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视角下都市区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分析

2023-04-06◎文/郭

天津经济 2023年2期
关键词:都市区职业院校农民

◎文/郭 芳

一、都市区乡村的内涵

目前对于“都市区乡村”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规范的界定,日本学者Yamamoto等(1989)基于农业人口就业的区域差异和城市影响强度的差异性,将日本的乡村划分为七种空间类型,第一次明确提出“都市乡村空间”的概念;国内学者薛艳杰(2019)基于我国人口总量规模以及城镇化、区域经济及城乡关系等现状阶段水平,提出我国都市区乡村重点聚焦在规模等级高的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乡村,城市和乡村共生发展;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对乡村的影响半径、作用力强度、发展阶段水平等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城市规模等级越高,其乡村的都市型特征越明显。截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人口占比达到60.59%,城镇化进程仍然处于上升阶段,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乡村受城市建设发展的直接影响,都市区乡村正成为一种重要的乡村类型区。

目前很多学者将“都市区乡村”的研究范畴等同于“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最早起源于美国学者欧文·霍克(1950)首次使用了“都市农业区域”一词以及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顿(1969)提出“都市农业生产方式”一词。Smit (1992) 和 Mougeot(2000)将都市农业定义为在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宫前羲嗣从产业特征的角度将都市农业界定地更为具体,“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运的蔬菜生产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种农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业”;从概念阐释的比较中可以发现,都市区乡村的界定比都市农业更广泛,乡村是一个综合性的有机范畴,既涵盖空间地域的动态性演化层面,又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等宏观运行系统以及人口、土地、产业、文化等微观要素。由于我国乡村规划、乡村政策等的制定和实施主要都是以行政区为单元开展,因此就其性质而言,本研究界定都市区乡村是指包括在大都市行政辖区范围内的乡村,以高度现代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的农业为经营主业态,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系统。

二、都市区乡村人才缺失的现状分析

都市区乡村最主要的地理特征是离大城市很近,受到城市发展更加深刻的影响,既能从城市获得更多的资源,也受到城市更多的限制。龚健(2018)提出都市区乡村的年轻人受城市引力的作用更大,人才流失更为严重,传统农业已衰落,现代化农业未建成,是制约都市区乡村振兴的难点;薛艳杰(2019)提出都市区乡村的现状是“三农”比例低,农田和村庄受城镇建设和产业园区、道路等非农用地分割,农业优势弱化,乡村振兴需要走与城市共生之路,但是人才流向城市的倾向性使得共生之路走得很艰难。天津2018年城镇化率高达83.2%,农村人口仅为321.3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6.7%,远远低于第二产业的31.8%和第三产业的61.5%;农民可支配收入23065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的53.6%;和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总产值增速为2.9%,排名较为靠后;在农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值中,服务业占比仅为3.5%。人少,收入低,生产型农业发展慢,现代化农业创造价值有限,是现在天津市乡村的发展现状,究其主要原因是人才的缺失。

(一)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土地生产动力不足

都市区乡村的山水田园既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又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天然屏障,在基础农业生产存在劣势的情况下,“资本下乡”重组了农村的生产要素,天津近三年实有耕地面积在逐渐下降,2018年仅为35.39万公顷,和2016年相比,减少了近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为30.47万公顷。农业总产值同期下降0.2%,农机总动力同期下降25.1%,农村用电量同期下降8.4%,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同期下降2.3%。和典型农业区耕种规模逐年增加相比,都市区乡村的土地生产动力不足,产出价值越来越低,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科技型人才带技术下乡,打造技术密集型土地生产模式。

(二)管理人才缺乏导致农业兼业化效率低

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低,农业兼业化现象就会突出(杨娟,2019)。天津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仅为0.9%,基础性农业产出低,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13公顷,农业用地面积少导致农产品生产的竞争力远远低于典型农业区。为了提高农业比较优势,只能兼业发展休闲农业、民宿、乡村旅游、科普教育等其他业态。天津在2019年逐步建成田园综合体、现代产业园区、共享农庄、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等,大力提高农业附加值,延伸农业服务业态。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高水准服务人员、各村统筹规划不到位、业态建设同质化、品质参差不齐、资源破坏严重,农业兼业效应没有产生更大的辐射作用。

