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研究

2023-04-06王强芬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育人思政

王强芬

(桂林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自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各专业课程掀起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热潮[1]。当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各专业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日益增多,例如,结合环境工程、药物制剂、化工、生物工程等专业,对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检验等微生物学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融入的教学探索。针对具体专业的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文章数量快速增加,这说明课程思政研究由理论走向实践,从德育渗透、价值引领到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的落地,从微生物学单一课程到动物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微生物免疫学、水产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兽医微生物等系列微生物学类课程都开始课程思政建设。二是在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面,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核心价值观等德育元素成为微生物学一线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热点。教师愈加重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路径与模式研究,从教学内容、教学平台、案例设计、实验教学等方面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本文以微生物课程为例,探析其课程思政育人情况,对其课程思政元素与育人实践进行分析并从协同育人、无声育人、立体育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类型阐释

为更深层次地反映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路径,本文针对微生物学课程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微生物类课程教师主要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开展价值观教育。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方面,主要形成了以下六种类型。

(一)涵养家国情怀,铸就爱国之魂

涵养家国情怀,铸就爱国之魂,是指通过介绍中外微生物学历史上有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例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普法战争爆发后退还德国波恩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衣原体之父”汤飞凡放弃美国高薪待遇,毅然在中国最苦难的时候回到祖国,克服重重困难分离出世界上第一株沙眼病毒等伟大历史人物的爱国精神培育青年人的家国情怀,铸就爱国之魂[2]。

(二)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弘扬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指将科学精神、伦理道德、人文关怀等思政元素融入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同时强化道德教育与价值引领。这是大多数微生物学老师挖掘课程思政的常见类型。例如:介绍马歇尔以身试菌,证明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的罪魁祸首,获得200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讲解脊髓灰质炎病毒章节融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顾方舟,他克服重重困难研制“糖丸”,并让年仅 1 岁的儿子率先试用的故事;介绍“Ames试验”时,扩展介绍20世纪人类用药史的最大悲剧“反应停”事件导致1万多名新生儿出现无臂畸形,引导学生思考如果“Ames试验”先于“反应停”而创立,进而可以检测出该药物的强烈致畸性,就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在激发学生立志科学的同时人文关怀也寓于其中。

(三)增强辩证思维,勇于质疑创新

增强辩证思维,勇于质疑创新,是指微生物学作为理学类专业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将唯物辩证法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师告诉学生免疫细胞NK 的表面具有杀伤活化性受体和杀伤抑制性受体,激活后可活化或抑制杀伤作用,运用辩证的逻辑思维讲解这些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免疫细胞功能的精密调控。借助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讲解氨基酸发酵反应体系存在着各种反馈调节机制,单个反应速度会影响终产物的形成,终产物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影响每个反应的反应速度[3]。

(四)强化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环境

强化社会责任,保护自然环境,是指微生物学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不少教师重视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和谐共生关系的讲解,注重培养学生对“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同时引入微生物治理污染和修复生态的案例,介绍污水、废气和废物的无害化处理方法,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奉献意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奉献意识,是指注重引导学生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介绍“病毒”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讲解无数医护、科研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勇敢地坚守在抗疫第一线,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李文亮医生不幸被感染,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期间依然表示,“康复以后我还要上一线的,现在疫情还在扩散,不想当逃兵”的敬业精神[4]。

(六)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指结合利用微生物工业、食用菌栽培和发酵食品生产等实践,介绍我国在酿造方面的历史成就。例如,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会酿酒,周朝掌握酱油酿造技术,北魏时开始利用醋酸菌酶液进行酿醋等利用微生物发酵的历史,增强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和文化自信,激励学生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传统的酿造技术融合创新[5]。

二、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成效,揭示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本论文对本校“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首先,针对这三门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课堂观察的目的是观察微生物学类课程的主讲老师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观察课堂教学是否引发情感共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其次,向医学生发放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效果的调查问卷,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5%,同时采取抽样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从更深层面分析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一)凝聚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职业道德等关乎做人做事的思政元素,普遍得到学生肯定,调查发现,超过80%的医学生表示很赞同和基本赞同,16.36%学生表示要看情况,不能一概而论。针对是否满意专业老师课程思政教学,42.90%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8.55%学生表示比较满意,这说明学生普遍认可与满意微生物类课程的思政教学。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普遍欢迎结合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有学生说:“韦老师的芽孢PBL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我们思考讨论有没有永生细菌?如果有永生细菌,你是否敢于服用或者注射到自己体内?这种做法是否有科学依据?让我们跳出了教材,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我们小组还主动去查找相关科研资料,深入了解关于永生细菌的研究现状。”对于教学内容脱离专业实际的思政案例,大多数学生认为思政元素添加生硬,他们更青睐于专业教师能以有情感有温度的方式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有机融合[6]。

(二)教师情感投入与对故事背后的价值挖掘,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访谈发现,学生对充满情感的故事和教师充满感情的讲授印象深刻,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教师的感情投入是指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以特定的言语、表情、姿态表现出来的对故事背后的爱国主义、文化自信、悲悯情怀以及对学生的喜爱、关切、欣赏、激励等积极情绪和情感。例如,病原生物学老师以饱满的情感给大家讲述了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先生分离鉴定“衣原体”故事,教师对故事背后的汤飞凡敢于批判“细菌病原说”的科学精神与勇于奉献精神的升华也激起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而教师通过故事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对学生参与恰如其分的赞美,对第二课堂学生精彩表现的肯定,让众多学生收获感、满意度提升。

