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安全学视域下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议题网络建构的初步尝试

2023-04-06封帅

社会观察 2023年2期
关键词:议题要素领域

文/封帅

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创建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在学科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它为国际问题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在新的学科视域下,很多新兴研究议题都获得了巨大的成长空间,人工智能安全议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安全属性

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基于安全目的而诞生,但却天然地与安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安全的目标是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低风险状态,而所有对这种理想状态的冲击和威胁以及相应的治理策略设计,构成了国家安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潜力一旦全面释放,将对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显然这应该成为国家安全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

人工智能技术的国家安全属性是由其自身的核心技术特性决定的,并内生于其发展进程中。因此,对于国家安全体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宿命。

广义上讲,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并且完成人类一样工作的人造系统,以及所有能够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造系统,都可以被纳入人工智能的概念范畴。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某几项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系列具有共同核心特征和能力,且具备较大成长性的人造系统的总称。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能力实际上可以被概括为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第一,认知功能,即利用智能系统实现广域的信息和数据搜集,并且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以智能方式对相关范畴加以解释,形成对特定场景的精细化描述。

第二,预测功能,即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智能技术的特点,构建特定场景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演变情境,并且对不同情境出现的可能性加以分析,提出不同行为主体在不同路径下的行为偏好。如果进一步拓展,还可以针对如何对特定偏好加以引导给出建议。

第三,决策功能,即以预设目的为标尺,以认知功能和预测功能为基础,由智能系统确定可以实现目标的议题解决方案。在当下大多数现实安全领域中,它扮演着人类决策辅助工具的角色,为决策者提供可量化的多元策略选项。

第四,集成解决方案功能,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将其与其他互补性技术深度结合,实现对原有技术的赋能,或者是形成复杂任务的综合解决方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它将会与更多技术设备实现链接,推动人类社会的智能化革新,创造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解决更为复杂的社会需求。

人工智能技术自身的性质与功能,使得它能够与安全体系内的诸多环节自然形成深度链接并产生多层次影响,这种状态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具备了非常清晰的国家安全属性,能够成为国家安全体系内的活跃要素。人工智能技术的每一次大幅进步,都会在既有国家安全体系内产生重要的溢出效应。围绕人工智能展开的国家安全研究,实际上就是考察当人工智能要素进入现有的安全体系,并在其核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释放后,在实践层面会对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造成怎样的安全风险,又会带来哪些新的安全治理手段,以及在理论层面上会对安全体系的运行逻辑、主体的行为偏好与互动方式、安全议题范畴演进等产生怎样的影响。

国家安全学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深度耦合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实际上分散在多个传统学科领域,在既有的学科体系内很难实现系统性的研究规划。在2021年,中国国际问题研究的学科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新的交叉学科国家安全学成功创建,为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系统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与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划分标准不同,国家安全学以各个领域不断衍生的国家安全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该学科具有非常独特的“横切延伸性”特征。它会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众多学科形成交叉融合,以这些领域所蕴含的现实危险和潜在威胁作为研究对象,以安全作为基本维度“横切”诸多传统学科领域,将这个不断延伸的横切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特殊的状态赋予了国家安全学强大的兼容性与成长性特征,伴随着国家安全认知和安全要素的拓展,其学科边界也将不断扩大。

国家安全学的学科特征与人工智能安全属性的特征存在深度耦合关系。首先,国家安全学在学科建构方面以“安全”引领所有研究议程,关注现实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与理论上可能产生系统性影响的重要安全要素。其较好的兼容性特征,能够让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安全议题进入学科研究轨道。其次,国家安全学的“横切延伸性”特征与人工智能的广泛适应性特点天然契合,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多个维度的安全属性能够同时被纳入新学科的研究框架,推动原本分散于不同学科的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建立完整系统。可以说,在国家安全学学科创建之后,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终于有了可资依托的坚实学科基础,人工智能研究也将在国家安全学框架中获得建构系统性议题网络的宝贵机会。

当前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是一个以安全要素为“经”、以安全领域为“纬”的议题网络,每个节点都蕴含着一组具体的研究议题,议题组之间又以不同的方式形成链接,在复杂的经纬交汇之间建构起具有扩展性的议题网络。因此,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本身是一个既向外不断扩散,又向内不断建构的可变系统。这种特性将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非常充裕的建构空间,人工智能研究的深入又将反过来促进国家安全研究框架的拓展与完善。

在目前所有的中国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只有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能够承载人工智能技术在安全问题上的全部内容,该学科的创建是时代赋予人工智能安全研究发展的历史性契机。当前以人工智能要素为核心的安全议题网络正在国家安全学研究框架中加速生长,已经具备由“点”到“线”的系统建构过程的基础条件。构建系统化议题网络是人工智能安全研究进行顶层设计的第一步,是推动人工智能议题的国际问题研究从零散的个人研究走向有组织的学科研究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从安全要素向独立的安全领域过渡的关键一步。

构建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人工智能议题网络

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系统化建设是一个宏大工程,有赖于该领域研究者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努力,且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方有望成功。构建一个相对全面的议题网络,不仅有助于厘清人工智能安全研究的整体脉络,明确其在国家安全学视域中的位置,并且能够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安全理论建设打下基础。

作为一项安全要素,人工智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从既有的研究经验来看,在不同安全领域的研究语境中,它常常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这并非研究者对它的理解有误,而是源于它所蕴含的“双重时空意义”。

