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应用于老年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价值
2023-04-06赵蓓红
赵蓓红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江苏徐州 22100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入选患者为65 例患有白内障疾病的老年患者,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基础资料,年龄在65 岁至85 岁,平均(75.24±6.51)岁;男性38 例,女性27例;病程最长12 年,最短3 年,平均(6.81±1.24)年;其中40 例患者为独居,25 例患者为非独居。
入选标准:(1)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为白内障疾病者;(2)符合手术治疗指征者;(3)遵循知情原则且愿意配合研究者;(4)无精神、意识或言语障碍者;(5)临床资料无缺失者;(6)裸眼视力检查结果显示在0.5 以下者。
排除标准:(1)存在其它眼科疾病者;(2)机体重要脏器功能存在病变者;(3)存在感染疾病者;(4)存在血液系统疾病者;(5)存在精神疾患者;(6)中途因其它原因退出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施治期间提供人文关怀护理。内容为:
(1)环境护理:患者入院后,向其介绍医院与病房环境;合理调整病房温湿度与光线;定时开窗通风及消毒打扫,以此来增强患者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其配合度。
(2)用药干预:在拆除敷料之后,需适当予以局部用药处理,将滴眼液名称、用法用量、作用及需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叮嘱其每个滴眼液的使用时间需间隔5 分钟以上,并告知患者涂抹眼膏正确方法,以此来确保患者用药准确性。
(3)饮食干预: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恢复情况,为其制定出个性化饮食方案,建议其每日合理摄入钠盐,多食用富含粗纤维类食物,确保大便处于通畅状态,避免患者出现眼压升高情况;合理控制每日热量的摄入,避免加重糖尿病或者诱发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对其术后伤口的愈合造成影响。
(4)健康宣教:在开展护理工作时,需告知患者术后强化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待征得其同意后,协助患者展开各项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结合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将疾病发生机制、诱发因素与术后需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以此来提升其对于疾病知识的了解,增强其治疗信心。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率先在中国发起开放获取运动,或发表宣言,或开放出版,或开放存储,或构建平台,以实际行动履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
(5)心理干预:受疾病、手术等因素影响,术后患者无法及时恢复视力,易导致其出现程度不同的负性情绪,不利于预后。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流,经掌握患者内心想法及其需求后,给予其鼓励和安慰,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合理需求,促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护工作开展。
(6)出院干预:叮嘱患者不可熬夜及不良用眼,不可用手揉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告知其定期到医院接受复查,若发现眼部存在不适感,需及时到医院就医,避免加重病情。
1.3 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统计心理状况。评价量表选取SAS 焦虑自评量表与SDS 抑郁自评量表,量表临界值分别为50分及53 分,分值越高则显示负性情绪越严重,分别在施护前后各统计1 次。
(2)统计施护满意度。评价量表选取问卷调查方式,总分值为100 分,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和满意,分值分别为<60 分、60-89 分及≥90 分,施护总满意度为基本满意率和满意率的总和。
(3)统计并发症。包括:眼内炎、角膜干燥症、继发性青光眼、药物性角膜炎,总发生率为各项指标的总和。
(4)统计生活质量。评价量表选取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简表,量表中共含有26 条项目,主要包括综合、环境、心理、社会及躯体共5 个领域,总分值每项0-100 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分别在施护前后各进行1 次评价。
1.4 数据处理
本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 软件进行分析,所得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以%与t 值表示,以χ2与()进行检验,若检验显示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况
分析施护前后患者心理状况。施护前SAS 评分为(62.38±3.46)分,SDS 评分为(65.87±2.09)分,施护后SAS 及SDS 评分分别为(41.08±3.53) 分、(44.25±2.38)分,与施护前相比,施护后患者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组内各项评分存在显著差异,t1=34.742、t1=55.031,P=0.000。
2.2 满意度
分析施护后患者满意度。总满意例数达62 例,其中不满意3 例。基本满意35 例,满意27 例,占比率为4.62%、53.85%、41.53%,总满意率为95.38%。
2.3 并发症
分析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眼内炎、角膜干燥症、继发性青光眼、药物性角膜炎患者各1 例,总发生例数为4 例,总发生率为6.15%。
2.4 生活质量
分析施护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施护前,综合领域评分为(59.04±4.85)分,环境评分为(54.45±4.27)分,心理评分为(55.70±4.42)分,社会评分为(60.70±4.57)分,躯体评分为(61.14±4.08)分;施护后,综合、环境、心理、社会及躯体评分为(67.80±5.24)分、(66.70±6.01)分、(66.75±5.04)分、(68.11±4.45)分、(70.63±4.22)分,与施护前相比,施护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t1=9.891、t2=13.396、t3=13.290、t4=9.366、t5=13.035,P=0.000。
3 讨论
白内障作为临床常见眼科病症,好发于老年群体中,一旦未得到妥善治疗,易增加患者失明风险。现阶段中,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该疾病发生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该疾病暂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临床大多以手术方式展开治疗,如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等,具有操作简单、术后恢复速度快等特点,且对于患者机体所造成的损伤较小,所得临床疗效确切[3]。但手术毕竟属于侵入性操作,部分患者术后易存在角膜红肿、眼红等并发症,再加上老年患者年龄比较大,机体各项功能处在退化状态,在实际治疗期间易滋生一些不良情绪,导致其依从性下降的同时,还易影响到手术效果,故而强化护理服务干预对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及改善患者预后起着积极意义[4]。护理干预作为临床治疗中重要组成部分,高效、科学的治疗措施在治疗期间能够起到提升治疗效果的作用,既往临床所开展的常规护理服务是根据科室护理要求与医嘱向患者提供护理干预,基本能够满足临床与患者护理需求。然而该护理模式缺乏个体化及主动性特点,再加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故而以常规护理模式施护,无法得到理想施护效果[5]。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将以人为本作为护理理念,从患者的情感需求出发,为其提供更科学、更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白内障老年患者治疗中,可让其感受到关爱与尊重,进而配合治护工作开展,构建起良好医患关系,最终有效提高整体护理质量[6-7]。
本研究中,以65 例患有白内障疾病的老年患者为例,通过探讨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患者围术期中的施护效果,结果发现施护后观察组焦虑情绪与抑郁情绪明显得到缓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较高,证实以人文关怀模式施护,具备有效性、可靠性。
原因如下:将人文关怀模式应用于白内障老年患者治疗中,将患者机体健康作为护理核心内容,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计划,不仅要求护理人员需具备足够的耐心与爱心,强化自身责任意识的同时,还重视患者诉求,从健康教育、环境等对患者展开护理干预,可为其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确保患者身心舒畅,提高其治疗舒适度;从饮食及心理等展开干预,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疏导,有利于改善其不良心理状况,提高其依从性,同时还能增加其对于疾病知识、护理知识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其自护能力,最终增强患者面对疾病及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叮嘱患者出院后定时到医院复查,可结合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合理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护理服务的同时,还能起到提升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的作用,最终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和护理目标。
综上所述,对于白内障老年患者的治疗,除了积极予以有效治疗以外,还需重视护理服务工作,将人文关怀护理应用于患者治疗中,所得施护效果确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