(三)劳动力流动“逆差”导致乡村发展缺乏活力

都市区乡村大多在城市周边,已有的农村劳动力不愿意从事既辛苦收入又低的农业生产,纷纷转向非农就业;而非农劳动力认为城市发展机会多,更愿意在城市寻找就业途径,导致劳动力流出大于流入,出现巨额“逆差”。2018年天津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为182.25万人,而农业从业人员仅为60.07万人,并且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在典型农业区,如河南、山东,农业从业人数与农村劳动力人口之比等于大于1,农民的兼业比等于小于0,说明在典型农业区,农业生产主要是由当地农民完成的,而在都市区乡村,大部分农民从事多项工作,且以非农生产为主。天津的农村劳动力依靠在城区打工获取收入的倾向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溢,土地被粗耕甚至闲置,价值增值空间被忽视,土地的吸引力下降,村落失去活力,外来人员不愿意留下或投资,乡村发展失去内在拉力和外在推动力。

因此,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力的投入,只有留住本土人才,吸引城市人才,聚集各类专业人才,乡村振兴之路才有保障。

三、职业教育促进都市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分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从教育中来。王弢(2017)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相匹配,因此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显著契合;李凌(2019)以北京市延庆区为例,从规模、结构、层次、规格等4个维度论证了教育和都市区乡村振兴的契合关系。

都市区乡村离城市比较近,能够优先享用到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农机中心按照“立足实用性,注重实效性,严把安全关”的工作方针,创建了农机学校、街镇、农机合作社的“三位一体”联合办学模式,开展农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普及性培训,共设立9个培训点、3个培训分校,开办培训班16个,培训2090余人次;面向农村劳动力、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持续开展就业技能、职业技能提升等培训,在优质高职院校选取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和就业率高的专业,招收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联合高校的资深专家教授举办“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训班,对驻村帮扶工作小组的249人进行培训,同时和天津农学院开展合作并连续3年举办“天津市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服务近百个项目;天津市静海区和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将农民培训落到实处,使用认定专用培训教材,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把好人员关和培训质量关,完成困难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78人,农业实用技术普及性培训1100人次,学历教育695人。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和教育,2019年至2021年职业技能培训达60万人次以上,到2020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1%以上。职业教育提高了乡村人才的技能性和专业性,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积淀了雄厚的人力资源。

四、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2017—2019年对天津市宝坻区、静海区、武清区和宁河区的走访调研,发现农民对农业、林业、养殖业的技术培训有较大的需求,返乡大学生和农民工对服务业态的经营管理等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各区的职教中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

(一)培训的实用性不足

天津市的乡村产业振兴以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为基本原则,技术的实用性不仅关系到农民的收入,而且对实现农业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调查的对象中,49.3%的农民对果蔬种植技术有需求,31.6%的农民对于发展旅游观光中的餐饮礼仪、民宿服务等技能性培训有需求。农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培训内容,学会了就可以用,就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但是目前各区职教中心师资缺乏,前沿性技术学习没有及时更新,即使有的科研人员授课能力强,但是缺乏实践知识,在授课时不能“接地气”。因此提供的培训内容不够丰富,实用性差。

(二)培训的持续性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农民都参加过培训,但是以短期为主,90%以上的培训时长在2小时~72小时之间。短期培训不利于农民对技术的学习使用和反复试错,如果培训结束之后的讨论、求证等环节无法进行,培训就成了一次性行为。但是由于很多老师都是从其他学校中来,或者是外请专家,基本上都是讲完课就走,农民在培训后的疑难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后续服务跟不上;同时由于培训缺乏系统性,没有完整的培训计划,教师聘请的随机性大,甚至会出现同一个技术点多次培训的情况,培训效果堪忧。农民对知识的力量失去信任,职业培训成为短视化行为,无法真正体现教育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改变。