(三)相对理论课教学,学生更喜欢在实验实践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的课程思政教学

研究还发现,通过强化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效果比课堂教学效果更好,70%以上的学生希望思政育人不仅体现在理论课,而且应加强实验、见习课、校园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的环节的思政育人。同样是增强文化自信,在微生物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酿酒、制面包、酿醋、发酵工业所用菌种,并让学生利用亲自培养出的菌种发酵制作葡萄酒或者发面等教学效果比课堂讲解更能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中酿造原理的科学性。

三、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建议

通过微生物学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调查分析发现,充满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师的情感投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实验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普遍受到学生欢迎,其思政育人效果更好。这也为提升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提供了现实依据,通过凸显专业课程特色协同育人、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无声”育人、强化实验实践融入思政立体育人三个层面展开。

(一)凸显专业课程学科特色,协同育人

调查发现,凝聚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普遍受到学生欢迎,这启示我们应重视提炼挖掘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的特色,思政元素的挖掘要与课程、专业、学科契合,课程思政应考虑自己的特色,各有侧重,界定好各专业课程思政的边界。各门医学专业课程在构建基于医学特色的“大思政”格局下,健全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凸显各学科专业课程的特点。这也要求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时,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和其他课程的做法,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因生制宜,突出在专业育人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调查结果表明,61.74%的医学生主张医学类课程有其独特的专业品格,应该挖掘特色的育人元素。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抗疫精神”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专业素养、尊重科学等思政元素,被众多老师作为课程思政案例挖掘,这也容易导致课程思政案例与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故作为微生物学类课程要运用新冠案例开展思政育人,应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的特色进行,在深入讲解专业知识时有机融入新冠案例。例如,讲解腺病毒及腺病毒载体的结构时,以腺病毒新冠疫苗为例,介绍陈薇院士团队研发新冠疫苗案例,既加深学生对细胞密度效应是腺病毒生产优化的难点的理解,又阐述了我国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研发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时代使命感。

(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无声”育人

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新形态,关键在于“润物无声”,但这应视情况而定。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思政元素融入医学专业教育,适合采用不同的教学开展方式,对职业道德、科学精神这些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密切的课程思政类型,适合采用显性育人方式;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等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间接的课程思政类型,采用隐性育人方式比显性教学效果更好。故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对于科学精神、辩证思维等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密切的课程思政类型,采用显性育人方式。例如,无论是微生物对人类影响的利弊、免疫细胞功能的精密调控,还是氨基酸发酵过程,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系统与要素等哲学原理更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另一方面,与医学职业素养关系间接的课程思政类型,采用浸入式隐性教育方式,让思政元素如“盐”般融入专业课堂这碗汤里。例如,微生物学历史发展中存在大量汤飞凡、邵峰、童村、戴芳澜、顾方舟等老一辈科学家极具思政教育意义的杰出代表和典型事例,以我国胸怀家国、心系人民微生物科学家为榜样,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这些都是微生物学类课程的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或因占时过长或因思政教育过于明显等因素容易引发学生反感。因此,作为专业课程教师要善于将“融德于教”蕴于“无痕”,采用隐性育人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重在挖掘这些人物、故事背后的价值意义。

这种隐性育人方式更应从课堂教学向整个学校拓展。第一,校内“浸思政”,在教室、实验室、走廊等校园环境中将微生物学杰出人物以板报形式展出,从文化等方面营造思政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育人环境。第二,课外“践思政”,开拓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讲好微生物学中国故事比赛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动到心动再到行动,激励学生勇于奋斗,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第三,线上“云思政”,通过雨课堂、学习通等信息化教学工具向学生推送微生物学科学家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线上资源拓展学生思政学习的广度。调查表明,通过这种浸入式、隐性、立体的育人方式,更容易得到学生认可,更能启发和感染学生。

(三)强化实验实践融入思政教育,立体育人

鉴于学生更喜欢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的思政育人模式,微生物学类课程教师应高度重视实验实践融入思政育人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充分发掘并设计微生物学类课程实验实训实践项目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实践教学实施浸入式育人,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出发寻求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的隐性结合。融入的路径与方式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学习借鉴其他课程高水平的课程思政设计方案,集体讨论最适合微生物学类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融入路径。另一方面,加强对微生物学类课程教师与实验员的课程思政培训,尤其要重视对各个实验实践带教老师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指导,整体提高课程团队课程思政育人水平。例如,我们可从实验试剂配制、仪器规范操作及废弃试剂处理等,设计错误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将思政元素不知不觉融入实验教学中。实践教学方面把“服务学习”理念融入教学中,例如,设计学生采集桂林漓江水、工厂污水和自来水,检测水污染程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利用微生物进行水污染处理,构建微生物类课程“服务学习”型实践教学模式。微生物学类课程思政可依托临床教学医院等优势条件和培训基地等资源,大力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把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贯通其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