一方面,人工智能是一项非常具体的数字技术,是所有能够理性思考和行动的人造系统的总称,它具有非常具象化的技术功能和清晰的外在表现,以多种路径对现实安全威胁和安全治理产生直接影响,是当下时空中的技术要素。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又常常被表述为一个抽象理论假设,用于讨论理想模型或范式变迁的可能性。在这一话语体系中,实际上假定了人工智能的潜能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充分释放,并且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新的安全理论建构。在这里,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指向未来时空的理论要素。

“双重时空意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人工智能技术现实与理想两个维度在安全领域的映射。“双重时空意义”特性的存在,使得人工智能要素被赋予强大的可塑性,所以它能够以两种不同的身份与几乎所有的重要安全领域产生实质性链接,以不同形态参与到各领域性安全研究的进程中。这造就了人工智能议题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充分扩展,也是系统化议题网络建构的基础。

在后冷战时代的安全语境中,政治安全、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是最为基础的安全领域;而在当代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中,它们同样是最为重要的安全领域。这三个领域不仅具有宽泛的外延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对主权国家以及其他主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不仅首先出现在这三个领域,而且其“双重时空意义”的特点也在这三个领域得到充分释放,从现实和理论两个维度推动了该领域安全议题的拓展,实际上构成了议题网络的中心节点。

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这三个传统宏观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实际上扮演着系统性扰动要素的角色。由于三个安全领域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与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意义”同时建立联系,因此形成有趣的双向对进结构。一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主要标志的人工智能技术的现实发展成果,已经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三个安全领域的内容产生了直接交集,积累了一大批亟待讨论的现实安全议题,研究者可以有针对性地研讨人工智能技术对具体议题的现实影响。另一方面,理想化的人工智能要素能够与三个安全领域的理论体系实现深度融合,通过理论分析可以阐述在技术潜力充分释放后,不同领域安全体系演变的未来图景,类似议题的讨论正在成为安全理论研究的新增长点。两个方向的研究正在相向而行,通过双向的持续拓展,不断打破阻隔于当下和未来间的“黑箱”状态,最终目标是使理论上的未来图景与现实发展历程实现对接。

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网络安全、国土安全与核安全三个领域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力能够得到较为充分释放的另一个关键板块。这三个领域可以适当接纳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属性,并与之建立有机联系。但与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不同的是,这三个领域的研究对象处于中观维度,存在非常具体的边界和目标,因此它们与人工智能要素建立链接的方式是基于本领域特质建立起来的线性联系,人工智能要素的介入能够影响其运行轨迹,但尚不足以改变领域的基本性质,所有变革都是围绕着体系内主体间的力量对比结构而展开。

在网络安全、核安全与国土安全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赋能主体的角色。即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能够积极采取人工智能技术的行为体可以在能力方面获得充分提升,从而改变原有安全领域内的力量对比结构,进而促使互动进程发生变化,使该领域的发展告别旧结构的限制,导入新的成长轨道。它的局限性是,在这三个领域,由于安全领域的目标非常集中,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本身尚无法改变安全议题的性质,也无法刷新体系的底层逻辑。无论是现实已有的技术能力,还是理想化的人工智能内在功能,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依附于系统内的关键主体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这三个领域的研究议题主要集中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进会对既有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旧结构的消失与新结构的构建又会使其未来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图景等方面。该板块可以同时承载人工智能的“双重时空意义”,形成的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构成了议题网络的半中心区域。

除上述两个核心板块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家安全学框架内的其他安全领域也都以不同的身份发挥有限作用。

人工智能技术要素在科技安全与海外利益安全领域主要作为博弈客体存在,在相关研究议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更多扮演着被保护对象的角色,是体系内核心主体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复杂合作与博弈过程中加以关注和处理的客体要素。相关研究议题也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展现出更大的现实效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安全与文化安全领域主要作为功能性要素存在。在这两个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以其自身的功能性特点为相关领域的安全防范提供有效支持,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议题将集中于讨论如何在两个领域中发挥人工智能的核心功能,以提升应对安全风险的能力。

而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生物安全、太空安全、极地安全、深海安全等各具特点的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更多作为一般性技术要素存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和成熟,不排除未来某一时刻人工智能展现出更大的安全价值。

上述这些非核心安全领域并不能完全承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双重时间意义”,仅能够与现实技术本身产生联系,尚未建立将抽象化的人工智能要素纳入体系的有效路径。因此在这些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更多作为相对边缘的影响因素而存在,形成的研究议题数量相对有限,属于议题网络的外围区域。

综上所述,全面却非均衡的建构逻辑使得国家安全学框架中的人工智能议题网络形成了非常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个“中心—外围”结构中,各层次安全议题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刚性的。不同层次、不同板块安全议题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位于中心节点的三大安全领域的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影响力和渗透性几乎可以涵盖整个国家安全学的研究框架,中心节点的状态变化能够对半中心和外围区域产生干扰,在研究中也常常会遭遇不同层次应用场景重叠的情况。

这个议题网络也是一个不断生长、持续变化的有机体,不同安全领域中人工智能要素的身份完全可能随着领域安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完全可能在未来某一时刻形成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独立安全领域。在具体的议题研究中,要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理解议题网络的性质和意义,既要集中布局于议题网络的核心节点和半中心区域,通过核心领域的突破带动整体研究的提升,又要密切关注外围区域可能发生的身份转化,推动人工智能研究议题的持续拓展。

猜你喜欢

议题要素领域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领域·对峙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