(三)培训的精准性不强

目前大多培训是由政府主导组织的,职业院校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从2015年开始,天津市就把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市农委也组织各大院校的专业进行调研,但是大部分都是在研究农业转型问题,对农民培训的需求涉及不多。不同的从业经历、教育程度、经营范畴等会有差异性培训需求,但是培训主要是从已有的培训资源出发,而不是以农民对技能技术的真正需求为核心。同时在培训的具体环节,也主要采用课堂培训,没有针对培训主体进行分类分层教学,如种植业的田间技术传授,旅游业的现场教学等。

五、“育训结合”培养模式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路径分析

育人与培训一体化的“育训结合”是我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集中体现,是职业院校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的落地,它不仅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也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和服务经济社会并重,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各职业院校可以探索“在校重全面培养”和“在村重类型培训”相结合的育训路径,“外部输入人才+内部培训人才”双管齐下,利用都市区丰富便利的教育资源,培养、输送毕业生到乡村创业就业,同时加大对乡村新型农民主体、乡村干部、返乡就业创业人员等的培训,实现乡村人才的积累。

(一)强化“外输”效果,为乡村振兴培养适用之才

1.专创、产创、赛创相融合,共育创业人才

职业院校要构建“多元参与、弹性灵活、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现代学徒、研修制改革,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群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将分层分类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训练融入专业教学体系,将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利用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打造“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乡村”的发展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与行业标杆骨干企业合作,打造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校企村共同开发建设创业项目;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定向培育学生团队,可建立“乡创空间”充分挖掘乡村振兴的资源,培养、孵化、落地大学生乡村振兴创业项目。

2.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共育管理人才

天津市乡村振兴主要发展的是现代化农业,打造优势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全方位升级,大力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科技、文化产业支撑,依托‘互联网+’拓展招商引资、宣传推广、产品销售渠道,导入现代科技、人文元素,厚植‘农业+互联网’‘农业+文化’产业发展土壤”。这就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农业、懂技术、懂运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职业院校可以在校内统筹资源,开设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政产学研通力配合的乡村振兴实验班,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3.开设大师工作室,共育手艺传承人

天津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7项,市级203项,传承人282位,其中117项分布在各郊区和乡村,很多项目都面临着收益低、见效慢、年轻人不愿意做,失承现象严重。只有改变单一的传承方式,制定有效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让手艺“活”在乡村,让人才带动非遗产业的发展,让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亮点。

职业院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在校内设立名师工作室、大师传习所,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开展传统技艺教育,按照工作流程系统化进行任务分解,系统性设计培训实施方案,开发特色教材,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传统手工业的标准化和传播化;也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在传统技艺人才聚集地设立工作站,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现场—市场开发”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集人才培养、技艺传承、项目孵化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完善“内训”机制,加强对乡村劳动力的类型培训

1.发挥城郊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加强对基础农业种养殖能手的培训

2017年天津市成立城郊职业教育集团,以静海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蓟州区五个郊区的职成教育为基础,发挥彼此的优势和特色,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区际网络信息互融互通,域内各级精品专业、课程、设备、场地等学习、实习、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各区坚持将职教中心的内涵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密切结合,加大对基础农业人才的引进,筛选农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为基本原则,针对农业企业对劳动密集型人才的需求特征,在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的高级农业种养殖能手的培养新模式。

2.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办学优势,开展专业技能劳动力的培训

以“政府+高校+企业”为合作办学模式,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由企业提出订单需求,政府组织输送,学校定向培养,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个”,提高职业教育和乡村发展的契合度;同时将学制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设立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大农专业,整合组建农学、农工商、农服务等专业群,积极面向返乡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留守妇女等群体招生,适当降低文化素质测试录取分数线;在区域内建设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实训基地,以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和专业大户为重点,开展针对性培训;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在教学安排中,要积极参与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组织和培训中去,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3.将职业院校丰富的思政资源和乡村发展相结合,强化乡村管理人员的培训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采取在校学习、弹性学制、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各职业院校的老师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等内容,提高乡村管理干部的政治水平;选拔一批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负责人,进入职业院校接受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教育,培育一批高素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面向乡村基层干部和涉农人员,开展成人学历提升教育。

猜你喜欢

都市区职业院校农民
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业遗产分布图(部分)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县域对接融入都市区研究
杭州推进县域经济融入都市区经济的对策研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