求,并结合标准化实验室操作规程和生物安全管理法规规范,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员培训计划及方案,定期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基层兽医实验室能够按要求开展检测工作。
总之,基层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的关键要素,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支撑,其高低直接影响着疫病排查及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各地必须将其作为重点工作重视起来,积极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地开展调研工作,解决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